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2013-04-19黄华敏
黄华敏
贫困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黄华敏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532200。
为了探讨贫困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相关的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锻炼态度量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广西省3所新建院校20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贫困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及总分高于非贫困生,差异具有显著性;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锻炼态度各分量表基本不存在差异;贫困生的锻炼水平低于非贫困生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体育锻炼水平与贫困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及总分显著相关。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应重视通过体育教育途径帮助贫困生树立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贫困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贫富悬殊,高校收费制度的不断改革以及高等教育不断的普及和扩招,高校贫困学生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根据教育部门的最新统计,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己高达300多万。在经济压力的影响下,贫困生的自我认知、行为和心理也会受到一些影响。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敏感、多疑等消极的心理特征。少数贫困生由于承受不了这种压力,无心学习,自暴自弃,封闭自我,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休学、退学甚至酿成惨剧的发生。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良好的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平衡心理和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1]。为此,本文试图探讨贫困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西省3所新建本科院校不同专业类别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500份。剔除了填写不完整及有规律性填写37份,获得有效问卷463份,有效率为92.6%。其中贫困生200名(男生90名,贫困女生110名;非贫困生263名(男生121名,非贫困女生142名)。由于受“体育锻炼”概念的限制,体育类贫困生不列入调查范围。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方法 调查时以班为单位,在教师统一指导语下(说明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利用公共体育课上课时间组织学生填写,测试时间约30-40min,当场发放当场回收。问卷填写均采用无记名方式,要求其做出独立的、不受任何影响的自我评定。
1.2.2 研究工具 (1)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试。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1~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说明心理健康水平高,以因子分≥3分(中等严重程度)作为判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依据[2]。量表效度系数在0.77~0.90 之间,评定结果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采用毛荣建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3]进行测试。该量表共有70个题目,包括目标态度、行为态度、行为认知、行为意向、行为习惯、行为控制感、情感体验和主观标准8个分量表。量表按照“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的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体育锻炼的态度与行为越良好。本次调查8个分量表和总量表克隆巴赫系数α在0.942~0.711之间,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3)采用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修订《身体锻炼等级量表》进行测试。该量表从身体锻炼的强度、一次锻炼的时间及频率三个方面来考察身体锻炼量,并以身体锻炼量来衡量身体锻炼参与水平。身体锻炼量的得分=强度×时间×频率。每个方面分5个等级,计分从1~5分。身体锻炼量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身体锻炼量制定标准是:小锻炼量至0~19分,中等锻炼量为20~42分,大锻炼量为43分。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82[4]。
1.2.3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1.2.4 贫困生界定 本研究的贫困生指的是学生进入高等院校以来经过本人申请,经系、院层层审核推荐,最终获得各级各类助学金的学生群体。
2 结果与分析
2.1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对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SCL-9O因子及总分进行方差分析(表1),结果显示:贫困生在SCL-90总分及10个因子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其中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及其它6个因子及症状总分有显著差异,说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非贫困生差。这个结果与国内有关贫困生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5]。新建院校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城市下岗家庭,生活拮据,进入大学以后,与普通大学生相比生活状况水平有太大的反差,容易因经济上的贫困而滋生自卑心理,引起自我评价过低。以至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缺乏自信与主动,人际关系紧张,合群性差、加上学习的压力,思想长期处于焦虑、郁抑状态,贫困大学生这些过度或过于持久的焦虑体验,损害他们的正常活动而导致心理问题。
表1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健康各因子比较(M±SD)
注:﹡P<0.05,﹡﹡P<0.01,﹡﹡﹡P<0.001(以下相同)
2.2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体育锻炼状况比较
态度是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中采取锻炼态度、锻炼等级两个指标来考察被试的体育锻炼情况。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体育锻炼各分量表得分结果见(表2)。锻炼态度量表共有8个分量表,各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锻炼态度越积极。对各个分量表得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非贫困生在8个分量表的得分高于贫困生,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至少说明贫困学生的锻炼态度较为积极,至少和非贫困学生没有差异。
采用身体锻炼等级量表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体育锻炼活动等级进行量化分析(表2),结果发现贫困生的锻炼水平显著低于非贫困生,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说明贫困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更差些。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主、客观环境的限制造成的了。主观原因包括:一是大多数高校各种奖学金都与学生的文化学习成绩挂钩,而对体育成绩只要求及格,高年级更是取消了体育课。成绩好的学生高校会给予一定的资金鼓励,这对于贫困生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活的窘境,从而促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上,所以造成了他们重文轻体的现象比较突出。二是部分贫困生为了减轻生活压力把更多课余的时间花勤工俭学或打工上,从而影响了体育锻炼的参与度。在客观原因包括:一是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学校体育锻炼场地和设施比较匮乏,无法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二是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缺乏专业体育技术指导,贫困生无法开展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坚持对贫困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加强他们对体育的认识,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
表2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体育锻炼态度行为比较(M±SD)
2.3 贫困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
为了了解贫困生体育锻炼态度、锻炼水平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它们进行了相关分析见(表3)。
