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本土化的体育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2013-04-12刘燕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体系

刘燕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1 国内外图书馆IC理论与实践比较

信息共享空间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美国,现已成为大学图书馆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加拿大Clag-ary大学图书馆于1999年创建了IC。并将其定位为连接用户和信息的桥梁。Clag-ary大学图书馆IC的核心服务方式是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即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以及多媒体工作者在一个平台上联合提供信息咨询服务,这种“一站式”的服务方式是IC的灵魂。是IC得以创建和使用的关键所在。IC代表着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新潮流,并将对整个图书馆界新一轮的服务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不但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更方便快捷的学习研究环境,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尽管IC的概念并不统一,出现了“Learning Commons”、“Research Commons”、“Academic Commons”、“Knowledge Commons”等诸多称谓,但对IC的认同度及实践均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此外,图书馆也更加重视资源、服务和功能的充分整合和IC服务模式的效果评价。

我国IC研究起步较晚。港、台地区率先尝试IC构建,香港岭南大学2004年建成的蒋震资讯坊是中国最早的IC。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项目试验阶段启动于2006年9月,是从战略视角出发的重要项目。在我国(大陆地区),最早关注IC的是兰州大学图书馆李乐明馆长,1997年,李馆长在美国参观该图书馆并写了参观访问记,将IC称之为“信息共享室”,但直到2005年吴建中学者才系统地介绍了开放存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IC,并预见了它对图书馆发展的深远影响。上海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则是我国第一家挂牌运行的图书馆。[2]截至2012年9月1日,作者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信息共享空间”作为主题词,查找2005年1月至2012年9月文献共600篇,其时间分布从2005年至2008年仅有33篇,逐渐发展为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的177篇,2010年5月至今递增为390篇,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IC开始得到国内的广泛重视。

可见,符合我国国情和各馆馆情——本土化运营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IC建设尚待发展。尚需研究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以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具有特色的信息共享空间。

目前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研究主要集中在IC基本概念、IC实例调研、IC规划与构建等相关问题研究上,对知识管理、评价体系、IC管理体系、服务模式等方面研究涉及较少。

2 体育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本土化运营模式及评价体系的架构

开放获取对于图书馆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尽管实现IC的途径有很多,但是必须遵循“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支持开放存取、提供一站式服务、促进信息素养、推动学习与研究的目标,因此,探求国外大学图书馆IC实践模式及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及自身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尝试——本土化运营模式,进而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充分体现图书馆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的核心价值。对我国社会发展不仅具有理论上的研究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2.1 图书馆IC本土化的核心价值——服务创新

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主体,也是图书馆的灵魂。一流图书馆首先要有一流的服务。信息共享空间(IC)作为一种创新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的诞生主要基于两种思想:一种是基于开放获取的思想,它确保对理想信念的开放获取和利用,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励人们在民主讨论中学习、思考和实践;另一种是基于图书馆服务的思想,把信息共享空间作为整合空间、资源和服务的综合性服务设施和协作式学习环境。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图书馆必须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即创造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图书馆竞争力中最具有长远和决定性影响的内在因素,是存在于理念层面的,而图书馆的主要“产品”、提供产品的方式以及自身价值的体现都是“服务”,因而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它的“服务理念”。而图书馆IC建设的核心便是服务。

2.2 建立以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与组织结构、支撑系统运行的服务体系及其服务规范IC的保障体系

IC是在共享式学习和开放存取运动的背景下,围绕综合的数字环境而特别设计的新型服务设施与组织空间,作为一个概念上的教育空间实体,它涉及从印刷型到数字型信息环境的重新调整,以及技术与服务功能上的整合。

上海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任树怀长期进行IC的研究,他分析认为,信息共享空间由三层组成: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实体层是信息共享空间刚刚开始时,人们比较关注的部分。但虚拟层和支持层,才更关键,也能显示出实力的差别。在虚拟层,通过互联网传递知识媒体,通过虚拟学习社区和社会网络的组织,可以在馆员与馆员之间、馆员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形成工作、服务和自治的虚拟组织,能够实现交流、交互、协作、学习和共享的目标。而支持层的组织保障机制,才能使IC得以可持续发展。[3]IC代表着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新潮流,并将对整个图书馆界新一轮的服务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

