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群岛开发开放的 “舟山模式”*
2013-04-18王建友
王建友
(浙江海洋学院社科部 舟山 3 1 6 0 0 0)
论群岛开发开放的 “舟山模式”*
王建友
(浙江海洋学院社科部 舟山 3 1 6 0 0 0)
摘 要:海岛开发开放是海洋开发的重要支点,而群岛又是海岛资源高度聚居的区域。在目前海岛开发开放实践中,舟山已经展现了独特的海洋经济、区域发展、陆岛联合、海洋文化培育等组团式模式特征。但为实现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作出贡献,舟山群岛开发开放还必须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群岛开发开放的 “舟山模式”实至名归。
关 键 词:海岛开发;舟山模式;继续解放思想;探索
海岛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和生态系统,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开发区域。中国拥有众多的海岛,如何科学利用海岛资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综合开发,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1 关于海岛及群岛开发开放的文献综述
海岛是海洋资源中的核心资源,也是开发海洋的支撑点,而群岛又是海岛资源和区位优势的聚合体。海岛是开发海洋的第二基地和“节点”,海岛不仅可以成为海洋开发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走向外海和远洋的桥梁[1]。
群岛是一个国家海洋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群岛可以分为大陆沿岸岛和大洋群岛。我国的主要群岛有长山群岛 (又称长山列岛)、舟山群岛、庙岛群岛、澎湖列岛,以及南海海域中的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岛,其中舟山群岛面积最大。
王文静等从海岛的经济价值及保护策略入手,充分利用海岛经济价值,逐岛规划,分类开发,依靠科技,保护与开发并重[2]。韩秋影等对我国海岛资源开发利用在环境、管理和经济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进行分析[3]。赵奎裹对海岛的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开发路径进行研究,认为由于我国海岛蓄水能力差,绿化程度低,水土流失严重,普遍造成水资源不足,需要从多方面、多渠道、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开源节流[4]。
目前无人岛的开发与保护是岛屿开发研究的热点。其中王琪对我国无居民海岛开发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我国无居民海岛存在开发对象的扩展、开发主体的转变及开发方式的提升等发展趋势,需要采用加强政策支持、促进技术革新、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等完善开发措施,促进我国无居民海岛的开发[5]。
目前关于我国海岛的研究,应侧重于资源开发、产业结构的演进及县域经济等方面。孙冰等人认为海岛的开发方式,根据开发产业的多寡,可以分为综合开发和专业开发。综合开发又分为完全综合和重点综合两种方式。根据开发的区域使用方式,可分为陆岛联合、岛岛联合和自由岛方式[6]。
总体上说,虽然现有的文献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海岛开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是对群岛开发规律的研究重视不够,仅仅从开发的经验总结入手。群岛是海洋开发的重要地理单元,拥有相对集中的海洋开发资源,因此探索我国群岛海洋开发规律,实现向海洋获取发展空间和资源,具有迫切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2 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是探索群岛开发开放模式的契机
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是舟山海洋开发的一个契机,使舟山战略发展空间大大拓展,建设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有利于探索我国群岛开发开放新模式,为我国其他地区海岛开发提供经验。
国家给予舟山群岛开发开放 “先行先试”的权利,这使舟山的海洋开发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使海洋开发提升到海洋综合开发利用上。综合开发突出开发的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舟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和需要,适时尝试经济制度创新、经济体制创新,更好地发挥舟山海洋资源比较优势,形成集聚效应,培育浙江海洋经济乃至长三角新的增长极。先行先试,意味在一张白纸上作画,有广阔的空间来谋划舟山海洋开发的未来蓝图,在创新发展的同时,为示范区的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摸索经验,为中国海岛开发开放及发展海洋经济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 “又好又快”道路。
