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β-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高温菌株HY15发酵条件优化
2013-04-23曹冬梅胡耀辉
曹冬梅,胡耀辉
(1.吉林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食品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β-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β-cyclodextrin glycosyltransferase,β-CGTase)是一种多功能型酶[1],能通过环化、偶合、歧化、水解等反应作用于淀粉使葡萄糖基发生转移生成环糊精[2]。其中环化反应生成的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对许多物质具有包络作用,增加了被包络客体分子的水溶性、稳定性、乳化性、释放性及其他物理性质。这使得环糊精及其各种衍生物可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造纸、纺织、石油、化工、环保、超分子化学、光敏材料、纳米材料以及其他功能材料十几个行业,有力的带动了这些行业的发展[3]。
工业化生产环糊精的技术是日本率先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的,随后美国、德国、荷兰、匈牙利及中国相继发展了该项技术。目前日本和欧美的环糊精产量相当,据调查统计,近几年环糊精国际市场产量呈25%的趋势增长,至2011年其世界生产量已达40万t,并且随着环糊精广泛应用,环糊精市场将会保持超高速增长[4]。但目前β-环糊精的工业化生产中,淀粉转化率低,为50%~60%,很难有进一步突破[5]。为了提高β-CD的产量,首先需提高β-CGTase的产量。
本研究对前期实验室自长白山温泉选育出来的一株产β-CGTase的高温菌株HY15产酶时的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为后续研究其基因改造、酶的纯化和酶的性质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菌株:长白山温泉采集分离保存的高温菌株HY15。
种子培养基为LB 培养基[6]:胰蛋白胨10g/L,酵母粉5g/L,NaCl 10g/L,pH7.0,120℃高压蒸汽灭菌20min,备用。
发酵基础培养基:可溶性淀粉10g,酵母膏5g,蛋白胨10g,Na2CO30.5g,K2HPO4·3H2O 0.13g,pH7.0,120℃高压蒸汽灭菌20min,备用。
1.2 仪器与设备
InfiniteM200酶标仪:TECAN公司;UV-1700PharmaSpe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TGL-16G台式离心机:上海菲恰尔分析仪器有限公司;DL-CJ-IND超净工作台:北京市东联哈尔仪器制造有限公司;DSH2-300恒温培养振荡箱:江苏太仓市实验设备厂;CL-32L高压蒸汽灭菌器:日本ALP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发酵方法
取种子培养基1.5mL接种至装有50mL发酵培养基的三角瓶中,于60℃、200r/min振荡培养48h。
1.3.2 生物量测定
取1mL发酵菌液用蒸馏水定容至10mL,测定吸光度值(OD600nm)。
1.3.3 酶活力测定[13]
取粗酶液(发酵菌液10000r/min离心3min,上清液即为粗酶液)10μL,用蒸馏水定容至100μL,取稀释液10μL(对照不加样品)加入0.2mol/L的甘氨酸-NaOH-NaCl缓冲液(pH8.55)0.2mL,置于40℃水浴锅中,加0.2%马铃薯淀粉溶液200μL(空白样不加)后计时10min马上放入冰水浴中,加入浓度为0.5mo1/L的醋酸0.5mL终止反应,再加入0.005%碘液3mL显色,以蒸馏水为空白,不加酶液为对照,测定吸光度值(OD600nm),以吸光度值下降10%的酶量定为1个酶活单位。酶活力计算公式:
式中:a 为对照组的吸光度值,b 为样品的吸光度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2.1.1 不同碳源对菌株产酶活力的影响
在基础培养基中分别添加1%糊精、1%玉米淀粉、1%糖蜜、1%可溶性淀粉、1%麦芽糖、1%乳糖、1%果糖、1%马铃薯淀粉等碳源,按1.3.1方法发酵后,酶活力测定结果见图1。
图1 不同碳源对菌种产酶活力的影响Fig.1 Effects of different carbon sources onβ-CGTase production
由图1可知,该菌株利用最好的碳源是玉米淀粉和糖蜜,其余依次是马铃薯淀粉、可溶性淀粉、糊精、果糖、麦芽糖、乳糖。考虑到当地的玉米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因此初步定为玉米淀粉+糖蜜作为复合碳源。
2.1.2 不同氮源对菌株产β-CGTase的影响
以1%玉米淀粉+1%糖蜜为碳源,在基础培养基基础上分别以1%酵母浸粉、1%玉米浆、1%蛋白胨、1%尿素、1%(NH4)2SO4、1%NH4NO4、1%NH4Cl为氮源,发酵48h后,酶活力测定结果见图2。
图2 不同氮源对菌种产酶活力的影响Fig.2 Effects of different nitrogen sources onβ-CGTase production
由图2可知,产酶量较高的是酵母浸粉和玉米浆,其次是蛋白胨和尿素,该菌株对3种无机氮源可以利用,但产酶量很低。因考虑当地资源和生产成本原因,选择玉米浆为氮源,玉米浆也是微生物生长很普遍应用的有机氮源,含有丰富的可溶性蛋白、生长素和一些前体物质。
