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政策合作的取向与绩效:来自地方政府的证据
2013-04-18张尔升陈东东
张尔升 陈东东
公共政策在国家的公共管理中处于比较突出的地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被学者称为对社会所作的价值分配(陈振明,2004)。在西方,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变迁,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政府的公共管理再用传统的经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必须制订更加科学的公共政策去管理和引导社会经济活动。在我国,由于空间地理位置的差异,资源禀赋的丰裕程度不同,各省域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非常突出。然而,随着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太大不利于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则成为缩小区域差距的现实选择。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对政策合作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区域经济政策合作的角度探讨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区域经济政策合作的路径依赖,以及在不让渡主权条件下,建立更加稳固的合作机制。
一、文献回顾
目前,大多数区域经济合作的成果都是沿用经济学的分工理论和一体化理论,前者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进行阐述的。在西方学者中,自由主义经济学表现得最为典型,他们认为:区域合作是一个有利于区域福利增进的过程,合作扩大了市场规模,促进了地区分工和区域竞争,在比较优势发生的情况下,一个参与分工的经济主体如果进行有效的结构调整,其利益将会被弱化,这种古典主义的分工合作理论非常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一体化理论的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普鲁(Muchlup Frits),他把市场上供应的商品、服务、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充分流动以及无差别的待遇当做一体化的必要条件(陈泽明,2008),贝拉·巴拉沙将区域经济一体化概括为五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完全经济一体化(Balassa Beal,1962),也有部分国内学者从一体化视角给区域经济合作下定义(刘世元,2005)。
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政府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特别关注。众所周知:地方政府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维护地方社会稳定,特别是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又是一个经济主体,存在自身利益。因此,地方政府之间往往会出现相互争夺稀缺性资源的现象,导致地方政府间关系不协调,地方保护主义大行其道,它不仅严重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能造成两败俱伤,由此可见,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更为重要。国内外学者对此探讨集中在三个方面:(1)政府间合作,西方学者最早强调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合作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蒂伯特,他在1956年发表了《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从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视角,研究了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亚当·希兰顿伯格和巴里·内布尔则认为:地方政府在推动本地区发展的同时,会受到区域内其他地方政府的影响,导致地方政府间产生竞争与合作关系;Thorsten Heitkamp(2000)通过案例研究了区域基础设施共享问题。在国内方面,陈瑞莲(2003)认为:当单个地方政府面临难以解决的区域公共问题时,在中央政府的许可下,可成立政府间合作组织;陈剩勇、马斌(2004)认为:要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障碍,必须进行区域间政府合作。(2)政府间合作组织,国内外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合作非常复杂,政府间合作也面临共同的发展难题,探讨政府间合作组织形式至关重要,西方学者探讨的形式概括为:地方政府协商模式,地方性公共管理局模式,特别区模式,区域性办公机制或论坛模式(凯尼斯·福克思、斯考特·格里尔,2007),其中多伦多大都市政府(1950)和大伦敦政府(1965)是典型模式。国内方面,林尚立(1998)建议:长三角建立大上海行政区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行统筹协调;黄沁(2007)归纳了我国区域协调组织的主要模式:高层领导联席会议制,城市政府联合体,跨经济区的地方政府联合,秘书长制,高层论坛等。
政府间的合作不论采取何种形式,都体现在区域政策合作上。区域政策的产生源于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其重大发展归功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缪尔达尔、赫希曼、弗里德曼、佩鲁等西方学者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有关区域发展的非均衡增长理论,成为西方国家制订区域政策的理论基石,而区域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成功的范例就是欧洲经济一体化(张建华,2001)。欧盟通过区域政策的有效运用,缓解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使各成员国及其地区之间能够维持一个欧洲一体化进程向前发展所要求的经济社会聚合水平。国内专门致力于区域政策研究的学者多数是从某方面研究区域政策制订的必要性、影响因素或未来发展方向,并且主要立足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与政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陆大道(1997)、魏后凯(2008)、杨开忠(2004)等从区域发展的地区差异与区域经济角度论及我国区域政策的一些问题;张可云、王一鸣(1998,2005)分别介绍了区域政策的作用对象,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以及区域政策的执行情况;也有部分学者通过对欧盟区域政策的研究,得到我国区域政策的启示(范军,2002;刘宁宁,2006;甘开鹏,2007)。在区域政策合作方面,张可云(2004)对京津冀都市圈合作思路与政府作用重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刘力、李均(2006)在研究泛珠三角区域政策合作中发现,资本流动的收益显著增加;张尔升(2007)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了区域政策合作机制。