与其他沿海区域发展相呼应,建设浙江海上产业群。浙江省陆域面积狭小,海域面积却达2 6万k m2,海岸线全国最长,海岛数量占全国海岛数量的1/4。在这种优势资源下,海洋经济却是G D P大省浙江的 “短板”。2 0 1 2年,全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35 0 0亿元,占G D P比重约1 3%。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关系到中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7]。
舟山群岛地处长三角重要位置,海洋资源禀赋优良,经济发展特色鲜明。舟山群岛区域总面积2.2 2万k m2,包括13 9 0个岛。开发开放这些岛屿,对于促进浙江沿海经济带发展,加快长三角地区海洋开发,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特别是探索沿海偏僻海岛区域发展,促进东部沿海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但是舟山群岛新区和其他国家级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表1),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低,知名度不高。这需要继续解放思想,确立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径,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提升区域发展的软实力。
表1 舟山群岛新区与部分国家级新区的比较
3 舟山群岛开发开放实践丰富但需提炼和升华
舟山群岛是中国第一大群岛,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段,南北海运与长江河运的 “T”字形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
改革开放以前,舟山群岛开发开放基本处于徘徊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舟山的海岛开发迎来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其区位优势逐渐凸显。
3.1 舟山群岛开发开放的3个阶段
第一阶段 (1 9 7 8—1 9 9 1年):起步阶段。1 9 7 8年改革开放后,舟山的海岛开发开始起步,当时渔业成为海洋开发最主要的产业。到1 9 8 7年1月舟山撤地建市,1 9 8 8年4月国务院批准舟山市列入沿海经济开发区,舟山初步确立“渔、港、景”三位一体的海岛开发的战略差序格局。但是该阶段的开发是表层和粗放式的。因受制于人才、资本、技术、体制等原因,除了渔业资源得到较充分开发以外,舟山海岛开发的战略位置资源、深水岸线资源、交通枢纽资源、新能源优势能源 (潮流能、风能、波浪能、太阳能)及海岛文化历史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而且原有开发利用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第二阶段(1 9 9 1—2 0 1 0年):大跨步前进阶段。1 9 9 1年江泽民视察舟山时鼓励 “开发海洋、振兴舟山”,开启舟山海洋大开发的序幕。这期间,舟山走上了快车道。到2 0 0 3年海洋开发产业结构调整,舟山海洋开发的产业结构由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型为以第二产业为主阶段,是舟山海洋开发的加速阶段。这期间,舟山群岛工业化开始加速发展,以船舶修造业为支撑的海洋开发加速发展,使舟山成为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舟山海岛开发战略重点转变为“港、景、渔”的差序格局,经济结构初步实现了由单一的传统渔业经济向综合的现代海洋经济的转变。但是该阶段产业结构单一、应对经济波动缓冲力不足。长期以渔业、船舶制造、旅游业为主,经济增长靠传统制造业,如船舶修造业主要依托岸线、土地来支撑,抗风险能力弱;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较慢,战略性新兴产业亟须培育,产业结构亟须优化升级;空间结构不合理,产业的群落覆盖面窄,海洋开发主要集中在几个经济大岛。
第三阶段 (2 0 1 0年至今):跨越式发展阶段。2 0 1 0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及 《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批复》,2 0 1 3年批复 《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使舟山的海洋海岛开发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阶段。在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列入了 “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舟山城市定位为沿海港口城市,将发挥海洋和沿海港口资源优势,建设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渔业等为重点的海洋产业发展基地,与上海、宁波等城市相关功能配套的沿海港口城市。