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企改革基本经验探讨

2013-04-18张炳光吴秋明

关键词:企业

张炳光 吴秋明,2

(1.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2.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中国国企改革基本经验探讨

张炳光1吴秋明1,2

(1.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2.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中国探讨国企改革的基本经验:依据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改革思维,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有序渐进方式;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为国企改革选择了正确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合理调整生产关系,实行两权分离、兼并重组和股份制;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实践国企与非国企共进论;按企业本位论处理国企与全民(国家)的关系;遵循企业进退规律,及时有效地进行结构调整,应对危机;国企文化凸显廉洁敬业、持续创新、带头履行社会责任。第一阶段改革有成的国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导,国企改革的首要贡献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国企改革;市场经济;两权分离;绿色创新;国企文化

经过三十年改革发展,中国国企有进有退、有生有灭,总体竞争实力、控制力、影响力提升。2002年至2007年,全国国有企业户数从15.87万户减少到11.51万户,但营业收入、实现利润、上缴税金分别年均增长18.7%、36%和20.4%。中央企业年均销售收入增长1.3万亿元,实现利润年均增长1500亿元,上缴税金年均增长1000亿元。国有资产总额年均增长1.5万亿元。2007年,全国国有企业上缴税金1.77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34.5%。中国大陆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2007年为22家,都是国有控股企业。

下面,我们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探讨国企改革的基本经验。

一、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原理,为国企改革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1979年春,学界、业界、政界许多人都在为国企改革的方向进行调研、讨论。

人们注意到,1978年,国企还在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之间挣扎:生产资料不被承认为商品,不能自由流通;消费资料虽被承认为商品,但主要消费品还靠计划供应;粮食生产的商品率只有20%。当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实际上是半自然经济,每年从中央到地方几次计划工作会议的主要活动就是各省各地各企业争计划指标,争计划物资,“一年之计在于争”——这就是当时计划安排的实质。由于当时从理论到实践都认为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争指标不要负违约、盈亏等经济责任,争实物不要等量劳动相交换,设备、原材料、动力凭计划供应不凭货币交换,不需要或不急需的可以争来积压、闲置,急需的争不到就窝工停工。由于半闭关自守,很难利用国际市场。这样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和资源配置方式对生产力发展很不利,国企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很差。

如果要把生产资料作为商品,那就要找到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是两种公有制并存,那么全民所有制企业都属于同一种公有制,它们之间交换的产品就不是商品。全民所有制内部不存在商品交换关系,正是上面所说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困难迫使人们抛弃斯大林的错误理论(尽管他在许多方面是伟大的),理智使人们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上来。事实上,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使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商品不是物,而是一种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于生产力,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只能从生产力方面去寻找。由于社会产品没有丰富到充分涌流的程度,只能让定量劳动的产品相交换,而不能把有限的劳动产品无偿地给予任何地区、企业和个人占有、支配和使用,因而商品的存在就是必然的。由于生产力欠发达,社会产品没有丰富到充分涌流的程度,事实上就会有竞争,争指标、争实物,其实是扭曲了的经济竞争。摆脱困境的出路只有一条:据实承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努力发展商品生产、货币交换,并实行国企两权分离。这是1979年1月福建省社科联组织调研得出的结论。

可是,1981年4月以来,报刊上有许多文章对1979~1981年间经济学家提出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进行批判。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指导思想上有了松动。由于一方面有1979年以来经济特区和新型国企(如中信、光大)以及涉外国企带头发展商品经济,实行对内对外开放,一方面个体、私营经济试探性地跟进,商品经济逐渐形成了气候,民众初步得到经济振兴的实惠(就业增长,收入提高,市场上能买到的商品多了),增强了改革的信心,国企的生存发展环境大为改善。

在经济特区,则面临更艰难也更前卫的问题:经济特区能够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吗?答案还是要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去找,得出结论是:第一,建立特区经济体制,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二是有利于特区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三是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方向。第二,在特区中,社会主义国家掌握着经济命脉,国有经济处于主导地位,但各种私有经济占的比重较大;同时,特区市场同国际市场的联系,多于同国内市场的联系。这些情况,决定特区经济应是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它不能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体制。这是1982年3月对深圳、珠海经济特区进行调研后得出的结论。