综上所述,尽管区域政策及其合作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对地方政府区域政策合作的取向和绩效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探讨了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区域政策合作的取向和绩效,旨在从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合作的条文入手,探讨区域经济政策合作的作用机理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合作取向以及合作绩效,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十分复杂,地方政府的执行部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地方政府的治理理念又决定了政策执行的力度,同时政策执行又存在一定程度的软约束,执行效果缺乏准确衡量,目前鲜有这方面的有力经验论证,本文力图弥补这一缺憾,对现有文献进行有益的补充。为此,本文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区域经济政策合作的作用机理和绩效进行检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地方政府区域政策合作成效的衡量方法,为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区域合作,制订区域经济合作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二、区域经济政策合作效应机制分析
在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框架下,地方政府都是行政主体和经济主体,地方政府间没有约束力和控制力,区域经济政策合作是如何执行并发挥政策效应的呢?本文认为:它是通过利益实现机制完成的。研究表明:地方政府通过区域经济政策合作,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经济目的,有的通过政策合作提升了产业结构,有的通过政策合作促进了农民增收,有的通过政策合作治理环境污染取得了成效,而取得政策效应的关键是政策的执行。
其实,西方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公共政策的执行了,自1973年加州大学的普雷斯曼(T· L· Pressman)和韦达夫斯基(A,Wildavsky)的专著《执行—华盛顿的美好期待是如何在奥克兰破灭的》一书出版后,掀起了研究执行热的高潮,并先后形成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第一代强调政策执行与政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非直线关系 (T·L·Pressman、Wildavsky,2005);第二代强调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同时强调政策制订与政策执行功能的互动性,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制订者的互动与合作(George C、Edwards、PaulSabatier;Michael Lipsky;C、E、Van Horn;D、S、Van Meter;2005);第三代则提出了更加整合的执行框架。国内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公共政策执行研究也掀起热潮,一开始是教科书中的一个章节,进入21世纪后,大量的专著陆续出版发行。在这一热潮中,政策变通作为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并形成共识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之上,有学者总结了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经验,即运用中国特色制度的高位推动,通过层级性治理和多属性治理,采用协调、信任、合作、整合、资源交换等相关手段来解决公共政策在央地之间、部门之间的贯彻与落实问题(贺东航,2011)。
尽管学者们的论证角度不同,但有一点是清晰的,那就是政策执行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行政力量才能保证政策的实施效果。事实上,政策执行也只有通过行政治理才能真正落实,像我国这样的转型国家,由于法律体系不完善,以及执法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洞,行政治理比法律治理甚至更加有效(Glaeser and shleifer,2001)。本文认为:区域经济政策合作的成效是通过由上而下层层推动实现的,高一级政府的政策目标能给低一级政府带来利益,并取得利益一致性,使各个层级的政府都有政策执行的积极性,政策执行过程也就是利益实现过程,其实现机制描述如下:
图1 区域经济政策合作执行机制
受命于中央政府的省域政府,在中央政策出台后,为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必须千方百计地完成中央部署,不然地方政府官员的政治前途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当工作任务超过省域范围时,就会在省域之间开展合作,当存在利益冲突时,合作省域就会各自暂时出让一部分经济利益,从而形成共识,由此产生区域经济政策合作。同时,由于地理空间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呈块状特征,即经济变量在空间上是间断的,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同一区域由于经济空间、人文空间的不同,产生了差异性,区域经济政策合作可以推动区域主体相互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合作成效较好的范例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圈,它们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亮点和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和发动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域经济政策合作稳步推进,成效日益显著。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合作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从层次上看,超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合作有:图们江开发区、海西经济区、泛珠三角区、泛北部湾开发区等,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合作组织有:闽粤赣十三市区域合作办公室、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办公室、淮海经济区联络处、中原经济区市长联席会议办公室、大京九经济协作带市长联席会议联络处等,省级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合作组织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委会、长株潭两型办、浙东经济合作区市长联席会议办公室、沈阳经济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在政策执行层次上,主要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和秘书长会议制度,一般做法是建立决策层、执行层、协调层相统一的制度机制。