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研究
2013-04-23杨钧
杨 钧
(新乡学院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鲜活食品和鲜活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加之食品安全问题频出,这要求中国冷链物流在食品和农产品保鲜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冷链物流的发展降低鲜活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腐损率而降低流通成本也是降低不断攀升的鲜活农产品价格、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目前中国冷链物流和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具有成熟冷链体系的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国家的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也达95%以上.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只达到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只达到15%,30%,40%.《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1].即便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冷链物流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1 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
1.1 冷链基础设施落后
在冷库方面,数量少、技术落后、功能单一、结构失衡是主要特点.目前全国有冷藏库近2万座,冷库总容量880万t,人均冷库容量仅7 kg;大部分国有冷库是在30多年以前建设的,设施陈旧,技术落后[2];冷库建设中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等问题.
在运输工具方面,中国冷藏保温汽车仅占货运汽车的0.3%,与美国的0.9%和日本的2.65%相比,有较大差距[3].铁路冷藏车也仅仅占到全国总运行车辆的2%,且多为陈旧的机械式冷冻车皮,缺乏规范的保鲜冷藏车箱.
在销售终端的陈列柜方面,中大型的连锁超市基本上已经全部实现农产品及食品的冷藏陈列销售,但在数量众多的农贸市场里,农产品基本上是在常温状态下销售的.
1.2 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缓慢
冷链物流的专业化程度和投资都相对较高,因此冷链行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高.处于冷链各个环节的企业为了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同时也因为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满足发展的要求,因此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重要性就日益突出.
总体上说,中国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发展已经不适应中国冷链发展的要求,其特点为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分散、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少有效组织与协调等.
过于分散、行业集中度低是当前第三方冷链物流的显著特征.美国冷链物流运营前5强企业冷库容量占到美国的63.4%.目前中国具有全国范围内全程高质量冷链配送能力的冷链企业还很少(例如中外运、中粮、双汇、夏晖等).这样就算大型的生产或销售企业有把冷链业务委托给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意愿,也因为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而自行经营,而这反过来又导致了第三方冷链物流因为缺乏高质量的客户资源,规模更加难以扩大.
规模化经营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第三方冷链物流规模普遍较小,功能相对单一的情况下,企业之间通过加强组织与协调,整合各种资源,发展高度集约化的共同配送是实现多赢局面的理想选择[4].但是目前中国具备资源整合能力和行业推动力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屈指可数.
由于中国没有统一的冷链物流标准及相应的政策法规,这就使得部分中小型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竞相压价,降低服务标准,展开恶意竞争,扰乱市场秩序,影响了第三方物流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1.3 供应链管理水平较低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冷链定义为:为保持新鲜食品及冷冻食品等的品质,使其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将农产品冷链物流解释为: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供应链上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各企业之间的协同,供应链上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冷链的“断链”.一些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例如发达国家冷链物流企业广泛应用的仓库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定位和全程温度监控、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等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还很低.这就导致了“冷冻-自然解冻-再冷冻-再自然解冻”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是冷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断裂都会使其他环节的投入效用大大降低.
1.4 冷链物流标准缺失
冷链物流一般遵循3T原则[5],即产品最终质量取决于在冷链中贮藏和流通时间(Time)、温度(Temperature)和产品耐藏性(Tolerance).同时,冷链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鲜活农产品从产地到达消费者手中需要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性,为保证3T原则在冷链各个环节得到有效贯彻,需要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来引导.
中国制定了《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来规范冷链物流的运作,但这些法规和标准对冷链物流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基本缺失,一些大型加工企业自身制定的企业标准没有强制执行的要求,因此,在总体上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在强制性冷链标准缺失的情况下,冷链物流能否高质量地运行基本依靠行业自律或者说取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及对消费者的态度.2011年4月,《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国家标准(送审稿)通过了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审,中国冷链物流的标准化工作迈出了关键一步.
即使具备了相对完善的冷链标准,标准能否得到有效执行才是问题的关键.由于中国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不高,监管协调机制不完善,市场诚信体系尚未建立,冷链物流标准的有效执行在中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1.5 冷链意识有待提高
虽然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冷链意识有所提高,但受长期生活习惯的影响,对于果蔬蛋禽类产品在常温流通的情况司空见惯.加之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成本较高而使采用常温流通的农产品价格显得更加亲民.事实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冷链的认识和需求是冷链物流发展的最大动力和源泉,例如在日本“没有经过预冷处理的果蔬就是不受欢迎的”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如果中国大部分消费者仍然认为在集贸市场开放的空间里、常温的环境下采购果蔬蛋禽等产品没有什么不妥,如果不关心鲜活农产品究竟是如何从田间到餐桌的过程中保持低温状态的,那么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就不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2 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
一条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应该包括生产者、产地物流中心、加工商、物流商、销地物流中心、销售商、消费者等多个物流主体,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包括以下4个环节[6]:低温加工、低温存储、低温运输和配送、低温销售(图1).中国供应链管理专家马士华[7]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也就是说供应链上各企业的重要程度和地位是不同的,而是由处于核心地位的一个或多个企业来主导整个供应链运作的,有时会跨越一个或多个物流环节和主体(例如农超对接等).
2.1 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冷链物流模式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最容易出现断链的一是原材料采摘以后到送到加工企业之前的这个环节,二是销售环节,而且越到末端越不能保证冷链的严格性.一般情况下加工企业能够保证产品在低温状态下进行加工,该模式就是加工企业主导整个供应链,以自营冷链为特点,能够对冷链上下游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以此来保证冷链的完整性(图2).一些有实力的加工企业(例如双汇)具有雄厚的资金和管理水平,能够建设自己的冷链物流网络,建立自己的采购、运输、配送力量,甚至成立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面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冷链物流服务.