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战略的定位是: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我国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发展目标是: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把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成为我国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打造国际物流岛;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打造自由贸易岛;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打造海洋产业岛;成为我国海洋海岛综合保护开发示范区,打造国际休闲岛;成为我国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打造海上花园城。
3.2 舟山海岛开发开放经验需要升华
在我国沿海群岛开发开放方面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在理论上把舟山海洋海岛开发的实践经验做一个系统、高层次的提炼,使之理性升华。
目前中国的海岛开发开放处于低层次阶段,需要探索一条新路。长期以来,由于保护意识薄弱,在海岛开发过程中,随意围海造田、乱砍滥伐岛上森林、乱采岛礁生物、采砂、炸山取石、无序捕捞与养殖、肆意开发等行为频发,导致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这些过度的掠夺性及毁灭性的开发给海岛区域带来巨大的破坏。而建设舟山群岛新区,为探索海岛开发开放的经验而进行先行先试,这有助于我国探索一条海洋开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海岛开发开放提供有益经验。
同时,舟山群岛的开发开放也需要总结经验、提升理论高度。由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相对的特质,需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及其合理组合并结合地区发展的阶段进行选择,往往这个选择具有探讨、探求、探索性,加上群岛开发的难度远远超过陆地,所以从整体看舟山群岛开发,其总体特征是有开发实践但需要总结经验。
4 “舟山模式”是舟山群岛开发开放经验在理论上的升华
模式,在区域经济学的概念里一般是指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是指 “在一定地区,一定的历史条件,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一个地区发展所沿袭的道路,与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外部环境相关,又往往受制于本区域特殊资源政策条件。“舟山模式”的典型特征就是组团式发展,组团式发展能够发挥群岛海洋资源的比较优势与区位优势,形成复合规模效应。
4.1 群岛经济发展:差序格局式组团
海洋为舟山提供了得天独优的港口资源、得天独佳的景观资源、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这些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环境资源都为探索海岛特色的开发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独有的条件。经济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舟山应以经济发展为主线,突出海洋特色、海岛特色,不断壮大海洋经济实力。
“港、景、渔”是舟山最大的海洋资源禀赋。在海洋开发的差序格局方面,突出 “港、景、渔”协调发展。从2 0世纪8 0年代开始,渔业作为舟山海洋开发的主导力量,为舟山经济社会发展做过巨大贡献。舟山在上一轮海洋开发中抓住日韩船舶产业转移契机,实现了临港工业、船舶工业的大发展。随着舟山工业化的提速,旅游业及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到2 1世纪初以船舶工业、港口物流为龙头的海洋船舶制造业异军突起,成为海洋开发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纵观舟山改革开放以来的海洋开发,表现 “渔”“景”“港”交替领先、齐头并进、各领风骚数十年,实现了 “以港兴市、工业强市,服务富市、渔业稳市”下 “港、景、渔”的 “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4.2 群岛区域开发:海岛开发“点轴环绕”式组团
舟山群岛因受地域因素限制、居住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导致开发具有鲜明“据点式”分布特征,逐岛定位、特色发展,功能分区是据点式、散布式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在舟山已经成长了几个具有特色的大岛核心经济,如金塘的港口物流、螺杆产业,长涂岛和六横岛的船舶修造,朱家尖及桃花岛的海洋旅游业,等等。随着舟山跨海大桥的开通及交通的改善,这些 “据点式”开发重点被跨海大桥连成一线,通过核心岛的开发,带动周围海岛的开发,进而在岛群或群岛内形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群岛经济区。跨海大桥则是连接这些开发点的轴,已经将舟山本岛及周围小岛形成 “岛岛连带”的规模效应,并为以中心岛为据点、进行 “条带状”开发、进而发展成舟山的海洋开发的 “经济走廊带”创造了先决条件。各岛屿的发展在体现差异化、合理配置、优化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主要依托块状优势,向既注重块状优势,更注重集聚优势转变,以桥为纽带,“岛桥”互动形成合力、报团发展。