2.3 支持开放获取,完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

认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开放式期刊,支持开放获取,是高校图书馆IC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国家的大学科研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从一个方面反映着这个国家科技、教育和文化发展水平。[4]要做好教师考核评价工作,保证评价过程的客观、公正、公平和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建立周密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科研工作评价是评价资助者、管理者和研究人员认识其工作质量和绩效的一种机制,是改进科研管理、优化创新环境和研究成果质量保障的重要内容。现行教育科研评价体系主要使用的评价方法可以归纳为专家评议和成果计量分析,运用于课题评审、成果鉴定、成果评奖等环节,发挥了一定的鉴别和导向作用;但其与教育科研工作发展态势越来越不相适应,需要完善以课题研究为重点、以质量为导向的教育科研评价和监督机制,加强评价的客观性、公开性、公正性,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5]

2.4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立IC健康、稳步发展的制度体系

实行大学教育的社会评价与专业评价,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一方面需要建立以法律为依据以大学法人化为标志的外在制度,另一方面必须培育植根于大学本质以学术自由精神为核心的内在制度。作为内在制度的核心,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制度得以建立的基础。

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是从经济界普遍使用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个概念延伸而来的,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办学体制。它的核心是16个字,即学校自主、教授治学、校长治校、科学管理。现代大学制度主要是一种处理大学与外部(确切地说是大学与政府与社会)同时也包括学校内部各种关系的一种规范体系。

2.5 满足图书馆受众需求创新理念

满足读者需求一直是图书馆永久的追求。IC是以用户为主导的服务模式,无论国内和国外,其终极目标都是极大地满足用户对空间、资源和服务的综合需求。

信息共享空间旨在确保知识与思想的开放获取与利用,它以价值、法律、组织、物质与通信基础设施、资源以及社会实践为特征,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他鼓励人们参与学习、思考和讨论,为培养现代意识的合格公民提供必要的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信息共享空间是构建公民社会的物质基础。[6]

2.6 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IC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服务是IC的核心内容,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质量跟踪体系,拓宽工作人员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渠道,正确地了解、分析和评价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感受和要求,对改善服务设施、改进工作方法、制订培训计划和提高服务质量等都是必不可少的。[3]服务规范和服务评价体系是IC系统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现IC本土化运营模式的关键。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评价体系,适合于我国IC建设状况的评估方法了解、分析和评价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感受和要求,对于有效地改善服务设施、规划与实施参考咨询服务、制定培训与指导计划、优化服务流程等都是必不可少的。[7]

3 结语

针对我国国情及自身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尝试——本土化运营模式,建立以“满足读者需求”为核心,多部门协同合作——图书馆、信息技术中心、教育服务中心、媒体服务中心、学习辅导中心、语言学习中心以及学生事务中心等服务部门,整合媒体服务、特藏、教学服务、参考服务、资讯柜台、推广服务、系统服务、教师教学中心等共同组成IC空间。进而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充分体现图书馆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的核心价值。对我国社会发展不仅具有理论上的研究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1]李伟基.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现代情报,2009(6):59—61.

[2]盛兴军.信息共享空间在中国的实践模式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2009(3):77—82.

[3]任树怀.信息共享空间的规划与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06(5):122-143.

[4]邱均平,杨瑞仙,丁敬达.2009年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的做法、特色与结果分析[J].评价与管理,2009(2):19-28.

[5]曾天山.教育科研评价体系现状与改进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9(9):82—86.

[6]许建业.从信息共享空间建议谈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定位与对策[J].新世纪图书馆,2008(5):3—5.

[7]张玲,孙坦.2007-2008年国外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进展[J].图书馆建设,2009(4):90-95.

猜你喜欢

大学图书馆体系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大学求学的遗憾
图书馆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去图书馆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