2.1.3 培养基中起始MgSO4浓度对菌株产CGTase的影响
以1%玉米淀粉+1%糖蜜为碳源,1%玉米浆为氮源,在基础培养基上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MgSO4,发酵48h后,酶活力测定结果见图3。
图3 不同浓度的MgSO4对酶活力的影响Fig.3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MgSO4 onβ-CGTase production
由图3可知,随着MgSO4浓度增加,酶活力增加,在MgSO4浓度达到10mmol/L时菌体酶活力达到了最高。说明MgSO4对菌株酶活力有促进作用,当继续增大MgSO4浓度,菌株酶活呈下降趋势。因此MgSO4的添加量初步确定为10mmol/L。这可能与Mg2+在微生物发酵代谢过程中是许多酶的激活剂有关系[6]。
2.2 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2.2.1 最适发酵温度的确定
在不同温度发酵48h后测定酶活力,结果见图4。发酵温度为60℃时,酶活力达到最高。
图4 培养温度对菌株HY15产酶活力的影响Fig.4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β-CGTase production
2.2.2 最适pH值的确定
用NaOH或HCl调节基础培养基pH值分别为6.5、7.0、7.5、8.0、8.5,发酵48h后测定酶活,结果见图5。在初始pH值为7.0时,菌体的产酶量最高。pH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菌体生长和产酶。
图5 初始pH值对菌株产β-CGTase的影响Fig.5 Effect of pH value onβ-CGTase production
2.2.3 最适摇床转速的确定
以110r/min、140r/min、170r/min、200r/min、230r/min作为摇床转速,发酵温度60℃,pH7.0,接种量3%,发酵48h后测定酶活,结果见图6。适宜的摇床转速为200r/min。发酵液中溶氧对细胞生长和产物生成的影响很大,摇瓶的溶氧值与摇床转速有关。
2.3 正交试验优化β-CGTase 的发酵条件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碳源、氮源、培养温度、初始pH值、MgSO4浓度、转速为试验因素,以发酵产物的酶活力为指标,采用L27(36)正交设计优化发酵条件,考虑到碳源和氮源、碳源和初始pH值、氮源和初始pH值可能存在交互作用,因此设计因素与水平见表1。正交试验结果见表2,直观分析结果见表3,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图6 转速对菌株产β-CGTase的影响Fig.6 Effects of rotation speed of shaker on β-CGTase production
表1 发酵条件优化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orthogonal experiments for fermentation condition optimization
表2 发酵条件优化正交试验结果Table 2 Result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s for fermentation condition optimization
表3 正交试验结果直观分析Table 3 Intuitionistic analysi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s results
表4 正交试验结果方差分析Table 4 Variance analysi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s results
由表3 所得极差可知,对产β-CGTase 酶活力影响依次为氮源>碳源>培养温度>初始pH值>摇床转数>MgSO4>空列。由表4可知,因素A、B即碳源、氮源对酶活影响极显著,B×C、C、A×C、E、A×B对酶活影响显著,碳源和氮源、碳源和初始pH值、氮源和初始pH值的确存在交互作用,而且作用显著。由表3可看出,碳源水平1和水平2差异不显著,与水平3差异显著,氮源3个水平间差异均显著。因此选择发酵产β-CGTase的最佳试验组合是A3B2C1D2E3F2,即碳源为玉米淀粉+糖蜜,氮源为玉米浆,初始pH值为7.0,培养温度60℃、摇床转速220r/min,MgSO4浓度10mmol/L,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β-CGTase 酶活力可高达1794.3U/mL。高于所有正交试验组合的结果,表明正交试验结果是可靠的。
3 结论
β-CGTase己从多种微生物中分离得到,包括浸麻芽孢杆菌(Bacllius macerna)、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stoaorthermpohlisi)、耐碱性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微球菌(Micorcoccussp.)、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s)等[17-19]。但报道较多的是嗜碱芽孢杆菌,产酶水平为2000U/mL~4000U/mL[19]。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菌株HY15的产酶培养基成分、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定了碳源为玉米淀粉+糖蜜,氮源为玉米浆,初始pH值7.0,培养温度60℃、摇床转速220r/min,MgSO4浓度10mmol/L,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β-CGTase 酶活力可达1794.3U/mL。略低于报道的产酶水平,可能与本研究所采用当地优势产品糖蜜、玉米浆的添加量有关。但本试验所采用的菌产生的酶为嗜热酶,在酶的工业化生产可采用快捷的加热纯化法、高温酶解,防止杂菌生存,提高反应速率。为后续该菌的基因改造提供理论基础。
