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德育视角下大学生逃课现象归因分析及攻克策略

2013-04-1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教学

代 倩

(辽宁大学,沈阳110036)

如今,大学生逃课现象正日益成为高校、家庭乃至社会的一种“焦虑”。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2 915 名网民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84.7%的受访者坦言当前大学生逃课现象严重[1]。“大学不逃课,人生不完整”、“麻袋理论”以及最近广受争议的“逃课网”在大学校园中广为流传。大学生逃掉了知识的同时,也逃掉了未来。大学生逃课现象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不能单方面苛责学校管理不够、教学方式僵化,也不能完全归因于大学生的自律能力不够。本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结合实例对大学生逃课现象进行分析,认为解决逃课问题需要从学生认知、教育改革、激活课堂、辅导员工作及家庭教育上发力。

一、大学生逃课的现状分析

据相关调查数据的资料分析,可以发现当今大学生逃课现象呈现出以下特征:(1)年级层次上存在显著差异,逃课情况随年级的升高而呈现递增趋势。(2)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按照性别比例等比的分层抽样调查显示,男生的逃课情况比女生更为严重。(3)文科类学生逃课现象高于理工科类。(4)学生逃课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有关。在高质高效、气氛活跃,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课堂上,学生逃课现象很少;在课堂气氛沉闷、理论艰涩难懂的课堂上,逃课现象较严重。(5)隐性逃课现象普遍。如玩手机、睡觉、看课外书等。(6)学生对逃课对象有明显的选择性。专业课逃课率较低,大班型公共课、通识课逃课率高。想逃就逃而不在乎什么课的学生为极少数。可见,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逃什么样的课是在各种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下的一种理性算计、选择的结果。这些课程一般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二是教师教学水平欠佳。这里的欠佳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由于任课教师确实存在讲授方式不当或不认真授课现象,另一方面是学生单方面认为欠佳,由学生的个体差异所致。三是日常考勤较松;四是大班型授课;五是授课时间为一五八节的课,因为这个时间段很容易“影响”到学生吃饭和休息。

二、基于案例的大学生逃课归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认知因素

案例分析:辽宁某高校2011 级学生小丽(人物均为化名),在网络上结识了在苏家屯打工的男青年李某,李某在言谈间表现出来的风趣和诚恳都吸引着小丽,不久两人坠入爱河。由于所在地区相距较远,两人多数时间在网上见面。某天网上聊天时,李某说准备过两天辞职,原因是在小丽学校附近找了另外一份工作,现在已经通知可以上班了,虽然每个月赚的钱不如原来多,但却可以每天见到小丽。这令情窦初开的小丽十分感动,于是她做了一个特殊的决定:赴苏家屯看望男友。她没有通知家里,也没有跟学校请假,这场“爱的旅程”长达十余天,最终由于长期旷课而被学校给予通报批评。

目前,中国在校大学生恋爱情况很普遍且公开化。据调查,大学生恋爱与学业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小丽的案例是典型的没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及不合理的认知导致的结果。大学生处于青春后期,其心理发展具有多重矛盾并存的特点,恋爱心理不够成熟,表现在恋爱阶段当事人独特的心理特征:沉醉性、从众性、疑惑性。后两种现象在本案例中没有体现,但也是大学生中常显现的。大学生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特别是一些学生对于人生目标没有清晰的概念,仅凭主观印象或一时好感就盲目进入角色,这往往会导致当事人心理状态的不稳定或产生认知偏差,主次颠倒,为逃课的发生提供了可能。

案例分析:吉林某大学的一天早上,当其他学生都在赶往教室上课时,张某行色匆匆地走在回寝室的路上,满脸的疲惫。这个游戏专业户已经不记得最近一次上课是什么时候,只知道昨天晚上魔兽世界玩到了多少级。像这样整天游离在课堂之外的逃课专业户并不鲜见。“有时候也想上课,但一个晚上没睡,到了课堂也是睡觉,还不如干脆回寝室。”据张霖介绍,像他一样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还有很多。他所在的宿舍,六人中就有四人整天玩网络游戏。

