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台湾伊斯兰教发展现状及研究初探

2013-04-12刘智豪

回族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伊斯兰教清真寺穆斯林

刘智豪

(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100085)

一、前 言

近年来,台湾学界对于伊斯兰的研究大部分偏向政治、经济、海外华人、东南亚台商、台湾外籍劳工、台湾新居民等方面,只有少数学者从事宗教研究,《五十年来台湾宗教研究》之伊斯兰教部分报告书,对伊斯兰的研究颇为稀少,总计搜集资料有:专著22 本、期刊论文58 篇及博硕士论文9 篇。依据蔡源林在《五十年来台湾宗教研究》中论述,从1945年至2000年间研究伊斯兰教的学者极少,而且研究的课题也主要是偏向伊斯兰文化或伊斯兰政治等非宗教性议题。但是,这几年台湾的大学宗教系所也逐年递增,使得宗教研究人才增加,对伊斯兰教议题的研究逐渐重视起来,笔者从2001年至2011年期间,将伊斯兰宗教议题专书、论文及期刊进行汇整,以及探讨近年来台湾伊斯兰组织机构及其发展现况。

二、台湾伊斯兰组织发展现况

(一)“(台湾)中国回教协会”

“(台湾)中国回教协会”于1938年成立于武汉市。目前,会址设在台北市新生南路2 段62 号台北清真寺内。协会组织架构为:理事长、秘书长各1 人,下设常务监事会(其中监事8 人,常务监事3 人)和常务理事会(其中理事24 人,常务理事11 人)并统管协会的教义、文宣、财经福利、妇女、教育、医疗保健等8 个组织工作。历任理事长为白崇禧、时子周、赵明远、许晓初、武宦宏、马家珍、倪国安、朱云清、包嘉源、张明峻。

协会经常办理及举办的活动包括:举办伊斯兰文化讲座、学术研讨会及穆斯林青少年夏、冬令营。出版《中国回教》双月刊、伊斯兰教教义书籍、小册及颁赠奖学金。办理儿童基础伊斯兰教教育、阿拉伯语课程及伊斯兰教宣教人员训练班,促进宗教间及族群间的和谐与慈善捐助、提供社会服务。每年组团赴麦加朝觐。举行每日礼拜、周五聚礼、开斋节与忠孝节会礼等。

近期协会积极推动“清真(Halal)”认证。2004年该协会向马来西亚JAKIM 申请注册(Halal)食品商标,2006年正式获得该局承认,2008年则向台湾经济部智慧财产局提出注册商标,同时成立回协Halal 委员会,在理监事通过制定统一回协“伊斯兰Halal 食(用)品”商标与“清真Halal”两商标认证管理,并授权合法的清真寺办理验证,目前获得办理认证的有台北文化清真寺、高雄清真寺、中坜龙冈清真寺、台中清真寺等。由于办理验证认证单位增加,全台湾取得认证公司超过140 家,其中60%都以健康食品业者为主。

(二)“中国回教文化教育基金会”

“中国回教文化教育基金会”是在台湾第一个为伊斯兰设立的文化基金会。1976年由常子萱、常子春昆仲捐资新台币300 万元创立。该基金会以宣扬伊斯兰文化、传播伊斯兰教义、举办清寒奖助学金、广译伊斯兰经典、促进伊斯兰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宗旨。1982年完成财团法人登记,依组织架构设董事会、董事长、干事会、执行秘书、国际文教组、奖助学金组、青年活动组、图书馆组、财务组、顾问等。现今该会已迈入第11 届,董事长为石永贵先生。该基金会历年授予的奖学金人数已达1800 人次以上,发放总金额约为新台币400万元。

(三)台湾伊斯兰研究学会

台湾伊斯兰研究学会,经台湾内政部2009年12月18日获准设立,并于2010年3月19日通过社团法人登记,学会主要仰赖台湾研究伊斯兰老师、学生们共同努力所成立的台湾专门伊斯兰学术交流单位。主要推动台湾的伊斯兰学专业研究与交流、研究台湾与全世界穆斯林社群的文明与文化、出版会刊、并推动台湾相关之教学研究活动与促进学术交流、定期举办伊斯兰人文、社会相关活动等。

