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几点思考
2013-04-22胡先锦
胡先锦
摘要:化学新课程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思维品质,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要充分研究教学内容,深入把握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提问角度和问题梯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创设在有效提问的驱动下师生积极互动的生态课堂、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一、 课堂有效提问应充分研究教学内容,准备把握提问时机,合理预设提问角度
1.明确教学的内容,在知识衔接处提问
新旧知识衔接处通常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是学习新内容的迁移点.知识迁移能力就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新问题时的一种能力.例如,苏教版必修一专题2第二单元“离子反应”板块中“强、弱电解质”的教学,学生已经了解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新知识强弱电解质是电解质概念的延伸和深化.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
(4)探究实验:课本“活动与探究”
问:为何醋酸和氨水的导电性要比盐酸和NaOH溶液弱? 切入新知:自由移动离子浓度有大有小→醋酸和氨水部分电离,盐酸和NaOH完全电离→强弱电解质的本质:电离程度不同.
2.吃透教材和学情,在盲点易错处提问
化学学习中的盲点易错点,不易被学生注意到,但在应用中会影响思路,形成解题障碍,甚至会遏制学生思维.例如,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溶液pH计算”的教学中,针对常见“c(H+)相差10倍,则pH相差1”的所谓规律设置问题:pH=4的盐酸稀释10倍、100倍、10000倍,pH又变为多少?学生往往会不加思索地回答:pH依次为5、6和8.继续提问“pH=8的溶液显酸性还是碱性?”学生会回答“显碱性”,再问“盐酸稀释后可以成为碱性吗?”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回答的荒谬,在愕然、笑声中发现错误所在,这显然比简单的强调和告知的效果要好得多.
3.领会新课程理念,在思维发散处提问
在课堂中要根据特定知识设计发散性问题,如,一题多解或变式习题,增强学生的思维发散,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工艺的设计等就必须在思维发散处寻找和筛选解决的思路.例如,在苏教版必修一“钠的化合物”的教学中,提出“有两瓶白色固体,可能是NaCl和Na2CO3,可用哪些方法区别?”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化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十多种方法.
二、 课堂有效提问应细心斟酌提问对象,体现问题层次梯度,教学真正面向全体
1.在起点基础处提问暂时学困生,获得成功体验
对于暂时学困生,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要充分准备,把握他们的知识起点,使得他们也能享受学习的愉快,收获一定的成功,不至于在不断的“听不懂、弄不清”中失去信心乃至放弃学习.例如,在苏教版必修一“钠”的新授教学中,完成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后,就实验现象为暂时学困生提出问题:(1)金属钠为什么会浮于水面上?(2)为什么金属钠会熔成小球并在水面四处游动?(3)为什么会听到“嘶嘶”的声音?(4)为什么在反应后的水溶液中滴加酚酞会显红色?
2. 在盲点易错处提问学业中等生,点明思维误区
课堂就是发现并解决学生错误的地方,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仔细揣摩易错处,巧妙设置问题陷阱,抓住机会引发学生讨论,从而可以增强课堂实效,避免学生更多的出错.例如,在苏教版必修一讲授SO2漂白性时,学生往往会认为两者混合后,“强强联手”的漂白能力一定加强,就可以设计实验(1)分别将SO2和Cl2通入到品红溶液中,现象怎样?(2)将SO2和Cl2以体积比1∶ 1混合通入品红溶液中,现象怎样?学生比较现象的差异,进行思考讨论.
3.在开放发散处提问学科优秀生,提升思维品质
学科优秀生往往在本学科的学习中思维灵活且发散性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创设一定的问题培养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完成“酸碱中和滴定”演示实验后,提出问题:某学生配制0.5 mol/L的HCl溶液,随后用已放置一段时间的标准NaOH溶液进行滴定,计算发现c(HCl)<0.5 mol/L,请学生找找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将会积极地从溶液的配制过程(称量、溶解、转移、定容等)和滴定过程(滴定管的洗涤、标准液、读数等)多角度猜想可能造成的原因,从而极大地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
[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3] 郑金洲.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2.
[江苏省江阴市青阳中学 (21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