表3 贫困生体育锻炼各因子与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的相关系数(r)
表3相关性研究表明,锻炼态度各个分量表得分与锻炼水平的相关分析表明,除目标态度分量表与锻炼水平得分存在负相关外,其余分量表与锻炼水平得分存在正相关,而且行为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与锻炼水平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这正好验正人的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活动。
贫困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各分量表除行为控制与其心理健康总分和各因子分值存在正相关外,其他分量表与其心理健康总分和各因子分值呈负相关,而且在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等分量表与其心理健康总分和各因子分值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表现为体育锻炼态度高分者其SCL-90分值较低,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体育锻炼水平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分呈负相关,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理健康分值较低,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且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等因子及总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一结果说明贫困生体育锻炼水平对其心理健康有较大的影响。
总体的来讲,体育锻炼态度与锻炼水平都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但从相关系数看,几乎都在0.5以下,属于弱相关,说明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体育锻炼只是其中之一。
2.4 贫困生心理健康总分及与体育锻炼各因子的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锻炼水平与锻炼态度部分分量表具有显著的相关,为了进一步了解锻炼态度与锻炼水平的关系,以锻炼水平为因变量,以锻炼态度中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行为认知、行为习惯、情感体验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见(表4)。结果发现行为意向能够进入回归方程。行为意向能够正向预测被试的锻炼水平。
表4 心理健康总分、锻炼水平、锻炼态度的回归方程
表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锻炼水平与心理健康总分具有显著的相关,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两个变量的关系,现将心理健康总分作为因变量,锻炼水平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结果发现锻炼水平能够进入回归方程见(表4)。说明锻炼水平能够负向预测心理健康总分,锻炼水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体育锻炼对情绪状态有改善作用,会减少焦虑和抑郁程度[6];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尊、自我概念的水平,影响气质、性格以及意志品质等,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7-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锻炼作为贫困生身心健康干预手段的可行性。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1)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贫困生的人际关系、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2)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锻炼态度基本不存在差异,而在锻炼水平上贫困生的显著低于非贫困生,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3)贫困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各分量表及锻炼水平与其心理健康总分和各因子分值呈负相关,体育锻炼态度各分量表除目标态度和主观标准外,其余分量表与体育锻炼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
(4)锻炼态度中的行为意向分量表影响贫困生体育锻炼的水平,而锻炼水平则影响心理健康。
3.2 建 议
体育锻炼能促进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然而他们的锻炼参与行为却不容乐观。为改善贫困生的锻炼行为,高校各级部门和领导应加大对贫困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对贫困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从硬件设施上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学校锻炼场地和器械等,建立适合贫困学生锻炼的环境和氛围。体育教师应加强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改变学生的体育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积极的锻炼态度和体育意识;加大对适合贫困学生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探索和研发,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对贫困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各系辅导员及相关部门应将体育锻炼与心理辅导相结合,作为贫困生有力的身心健康促进手段。
[1] 颜 军,陈爱国. 体育锻炼应对应激研究的述评[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1):58~61.
[2] 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9~131.
[3] 张力为,毛志雄. 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0):95~98.
[4] 李佳川. 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 田秀菊,蔺晓贤. 湖州师范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J].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662~663.
[6] 季 浏. 体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16.
[7] 姒刚彦. 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 体育科学,2000(1).
[8] 李京诚. 体育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3).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of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HUANG Hua-m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Guangxi Chongzuo, 532200, China.
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of poor students,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intervention research. The "exercise attitude scale", "Physical activity rating scale" and "SCL-90 symptom checklist", Which conducted the survey of 3 new schools in Guangxi province 200 poor college students. Results the body, poor students, compuls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pression, anxiety, Psychotics and scores higher than the non poor students,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oor students and non poor students exercise attitude subscales basic does not exist; Poor students exercise level is lower than the non poor students in summarization, Compuls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pression, anxiety, Terror, psychotic factors and total score. Good exercise habit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hysical education way to help poor students to build up the good habit of physical exercise, Improve the level of students'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Poor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1007―6891(2013)05―0049―04
G804.82
A
2012-04-03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校级项目,项目编号:xyyb20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