通过这些制度安排,保证某一省域不会自动退出,区域经济政策合作不会因某一省域的反对而失去效力,从而使区域经济政策合作取得长期效用。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度量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资料来源于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2008-2011年的区域经济合作座谈会暨区域经济合作论坛的交流材料、发言材料和演讲材料,材料提供单位和个人分别是各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议兵团、区域合作组织区域经济政策合作制订和执行的相关厅(局)委、办,以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基本上代表了地方政府区域经济政策合作的主要内容。材料总共180篇,分布如下表。
表1 区域经济政策合作的数据资料来源
需要说明的是:在资料来源中,2009-2010年资料较全,2011年资料最少,只有17篇材料,其中有7份材料是选择承接产业转移一项(内蒙古、黑龙江、江西、贵州、陕西、新疆、湖北)。由于提供材料的部门不一,本文剔除了理论文章,单一政策及材料,又由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区域合作组织的数据资料不易查找,本文也给予剔除,最后尽量考虑可比口径的要求,选择观察样本140篇。
(二)区域经济政策合作取向的变量
本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度量用条文数度量,一般以当年材料中的下一年打算或下一年工作思路作为依据,指向明确的有一条记一条,指向不明确的含糊不清的不计入条文,据此统计各年各地区政策条文数。为了深入分析区域经济政策合作效应,本文重点分析两种类型的政策。一是按政策层次分为:超国家层面的政策条文,凡是超国(边)境的条文都属于这类;国家层面的政策条文,凡是超越省域界限的条文都属于这类;地方层次的政策条文,凡省域以内的经济合作的条文都属于这类。二是按政策手段分:资金支援条文(比如危房改造,以工代赈,重点流域污水整治,对口支援等),基础设施建设条文(比如,公路建设,地理空间信息建设,测绘等),政策优惠(比如招商引资,土地税收优惠等)。
(三)区域经济政策合作效果的变量
本文使用区域经济政策实施后的实际行动度量区域经济政策合作效果,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用政策执行条文数衡量,二是用赋值法衡量,即用材料中下一年政策执行并取得效果的条文数除以上一年政策条文数的百分比,若1≤百分比≤0.5,视为政策有积极效果,赋值为2,若0<百分比<0.5,视为区域经济政策合作有效果,赋值为1,若百分比=0,视为区域经济政策合作无效果,赋值为0,两种方法交替使用。
(四)控制变量
区域经济政策合作的效果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政策条文外,可能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首先是经济规模,经济规模大的经济单元往往拥有较多的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较强,经济规模小的经济单元可能产生学习效应,区域政策合作有利于扩大后者的经济规模,本文用GDP总量的对数控制这一效应。其次是经济增长速度,某一经济单元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取决于自身,还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资源的供给、外部资金和技术的支持都发挥重要作用,科学的区域政策可以吸引外部要素的投入,促进经济增长,发挥政策效力,本文用GDP增长率控制这一效应。再次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某一经济单元的快速发展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科学的区域政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用二产比重来控制这一效应,其原因是:我国是工业化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低于工业和制造业,如果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导致经济衰退,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上升意味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刘重力,2011)。本文使用控制变量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五)描述性统计
以上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2。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PanelB 区域政策类型描述性统计
PanelC 控制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2显示,目前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合作的取向以地方层面为主,占2/3强;在政策手段上,资金支援占比较高。由此可见,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合作是低层次的,手段是初级的。
四、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一)政策条文数对区域经济政策合作效果的影响
衡量区域经济政策合作的效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发挥政策作用的条文数与总条文数对比计算百分比,表3报告了非参数检验下的区域经济政策合作效应。
表3 区域经济政策合作的非参数检验
表3显示,发挥政策效应的条文占60.19%,省域发挥政策效应的条文比例(66.23%)高于计划单列市,区域经济政策合作不同程度地发挥了作用。虽然这种直接的衡量方法有一定的可靠性,但是由于区域政策效应衡量复杂,其他变量也可能对结论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引入控制变量进一步验证结果。本文采用一般回归法和Logit回归法(区域经济政策合作取0、1、2)进行回归验证,结果如表4。
表4中,1-4列报告了一般回归分析的检验结果,第1列使用政策条文数检验区域政策效果,结果显示:政策条文数对政策效果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当其他变量取均值时,每增加一个政策条文,政策合作效率就提高3.48个百分点。第2列是政策条文数转换成对数后得到的结果,其结果显示:政策效果进一步提高,即区域经济合作政策越深化,政策效果越明显。第3列和第4列报告了上年政策条文数对区域政策的效果,结果显示:政策效应有所下降,其可能是区域政策滞后性的原因。
第5-8列报告了Logit回归分析的实证结果。与一般回归分析不同,Logit反映区域政策的执行水平。在我国的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作为政治主体和经济主体,既有政策制订权,也有政策执行权,完全可以利用行政手段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回归分析表明:政策条文及对数显著性虽然没有变化,但系数提高了,而上年条文数及对数不仅系数提高了,而且显著性也提高了,并且政策滞后性表现更充分。
