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移情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3-04-13邓瑶
邓 瑶
(徐州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221008)
一、美育概述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提出的对事物的看法。审美没有直接的功利性,而是一种情感交流的需要。审美活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本真、自由的生命活动。人类对美的追求,在于提高精神境界、实现人性的复归。人类在审美活动中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审美对象和创造审美对象,从而开拓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审美现象作为人类社会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积淀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内涵。19世纪末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从自由、和谐、人性的角度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他指出:“文化的最重要的任务就在于使人在纯粹的自然生命中受一定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因为道德状态只能从审美状态中发展而来,却不能从自然状态中发展而来。”[1]他认为,除了认知与道德的教育,审美教育也不可或缺。美蕴藏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这种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性达到自由、和谐的状态。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在《教育大辞书》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2]由此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是受教育者对美的感知或感动的过程。美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与道德水平。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二、审美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美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在高等教育中,美育更应广泛运用到各门学科,在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而我国的英语教学实施的是建立在结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以考试为导向,重视语言材料的输入,忽略了对语言材料美的认识。这就导致了缺乏人文精神的文化失语与审美缺失现象。教师在进行文本分析时,只是流于文本的表象意义,进行刻板的内涵理解及模式化的情感总结,而对于作品的情感内涵和审美意蕴并不做深入研究,不能让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经验或提高审美能力。人文学科的学习侧重的是精神的感受、领悟与提升,而当前大学英语以语言知识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大学生的文化渗透与审美素质的培养,与审美教育的目的大相径庭。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全面地储存着文化的整体信息。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仅着重于学生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还应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体会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碰撞,感悟人类的情感与思想,认识世界与人类的存在意义。大学英语教学中突出审美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运用审美视角去指导教学实践,使所有英语教学行为均能够渗透出美的情感和美的创造,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美并不是一般的模式化的情感形象,而是一种情感认知与感悟。
三、从移情的角度将审美教学引入大学英语教学
移情,又称感情移入,是指人把主体情感投射于事物,对别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能够想象和分享他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通俗地说,就是使主体自觉地转换立场,置身于另一种情感模式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移情在美学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审美活动中的移情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移情现象中物我相互交融、渗透,构成了审美活动的最完满阶段,从而奠定了移情说美学的基础。”[3]122“审美欣赏实质上是一个移情的过程。”[3]123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遴选了英美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几乎能够整体反映英美文化中的审美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传达人类的感受与人生的感悟。然而,当前的大学英语教育往往更重视文章中的词、句、结构以及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一篇文章被生硬分解得支离破碎。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压抑了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被动地接受教师对语法、结构、词汇的灌输。众所周知,作品的创作只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部分,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德国文学理论家、接受美学的奠基人之一沃·伊瑟尔指出:“阅读活动愈来愈突出读者在审美接受过程中的能动的创造作用。阅读不再是被动的感知,而成为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4]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课文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引导学生调动其审美能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来建构意义,学生会不知不觉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把自己的情感和愿望灌注到作品之中,从而发生同情和共鸣的心理移情。在这种审美愉悦中,英语学习成为一种美的享受,一种快乐,学习起来自然事半功倍。因此,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就成为审美教育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优秀的作品,总是体现着美好的思想、道德、价值、理想。在创作的审美活动中,作者把生命和情感投射到自己独创的作品之中,所以作品是作者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的象征。既然文学文本承载了作者移入的审美情感,那么学生需要通过采用审美移情的方法欣赏浓聚于审美客体文学文本中作者的审美情感。学生在开始传达审美情感时,可以体验到源文本中形式与内容所呈现的审美情感。在阅读各类作品文章时,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同乐同感同伤。作品的情感、价值和意义与学生产生了共鸣,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文本常常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情感体验,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到他所感觉到的对象之中,这一过程就是移情的过程,通过移情把自己的感情“外化”给对象,而且通过由对象唤起的情感来确证自己的价值、意义。
如由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课本第一册中收录了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夜莺与玫瑰》[5]。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主张应该在生活中发现美、鉴别美、享受美,充分地展现个性。他醉心于艺术形式美的追寻,不仅在服饰、装饰、语言的表达以及行为举止等人生的各方面创造了绚烂多彩的审美形式,并成功折射到他的作品中去。因此,在精读王尔德的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作家的创作情感,将自身的审美情感和谐地投射到饱含作者审美情感的源文本,积极调动自身的审美心理状态,全情投入,使自身审美情感与作者的审美情感达到和谐。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唯美的意向创作出了一篇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童话。教师可以先介绍作者概述及其“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理念,帮助学生感受这种艺术观点在王尔德童话中的体现。然后让学生通读文章,挖掘和提炼课文中熠熠生辉的遣词造句的美,引导学生体会其中强烈的画面感——夜莺的心灵之美,以及玫瑰的绽放之美,在享受美的过程中感悟爱的真谛与力量。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激起他们强烈的共鸣,触动他们对人生的感悟,满足他们渴望认识自身的审美需求,请他们设想自己是会像夜莺那样去追求绝美的爱情和生活的美好,还是会像青年学生那样,渴望理想却又沉溺于幻想,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寄情于书本中的理想世界,还是会如同教授的女儿随波逐流,爱慕虚荣。然后,再让学生阅读原著,进一步理解童话中夜莺对爱情的诠释——爱情不是肤浅,不是一般化,而是极美绝美,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美。最后,分小组分析童话中的爱情观,也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对爱情的感悟与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在感受他人的情感之际,既深化了对作品的感受,同时也在情感智力上经历一次小小的提升。由此可见,移情审美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呈现出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文化主题,如婚姻观、友谊观、金钱观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等,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思考并内化有益的价值观。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感知理解语言之美,理解自然之美,人生之美,将对自然的情感延伸到对生活的情感,“由物及我,由我及物”,文学审美所特有的移情体验正是如此。
四、结语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需要语言教学,而且也要引导学生懂得欣赏语言文字的美、感悟思想内容的美。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审美教育需要从移情出发加以固推。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浓缩于作品中的审美情感,以适当的心境和谐移情。教师自觉地运用审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投射与全情体验,审视文本中审美情感与承载审美情感的精妙语言,从而在英语学习中加深情感认知,补偿情感需求,提升情感品质。
[1][德]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56.
[2]朱金龙.教育大辞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135.
[3]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4]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行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89.
[5]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99.
[6]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7]陶西平.将美育融于学校教育全过程[J].基础教育参考,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