1992年10月,中共“中四大”肯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1978年以来中国国企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就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来说,从1978年基层提出按香港的办法(市场经济的办法)办特区,到1992年“十四大”决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中国国有企业,同其他国家的企业有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有相同的目的——发展生产力,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合法营利;有相通的生产关系——商品货币经济关系;有共同的经济活动领域——大规模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领域;有支配各自生产经营活动的共同经济规律——价值规律;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现如今是在WTO框架内的市场规则。因此,中国国企必然融入世界市场之中,中国国企是国际市场的重要成员,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市场经济难容国企之说,没有事实根据,学理上说不通,是误会或意识形态偏差造成的。

二、合理调整生产关系,实行两权分离、兼并重组和股份制

生产关系体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处于核心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表示生产资料及利用这些生产资料所产出的成果归谁占有、由谁支配。在法律关系上,生产资料所有制表现为财产所有权,即通常所说的产权。财产所有权是所有者对财产的占有、支配、使用、收益和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能。这是1804年拿破仑法典颁布以来,许多国家公认的。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企的所有权实际上归中央和地方的主管部门掌握,企业的生产、购销、分配均按主管部门的计划安排,企业只需听命于上级的计划,没有、也不需要独立自主权。但商品经济要听命于市场,计划本身一般也要取决于市场,服务于市场,并受市场的检验;而市场是波动的(不可能“熨平”的),市场竞争是激烈的,企业便需有独立自主权才能应对。企业的独立自主权包含生产、交换、分配方面的独立自主权。它要从何获取这些独立自主权呢?只能依靠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把国企的所有权分为最终所有权和代理所有权,前者归全民(国家)掌握,后者归企业持有,实行两权分离。在企业内部,则是两权统一:代理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统一。这不但能使企业名正言顺地享有独立自主权,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且可使国企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合理性得到科学解释。这也是1979年春调研得出的结论。

在资本主义社会,各种企业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成功的企业通过资本积聚与集中,进行企业重组,做大做强,不成功的企业,就可能被兼并,叫做“大鱼吃小鱼”。解放后,我们把“大鱼吃小鱼”视为“资本主义的罪恶”,十分忌讳。但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就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来说是相通的,在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的作用下,也会优胜劣汰,成功的企业要进行兼并重组,不成功的企业可能被兼并,也是“大鱼吃小鱼”,会不会陷入“资本主义的罪恶”呢?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兼并问题是被视为禁区的。如果不打破这个禁区,就会回到“吃大锅饭”老路上去,生产力被束缚,生产关系受窒碍。因此,要承认社会主义企业兼并和发行股票、债券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正当手段,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运行中资本积聚与集中的分析,引用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中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积聚与集中和企业兼并重组的理论,并予实践,进而在经济全球化中,参与更广泛的资本运营。

三、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实践国企与非国企共进论

1979年8月,在福建省人口学会为全国第二次人口科学讨论会准备的论文中,提出调整所有制结构问题。我们过去是重全民、轻集体、打个体、反外资,这样就束缚了自己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手脚。如能调整所有制结构,让全民所有制(国企)、集体所有制、国家资本主义、私人资本主义和个体所有制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一定大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建设。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对体制改革的有力支撑。[2]1980年4月,国务院财经委员会体制小组办公室终于提出要研究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问题。可以研究,当然就可以一试;可以试,也就活络了。

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中,国企要发挥主导作用。国企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自身的改革,带动非国企共同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参与经济全球化作贡献;通过国有金融企业、粮农食品企业、矿冶企业、能源企业、交通运输企业、通信企业、军工企业的发展壮大,保障人民生活安定和国家安全,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通过国有技术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壮大,为各种所有制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通过领先创新、合作创新,带动各种所有制企业持续创新;依靠国企的强大实力,带动合法竞争,维护合法竞争,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前进。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的基础是商品生产和经营,共同的前提是平等竞争,共同的使命是服务社会、获得满意的利润。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的过程中,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必然互有进退,而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大趋势中,互有进退的结局是共同前进,所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论就是“共进论”。