[1]R.L.惠斯特勒.淀粉的化学与工业学[M].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1988.
[2]van der VEEN B A,van ALEBEEK G J,UITDEHAAG JC,et al The three transglycosylation reactions catalyzed by cyclodextringlycosyltransferase fromBacillus circulans(strain 251) proceedvia different kinetic mechanisms[J].Eur J Biochem,2000,267(3):658-665.
[3]金征宇,徐学明,陈寒青,等.环糊精化学——制备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4]JIN ZY,BAI YX,WANG JP.Screen and modification of cyclodextrin glycosyltransferase[J].J Food Sci Technol,2012,312:113-123.
[5]金征宇,柏玉香,王金鹏.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筛选及其定向改造[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2,312:113-123.
[6]陈龙然,袁康培,冯明光,等.一株产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地衣芽孢杆菌的选育、产酶条件及酶学特性[J].微生物学报,2005,45(1):97-101.
[7]PODKOVYROV SM,ZEIKUS JG.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a catabolic CO2-fixing enzyme,fromAnaerobiospirillum succiniciproducens[J].Gen Microbiol,1993,139:223-228.
[8]童林荟.环糊精化学基础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9]段书安.环状糊精的性质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中国乳品工业1994(5):32-34.
[10]HASCHIMOTO.Comprehensive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M].Pergamon:Oxford,1996:491.
[11]NAGAI.Inclusion phenomena and molecular recognition in chemistry[J].Enzyme Microb Tech,l987:5-29.
[12]SZEJTLI J.Cyclodextrin Technology[M].Dordrecht:Kluwer,1988:186-296.
[13]周玉燕,潘丽娟,郑 瑛,等.β-环糊精与聚丙烯酞胺的接枝化合物及其对水中污染物的絮凝作用[J].化工环保,2003,23(6):362-366.
[14]LOFTSSON T,MASSON M.Cyelodexrtins in topical drug formulations:theory and practice[J].Int J Pharm,2001,225:15-30
[15]郭 勇.酶工程原理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6]张星元.发酵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7]AKIMARU K,YAGI T,YAMAMOTO S.Purification andproperties ofBacillus coagulanscyclomaltodextrin glucanotrans-ferase[J].J Ferment Bioeng,1991,715:322-328.
[18]UITDEHAAG J,van der VEEN BA,DIJKHUIZEN L,et al.Catalytic mechanism and product specificity of cyclodextrin glycosyltransferase,a prototypical transglycosylase from the α-amylase family[J].Enzyme Microb Tech,2002,303:295-304
[19]TOMITA K,KANEDA M,KAWAMURA K,et al.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 cyclodextrin glucanotransferase fromBacillus autolyticus11149 and selective formation ofβ-cyclodextrin[J].J Ferment Bioeng,1993,75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