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城市各阶层混合居住的城市规划策略
2013-04-18王琳琳
王琳琳
【摘 要】针对现目前我国居住的环境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在城市混合居住环境模式的基础之上,从整个城市的规划各个曾提提出了实现能够混合居住的科学合理的新政策和新方法,并且对其做出了详细的描述,以促进各个阶层城市居民更融洽生活,有效的抑制目前社会不断出现的阶层差异大,分化严重的现象。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混合居住模式;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现目前我国城市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中,处于社会的经济转型时期,社会阶层随着发展在不断的发展和分化开来。社会中多样化的分配制度使得各个阶层的人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土地在这个过程中被有偿使用的制度和商品房制度实施和深化不断加速,又使得社会阶层不仅在分配制度上阶层化在空间上也逐渐阶层化,其个层次居住的集中区域逐渐的显现出来,并且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居住的区分异化现象能够正确的确定土地所具有的价值,以满足各个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居住质量的需求,但是随着分化极其不断加剧着社会的各个阶层分化。于此同时我国居民居住地在规模层次、规划设计、组织管理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具有负面性的问题。
1.城市混合居住模式的含义
城市的混合居住模式作为一种相对于同质聚居模式聚居混合居住模式,是一种针对不同收入层次阶段的局面和不同不同职业、文化背景的群体,以居民自身的实际购买力做为前提,居住在不同的阶位空间的混合型房地产产品建筑内,和谐相处、优势互补的一种共同生活、生存的一种良好的居住模式。这种居住模式其本质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社会和经济能够平衡的发展,各个阶层混合居住的最大好处就是,由于居民的多样性使得居住行为和模式也变得多样化,对居民居住空间带来了具有积极性的影响,从而有效的抑制了各个层次居民的分异现象。同时,这种适合居住的空间模式能够满足混合居民社会内各个层次居民的社会行为,并且促使其更好的融洽生活,为社会稳定发展带来动力。
2.各层次城市规划的策略
2.1城市总体规划阶段
(1)结合大运量公共交通规划, 建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应与大运量的公共交通( 轨道交通) 的发展规划同步考虑, 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规划相衔接, 以用地控制和大容量公共交通, 包括轨道交通来引导产业和人口的空间布局。以大运量公共交通引导新中心建设, 通过大运量的、廉价的公共交通保证与新中心的便捷联系。(2)混合布局城市用地。根据各组团的不同特点, 科学合理地安排一些混合用地, 使科、贸、工、教相互毗邻渗透,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不同职业背景的居民相互对话的可能。(3)住宅建设与产业结构相结合。产业与居住的空间区位及关系是影响混合居住住区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总体规划阶段应合理协调产业结构与居住空间的关系。(4)住区区位的选择。项目的区位应尽可能选择具有市场潜力的地段, 以增加其吸引力, 这是项目市场运作的重要先决条件。
2.2详细规划阶段
2.2.1组团分布结构
混合居住模式的物质空间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给各收入阶层提供混合居住的空间, 在满足公平原则的基础上, 满足各阶层的需求。应注重发挥中等收入阶层的缓冲和调和作用, 减少相邻异质组团的差异。这种布局形式是降低冲突发生的概率, 提高项目对高等收入阶层的吸引力, 促进住区形成和谐氛围的重要因素。
2.2.2道路系统布局
(1)局部人车分流: 混合居住住区内部异质单元彼此在空间上相对独立, 单元内部均质性较强,因此只需通过对商品房组团人、车入口的合理设置便可以分流社区内大部分的人车交通线路, 减少冲突点, 并能减少完全人车分流所带来的成本。(2)有针对性的静态交通: 静态交通主要是指停车场和停车库的组织。混合居住住区由于各收入阶层对交通设施的需求不同而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布置形式。在高收入阶层单元中, 由于私家小汽车拥有量比较大, 所以应以私人停车库为主, 配以地面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库。中等收入阶层则突出地下停车库的作用。考虑到低收入阶层仍以自行车等非机动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应提供有专人管理的非机动车停车场。同时针对低收入阶层还会有存放劳动工具的需求, 应充分利用地下或半地下空间, 存放大件的劳动工具、物品等。
2.2.3多样性的公共沟通空间的塑造
混合居住社区的公共空间的塑造可以分解为居住单元开放空间和社区中心两个层次组成部分: 居住单元开放空间是满足功能需求、审美需求的半私密的个性空间。其多样性则表现为针对不同阶层的需求特点个性空间的空间组织形式。在空间塑造过程中, 应分别形成户内、宅前与院落空间的多样化表达, 在创造灵动的私密与半私密空间的同时, 也增强了住宅单元的可识别性。同时, 在居住单元之间通过对异质空间合理的处理可以形成场所特性的复合。社区中心公共空间设计应尽力体现多样性和功能的完整性, 赋予其必要的场所精神。从群体融合的环境心理学角度精心雕琢社区的重要节点空间, 充分挖掘原生地域空间环境布局中的优秀元素, 使混合居住社区公共交往场所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兼容性, 体现多样性赋予的魅力。
2.2.4建筑布局
对于高收入层次居民的居住单元,其建筑的主要布局是以底层低密度的形式。对于底层低密度的高收入阶层单元中,严格设置了容积率下限的合理布局,以保证土地能够最大限度的进行利用。对于中低等收入阶层的居民的居住单元,则主要是以高层和多层建筑为主要布局形式,建筑的布局需要从平面组合和立面组合进行共同考虑,平面组合中需要以多样性为核心,及从整个建筑的空间变化和外形变化等为主。
2.2.5公共服务设施
(1)会所。混合居住区会所的设计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a.以贫民化为主要特色, 以其门槛低、功能适用性强、参与性强等特点吸引不同阶层居民共同使用;b.物业或社区委员会应利用会所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引导居民利用会所资源,创建和谐的社区氛围。
(2)商业服务设施。
a.将住区商业设施与文体、金融邮电、行政管理及其他功能复合设置, 营造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环境, 保障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创造良好的公共交流空间, 吸引各收入阶层的使用;b.在居住单元层面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便民的商业设施,作为社区中心大型综合商业的补充;c.在社区中心和居住单元两个层次的商业设施中,为低收入阶层提供福利性的政策或者就业岗位,为低收入阶层提高自身生活质量提供机会。
(3)公共环境设施。居住区的公共环境设施可以分为:儿童游戏场所、户外运动场和休憩设施等,其设计过程中除保证安全、人性化等内容, 还要遵循公平原则,在混合居住社区内平均布置公共环境设施, 保证低收入阶层的利益。
3.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分配不均,造成两级分化越发严重,与之相关的居住空间也受到较大的影响,这种居住模式过于分异的现象不利益我国社会稳定、可持续的发展,而混合型居住环境则有效的改善了这一状况,抑制了分异现象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各个阶层居民的交流,使得层次居民都能够更的融入到人与人之间,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