第9-12列报告了稳健性检验结果,将区域政策发挥积极作用(取值为2)和发挥作用(取值为1)合并为一组,再取值为1,没有发挥作用的取为0,从而形成新的一组,并对其回归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当其他变量取平均值时,每增加一个政策合作条文,区域政策效果就提高7.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对新的一组进行检验时,回归结果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只是系数有所降低。本文的回归结果有相当的稳健性。
表4 区域政策合作效应的回归模型检验
(二)区域政策类型对区域经济政策合作的影响
上文回归结果表明,区域经济政策合作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并不是所有所政策都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本文按政策层次和政策手段分别使用Logit回归模型检验了政策效应,结果显示:只有两条政策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其他政策都不够明显,表5报告了这一回归结果。
表5 政策类型对区域经济政策合作效应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与周边国家在地理空间上相邻,在经济空间上相近,在人文空间上相通,形成天然的经济合作带,因此,我国与周边国家必然发生广泛的区域经济合作。本文考察了我国地方政府超国家层面的政策效应,表5第1列报告了这一回归结果,即超国家层面的政策条文对政策效应的影响。一般来说,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对区域政策的效应更大,因为经济一体化会产生合作共赢。然而,回归结果表明:超国家层面的政策条文并没有显著提高区域政策效应。本文认为,这是我国沿边省域超国家层面的政策条文较少造成的,也就是说,沿边省城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没有进入实质性阶段。
表5第2列报告了国家层面的区域政策效应,结果显示:国家层面的区域政策有显著的效应,与超国家层面的政策相比,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合作,可以显著提高合作效果。区域经济理论也恰能指示这一现象:区域政策合作可以纠正市场失灵,在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不断的条件下,为了纠正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国家层面区域经济政策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补市场失灵。这个验证结果不仅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也符合发达国家的情况,笔者在研究中也发现,发达国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时,往往也实行市场导向与政府适当调控相结合的宏观手段。
表5第3列报告了地方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合作的政策效应,结果显示:地方层面的区域政策效果最显著、效果最好,这与前文论述的地方政府取向地方层面相一致。同时,在我国经济的接轨时期,中央指令性计划的功能不断削弱,地方政府的自主权越来越大,支配的资源也越来越多,在制订区域政策时也有很大的空间。如果在提供区域政策合作等公共产品时,更符合本地区实际,更能满足本地区居民的偏好,区域政策效应一定会显著。
表5第4-6列报告了区域经济政策手段中的资金支援、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优惠的回归效应,结果显示:这三个政策条文都没有显著效应,由于这三个政策都要通过项目实现,而项目建设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由于分析时间短,政策具有滞后效应,同时,这三个政策主要是支援落后地区和萧条地区的,而这些地区经济起步艰难,政策在短期内也难见成效。
(三)区域经济政策合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就是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与组合,其效应也可能影响经济增长。事实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是将区域经济增长作为政府的主要区域经济对策目标。那么,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合作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是什么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由于经济增长是常规变量,故可以采用标准的统计回归分析,为了更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变量与变量平方一起分析,见表6。
表6 区域经济政策合作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表6报告了区域经济政策合作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回归结果,第2列常数项的显著性表明,区域经济政策合作各项政策的共同作用显著地推动了经济增长,常数项大于平均增长速度说明了这一问题。第3列报告了不同的区域经济政策合作的条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总政策条文数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变量取平方值后,系数仍为负值,显著性提高,负值大大降低,它可能表明:政策条文落实细化后,负面效应被一定程度的抵消,上年政策条文数和地方层面的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取平方值后,呈现了显著性,并使负效应降低。其他政策条文对经济增长都有积极作用,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与前文对照发现:区域经济政策合作效果显著的条文,对经济增长都有负效应,这一结论令人深思。
五、结论及政策含义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合作的要求更为迫切,合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政策合作是重要的形式之一。在我国现行的治理模式下,政策能够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解决区域经济的重大问题,政策合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区域政策使用的制订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若地方政府正确行使这一权力,制订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合作,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现有文献对区域经济的研究侧重于政策评价、政策比较、政策借鉴、政策手段应用,对政策项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结论,但是对区域政策合作的研究还需要加强。