4.3 陆岛联合开发:大陆边缘辐射组团
群岛开发不仅依赖中心岛、核心岛的经济发展,而且也依赖于大陆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从大陆源源不断地输入资源、人财物等;另一方面海岛生产的产品需要输出到大陆,纳入到大陆发展的循环体系内。舟山群岛是一个南北狭长的群岛散布带,位于上海和宁波两大沿海经济发展带中间,所以舟山群岛的开发又具有陆岛联合的组团发展的特征,特别是处在群岛边缘和大陆隔海相望的外围岛,如六横岛、大小洋山岛,这些岛已经或通过跨海大桥和大陆联通,并深度接受大陆发展的辐射,形成以陆域为依托的陆岛联合开发的态势。
4.4 岛屿海洋文化培育:“多位一体”式海洋文化组团
文化对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起重要作用,区域经济文化越活跃就越有利于区域发展与技术创新。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及不竭动力,舟山重视海洋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把海洋文化精神作为舟山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在动因,弘扬 “勇立潮头、海纳百川、同舟共济、求真务实”的舟山精神[8]。
舟山的海洋文化在结构上存在3个部分,以舟山历史古迹为主的海洋历史文化,以海岛特色为主的海洋旅游文化,以渔民生产、生存为主体的海洋民俗文化。舟山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通过举办研讨会、海洋运动会及富有海洋特色的节日庆祝活动,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彰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鲜明海洋气息和强烈时代气息的新海洋文化观,为舟山的海岛开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精神支持和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群岛开发开放的舟山模式所体现的组团式发展,是由于我国的大多数群岛或环绕大陆或在内部形成开发的级差。由于群岛地理位置的天然分布,这些群岛一般都有一个或几个面积较大的核心岛,已经进行了初步开发利用,这些核心岛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形成向周围辐射之势。
群岛开发开放的 “舟山模式”就是舟山海岛开发开放所构成的特定类型,是舟山的气派、性格、气象,也是 “舟山速度”“舟山精神”“舟山形象”的高度浓缩,更是群岛开发的 “软实力”的体现。同时,它来源于舟山的实践,又能指导舟山进一步的海岛开发,并对其他沿海地区或群岛地区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 结束语
在群岛开发 “舟山模式”的探讨中,本文梳理了海岛开发开放 “舟山模式”的发展路径与鲜明特征,总结舟山发展的经验,揭示其演进的逻辑与海岛开发的规律性,以期抛砖引玉,在未来海岛开发探索尝试中,使 “舟山模式”能够获得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本文仅仅是从学理上对舟山群岛开发开放业已初见成效的经验加以总结,不一定完全吻合舟山群岛开发的实际。从实践上看,舟山群岛开发开放不能受目前所谓的模式之束缚,即所谓的 “路径锁定”。因为模式不是束缚自己的教条,天下没有完美无缺的模式,而是希望继续探索适合舟山实际、舟山特色及能够发挥资源禀赋的发展道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体现能够舟山速度、舟山精神和舟山形象的新模式,使舟山模式向区域外拓展,为浙江乃至中国的群岛海洋开发提供一个鲜活的样本,乃至可以演变为一般意义上的 “扩展秩序”模式[9]。
参考文献
[1] 徐质斌.海洋国土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8:2 7 6.
[2] 王文静,任伟海.我国海岛经济价值分析及其开发保护策略[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 0 1 0(4):6 1-6 4.
[3] 韩秋影.我国海岛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 0 0 5(5):7-9.
[4] 赵奎裹.我国海岛水资源现状及开发途径[J].海岛开发,1 9 9 3,1 0(2):4 3-4 5.
[5] 王琪,许文燕.中国无居民海岛开发的历史进程与趋势研究[J].海洋经济,2 0 1 1(5):1 6-2 3.
[6] 孙冰,李颖.海洋经济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 0 0 5:2 1 9.
[7] 陈素萍.浙江补上中国沿海发展缺失的“门牙”[N].青年时报,2 0 1 1-0 4-0 2(A 8).
[8] 张伟奇,王文洪.构筑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精神坐标[N].舟山日报,2 0 1 1-0 3-2 4(6).
[9] 史晋川,金祥荣,赵伟,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 0 0 4: 2 4-2 5.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联“当代浙学论坛:2 0 1 1学术月”专项研究课题(2 0 1 1 X S YN 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