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田间的微笑—记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刘建华
2013-04-21兴安盟盟委组织部
文||兴安盟盟委组织部
刘建华,兴安盟农牧场管理局呼和马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1963年12月出生,1999年6月入党,大专文化。
多年来,刘建华始终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努力钻研农业科技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恪守“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诠释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一、工作率先垂范,科研精益求精。刘建华始终把“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凡事想在前、干在前,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2010年7月,场里接到报告,有1.8万亩小麦出现粘虫爆发迹象。刘建华马上行动,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利用自己调配的特制诱蛾剂及时控制了灾情,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35万元。2011年,呼和马场参加了农场管理局组织的玉米高产竞赛,刘建华负责指导玉米的全部生产过程。每天天还没亮,他就已经到作业地块查看墒情、作物生长状况,忙时还和机耕人员同吃同住同作业,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当年玉米产量不但超过了预期标准,而且一举夺得全局玉米高产竞赛一等奖。此后的油菜垄作高产竞赛、保护性耕作、万亩大豆垄上3行、4行高产示范等推广应用都留下了刘建华勤奋忙碌的身影,都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和汗水。
二、推广先进技术,服务广大群众。刘建华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时刻保持严谨细致、求实苦干的作风,努力在工作中寻找为民谋利的契机。呼和马场有10多万亩耕地,种什么?怎么种?怎样才能增产增收?责任和压力促使刘建华在新品种的引进、试验、推广以及新农药应用、职工科学种田培训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哲单系列、白单9高产耐密植新品种,大民种业3307抗旱、抗倒伏新品种,大豆抗线4号、12号以及美葵、人工牧草等新品种相继推出,为大多数职工群众所接受、认可并得以大面积种植和应用。现在,全场有10万余亩农田种植了由刘建华实验推广的高产农作物,每年都能为职工群众增收2000万元以上。呼和马场低洼地较多,每到田管季节无法根除顽固性杂草的问题都会让管理者伤透了脑筋。为解决这一难题,刘建华带领技术人员进行了反复试验,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整天蹲在地里观察,终于配制出特效农药,取得了十分理想的除草效果。同时他还推广了微肥、叶面专用肥的追肥技术,不仅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而且使农田增产15%—18%。
三、强化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种田水平。刘建华为人和气,待人诚恳,业务精通。为了更好地普及科技知识,他会同农机、畜牧养殖技术人员组成讲师团,利用冬季、早春时节为全场各生产连队讲授农牧业科技知识。他讲授的“选种技术”“农作物栽培技术”“肥料的合理使用”“种植技术常见问题解答”等农业科技新知识受到了职工群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许。据统计,每年全场都有1000多人接受刘建华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全场98%以上职工群众都听过他的科技讲座,促使全场职工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根本转变,使“爱科学、用科学、创高产、争高效”的理念根植人心。
四、有机种植闪亮点,设施农业显神通。近几年,农垦系统加大了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刘建华抓住这一机遇,经他设计并亲手实施建设的200亩呼和马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整齐、干净,标准高,长势旺,品种多,样式全,成为全局农业示范园区的典范,周边乡镇的同行们经常前来参观。2013年春,刘建华在1000平方米的温室中,又搞起了草莓、瓜果蔬菜的有机立体无土栽培试验。这项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空间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而且可以解决重茬、迎茬难题,具有减少土传病虫害等优点。这也将成为本地休闲、旅游、观光农业、采摘业发展中的一个新看点。同时,为使呼和马场农业种植真正摆脱“雨养农业”的困境,他积极争取的万亩节水灌溉膜下滴灌项目也开始正式运作。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站长,刘建华并未将自己“关”在办公室中,而是足迹遍布田间大棚。有时候,身边的人找他,从听筒端传来的是响亮的拖拉机马达声和夹杂不清的说话声音。这就是刘建华,一名时常深入农业一线、同群众打成一片的普通共产党员。
刘建华先后多次被兴安盟农场管理局和呼和马场评为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并多次荣获呼和马场“农业技术推广特殊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