理事长、副理事长各1 人,下设常务监事会(其中监事1 人,常务监事2 人)和常务理事会(其中理事8人,常务理事1 人)。现任理事长林长宽(政治大学阿拉伯语文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副理事长蔡宗德(台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四)安那托利亚福尔摩沙协会

安那托利亚福尔摩沙协会,由台北地区土耳其人士与台湾友人于2007年1月27日成立的一个非营利民间组织。该协会为促进台湾和土耳其之间文化交流的民间组织。通过定期举办文化活动,能够让更多台湾民众认识土耳其文化。现任理事长为初雅士(Osman Cubuk)、总干事为杨承烨(Ahmet Gurhanli)。平时举办的活动以土耳其与伊斯兰文化有关。例如:土耳其与中东音乐讲座、开设土耳其与阿拉伯语课程、土耳其烹饪等相关活动。在学术活动上,经常与台湾各地清真寺、学术机构合办研讨会与专题讲座等活动。协会每年夏季会筹办土耳其之行,组织台湾旅友参访土耳其风情。

(五)伊斯兰思想与文明中心

政治大学外语学院2006年成立“伊斯兰思想与文明中心”。该中心的设立是建立政治大学伊斯兰研究之基础,进而培养相关领域人才,并整合政治大学校内研究、教学资源。带动全台湾各大专院校相关研究教学,成为台湾伊斯兰研究及教学的重镇。成立资料库,以作为台湾与有关伊斯兰研究的学术机构交流的管道。除举办“办伊斯兰文明研习营”,藉由研习营方式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伊斯兰教与文化活动,由于台湾普通人对伊斯兰文化所知相当有限,因而中心推动此领域的介绍,以补充伊斯兰文化方面的认知,此活动以持续举办2 届,每届的主题都会与事实结合,让参与的学员收获胜多。

(六)台湾清真产业质量保证推广协会

成立于2011年5月7日,该协会属于文化性的推广,以服务产业的官学界合作平台。首届理事长为台北市文化清真寺、台中清真寺董事长张明峻。协会近期整合“台北文化清真寺”与“台中清真寺”的清真验证服务团队共享资源与分工合作,让台湾产业熟悉清真产品,并符合教法的规定,以及辅导清真食品的认证程序。

三、近期台湾伊斯兰教的发展现况

(一)台湾穆斯林结构

随着台湾人口的迁移与社会环境改变而逐渐多元化,特别是1989年台湾开放外籍劳工、婚姻和经商等政策,台湾穆斯林群体结构上出现变化,尤其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数万名印尼穆斯林陆续进入台湾。以外籍配偶与外籍劳工为主的外籍穆斯林,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由于台湾大环境,多数未能参加礼拜。在外籍配偶及外籍劳工群体结构中,最为明显的是南部地区的高雄清真寺,由于高雄地区引进外籍劳工人数最多,以印尼穆斯林所占比例最大。

(二)外籍穆斯林成立社团组织

最早成立的外籍穆斯林社团组织为1996年在高雄清真寺成立的“台湾印尼穆斯林社团”,主要为外籍穆斯林提供方便管理及宗教活动组织。此社团设有数名管理人员,其中包含董事长、总务长以及公关等相关职务。

台湾印尼穆斯林社团的成立,让原本陷入大门深锁的台南清真寺又重新开启。由于高雄清真寺人手不足,无法互相轮流至台南清真寺服务,自2007年开始,高雄清真寺藉由印尼穆斯林社团,在每个月第1 与第3个星期天下午前往台南清真寺举行聚会。

(三)外籍穆斯林的宗教活动方式

高雄清真寺除了二楼大殿为礼拜空间外,地下室与一楼活动中心为印尼穆斯林聚会、举行活动的主要场所。高雄清真寺的印尼穆斯林除了参与该寺举行伊斯兰教的一般礼拜仪式之外,其他活动大多经由印尼台湾穆斯林社团来筹划举行,藉由举办这些活动,联系散居在台湾各地的印尼穆斯林能彼此互相联络情感。

高雄清真寺印尼穆斯林每个月定期举行固定聚会,凝聚来台印尼穆斯林情感及互相协商等相关事务。台湾印尼穆斯林多半为劳工身份,除了周六、日之外,其余时间并不能自由的进出工作单位,定于每个月第2与第4 个星期天下午2 点至4 点作为印尼穆斯林聚会的时间,有时也会邀请印尼穆斯林宗教学者到场演讲或朗读《古兰经》来强化宗教信仰与教义规范等活动。另外,开斋节会礼的举行,对穆斯林来说是具有宗教上的重要意义,对于不同文化相互接触,必定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冲突与融合,台湾印尼穆斯林也不例外,由于文化的差异,因此,在台工作的印尼穆斯林需持清真寺发放的通知单以兹证明,向工作单位请假前往清真寺参加宗教活动。