四、按企业本位论、职工主体论、经济民主论处理国企与全民(国家)的关系

蒋一苇于1979年6月提出企业本位论,1984年9月提出职工主体论,1989年1月提出经济民主论,统称蒋一苇三论。[3]

企业本位论指出:企业是现代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必须是一个能动的有机体;企业应当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国家与企业在经济方面是社会总体劳动者与企业局部劳动者之间利益协调的关系。

职工主体论指出:国企是社会主义企业,基本特征是职工为企业的主体;职工主体地位表现为劳动制度民主化、产权制度民主化、经营制度民主化、分配制度民主化、领导制度民主化。

经济民主论指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义是以经济民主取代经济专制,以公平分配取代剥削,在群体内部民主和集中相对并存。经济民主包含企业的经济民主、社会的经济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民主,立足于企业的经济民主。经济民主是政治民主的基础,政治民主也能够促进和保障经济民主。

企业本位论表明国企属全民(国家)所有,它以全民为本体,国家享有国企的最终所有权(包括最终占有权、最终处分权、最终收益权)。企业是社会生产力所在地,国企是全民资本增殖的责任单位,它必须具有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管理权,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以国企为本位。国企在法律上具有法人资格。企业法人的基本条件是必须具有财产所有权。国家把投入国企的财产委托给国企法人代理,国企因此具有代理所有权(包括现实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部分处分权、初始收益权)。这样就形成最终所有权与代理所有权分离;与此同时,最终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代理所有权与经营权则在国企中结合;这就是两种两权分离、一种两权结合。改革成功的国企,就是按国家为本体、企业为本位的原则处理企业与全民(国家)的关系,实现两种两权分离、一种两权结合的。

职工主体论坚持国企的职工是企业的主体,是企业主人翁,而不是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国企职工的劳动力不是商品。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实事求是的考察和分析。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取得人身自由但又丧失生产资料和流通资料。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有充分的人身自由;但在全民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经济中,劳动者是公共的或自有的生产资料和流通资料的主人,他没有丧失生产资料和流通资料,因而无需出卖劳动力,这些经济体的劳动力不作为商品存在。可是有一部分劳动力没有与公共的或自有的生产资料和流通资料相结合,或者结合状况不良,这部分劳动力就可能采取商品化的形式,通过劳动力市场进行交换。但一个商品化了的劳动力,若与公共的或自有的生产资料和流通资料相结合时,这个劳动力就非商品化了。因此职工主体论坚持国企职工是企业主体,是企业主人翁,完全正确。

在平时,许许多多李黄玺、刘怀玉、窦铁成、许振超式的职工群体以主人翁的精神创造财富。在2008年初的重大冰雪灾害中,能源、运输、通信系统的国企职工,发挥主人翁精神抢险救灾。这些正是职工主体论的体现。

职工主体论为职工代表进入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广泛参加企业民主管理作了有力论证。职工主体论提倡劳动制度民主化,这就要求国企职工的进出机会公平、工作机会公平、培训机会公平、劳动保障机会公平。产权制度民主化,要求职工具有产权变化的知情权,对不合理不合法的产权变动有权抵制和举报,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特事特办。经营制度民主化,要求企业经营过程采纳职工的合理化建议,要求职工对企业经营结果(效益和财务年报)进行监管。分配制度民主化,要求在充分发扬职工民主的基础上,按照兼顾效益与公平的原则[4],促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和正确实施。效益与公平兼顾,按辩证法理解,因时、因事、因条件而转移,但不偏颇,不能顾此失彼,因为它们是辩证统一的。领导制度民主化,就是坚持民主基础上的合理集中,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为效益负责。

经济民主论着重全民的经济民主,就国企来说,全民对国企的生产、经营、服务、价格、效益、环保和廉洁敬业等各方面都有权监督,采取适当的民主手段促其兴利除弊。2008年1月,国资委提出所有国企要在3年内向社会公开帐本;同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颁布;这就有利于全民对国企(尤其是垄断性企业)的监督,有利于实现全民经济民主。

五、遵循企业进退规律,及时有效地进行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就提出调整经济结构。“十五”计划纲要的指导方针,强调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十一五”规划仍然强调优化结构。