北京某综合性大学对本校学生进行的网络成瘾调查结果显示:15%的学生为网络使用成瘾者,并出现了负面效应。除大一外,各年级网络成瘾均占10%以上[2]。在大学生身上产生迷恋网络甚至成瘾的原因大致两种:第一,本能欲望没有得到释放。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网络心理障碍的起因可以归结为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没有得到释放。第二,缺乏社会交际能力。不少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交际能力而变得性格孤僻,意志薄弱,焦虑紧张。遇到挫折时,往往难以应付生活带来的挑战,渴望在互联网上寻找精神寄托。

总之,大学生逃课与学生自身有着密切关系。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人生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大部分时间用于上网玩游戏、谈恋爱,逐渐失去了进取心;有的学生因为没有被录取到理想的学校或专业,入学后不及时调整心态,产生厌学心理;有的学生为了自身发展,认为学校课程实用性不大,表现出功利化、实用化倾向,频繁参加社团活动,参加各种辅导班,或奔波于招聘会,大学课堂的“价值层面”越来越被遮蔽。

(二)家庭环境因素

案例分析:北京某大学学生小齐,来自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虽然家庭条件算不上贫困,但供养一个大学生,也给这个普通家庭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小齐很理解父母,第一个学期就开始寻找家教等兼职。但由于有些兼职活动正好和课程冲突,开始他还选择放弃兼职而去上课,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逃课去兼职,因为在他看来,这样能够赚取足够的生活费,减轻家庭压力。

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性人格不断成熟的阶段,责任感在他们心中已基本成型。所以,在面对家庭经济困窘时,他们会出于责任感而选择用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进行“理性计算”的过程,并通过此过程来实现所谓的利益最大化。而此时家庭的利益往往被放在首位,所以当上课与首要利益之间发生冲突时,很多学生会选择放弃上课,严重者还导致学业困难,毕业前途受阻。

(三)学校环境因素

从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来看,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为了组织一次活动而策划、拉赞助、联系场地,是许多大学生都曾经历过的。不论是由学校倡导,还是学生自发的活动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不少学生因为上课时间与社团活动时间冲突而选择逃课,而且呈现出年级越低参与社团活动越频繁的趋势。

从学校的教育管理体制角度看,虽然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但是还有许多课程未及时根据时代发展而变革,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设置、实验设施陈旧落后,没有跟上“转方式,调结构”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此外,课堂缺乏吸引力也是重要原因,讲台上的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模式单一,让学生很难保持旺盛精力。有些课程只需在考前借复习资料划重点,突击背背就能及格,也在无形中助长了学生逃课或隐性逃课。此外,逃课现象还频发在某些特殊的课堂上:课程设置本身有其不合理之处或内容难度过大,使学生产生迷茫甚至反感情绪。

(四)社会环境因素

案例分析:阜新某高校学生屈某于2012年5月连续逃课数天。辅导员老师发现并与其联系时,发现该生手机已关机。经调查,其室友反映屈某去了外地一位同学那里,但并没有该同学的联系方式。就在此时,屈某所在学院接到了朝阳警方的电话,称屈某因涉嫌参与传销活动已被当地警方拘留。其辅导员与学院领导急忙赶到朝阳,经过协调,屈某终于在拘留七日之后被释放。而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屈某被校方劝退。

现今社会充斥着很多诱惑和陷阱,一些非法组织或以寻求创业伙伴为幌子,或以高额报酬为诱饵,吸引大学生参与。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不深,社会心理不成熟,对许多复杂问题看法往往简单化、片面化,容易误入形形色色的陷阱。此外,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是重要外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娱乐设施日趋多样化,学校周边的网吧、桌游吧、电影院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规模和数量不断上升,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便一发不可收地逃课以满足精神需求。

三、大学生逃课行为的攻克策略

(一)学生个人的改进对策

第一,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首先,正确认识自我不能单凭主观印象,要在与他人的交往活动中形成对自己的客观认识。可以采用自我比较法和与他人比较法相结合,或采取他人评价法和自我内省法相结合的方式。其次,悦纳自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要看到自身优势,树立信心,同时也要了解自身的缺点,愉快地接受多角度的自我。悦纳自我要掌握好度,不可盲目悦纳,不可一概否定[3]。第三,要有效地调控自我。有效调控自我是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在自我调控时要合理的定位、制定计划和程序,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第二,注重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首先,目标明确。制定目标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沉下来潜进去”,建立详细的学习计划表。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理念。包括接受现代学习理念和制定终身学习规划。当今社会已进入终身学习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大学生必须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地处理问题。第三,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大学学习特点,学会有效学习,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第四,将计划坚持下去。任何一件事情的完成不是安排得如何完美,而是持之以恒地坚守。过程中总会遇到挫折与失败,要及时调整心态,分析原因,重树自信心。

