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与经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2013-04-19彭瑞君杨希立

中国全科医学 2013年14期
关键词:浅表螺旋造影

彭瑞君,杨希立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一般走行于心外膜脂肪组织中,如果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纤维中,被形似桥的心肌纤维所覆盖,则该心肌纤维束被称为心肌桥(MB),该段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MCA)[1]。在心脏收缩期MCA出现暂时狭窄,舒张期恢复正常。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术(CAG)虽为有创检查且有一定的并发症,却是临床诊断MB的“金标准”。

近年来,随着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对心脏成像技术的日益成熟,CT冠状动脉成像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检出率,而且可以测量MB的长度及厚度,并可以任意方位与角度清楚地显示MB-MCA整体形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MB-MCA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2-3]。既往因其受CT时间分辨率的限制,患者行检查前必须将心率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故其应用受到严重制约。目前256排螺旋CTA冠状动脉成像因其具有更高的时间分辨率,实现了在正常心率下的CT 冠状动脉成像,为诊断和评价MB-MCA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方法[4]。本研究比较了256排螺旋CTA和CAG检查对MB-MCA的检出率,以探讨CTA对MB-MCA诊断的准确率及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7月—2012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疑似MB-MCA的患者267例,均自愿行256层螺旋CTA和CAG检查,其中男178例,女89例;平均年龄(51.6±16.1)岁。病例排除标准:心律失常、对碘剂过敏者及孕妇。入选患者中心绞痛195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冠心病高危因素者58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复查1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复查3例。

1.2CTA及评价方法

1.2.1扫描前准备检查前行碘过敏试验,观察15 min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扫描前2 min 给予0.5 mg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未给予倍他乐克控制心率。

1.2.2扫描方法与参数 均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iCT 256层螺旋CT完成扫描。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140 kV,管电流800~1 000 mAs,机架转速0.27 s/圈,探测器0.625 mm×128,层厚0.9 mm,间隔0.45 mm,矩阵512×512,螺距为0.18,视野25~28 elqq。患者仰卧位,扫描正位及侧位定位像,感兴趣区设于气管隆突下1 cm处胸主动脉,触发阈值为120 HU,触发后延迟时间3.9 s。扫描范围:气管隆突下至心脏膈面。行肘前静脉穿刺,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4~5 ml/s,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罗胺或碘帕醇(370 mgI/ml)70 ~80 ml后再以同样速度注射30~40 ml 0.9%氯化钠溶液,注射同时启动智能触发扫描系统,当感兴趣区达到阈值时触发扫描。增强扫描时以5 ml/s的速度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70~100 ml,注射剂量依据患者体质量和扫描范围进行个体化设定。吸气后屏气完成扫描,扫描时间8~10 s。

1.2.3图像重建方法常规重建时相75%及45%R-R间期,必要时按照35%~85% R-R间期(间隔10%)进行重建。对心律不齐者可应用心电图编辑软件进行编辑后重建,选取血管显示最清楚的R-R间期图像作为原始图像,将其输入EBW工作站后,利用专业心脏分析软件进行处理,使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容积重组(VR)等显示冠状动脉整体形态及各主要分支情况,进行综合评判(见图1)。

1.2.4图像评价方法参照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分段标准,将冠状动脉分为15节段,右侧冠状动脉包括1~4段,左主干和前降支包括5~10段,回旋支包括11~15段,如果存在中间支则为16段[5]。诊断MB-MCA的标准为显示冠状动脉节段性被心肌完全或不完全包绕,当血管整个环周被心肌完全包绕时,判断为深在型MB-MCA;血管1/2以上环周,但小于整个环周被心肌不完全包绕时,判断为浅表型MB-MCA。

利用智能化血管分析技术将迂曲的血管拉直,在血管长轴方向上测量MB长度。在垂直血管长轴方向的断面上观察冠状动脉与心肌的解剖关系。在CPR上观察冠状动脉全程走行,当MCA近-远段血管显示平直或平滑弧形时判断为正常;当出现角度时判断为迂曲成角。观察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所有图像均由2名有经验的CT专业医师共同阅片并诊断。