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企业之间,社会生产各个环节之间,以及各种社会经济成分之间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力要素结构、产品结构、资本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产权结构、分配结构、产销结构、内外需结构、消费结构等等,其中有社会生产力方面的结构,有生产关系方面的结构。

按国内外实践经验形成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对社会生产力有新的认识:生产力是人类从纯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中创造物质资料以满足人们的合理需要,并促进人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能力。与过去对生产力的认识相比,这里重视三个问题——一是再生资源,二是人们的合理需要,三是人与生态协调发展。再生资源在劳动对象中占的比重不断增大,在生产力中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经济结构因生产力发展、市场变化而形成,也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的变化作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总是表现为进、退、分、合、重组,进或退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表现形式。

经济结构的调整,如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进或退、企业的进或退、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进或退,都有规律可循。例如生产力进步的规律是梯式上升、多层次并存和部分跨越式发展,因此,淘汰落后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和实力增强的必经途径。在淘汰落后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过程中,就会要求相关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引发生产要素、产品产销、企业规模等多方面的进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不仅有国内市场上的进退,还有世界市场上的进退,何况国内市场也是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在国内市场上的进退也会涉及世界市场,所以较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不能脱离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国企以大型企业为主,它们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时,就不能不着眼于经济全球化,也就是把马克思分析的生产社会化延伸到全球。

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产品经济寿命周期规律、企业经济生命周期规律、经济波动周期规律,都会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发生影响。结构调整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业者必须细心体察,科学决策。要建立应急机制,在遭遇危机时,科学地进行结构调整,摆脱危机,谋求更好的发展。

国企在战略性改组时,只能遵循客观规律,不能受“重公轻私”或“重私轻公”之类的思想左右。因此,国企在产权方面的进与退,不是“不求所有,只求所在”,“一卖了之”,也不是滥求所有,而是精求所有[5];在垄断性领域,是开放竞争,参与竞争,择优弃劣;在竞争性领域,不是“全盘退出”,而是进盈退亏,进优退劣。实践证明,在竞争性领域,中国国企由于合理的进退,才使自身的实力不断增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这三大建筑央企进入世界500强,占全球10家上榜建筑企业的3个席位;中国5家国有造船企业进入世界前20强,中国由此列入世界造船业第一方阵;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是全球集装箱行业首家年产量突破200万标准箱的企业,是全球惟一能提供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集装箱产品和其他物流装备的制造和供应商,是惟一参与集装箱行业国际标准制定的中国企业代表,具备全面主导全球集装箱行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和全球行业领先地位;多元化经营的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广州岭南集团,家电行业的长虹、TCL,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龙头企业伊利、双汇,……也都业绩不凡。它们不是与民争利,而是为民谋利。

六、国企文化要凸显廉洁敬业、持续创新、带头履行社会责任

蒋一苇认为,西方现代企业讲人本主义,重视人的作用,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企业,在公有制生产关系基础上,恰恰最有条件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管理。搞好企业文化,不仅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而且可以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奠定基础。国企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就是以职工为主体,发挥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实行管理现代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建设国企文化的总则。

企业文化各有千秋。但从长期的实践和广大人民的要求来看,国企文化要凸显廉洁敬业、持续创新、带头履行社会责任。

1.廉洁敬业

国企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按宪法规定,它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因此,在国企工作的所有人员,都要保证国企资产保值增值,保障国企资产安全,这就要求国企工作者廉洁敬业,在企业开展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活动、“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党风建设活动、反腐倡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依靠群众,着重关注深化改革中推进源头防腐工作,建立科学的考评和薪酬制度、资产评估和转让制度、阳光财务制度、违规造成资产流失的责任追究制度、专业人员和群众相结合的监察审计制度。

中共的经济干才,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独资或与知名人士合资创办经营了一些企业,比较著名的有1938年独资创办于香港的联合行(华润集团前身),1939年独资创办于重庆的广大华行,1941年独资创办于江津的恒源字号(大生公司),1944年独资创办于美国的广大华行纽约分行,1941年与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合作创办的民安保险公司,1944年与全国商会会长王晓籁和中国工矿银行经理包玉刚等合资创办的民孚公司,1947年与陈果夫合作创办的上海中心制药厂股份公司,1946年独资创办于上海的华益公司,1946年独资创办于上海的关勒铭金笔厂。党在这些企业的工作人员,遵照周恩来“赚钱为公”的指示,忠诚敬业,财源广进,但自守清廉,那怕后来的“三反”审查、“文革”抄家,都没有发现他们有贪污腐败行为,可见廉洁敬业是共和国成立以前公有企业工作人员的优良传统,值得当今国企工作人员继承和发扬。