图1 冷链物流的一般模式Fig.1 General mode of cold-chain logistics
图2 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冷链物流模式Fig.2 Mode of cold-chain logistics with processing enterpises as the core
2.2 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冷链物流模式
随着客户对冷链物流服务的不断提高,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需要完成由单环节的低温运输、仓储向一体化冷链物流企业的转型.这种模式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通过构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综合冷链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采购、运输、仓储、管理、信息和流通加工等综合物流服务(图3).作为麦当劳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夏晖为麦当劳提供采购、配送、仓储、协调等服务,在整个麦当劳的供应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麦当劳供应链调度的角色[8].
图3 以第三方物流为核心的冷链物流模式Fig.3 Mode of cold-chain logistics with third-party logistics as the core
2.3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冷链物流模式
该模式以产地或销地批发市场为核心,将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运输商、加工保鲜企业等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利益联结和优势互补(图4).一方面该模式以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将农产品流通加工、储藏、运输、配送等各种物流功能有效地组织在一起;另一方面通过运输商将各处的农产品集中起来,利用在信息上的优势对物流方向、物流路径、物流量进行统筹管理,有效减少物流环节,缩短物流时间,降低物流损耗,节约物流成本.
图4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冷链物流模式Fig.4 Mode of cold-chain logistics with wholesale market as the core
2.4 以大型连锁超市为核心的冷链物流模式
农产品最终走向销售终端,一般的流通过程会经过5,6个环节,流通的环节越多,物流成本越高,冷链断链的概率就越大.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大中型城市生鲜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力争达到30%,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大型连锁超市(例如物美超市)通过与农民或农民合作组织签订长期合同的方式,跨过中间商从农民手中直接采购农产品.运输、储存、配送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有实力的连锁超市也可以建设自己的冷链配送中心.这种模式能够节省20% ~30%的流通成本,在超市利润增加的同时也使农民和消费者得到实惠(图5).
图5 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冷链物流模式Fig.5 Mode of cold-chain logistics with supermarket chains as the core
3 以资源整合为基础的冷链物流发展模式
3.1 批发市场在冷链物流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批发市场在冷链物流中处主导地位有3种原因:第一,中国农产品分散生产,分散消费的特征显著,基本上以农户为单位,农业合作组织目前仍在探索发展过程中,只有在个别地区形成了专业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小规模的生产主体导致了农产品生产者无法直接将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或者尽可能的靠近消费者,这也决定了现阶段农产品必须经过批发市场来中转.日本、欧洲等生产比较分散的国家,批发市场也都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物流体系中,经由批发市场到农贸市场再到消费者手中,这种消费习惯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经由连锁超市销售农产品(尤其是果蔬类)的比例还很少,短期内,大规模改变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和消费者行为是不现实的.第三,大型连锁超市只在大中型城市才取得了良好发展,小型城市或者大中城市的小型超市大多还不具备冷链采购-配送-销售的能力.绝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源和实力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冷链能力.因此除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冷链物流模式之外的其他模式还难以承担数量巨大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和销售任务.
3.2 由批发市场和第三方物流组成的现代物流中心
在生产分散、冷链物流资源分散的现状容易导致有“冷”无“链”、有“链”无“冷”或者有冷链无效益的现象发生.中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整合社会冷链物流资源,发挥社会冷链物流的最大效用是解决当前中国冷链物流问题的重要手段.批发市场具有将生产者、第三方物流、批发商、零售商等诸多参与主体紧密连接起来的便利条件,批发市场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担任主导角色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本研究提出了批发市场+第三方物流而形成的现代冷链物流中心的发展模式.通过战略联盟的形式,以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为依托,将众多分散的第三方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资源集中起来.
3.3 现代冷链物流中心的运行机制
由政府投资兴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对传统批发市场进行功能改造和升级,完善软硬件环境,搭建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吸引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工企业、批发商入驻.由一个具有较高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核心企业承担管理主体(一般都具有政府背景),该主体对物流中心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发挥协同效应.
不同功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也进行广泛的业务联系,使用其他企业的其他资源,专注于自己核心业务的发展.位于产地的物流中心分派冷藏运输企业、采购企业和加工企业深入田间直接采购,保证冷链最初的完整性.采购后的农产品要么直接运往销地要么直接入库.加工企业利用物流中心的仓储设施就近生产就近入库.产地和销地管理主体之间形成战略联盟,以信息技术为纽带,掌握产地和销地的市场供求信息,组织产销2地的运输力量,将农产品运输到销售地.销地物流中心将运输、存储和配送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集中在一起(也可吸引连锁超市的配送中心入驻),在管理主体的统一调度下,组织运力将农产品配送至销售终端(图6).
4 结语
在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整体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物流模式可以有效配置并高效利用冷链物流的各种资源,尽可能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本文提出的以资源整合为基础的冷链物流模式,使分散的物流资源得以集中使用,具备了一些第四方物流的特征[9].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物流模式还会不断出现,在中国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冷链物流法规和标准不断完善、冷链管理手段不断丰富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冷链物流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图6 现代冷链物流中心运行机制Fig.6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modern cold-chain logistics center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R],2010.
[2] 周 程.中国冷链仓储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1):46-58.
[3] 卜 梅.国内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比较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1):33-35.
[4] 符 瑜.浅析中国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应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1):117-118.
[5] 方 昕.中国食品冷链的现状与思考[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4(11):55-59.
[6] 朱超才.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317-2318.
[7] 马士华,林 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8] 刘光琦.冷链供应链断在何处[J].中国储运,2009(4):60-61.
[9] 黄利伟.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