四、台湾伊斯兰教研究概述

目前,台湾已有许多学者投入相关研究。就笔者汇整资料来看,大致分为专著出版、研究报告、期刊及研究生论文等等。

(一)专书出版

近期出版的伊斯兰研究专著有7 部:其中5 部以东南亚伊斯兰音乐、融合与冲突有关,1 部为中国大陆伊斯兰研究,1 部是以台湾伊斯兰教历史与发展现况做探讨。

(1)东南亚伊斯兰研究

蔡源林的《伊斯兰、现代性与后殖民》,以“传统—现代—后殖民”的时间轴线为基础,采取经典文献分析和比较宗教的研究途径,厘清伊斯兰教史。该书前3 章为“经典论述”,分别探讨伊斯兰最具争议性的3 个课题:圣战、性别及灵修,对比传统的经典诠释与受到现代性与后殖民思潮冲击的当代诠释。后四章为“区域文化”,分别探讨印度、中国与东南亚三区域的伊斯兰传统的历史根源,以及伊斯兰教融合或冲突,尝试从伊斯兰世界的边缘地区来检视伊斯兰教与亚洲其它宗教的互动关系。

李丰楙、林长宽、陈美华、蔡宗德、蔡源林等合著的《马来西亚与印尼的宗教与认同:伊斯兰、佛教与华人信仰》一书,从马来西亚和印尼两国脉络下钻研伊斯兰教、佛教和华人道教信仰的发展概貌。该书共分四章:一、比较马、印的伊斯兰教和佛教不同的发展模式,均有迁移和传播的经验,也更有着涵融、调揉的特色﹔二、剖析东南亚伊斯兰教和国家认同的微妙和相互渗透关系,其复兴运动和改革运动都在反映着其与国家力量的互动﹔三、透视在伊斯兰教主导的东南亚华人佛教组织和道教信仰习性的命运和因应策略,也具多样政治色彩,有抗拒动机、有区隔作用,也有在地生根的后果﹔四、探讨伊斯兰宗教艺术和仪式的内涵及其内在异同。

蔡宗德的《传统与现性:印尼伊斯兰宗教音乐文化》一书,以田野调查法研究印尼伊斯兰宗教音乐文化,本书主要从印尼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与现今印尼苏非主义宗教仪式等两个层面,来探讨印尼苏非主义宗教音乐的传统与现代化特性;《伊斯兰世界音乐文化》,从伊斯兰音乐发展历程、音调理论与节奏模式、伊斯兰世界的乐器种类、伊斯兰宗教音乐观与宗教音乐型态、古典音乐型态、民俗音乐传统以及伊斯世界音乐的西化与现代化等层面加以探讨、分析,期望藉此揭开伊斯兰世界音乐文化的神秘面纱。其次,林长宽的《印尼Muhammadiyah 早期“再伊斯兰化”运动初探》一书,以印尼地区的Muhammadiyah 的改革背景与活动说明其改革的本质方面来探讨。

(2)大陆伊斯兰研究

张中复的《清代西北回民事变——社会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省思》,该书从回族的社会层面与伊斯兰宗教本质的文化层面,作为研究清代西北回民事变的主要切入点,应比单就民变内涵来分析的传统研究取向更具时代特色。配合当代民族识别与民族认同的界定及讨论,亦是以社会文化视角度来研究清代西北回民起事特质的另一尝试。而这种历史与当代民族志解释的结合内涵,颇值得重视。

(3)台湾回教史历史与发展现况研究

贾福康的《台湾回教史》,分上下两篇,上篇共12 章,前2 章讨论了早期回教移民台湾的历史与发展。后10 章以50年来台湾伊斯兰教发展轨迹,探讨台湾的“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文化教育基金会、在台六大清真寺,以及两岸伊斯兰交流等为主。下篇则是以台湾伊斯兰教人物志为主,介绍台湾或台湾穆斯林所生之第二代对台湾回教有具体贡献者。