2.持续创新

改革的本质是去旧创新。1979年初,香港招商局经国务院批准自筹资金建立蛇口工业区。他们熟悉市场经济,依靠独立经营自主权这种创新的制度安排,不断进行创新。他们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口号,在大陆率先开放国内外市场,率先放开物价,率先实行严格的工程承包和奖励制度,率先试行干部聘任和选举制度、合同用工制度、新的住房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新的工资制度,率先试行剩余收益制(使投资者获得投资补偿、经营者获得风险补偿、职工获得劳动分红的制度)。他们的财务室孕育出招商银行,他们的退休基金孕育出平安保险公司,他们焊铁栅栏的小作坊长成全球最大的集装箱企业。他们的成功就靠自主创新、持续创新。

北大方正集团公司自创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改造了一个行业,又自创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推进网络出版系统,历经20年,它推出一代又一代升级产品,在IT领域奠定了行业领先地位,它的成功也靠自主创新、持续创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及其合作单位,自探月工程立项3年多来,突破了地月转移轨道控制、月球卫星精密定轨、大延时多模态卫星监控、多体制联合测控等关键技术,通过周密的组织实施,“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升空,实现了准时发射、准确入轨、精密测控、精确变轨、成功绕月。这一成功,还是靠自主创新、持续创新。

中国银行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人民币又不断升值的情况下,采取积极、果断措施应对,仍然取得良好业绩。该行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业务创新、服务创新,积极开拓新的盈利增长点,海内外联动,获得海内外客户和同行好评。该行董事长肖钢深感“创新是中行在新的历史阶段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总之,创新是成功之母。

创新是永恒的话题,人们对创新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国企的创新,要明确创新的目的是追求包含消费者效益、企业效益、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在内的全面效益。创新的标准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发挥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作用,坚持需求导向,并能实现全面效益。创新的成果必须具备四个要素:前所未有或具有实质性进步,可实施,能产生有益的社会效果,有利于人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因此,可将“创新”定义为:该事物属前所未有或具有实质性进步,可实施,能产生有益的社会效果,并有利于人与生态的协调发展。[6]这一定义,符合世界各国对创新成果(专利)的共识,符合国内外经验和智慧集成的科学发展观。在崇尚绿色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生态优先,利在其中,创新也必须是绿色的。

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认为,以创新为战略导向是确保持续创新的关键。企业确立创新战略,才能目光远大,才能整合资源去创新;而创新文化也在营造一种氛围,更易于全体员工对创新达成共识,形成整体一致的创新行动;整个企业一旦形成创新文化,会直接作用于决策层,谁不创新谁就坐不稳位子。

3.带头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是美国谢尔顿1924年提出来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逐渐受到人们重视。中国改革开放刚开始,就关注社会责任问题,朱镕基说:“现代化管理要求把企业看作一个社会组织,它负有社会责任。”

最近几年,一些国有企业发表《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公民报告》,新《公司法》明确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2008年1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强调中央企业要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应该说,所有国企都要带头履行社会责任。

在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冰雪灾害、地震灾害中,国企全力以赴,抢险救灾,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央企为抗震救灾无偿调用的物资超过100亿元,捐款捐物60亿元。国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树立了良好形象。

