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2013-04-18林晓青丁志成福建永春县农业局呈祥畜牧兽医站362609

福建畜牧兽医 2013年3期
关键词:教槽料断乳渗出物

林晓青 丁志成 福建永春县农业局呈祥畜牧兽医站 362609

猪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革拉泽氏病,是由副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散发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有15个以上血清型,2周龄~4月龄青年猪都可发生,但主要侵害断乳前后和保育阶段架子猪,5~8周龄的猪多发(断乳后10 d左右的猪更易发生)。该病在临床上常以继发、并发感染出现,多发生在一些猪场保育阶段的猪群,从而使猪群的死亡率大大增加,给猪场造成巨大损失。

1 病原

副猪嗜血杆菌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有15个以上血清型,其中血清型5、4、13最为常见(占70%以上)。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可将61个菌株分为29个型,但各型之间毒力差异很大,某些血清型致病力较强。该菌已在猪群中存在,时而入侵猪群,可能是导致猪群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全身性疾病。

该菌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pH 7.6~7.8,初次分离培养时供给5%~10%CO2可促进生长。该菌生长时严格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V因子),不需要X因子(血红素或其他卟啉类物质),在血液培养基上无溶血现象。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性 仔猪敏感,尤其断乳后10 d左右仔猪易发,通常见于5~8周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病死率可达50%。

2.2 传染源 患猪或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该细菌寄生在鼻腔等上呼吸道内。

2.3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猪与猪之间的接触及排泄物进行传播,其他传染途径如消化道等亦可感染。饲养环境不良时该病多发。断乳、转群、混群或运输也是常见的诱因。副猪嗜血杆菌病曾一度被认为是由应激引起。

2.4 流行特点 副猪嗜血杆菌病常作为继发病伴随其他病混合感染,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病、猪流感、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病和地方性猪肺炎等。

3 临床症状

3.1 急性型 多发生于膘情良好的断乳仔猪。初期体温40~42℃,食欲减退或拒食,反应迟钝,干咳,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苍白、个别发红,部分患猪关节肿大,甚至整条腿明显肿胀,站立不稳,跛行,个别有脑膜炎症状,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也有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

3.2 慢性型 多见于保育猪。主要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应迟钝,咳嗽(短咳,每次只咳2~3声),腹式呼吸,被毛粗乱,四肢无力,关节肿胀、跛行,逐渐消瘦,背脊突出,个别腹水,腹部胀大,最后衰竭死亡。

4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猪可见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等多发性炎症,有纤维素性或浆液性物渗出。胸腔内有大量淡红色液体及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块,心脏和肺脏表面覆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与胸膜粘连,心包膜与心脏严重粘连,不能分离;肺脏肿胀、出血,多处有化脓性病灶;腹水增多,腹膜也有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肝脏、脾脏也可见纤维素性渗出物;腕关节和趾关节肿大、有波动感,关节腔内有红色或胶冻样渗出物;全身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呈大理石样花纹。

5 防治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消除诱因

5.1.1 三个维持 (1)断乳后的保育仔猪在母猪离开后,应维持在原栏饲养5~7 d。(2)转入保育舍后,维持使用教槽料5~7 d,接着教槽料与保育料各50%,使用5~7 d后再改用保育料。(3)维持原窝转群和分群,不轻易并栏、调群。

5.1.2 三个过渡 (1)对于断乳后2~3周的保育仔猪,哺乳期饲料(教槽料)要逐渐过渡到饲喂断乳仔猪料以达到安全换料之目的。(2)饲喂制度要逐渐过渡,包括饲料的种类和形态,饲喂的次数、时间和投料量,采用自由采食时的给料方法和时间。(3)操作制度要逐渐过渡,包括保育舍内的保温通风、光照、环境、饲养操作习惯、饲养密度等。每头仔猪应有0.2~0.4 m2趴卧面积。

5.2 严格执行猪场兽医卫生消毒制度

1)该病有疫苗可以预防,但因血清型多、血清学间保护率较低而影响疫苗防注率,故应做好消毒等安全措施。

2)哺乳仔猪发病率在10%以上时,在7日龄到断乳前3 d中,采取在每吨教槽料中添加恩诺沙星100 g,拌料内服;疫情严重的猪场,同时采用长效土霉素进行保健性预防,即仔猪出生第3 d和第7 d分别每头肌注0.5 mL,第21 d每头肌注1 mL。

3)断乳后第3 d,酌情选用或续用下列药物拌料防治,即每吨饲料添加支原净250~400 g、金霉素300~400 g、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400 g,连用 8~12 d;或每吨饲料添加强力霉素200~250 g、氟苯尼考 200~220 g,连用 10~12 d;或每吨饲料添加新霉素200~300 g,连用7 d;或每吨饲料添加复方新诺明 250 g,连用 7 d。

4)对于患猪,应淘汰无饲养价值的病重仔猪,准确诊断是否继发其他病毒性疾病或混合感染。对早、中期患猪选用下列药物治疗:(1)每千克体重肌注氨苄青霉素20 mg,同时另一侧每千克体重肌注复方新诺明0.07 g,每天2次,连用3 d(必须连续用药,不得停针,以免产生抗药性,两种药不得混注)。(2)每千克体重肌注头孢噻吩钠10~20 mg,每天3次,可与青霉素联用产生协同作用,连用3~5 d。(3)每千克体重肌注庆大霉素3 mg,每天2次,连用3~5 d。

6 小结

1)目前,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生呈递增趋势,属于条件性细菌性疾病。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关键在于预防,消除诱因、改善环境卫生、做好保温通风、防止应激等工作可减少该病的发生。

2)副猪嗜血杆菌病常与猪瘟、圆环病毒病、蓝耳病、伪狂犬病等并发,并易与气喘、胸膜肺炎、链球菌病等混合感染。因此,做好主要病毒性疫病的免疫工作、及时清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选择有效的药物组合预防等是减少疫病发生、提高养猪效率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教槽料断乳渗出物
基于IHBMO-RF 的眼底硬性渗出物检测①
断乳仔猪育肥初期饲养管理的探析
幼年牦牛饲养管理技术
断奶幼兔如何饲养?
饲喂不同教槽料对断奶前羔羊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
以“生肌三法”为代表的方药对糖尿病足伴慢性疮面作用机制的探讨
结合FCM聚类和边缘感知模型的眼底渗出物检测
乳仔猪教槽料的选择和使用
彩色眼底图像糖网渗出物的自动检测
小猪的断乳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