(二)研究报告

以伊斯兰专题研究报告有16 篇。其中13 篇,以东南亚与中国大陆伊斯兰研究为主;2 篇为哲学思想研究;1 篇为50年来台湾伊斯兰教研究状况。

(1)东南亚与中国大陆伊斯兰研究报告

主要成果有林长宽的“印尼现代伊斯兰运动中穆斯林妇女之研究”,蔡源林的“马来世界的宗教融合与冲突——以马来西亚为个案”“马来世界的宗教融合与冲突”“东南亚穆斯林社会的宗教复兴与现代性的辩证——马来西亚与印尼的研究”,蔡宗德的“正信与异端:印尼中爪哇伊斯兰宗教仪式现象分析”“印尼中爪哇伊斯兰宗教仪式的融合与冲突:以苏非主义迪克尔修行仪式发展为例”“印度教/佛教对印尼伊斯兰苏非主义宗教仪式音乐文化发展之影响”“传统与现代性:以印尼伊斯兰苏非宗教音乐文化发展为例”。

张中复的“近代中国西北穆斯林社会经堂教育的发展与变迁”“民国时期伊斯兰‘新教’在西北的发展及其影响:以甘宁青地区伊赫瓦尼为例”“近代中国西北伊斯兰教门宦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社会适应”“民族学与当代中国西北穆斯林社会研究——从田野调查的理论与实务谈起”“当代中国穆斯林新文化运动:以清末至民国伊斯兰报刊为中心的研究”等研究报告,对大陆伊斯兰教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探讨。

(2)哲学思想与台湾伊斯兰研究报告

主要成果有蔡源林的《刘智的比较宗教哲学体系之研究》《明清之际回民经堂教育的苏非思想探源》《五十年来台湾宗教研究成果评估计划——伊斯兰教》等。

(三)期刊论文

近期,以伊斯兰教议题为主的论文有17 篇,以伊斯兰教义与哲学思想研究有3 篇,伊斯兰宗教仪式与音乐研究有6 篇,另8 篇为中国大陆与东南亚伊斯兰研究为主。

(1)伊斯兰教义与哲学思想研究

林长宽的《台湾印行流通汉译古兰经评介》,本文对台湾通行的王静斋《古兰经解释》,1984 重印本、时子周译《国语古兰经》,沈遐准《清真溪流:古兰经新译》等三部汉文本《古兰经》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现代伊斯兰与宗教对话》一文,首先探讨了伊斯林世界中出现的三条路线,一为传统伊斯兰主义者(Islamist)﹔二为折衷的原教旨主义者(Salatist)﹔三为世俗化主义者(Seculariat)。其次,分析土耳其穆斯林思想家土拉·葛兰(FethullahGuelen)倡导的宗教对话,认为,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冲突,事实上与伊斯兰信仰无直接关系,而是政治、经济问题。因此,要还原伊斯兰教的原貌,现代伊斯兰必须在政治意识型态与伊斯兰作为宗教的真义和功能之间加以区分。

蔡源林的《刘智〈天方性理〉对宗教“他者”的建构》一文,分为四节探讨,第一节以《古兰经》的神观印证奥托的理论,并作为诠释刘智思想的宗教背景;第二节则简述刘智的生平与学术背景,特别强调其经堂教育及苏非思想;第三节讨论《天方性》的“真一”论,强调刘智同时包含神人二元论及一元论的内容,其分别渊源于伊斯兰传统的两种观点:逊尼派正统信条及苏非神密主义,后者使刘智得以将伊斯兰教和中国三教思想做比较与会通;第四节讨论《天方性》的先知形上学,由于先知的“至圣性”本体论位阶,使其成为神人交会的总枢纽,人类通往救赎之道的最高典范。

