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亲历117公里

2013-04-19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3年12期
关键词:墨脱车队司机

记者:亲历117公里

墨脱公路正式通车前一个星期,记者跟随“2013走进墨脱——爱心公益行”车队踏上了墨脱之旅。由于前一天晚上接到通知,24K从早上八点开始封路铺设沥青,所以车辆必须在八点前通过此处。早上六点,扎木镇的天还没有亮,淅淅沥沥的雨将气温拽至4摄氏度。尽管穿着厚厚的冲锋衣,还是感觉到湿冷的气息直钻进领子和袖口。朝着24K的方向望去,一片黝黑的山峰起伏着,与藏蓝色的天空混合得看不清边际。

司机师傅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四川汉子,常年奔波在川藏公路线上,有着丰富的驾驶经验。他告诉记者,尽管墨脱公路和以前的简易路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但对于习惯了平原地区公路的人而言,多少还会有些提心吊胆。

七点钟,车队从扎木镇出发。雨依旧下着,路面湿滑泥泞,看不到一个行人。当14辆车从扎木镇鱼贯驶入公路,这个小镇仿佛又沉沉睡去。

行驶了不到20分钟,雨水中开始夹杂着些许冰碴儿,砸在车窗玻璃上“喳喳”作响。天色渐渐亮起来,路旁的植被现出了红、黄、绿相间的颜色,可以看到雪、水混杂的路面上被碾压出的车辙。再往前走,路面及两侧的积雪越来越多,眼前逐渐变成白茫茫的一片雪的世界。

七点四十五分,车队到达24K——嘎隆拉隧道南口,这段路全部采用四级沥青砼路面。大片的雪花飘落下来,落在脚下和路旁的松树上,让人有一种身在东北的错觉。越接近隧道口,上坡也越多,能见度很差,温度降至零下8摄氏度,3700米的海拔明显让人感觉呼吸有点困难。记者想从车子天窗伸出上半身拍摄照片,谁知天窗一打开,一阵夹杂着雪片的寒风迎面吹来,照相机的镜头一下子变得模糊。还没等镜头擦干净,记者的手已经冻得通红。

记者看到,一辆覆盖着厚厚积雪的灰色小轿车停在路边,司机说,二十多天前他来这里的时候就看见这辆车停在这里,“估计是抛锚了弄不出去,先放在这里吧。”

嘎隆拉隧道内还没有安装照明、通风、消防设施,在车灯的照射下呈现出了一种氤氲的橘红色,一股焦糊的味道顺着没有关紧的车窗飘进来。尽管目前的通行条件还未达到目标,但嘎隆拉雪山隧道建设系全线施工作业难度最大、地质气候条件最为恶劣的建设项目的事实,却令它成为墨脱公路全线的重点控制性工程。它的贯通,为扎墨公路将缩短公路里程二十多公里。

穿过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嘎隆拉隧道,雪渐渐的小了,但连续的“回头弯”却让司机师傅的神情开始凝重。积雪覆盖的路面给行车增加了困难,而一边是挡墙、一边是悬崖的路况,又增加了行车的危险性。记者坐在车里,身体随着车辆的连续转弯大幅度晃动。

一个多小时以后,雪停了,十几个回头弯也将车队带入41K至82K之间。这是墨脱最艰难的路段中两段的其中之一。沙石路面被水毁、泥石流、塌方反复摧残,行车也是非常辛苦。

车外的气温慢慢上升到了零上,天空由灰色转为淡蓝,一丝丝的云彩像棉絮一样挂在山腰,几头牦牛慢悠悠地踱着步。一种“春天来了”的感觉油然而生。

过了52K的公安检查站,已经是上午十点半。当逶迤行进的车队行驶到62K,一辆大货车由于载满货物,上坡时动力不足,卡在了坡道上,四米多宽的车道再无空间容许其他车辆通过。

车队中所有男性全部下车帮忙,终于在一个多小时以后,大货车爬上了坡道,道路恢复畅通。司机告诉记者,这段路时常有大货车卡在坡道动弹不得,这个时候互相帮助才是最好的办法,“要不然谁都别想过去”。