根据国企的实践、广大人民的要求、业界和学界对国企社会责任的调研,可以把国企社会责任大致归纳为:提供社会需要、社会满意的绿色产品和服务;科学使用人力、自然力、社会物力和财力资源,节约高效,增进用户效益、企业效益、经济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统称全面效益);廉洁敬业,保证资产增值,企业持续发展,回报投资人;服务客户,诚信互助,合作共赢;守法自律,服从合法的监管;发扬职工民主和社会民主,依靠企业员工和广大人民的监督和建议,促进企业改革;珍惜企业公民的民主权利,依法支持和监督政府;保护生态环境,办“绿色企业”,出“绿色产品”,创“绿色GDP”,营造绿色经济,促进人与生态协调发展;坚持科学创新,反对伪创新,积极主动地参与打假活动,维护企业声誉和人民利益;在社会遭受灾害和遭遇危机之时,积极抢险救灾和科学地应对危机;反哺农业,扶持“三农”,从实际出发参与新农村建设;关心公益事业,对慈善事业提供必要和可能的资助。

国企带头履行社会责任,以企业公民的身份从事活动,有利于去除官商残余,完美地实现政企分开;以人民利益为重,能充分体现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优良品质;争做优良的企业公民,就会获得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在社会关怀中不断发展。

注释:

[1]有人认为,个私经济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先导。这是误会。1979年,中国大陆的个体经济主要是补衣服、补锅、补鞋、补伞的,小商小贩极其罕见。1980年以后,在浙江温州、福建石狮等地才出现较多的小商贩和小作坊。北京市第一家个体餐馆出现于1980年6月,第一家个体药店出现在1988年7月。个体经济不可能作市场经济的先导。新生的私有企业在1985年零星出现时,先行改革的国企已经在市场经济海洋中搏击多年了,私有企业只是随后跟进而已。1986年4月公布的民法通则所列企业法人中,尚无私企法人。中国的改革,是城乡同时开始的。与上述城市改革开始的同时,1978年,安徽省肥西县、凤阳县农民暗中实行包产到户,后来受到安徽省委和中央肯定,得以推广。“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一说,由此而来。1978年,宝安(深圳)、珠海的菜农,就已进军香港、澳门市场(有的以生产队为单位),在市场经济中试水,海关放行。可见,实际上城乡的改革都始于1978年,而且都是基层发起,高层运筹。许多论者断言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显然是忽略了1978年香港招商局的建议及其实践,也忽略了1978年四川、重庆开展改革试点等等事实。

[2]张五常说:“我想没有任何人预测比我更准确了。我在1981、1982、1983年写了很多有关中国发展的文章,在那些文章中,有关中国的预测我没有犯一个错误!我所预测的每一个细节都已发生。这也证明了经济学基本原则的预测能力和解释力。我的预测太准确了,以致于别人误认为我参与了指导中国的经济改革。”此说严重失实。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1978年,香港招商局提出按香港的办法(市场经济的办法)开发新经济区,为其主管单位国家交通部接受并得到广东省的支持;安徽肥西县和凤阳县农民实行包产到户;珠海的菜农开始以生产队为单位进军澳门市场;四川(含今重庆市)开始了国企扩权改革试点。1979年,邓小平说还是办特区好,深圳特区首先起步;大陆的经济学者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国企两权分离论、国企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论、国企兼并重组论。1980年,大陆学者建议国企发行股票和债券。这些,都是张五常望尘莫及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是张五常推销的私有制;我们的改革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有序渐进式,不是张五常鼓吹的化公为私的权力集团推行的急进式。所以张五常的预测和指导之说令人无法相信。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和手段,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都可以用。罗斯福实行有计划的资本主义,体现了美国人的智慧,邓小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学者须诚实面对。

[3]蒋一苇(1920.2~1993.1),福建福州人。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参加地下活动,先后主编《科学与生活》月刊、《彷徨》杂志。1948年1月加入中共,担任《挺进报》编辑。《挺进报》遭破坏时转移至香港。1949年3月到北京主编《科学技术通讯》。1959年在政治上受到不公正待遇,下放劳动,后从事企业管理和教学工作。1978年平反后任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曾创建中国企业管理教育研究会(现为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与马洪创建经济管理刊授联合大学(福州大学管理系加盟为其分校)。1988年被选为全国七届人大代表、七届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为《我的经济改革观》。1993年去世后,中国社科院设立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会。