1.3CAG及评价方法采用Siemensan Giostarplus数字减影机,选用碘帕醇(370 mgI/ml)造影剂,速度为25帧/s。由2位以上有经验的术者分析判断图像,在心室收缩期冠状动脉出现短暂间歇性狭窄,在舒张期恢复正常诊断为MB,浅表型MB-MCA与深在型MB-MCA诊断标准同CTA。术后评片测量MB的长度及MCA狭窄程度(见图2)。

注:A应用MPR后处理显示左前降支中段部分走行于心脏的心肌纤维;B横轴位图像显示MB和MCA

图1MB-MCA的CT冠状动脉扫描

Figure1CT coronary scanning of MB-MCA

注:A血管造影收缩期见前降支中段管腔狭窄;B血管造影舒张期见前降支中段管腔狭窄消失

图2MB-MAC的CAG显示

Figure2The CAG of MB-MAC

2 结果

2.1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患者均接受CTA及CAG检查,成像效果好,能满足诊断需要。CTA发现120例(44.9%)患者共124段MB-MAC,其中深在型MB-MAC 56段、浅表型MB-MAC 68段;前降支105段,对角支6段、回旋支10段、右冠状动脉3段。CAG发现108例患者共117段MB-MAC,其中深在型MB-MAC 56段、浅表型MB-MAC 61段;前降支108段、对角支3段、回旋支4段,右冠状动脉2段。两种检查方法对浅在型MB-MCA和深在型MB-MCA的诊断Kappa一致性好(Kappa=0.877、1.000,见表1、2)。

2.2两种方法诊断MB-MCA长度和狭窄程度的比较CTA测量的56段深在型MB-MCA和61例浅在型MB-MCA的长度均长于CAG的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方法测量的MCA狭窄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CTA和CAG对浅在型MB-MCA的诊断价值比较

Table1Comparison of 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low MB-MCA by CTA and CAG

CTACAG阳性    阴性合计阳性61768阴性05656合计6163124

注:CTA=CT血管造影技术,CAG=冠状动脉造影术

表2CTA和CAG对深在型MB-MCA的诊断价值比较

Table2Comparison of the 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deep MB-MCA by CTA and CAG

CTACAG阳性    阴性合计阳性56056阴性06868合计560124

Table3Comparison of length and stenosis of MB-MCA by CTA and CAG

检查方法深在型MB-MCA段数 MB长度(mm) MCA狭窄程度(%)浅在型MB-MCA段数 MB长度(mm) MCA狭窄程度(%)CAG56 9 03±4 21 52±10614 54±2 0832±11CTA5610 83±5 3051±11617 58±2 1228±10t值10 6338 29212 1417 038P值<0 01>0 05<0 01>0 05

注:MB=心肌桥,MCA=壁冠状动脉

3 讨论

冠状动脉发育时,原始小梁动脉网没有外移,因此动脉或其分支被部分心肌覆盖,即会出现MB。当心肌收缩时,冠状动脉被挤压,血流不畅,可能会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浅表型MB-MCA受压不明显,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深在型MB-MCA由于受压明显,可能出现胸闷、心悸、心绞痛等不适,甚至有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病例报道[6],因此MB-MCA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已引起临床医生和影像医生的普遍关注[7]。

CAG一直被认为是临床诊断MB-MCA的金指标。但由于其为有创性检查,放射线剂量大,因此亟须寻找一种无创、简便、经济的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作为检查、诊断的手段。多排螺旋CT在诊断MB-MCA方面的优势在于其无创、方便、经济性,并且能直接显示冠状动脉与心肌的解剖关系。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还可对MB-MCA血管多角度、多方位直观显示。目前64排螺旋CT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扫描层厚为0.500~0.625 mm。但是其头尾向的覆盖仅有40.000 mm,限制了头尾向的覆盖宽度。256排螺旋CT克服了这个问题,其最大额定射束宽度是128 mm,旋转速度达到0.275/圈,明显超过了64排螺旋CT的0.335/圈,缩短了头尾向较宽区域的扫描时间,并提供更好的对比度,提供了更多的诊断信息[8-10]。因此256排螺旋CT在诊断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中的研究越来越热。