此时,周边的植被已经完全被亚热带风光所覆盖。车队沿帕隆藏布的支流峡谷一路前行,享受着在梦幻般瀑布中穿行的乐趣,峡谷中的山路依然是非常险峻。但绮丽的风景又可以让人短暂的忽略它。美景往往是在付出耐心之后,才会体验得更加深刻。

从62K出来不到5公里,才会发现什么才是这个旅程中最难逾越的挑战。在一处大下坡的泥泞道路上,车队的越野车无力、低沉地发出吼声,竭尽全力地尽量保持间距,依次通过这个险要的路段。为了尽量保证人员安全,司机师傅让记者下车步行,而他则俯冲下坡之后,又加足马力冲过满是砾石的河流。

车子在底盘与突出的石头上摩擦和较量的厮杀声中一辆辆冲过去。一阵惊心动魄之后,车队的几十号人顺利通过。尽管鞋上、裤子上沾满了泥,但安全通过的喜悦还是让人们发出了愉悦的欢呼声。

与满眼旖旎的亚热带风光相适应的是,气温逐渐上升。早上还穿着厚厚的冲锋衣,这个时候已经换成了单衣。记者真切体会到了“一天有四季”的感受。

上午十一点多,车队抵达80K,在这里短暂休整了20分钟。听说过墨脱公路的人,或许没有不知道80K的吧。这里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货物中转站,至今仍旧保留着一些木质结构的房屋,淳朴的藏民们过着历史与现实交融的生活。

一位居住在这里的藏民告诉记者,这里的植被茂盛,野生动物常常出没,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他说:“十几年前,这里基本就是墨脱路的尽头,再往里就走不进去了。那个时候,外面的人到了这里,用五双胶鞋就可以换到四个熊掌和一个熊胆,都是因为这里的居民没见过世面,不知道熊掌和熊胆的价值,更不懂得保护野生动物。”

记者看到,如今路旁已经竖起了写有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大型标志牌。

接下来的20多公里路上,大大小小的瀑布挂满山崖,水从路面流淌而过,车辆驶过激起一片水花。 沙石铺成的路面时有坑槽,但是记者已经开始适应了这样的路况。

中午十二点半,车队停在一家四川人开设的饭馆门前。记者发现,一路上遇到的饭馆、旅馆、商店,基本都是四川人在经营。这些四川人大多于2005之后来到这里,和当地的藏民一样,他们扎根在这里,经营着生活,也感受着交通变迁带给他们的日新月异。

午饭很丰盛,茄子、莴笋、鲜蘑、油菜、苦瓜、莲藕、土豆……这些惯常出现于中国老百姓餐桌的食材,在这里都看得到。价格也非想象中的昂贵,几乎与内地二、三线城市的物价相当。

在距离92K不远处。珞巴族木屋前,还留有汽车残骸。虽然条件恶劣,但因为物资运输,却使得这条道上发展出一个个补给站,许多外乡人来到这里,自己动手搭出成片的木屋,做着来往司机和背夫的生意。当徒步者经过长途跋涉看到森林中的小镇时,也往往生出错觉——这像极了西部拓荒时的小镇。

一点半,车队启程,驶向最后的里程。

在距离墨脱县城还有十几公里的地方,养路工人正在清理前一天滑坡散落在路面的泥土和石块。一辆“斜插”在悬崖边的卡车着实吓了记者一跳。发生滑坡时,这辆卡车正好通过该路段,翻滚的石块将这辆车推到了悬崖边上,差一点掉下山崖。千钧一发之际,司机费力地从副驾驶位置爬出车门,逃过一劫。而这辆卡车,则暂时留在了悬崖边上,需等待养护部门派出大型机械来处理。

下午三点,经过了大半天的颠簸,车队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墨脱县莲花广场。这里的门巴族和珞巴族已经摆脱了刀耕火种原始生活方式,共同生活着的无论是藏民还是四川人,在新的文明社会里皆游刃有余。

而我们,这一队“外来者”,对于墨脱的探秘才刚刚开始。

猜你喜欢

墨脱车队司机
全新充电专利技术实现车队充电
画与理
老司机
老司机
雷尼亚诺车队Legnano
墨脱:揭开“莲花圣地”的绝美面纱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treefrog from Medog, southeastern Tibet, China (Anura, Rhacophoridae)
浅谈墨脱茶叶的合理发展
神秘的车队
不见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