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高产栽培技术
2013-04-18刘玉珍
刘玉珍
(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农技站 353121)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各地生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将生姜高产技术总结如下。
1 播种前准备
1.1 选地
选择土壤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较阴凉,通气、排水良好,水源充足,灌溉方便,且上一年未种过姜的田地。
1.2 整地
由于南方雨水多,一般采用高畦栽培,以利于排水。选定姜田后,对其土壤进行精耕细作,使土壤疏松、无土块,耕层上松下实,整成畦宽120 cm、畦深35~40 cm的高畦,畦间沟宽30 cm,每畦种3行。
1.3 施基肥
整好高畦后施基肥,一般以施人畜粪便肥等农家肥为主,再加一些过磷酸钙,2 d后播种。
1.4 选种
宜选优质杂交种,姜种一定要选择姜块肥大、丰满,色泽鲜艳、透亮,无腐烂,无缩水,无病虫危害的健康姜块作种,严格淘汰瘦弱干瘪、肉质变褐及发软的姜块。
2 播种
2.1 适期播种
适宜播种期一般在3月中下旬,此时段昼夜温差大而温度适宜。
2.2 晒姜
在播种前2 d,从贮藏窖内取出姜种,除去姜块上的泥土,在干净的地上晾晒1~2 d,不可曝晒。晒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提高姜块的温度,促进内部养分分解,从而加快发芽速度。第二,减少姜块水分,防止姜块腐烂。第三,有利于选择健康无病姜种。
2.3 播种
备用的姜田经整畦施基肥后可以播种,按行距45~55 cm、株距20~22 cm将姜种倒立插入,撒入草木灰,再盖上细土 (大约4 cm),最后盖上芦苇以遮阳。1个月后,大约于4月底至5月上旬将芦苇拿掉。
3 田间管理
3.1 追肥与培土
生姜生长周期长,需肥量大,除施足基肥外,还应分期进行追肥,从5月份开始每15 d左右进行1次小追肥。7月份进行1次大追肥,要求将肥效持久的农家肥与速效化肥结合施用。在姜苗北侧距植株基部大约15 cm处开一施肥沟,将肥料施入沟中,使土、肥混合,然后覆土封沟。9月上旬,当姜苗具6~8个分枝时,最后进行1次追肥,称为补充肥。由于生姜的根茎在土壤里生长,要求黑暗、湿润条件,因此需培土。培土一般结合除草和追肥进行,逐渐将畦面加宽、加厚,为根茎生长创造适宜的条件。
3.2 合理排灌
生姜好湿润又怕积水,因此要及时排灌。生姜出苗前,土壤应保持干燥以提高土温,促进种姜萌芽。出苗后至收获前,土壤不能太干,畦沟最好能保持5 cm左右的水位,7月和8月要进行2次灌水,深度不宜超过根茎高度,宜晚灌早排,切勿在中午灌水,以免引起烂姜。下雨天要及时排除积水。
3.3 中耕除草
生姜为浅根性作物,其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因此不宜多次中耕,以免伤根。一般只在出苗后,结合浇水浅中耕1~2次,松土保墒,提高地温,清除杂草。除草一般采用除草剂,目前市面上一般使用除草醚,采用喷雾法进行,即每667 m2用0.75~1.00 kg除草醚,先加入少量水调和均匀,然后再加水稀释至足量,一般加水100 L左右,配成药液,于生姜播种后,趁土壤潮湿时,均匀喷雾,喷药时要倒退操作,防止脚踏地面破坏土表药膜,影响杀草效果。喷药后应保持全面湿润,杀草效果一般可达85%以上,对姜苗安全无害。
3.4 病虫害防治
生姜的主要病虫害有腐烂病 (又称姜瘟病)、斑点病、炭疽病、姜螟、小地老虎等,其中姜瘟是生姜栽培中最常见且在各姜区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0% ~20%,重者达50%以上,甚至绝收,对生姜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由于姜瘟的传播途径多,发病期长,因而防治较为困难。目前尚没有理想的杀菌药剂,也没有发现理想的抗病品种,因而应以农业防治措施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以切断传播途径,尽可能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主要措施:第一,轮作换茬;第二,严格选用无病种姜,杜绝姜种传病;第三,施净肥;第四,浇净水;第五,发现病株及时铲除。实践证明,实行4年以上轮作,并使用无病姜种,结合精细管理,对控制姜瘟病的发生有显著效果。
4 采收与贮藏
生姜的采收按用途可分为收种姜、收嫩姜和收鲜姜3种。由于生姜与其他作物不同,种姜发芽长成植株形成新姜后,其种姜内部组织完好,既不腐烂亦不干缩,种姜既可以与鲜姜同时在生长结束时采收,也可以提前到幼苗后期收获,俗称“偷娘姜”。嫩姜在9月份即白露至秋分时收获,此时根茎组织柔嫩、姜丝少、水分多、辛辣味淡,适于腌渍、酱渍或加工成糖姜片、醋酸盐水姜芽等食品,但此时由于根茎尚没有发育成熟,产量比较低。鲜姜一般于10月中下旬,初霜到来之前收获,最后将采收的生姜入窖贮藏,不需晾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