本研究应用CTA和CAG两种方法诊断MB-MCA,并评估MB-MCA的长度和狭窄程度,发现两种方法在诊断MB-MCA方面的一致性较高。但浅表型MB-MCA CAG漏诊了7例,考虑与在心脏搏动下MB的管径狭窄变化程度在25%以上时才容易被CAG检查发现有关;而浅表型MB-MCA血管环周包绕程度较小,其管腔狭窄变化程度较小,因此CAG较易漏诊[11]。受心脏搏动的影响,深在型MB-MCA因血管被心肌纤维组织完全包绕,管腔狭窄变化程度较大,故较易诊断。

本研究分析两者评估的MB-MCA狭窄程度时发现无论是浅表型MB-MCA还是深在型MB-MCA,狭窄程度间无明显差异。256排螺旋CT通过时相重建的方式静态观察而非像CAG那样同步动态观察MB-MCA的情况,因此心脏运动幅度越小,冠状动脉图像越清晰,两者之间的差异越小。一般情况下,心动周期中运动幅度最小的两个时相分别位于收缩末期至舒张早期。本组资料未控制患者心率,虽然256层螺旋CT缩短了头尾向的扫描时间,依旧有部分冠状动脉图像落在了舒张中晚期,即MCA受压不是最严重的时候,所以其狭窄程度的测量值往往会较真实情况偏低[12],故CAG评估MCA狭窄程度方面优于256排螺旋CT。但本研究结果显示两者间无明显差异,所以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结果进行证实。

由于覆盖在MCA两端的心肌组织很薄时,对MCA的挤压作用也会很弱,所以CAG评估MB的长度较正常值可能偏低[13]。本研究发现诊断深浅两型MB-MCA时,CTA测量的长度均长于CAG的测量值,所以在此方面256排螺旋CTA优于CAG。

综上所述,在诊断MB-MCA方面256排螺旋CTA与CAG有很好的一致性,也可以优势互补。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使两者相互结合,发挥各自的优点,提高患者MB-MCA的检出率,为临床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信息。

1Nakanishi R,Rajani R,Ishikawa Y,et al.Myocardial bridging on coronary CTA:an innocent bystander or a culprit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Cardiovasc Comput Tomogr,2012,6(1):3-13.

2殷敏敏,余永强,刘斌,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评估心肌桥[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3):386-389.

3孙健男,么刚,刘影,等.64排螺旋 CT 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6(2):147-150.

4Park HE,Choi SY,Kim HS,et al.Epicardial fat reflects arterial stiffness:assessment using 256-slice multidetector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J].J Atheroscler Thromb,2012,19(6):570-586.

5Kantarci M,Duran C,Durur I,et al.Detection of myocardial bridge with ECG-gated MDCT and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J].Am J Roentgenol,2006,186(6):391-394.

6王炳勋,赵泽林,马增才,等.心肌桥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三例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278.

7Kelle S,Thouet T,Tangcharoen T,et al.Anatomical an 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myocarrdial bridging on the left anterio descending artery by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Cardiovasular Magn Reson,2006,8(5):755-757.

8Nasir K,Clouse M.Role of Nonenhanced multidetector CT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testing in asymptomatic and symptomatic individuals[J].Radiology,2012,264(3):637-649.

9许志刚,路则莲,高颖.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传统侵入性造影诊断冠心病价值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1):3757.

10魏鼎泰,余燕武,张云亭.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咯血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2):4259.

11Yang L,Zhao LF,li Y,et al.Multi-slicecomputed tomography of mycoardial bridge and muralcoronary artery and clinica significance thereof[J].Zhonghua Yi Xue Za Zhi,2006,86(40):2858-2862.

12Hermiller JB,Simonton C,Hinohara T,et al.The Star close vascular closure system interventional results from the CLIP study[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iew,2006,68(5):677-683.

13刘新,蔡祖龙,蔡幼铨,等.冠状动脉CTA诊断心肌桥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4(4):262-265.

猜你喜欢

浅表螺旋造影
超声造影定性与定量分析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的研究
三七总皂苷调节PDGF-BB/PDGFR-β的表达促进大鼠浅表Ⅱ°烧伤创面愈合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超声结合宫腔造影在诊断宫腔粘连中的应用探讨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恶性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价值
卵巢甲状腺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
输卵管二维超声造影与碘剂X线造影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