第三,加强人际交往,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学习人际沟通知识,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人际交往的规律能够帮助大学生处理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宽容是不可缺少的原则。此外,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认识到人类作为社会性个体,其情感发展受到社会意识的规范。爱情既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又是情感体验和理智认识的结合,应该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爱情,追求恋爱双方精神层面的和谐统一,达到感性情绪和理性的完美结合。

第四,培养健康的网络心理。首先,要树立正确使用网络的观念。认识网络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认识网络特有的虚拟性、开放性和特定安全性,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在不断接受广泛信息的同时提升自我。其次,树立高尚网德。有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价值观,合法利用网上的资源,尊重他人隐私,净化网络环境,自觉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第三,端正上网动机。不要把网络作为逃避现实生活或者发泄消极情绪的工具。

(二)家庭方面的改进对策

作为家长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不论家境好坏,都应着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首先,要像朋友一样对待孩子,平等沟通,相信他有自己的判断,让他们明白无论是出于兼职还是实习考虑,都应听从学校的统一安排,不能随意旷课。实习、实践可获得眼前利益,但基础知识的积累对于人的一生发展意义重大。其次,一方面要虚心向孩子学习,另一方面,切忌过多提醒唠叨。在生活上多关心,尤其是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青春期困惑、人际关系、学业问题等,适时点拨,充分地沟通,可以有效地培育子女对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正确认识,防范于未然。

(三)学校方面的改进对策

第一,制定学风评估方案,建立健全监督评估体系。有效的学风激励机制能提高学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评估方案,成立学风评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系总支书记组成,负责对各教学单位的学风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评估阶段分为各教学单位自评、专家评估和整改提高。每学期末对各院学风建设情况进行通报。建立学校、院系、年级、专业立体式的监督评估机制,指标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多个参考点和特色项目组成,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注重层次性、操作性和循序渐进性。此外,要严肃考勤制度。学生日常考勤情况要记入日常量化积分有关栏目并归入本人档案。目前,部分高校引进了指纹考勤机,使日常考勤更加简便、规范,电脑上的数据名单一目了然,家长也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

第二,提升“三尺讲台”吸引力,让学生悦纳课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主要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建议高校成立本科教学顾问组,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定期听课、评课、举办讲课比赛,激励广大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建立中青年教师培训基地,将教师培训工作重视起来,制定培训条例、方案,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由国家级教学名师或本地区名师指导。建立网上课程教学质量调研系统,学生通过课程调研系统填写对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师生良性互动。任课教师能更快了解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与情感因素,课堂中应该以动引动,建设动态课堂,因势利导,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保持课堂的持久吸引力。教学内容创新是高校课堂创新的核心。使用适用的教材,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增加应用性内容,把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第三,创新教学方法,重在启迪,引领探究。首先,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非听即记的教学模式。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必须从强调教师权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研究教法,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通过新视角的提出、新问题的发现、新思维的探索,培养学生怀疑、批判、提问的能力;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形成独特的思维,获得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活泼生动的课堂。精心组织和再现教学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感受和体验。再者,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民主是课堂强大的生命力,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下,学生才会感到精神上的自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会产生许多正向的互动作用,教师的职责更多地体现为激励学生思考,“分享”师生尚未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前提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第四,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克服学生意义障碍。学生的思想是发展变化的,各种问题的形成是错综复杂的,其逃课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辅导员必须及时了解逃课学生的情况及逃课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适当运用警示教育。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要有目标,端正态度,树立人生理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4]。其次,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克服不良情绪。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客观的自我认识,树立合理的自我期望,正确对待竞争、挫折与压力,学会心理调节,消除心理隔阂和逆反心理。第三,妥善处理好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与引导、“疏导”与“堵删”、网上与网下四个关系。通过人人网、微博等网络媒体,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制止学生逃课。

[1]84.7%受访者坦言当前大学生逃课现象严重[N].中国青年报,2012-10-18.

[2]刘成运,陈岳虹.大学生网络依赖度调查与心理分析[J].中国德育,2010,(2).

[3]张旭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8).

[4]孟凡纳.大学生逃课行为的意义障碍及其教育干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猜你喜欢

大学生课堂教学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生之歌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