[4]“效率与公平”的命题不尽合理。工作效率高,可能产出多,但若耗费太大,同时破坏生态环境,甚或卖不出去,无法实现价值,就无效益;无效益而要公平,是无米之炊。不盲目求效率而要求效益,实施效益审计,已为业界和学界共识。所以不要纠缠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而要研究效益与公平的关系。即使讲“效率与公平”,也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更不要把“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妄加于奥肯。假设效率高,产出多,有熊掌和鱼,那么贡献大的可得熊掌,贡献小的得鱼,这是公平的。鱼和熊掌都是“效率”的产出物和“公平”的对象物,并非“效率”为鱼、“公平”为熊掌或“效率”为熊掌、“公平”为鱼。

[5]西方跨国公司践行“既求所在(有利的投资场所),更求所有”。马克思认为,财产所有权是生产关系的法律表现。科斯也视产权为拥有财产而取得的权力。说产权不重要,那是骗人,或已被骗。中国国企中的精明者与外商合作合资经营(如乐凯与柯达、王朝与人头马的合作合资)时,底线是“控股、保留品牌、拥用经营决策权。”当然,由于情况复杂,策略可以变通。

[6]初次提出这一定义的论文《关于“创新”的系列定义研究》,在台湾《新儒学经营管理学报》2006年第3辑全文转载。该期学报刊出台湾交通大学林国雄教授的评介:该文“对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理论创新在定义上有着整体性的思考成果,凸显人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特予推荐。”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2]舒以:《大旗帜邓小平理论二十年》,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年。

[3]孙勇:《去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一点六二万亿元》,《经济日报》2008年1月24日。

[4]张炳光:《经济学探索文选》,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5]蒋一苇:《我的经济改革观》,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

[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7]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8]张炳光:《论创新的目的、标准、要素和定义》,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9]魏新:《方正持续创新的三个要素》,《经济日报》2006年3月2日。

[10]王智:《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建设国际一流银行——访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经济日报》2008年2月27日。

[11]朱镕基:《现代化管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12]李铁民:《新公司法中公司的社会责任》,《中国工商研究》2007年第4期。

[13]冯其予:《全面推进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国务院国资委就〈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经济日报》2008年1月7日。

(本文为福建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入选论文,曾获福建省社科联奖励。本刊发表时在文字上略有修改。)

[责任编辑:黄艳林]

F271

A

1002-3321(2013)04-0031-08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着重强调国有企业的改革。

中国国企改革的三十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开辟市场经济新天地和创建新型国企为特征,从四个方面突破:一是1978年,香港招商局(现招商局集团)建议在广东省宝安县(今深圳市)划一块地方,让招商局按香港的办法(市场经济的办法)开发经营。1979年4月,邓小平说还是办特区好。同年7月,招商局经国务院批准,自筹资金创办蛇口工业区,享有独立经营自主权。蛇口工业区是深圳特区的先遣队。蛇口工业区的码头建成,直接与香港开展贸易,取得显著成效后,香港、澳门的中资企业(国企),中央部、委、办和解放军后勤部所属国企,以及广东国企,陆续在深圳、珠海特区创办企业,“按香港的办法”进行经营。这些国企一起在特区开辟市场经济的新天地。二是邓小平请“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王光英出山,国务院批准建立新型国企——中信公司和光大公司,按“国际经济惯例”(市场经济规则)跨国经营。三是内地改革意识较强的国企,争取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如福建闽东电机厂,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自行调整生产、销售计划和销售价格,在香港市场上同外国厂商竞争,获得市场经济的实际经验。1978年10月至1979年8月,川渝84家国企进行“解开绳子”的改革试点初见成效。后来,福建55位厂长经理联名发出要求“松绑放权”呼吁书,促进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四是1978年8月,广东省进出口公司与港商签订补偿贸易协议,从此有许多中小国企开展“三来一补”的经营活动,推进国企改革。第一阶段改革有成的众多国企,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导。[1]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包含生产、流通、销售、价格、人事、分配各方面,实际上朝着最终所有权与代理权(又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方向发展。第二阶段,推行企业股份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与市场的联系。第三阶段,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从机构设置上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由出资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全方位加强对国企的依法监管,并开始推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三十年来,国企通过对内对外开放,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世界市场接轨、参与经济全球化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这是中国国企改革的首要贡献。

2013-03-18

张炳光,男,广东大埔人,福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吴秋明,男,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至诚学院院长,福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