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布局

2013-04-18韩健鹏

奋斗 2013年12期
关键词:协商民主政治

韩健鹏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教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是 “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仅从这个总目标和时间表就可以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在这次整体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 《决定》对政治体制改革所做的安排和部署既展现了新的思路,同时也提出了诸多重大举措,有很多新亮点、新突破。

一、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的总思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 “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正是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手段之一。对此,《决定》在安排 “五位一体”全面改革总布局中,明确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总思路: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并做出了三个宏观层面的安排: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决定》所做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安排,具有鲜明特点。一是既明确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路线图,又点明了操作路径、内容和目标。展开了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法治中国建设和权力制约监督三位一体的操作架构;二是继续强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原则性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三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四是推出了大量必需的、可行的、可操作的举措。

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集中性融合性持续性建构

在集中性安排方面,深化政治体治改革三部分共提出了11条要点,占总计60条的18%还多,具体提出了近80条举措。就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提出了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和发展基层民主等3个方面共25项举措;就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出了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和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等5个方面共31项举措;就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提出了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以及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等3个方面共21项举措。

在融合性安排方面,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重要内容从切入角度和关联性考虑,很好地融合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等部分之中,展现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改革的相互伴随、促进和支撑以及改革到深层和整体阶段必然错综复杂的交织与融合。如把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安排于经济体制改革部分,提出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等,有新意,更有深意。又如在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部分,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明确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制定国家安全工作方针政策,研究解决国家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再如在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部分,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并明确其主要职责是: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推进改革合力,加强监督检查,推动全面落实改革目标任务。还对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做了单独安排,提出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制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

“集中性”体现了重点、突破和创新, “融合性”体现了深度、关联和互动,二者结合,很好体现了新一轮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它们一起形成了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的综合性和持续性。而这种持续性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

三、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点

在 《决定》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近80条具体举措中,部署了若干项集中体现社会诉求和人民群众强烈期盼的单项改革,成为总体布局的发力点。如:

1.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决定》提出,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2.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决定》提出,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

3.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决定》提出,围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完善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着力纠正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改革政绩考核机制,着力解决 “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实行官邸制。

为了更好地打破既有利益格局和重新进行利益分配,为了更快地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 《决定》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又安排了若干突破点。如: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防止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法制化;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数量;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制度;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等等。

四、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的关联性思考

《决定》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积累的重要经验: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四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考虑到新一轮改革的综合性、整体性、敏感性和复杂性,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要坚持好这些经验和要求,还要对一些深层的问题进行相关思考。

1.环境问题。没有良好的环境支撑,政治改革是难以顺利进行的,动力也会不足甚至扭曲。所以必须用利益共享增强改革共识,用核心价值指导改革方向,创造充分良好的政治改革环境。

2.路径问题。 《决定》明确要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用经济市场化为主的路径推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路径为政治体制改革中的行政改革明确了方向、目标和内容。

3.规则问题。在政治改革与社会转型中,主规则、土规则、洋规则和隐规则不能各行其道。必须加快规则整合,尽快确立主导规则,巩固社会秩序和发展基础,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

4.价值问题。在政治改革中,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确立价值高于一切、理想信念高于一切,绝对不能私利至上、物质至上、功利至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5.动力问题。在政治改革的坚定推进中,必须放弃小部门、小集团、小地方、小社会、小意识形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放眼全局。唯有如此,中国的政治改革才能方向正确、动力充沛、扬帆远航!

猜你喜欢

协商民主政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