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模式探讨

2013-04-12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德育课德育中职

刘 彦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

德育课是我国中职学校必须开设的重要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德育课程引导中职学生逐步树立科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科学和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素养。

但是,在实际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讲授内容单调乏味,学生对所学内容似懂非懂、提不起兴趣,课程虽然讲授完,但是远远达不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因此,必须探索出一种能够适应当前形势的德育教学模式,推进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工作中。

1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1.1 德育课得不到学校应有的重视

一是德育课在当前的很多中职学校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相反,中职教育普遍地轻视公共课和理论课的思想比较严重,德育课教师和学生中也有很多人存在着这样的思想或倾向。二是围绕德育课教学的研究工作还很薄弱,德育教师更缺乏足够的教学指导,不像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可以获得许多培训提高的机会。三是相关的德育教研活动很少能够正常开展,教师很难有机会参加课改培训,教学中可以借鉴的辅助资料也比较少。

1.2 德育教师素质整体水平不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决定因素。一是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知识面不宽,在教学中常出现内容照本宣科、教学过程单调枯燥、教学效果乏善可陈的现象,又加之德育课属于综合性较强的人文和社会性学科,且概念较多较深、抽象复杂,就不容易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教师对时政变化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不够敏感,尤其是对青年学生的兴趣点了解不够,教学过程中对这方面资料的收集展示和教学引入不足,就造成了课堂内容理论空洞、脱离实际,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漠不关心。三是教师专业性不强,多数中职学校的专职德育教师偏少,许多德育课由班主任或其他教师兼课,即使是专业德育课教师,因为对新的德育课程体系和德育课教学大纲理解不深,依然在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

1.3 中职学生缺乏精神追求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渴求和精神的追求,也是德育课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一是中职学生多是在升高中考试后被筛选下来的,这部分学生普遍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过程中厌学和逃课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因在升学过程中遭遇挫折,部分学生自暴自弃,对待作业和考试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缺少学习的内动力,考试成绩较差,这一点在基础课上反映得尤其突出。

因此,怎样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实现德育课固有的教化育人的功能,是摆在德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 中职学校解决德育课教学问题的方法

2.1 德育课授课内容的改革

早在2008年,教育部就颁布了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指出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原则,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为深化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德育课也相应地依据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将课程内容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政治经济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部分,还要求在课堂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时事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预防毒品教育、职业实践教育等选修内容。

丰富德育课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获得身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信息,教师若能将其与课程内容中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抽象和深奥的理论知识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生动具体和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思考,会极大地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加强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2.2 德育课授课形式的改革

旧的德育教学模式难以打破,原因复杂多样,其中教材内容陈旧、授课方法单一、理论脱离实际和成绩考核方式落后等因素,是制约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新的德育《大纲》的颁布,成为破解这个症结的主要方法。中职德育教师应遵循《大纲》规定的内容,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模式上,除了单纯的理论讲授之外,还应该大量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根据教学进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服务等活动。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创造研究氛围和主动思维,活动后可以通过安排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收获总结、社会调查报告等方式,巩固认知理念、加强活动反思,提升理性认识[1]。

当前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正朝着一体化、项目化和任务驱动化的目标进行,德育课更应该走在教学模式改革的前沿,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讲大道理式”的说教模式,以新版德育大纲和德育教材为依据,广泛采用案例式、互动式、探索式、启发式、讨论式、模拟式等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认知,在不断地主动思维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实现学生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德育课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相同的教学内容因为不同的授课方式,会引发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的学习效果也会大相径庭,这其中的关键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首先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教师以饱满的激情、风趣的语言、生动的内容,逐步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情境,并通过主题的渗透,开启和调动学生的思考活动;围绕主要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领,释疑解惑,在解开疑团的基础上,最终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认识的目的[2]。

德育课教师不仅要有组织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有能力分析教材、设计课型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德育课教学以明理为基本方法,教师使用的语言应简明、准确,条理性和逻辑性强,阐明观点时要通俗易懂、联系实际时要生动感人、启发学生思维时要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

同时,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重视德育课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加大一线教师的培训力度,并适当组织教师外出参加考察、参观、研讨、交流等活动,为德育课教师创造良好的成长和提高的环境。

2.4 完善考试考核方法

长久以来,德育课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弊端,就是在课堂上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讲解,成绩评定时以笔试试卷“一锤定音”。不利于知识学习的内化,不利于学生品德的全面培养。

新形势下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的考核,也应该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的观点对待考核方式的改革,从认知、能力、行为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改变单纯强调记观点、背资料的模式,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用写实践总结、调查报告等方式,用来自于生活中的实例去寻找和印证教材内容,以此作为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成绩评定的依据。

2.5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德育课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精深的专业水平,还要有较高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师德师风,德育课教师一旦遭遇品德方面的信任危机,他的一切课堂说教都将丧失说服力。因此,德育课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使他们随时在学习和生活中领悟做人的道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友善与和谐的,它建立在师生的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推动力。这种以激励为主的调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经历了教育实践检验的最好的教育行为模式。

3 结束语

德育课是一门复杂的人文学科,更是一门艺术,不仅需要有严谨的科学性,还需要有灵活的实践方法。随着新一轮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德育工作者应该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和探讨,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德育课堂上的教学,在学生中引起思想的共鸣和行为的转变,最终促进德育教学与学生教育双重效果的实现。

:

[1]宋宜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焦旭伟.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科技资讯,2012,(20).

猜你喜欢

德育课德育中职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信息技术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