基于此,本文搜集了地方政府区域经济政策合作的权威资料,尝试研究地方政府区域经济政策合作的取向与绩效,研究发现:不同经济主体的政策绩效是明显不同的,引入控制变量后,仍然不同,具体表现为:(1)地方政府区域经济政策合作往往重视经济体内(省内)使用,以内部合作为主;(2)政策条文(包括上年政策条文)发挥了显著效应;(3)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政策合作有积极的政策效应,其他类型的政策效应不明显;(4)发挥明显政策效果的政策对经济增长却产生负效应。
可见,区域经济政策合作也是长处短处并存,为了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应该缩小政策合作的短板,加大长板,充分发挥政策合作的优势和积极效应。首先,政策合作要立足长远,应从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着眼,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全局性问题。其次,政策合作要加大创新的力度,要从理念、组织、制度、模式诸方面创新,使政策具有前瞻性。再次,政策合作要多元化推进,既要探讨多层次的合作方式,又要探索多内容合作的路径依赖,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后政策合作要探讨科学的合作组织模式,通过政策来建立稳定的区域合作经济,形成决策层、执行层、协调层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实现合作各方全体共赢。
本文的贡献在于拓展了区域政策的研究领域,在我国转轨过程中,政府还控制很多资源,将这一优势用于区域经济政策合作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通过政策合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发现可以提高政府对区域经济政策合作的认识。本文的另一贡献在于,发现了区域经济政策合作中起积极作用的政策条文对经济增长都有负效应,这一发现对于督促政府制订科学的区域政策,提高政策质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的局限性在于,由于受时间和资料的限制,只限于省域和计划单列市区域经济政策合作的研究,样本不够广泛,后续研究应尽量扩充样本。在研究方法上,定量分析部分以截面数据分析为主,研究结论表现为一定的随机性,普遍性差一些。政策效应采用上下年对比的方法,可能反应得不完全,因为政策有滞后效应,后续研究在定量分析时应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1]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13-120.
[2]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9-50.
[3]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1-5.
[4]刘力,李均.论珠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资本流动效应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6,(6):41-43.
[5]张可云.京津冀都市圈合作思路与政府作用重点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4):61-63.
[6]甘开鹏.欧盟政策及其对论珠三角经济合作启示[J].学术论坛,2007,(1):103-105.
[7]范军.一体化与地区问题:欧盟地区政策分析[J].欧洲研究,2002,(2).
[8]喻锋.区域性公共政策的治理转向[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2-43.
[9]张尔升.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合作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3):63-65.
[10]陈泽明.区域合作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1]Balassa Bela.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Loudon.Allen&Unwin,1962.
[12]贺东航,孔繁斌.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中国经验[J].中国社会科学,2011,(5),61-64.
[13]陈瑞莲.欧盟经验对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启示[J].学术研究,2009,(9):35-41.
[14]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的缘起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3,(4):75-76.
[15]刘世元.欧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法律趋于一致及其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05,(6):45-48.
[16]Thorsten Heitkamp:The integration of Unplaned towns in the periphery of Madrid:The case of fuenlabrada [J].Habitat International 2000,(24):213-220.
[17]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334.
[18]马斌.长三角一体化与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构建[J].经济前沿,2004,(10):15-18.
[19]黄沁.基于治理理念的我国区域协调经济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7.
[20]王一鸣.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7-8.
[21]陈剩勇,马斌.区域间政府合作:区域间经济一体化的路径依赖[J].政治学研究,2004,(1):24-34.
[22]Adam,Brandanburge.Burry Nalebuff:co-copetition newyork currency doableday,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circuit and,systems,Vol2,726-730.
[23]陆大道.地区合作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3):15-16.
[24]魏后凯.中国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展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版),2008,(10):10.
[25]杨开忠.浅谈京津冀区域发展[J].前线,2004,(12).
[26]杨雪.川渝政府合作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27]刘力,李均.泛珠三角趋于合作背景下的资本流动效应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6,(6):41-43.
[28]Glaeser,Edward,and Andrei Shleifer.A Reason for Quantity Regul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2001,(5):43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