(2)伊斯兰宗教仪式与音乐研究

蔡宗德的《爪哇人神舞蹈中的仪式型态、音乐特性与社会功能》,从入神舞蹈的定义及其类型、入神舞蹈的起源、入神舞蹈与伊斯兰、入神现象与仪式中的超自然灵体崇拜、入神舞蹈的实践、乐器的使用与音乐型态特性以及入神舞蹈的社会意义与功能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印尼爪哇入神舞蹈在宗教仪式型态、音乐特性与社会功能等层面的特性。《峇里岛传统村落组织对其音乐舞蹈表演活动的影响》,此文试图透过峇里岛表演艺术活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实际操作情形,来探讨当地传统村落组织对于各种表演艺术活动的影响。《近年来台湾对印尼音乐文化研究现况及其发展》,本文首先介绍目前欧美民族音乐学界对于印尼音乐文化研究现况外,对台湾关于印尼音乐文化研究概况的介绍;台湾对于印尼音乐文化研究的困难;台湾在印尼音乐文化研究发展的可能性等方面作一广泛的探讨。《印尼印度教/佛教与伊斯兰教宗教音乐文化的互动与融合》,本文将以印度与伊斯兰文化的传入、印度教/佛教对印尼音乐文化的影响、以及伊斯兰教与传统印尼音乐文化的融合主要讨论对象,《印尼伊斯兰宗教诗歌—音乐型态与演出环境》,本文为厘清印尼伊斯兰宗教诗歌体系及其演出环境,从宗教诗歌演唱内容、宗教诗歌伴奏方式、宗教诗歌的创作风格与宗教诗歌演出场合等四个方面来分析伊伊斯兰宗教诗歌在印尼中爪哇地区的演出型态与环境,《印尼伊斯兰教密契主义及其传统音乐之间的互动:以中爪哇宫廷例》,本文为了进一步了解印尼苏非主义宗教内涵及其与传统音乐之间的互动,共分三个部分讨论:一为印尼中爪哇宫廷对伊斯兰较苏非密契主义的呈现﹔二为伊斯兰教苏非密契主义对印尼传统音乐的态度﹔三为苏非主义与印尼传统音乐的融合与运用。

(3)中国大陆与东南亚伊斯兰研究

林长宽的《伊斯兰东传中国之再探讨:中国伊斯兰发展之历史背景》一文,以“穆斯林蕃客在中国”转变为“中国穆斯林”的理念作为论述核心,系统的重构了关于中国穆斯林社群及其宗教—伊斯兰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文化脉络,张中复的《历史民族志、宗教认同与文学意境的汇通—张承志〈心灵史〉中关于“哲合忍耶门宦”历史论述的解析》一文,以张承志的《心灵史》中“哲合忍耶门宦”历史论述的当代反思,透过张承志的《心灵史》所展现的内部代言与外部诠释观,与当代哲合忍耶历史的“再现”之间,也反映身为穆斯林知识分子的特殊“困境”;《回族现象观察的“点”与“面”:从三本回族调查资料的研究取向谈起》一文,探讨了当代回族研究在方法与方法论,有关民族志建构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议题:即在观察当代回族现象时,以单独或若干个“点”的田野研究,如何呈现出“面”的意义与重要性。《当代西北穆斯林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转折点:从“西部大开发”的相关影响》,作者以民族、宗教、文化等因素为切入点,分析了当代西北穆斯林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特点,从穆斯林传统封闭的社会经济、门宦宗教制度等方面所受到的冲击和影响,论证和评估“西部大开发”中穆斯林社会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及对现代化的适应过程,探索落实“西部大开发”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途径。赵秋蒂的《从开斋节观察临夏穆斯林社会的宗派多元化现象》一文,以临夏地区斋月与开斋节的观察做为切入点,进行社会文化的观察与研究。蔡源林的《从伊斯兰法的公共论述看马来西亚社群主义的建构》一文,旨在以伊斯兰教与社群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来说明当代马西亚政治发展的趋势。《马来西亚伊斯兰律法的变迁——一个殖民现代化的例子》一文,企图透过马来西亚伊斯兰律法变迁的过程来探索现代化、世俗化及殖民化之间复杂的辩证关系。郑月里《马华穆斯林相关研究述评》,作者搜集近期马来西亚、大陆及台湾学界对穆斯林的研究。学者们由早期的单一质性研究演变为质性与实证兼具的研究、由马六甲扩及到马来西亚;不再局限研究单一的议题,而是更加广泛,举凡文化(包括食、衣、住、语文)、社会(包括宗教、风俗习惯)、经济、政治等层面的相关议题均包含在内,极具多元化的探讨,由此可见,穆斯林问题渐受重视。

(四)博、硕士论文

近期以伊斯兰教议题探讨的博、硕士论文共有20 篇,2 篇博士论文和18 篇硕士论文。1 篇博士论文探讨中国大陆西北宗派多元化,另1 篇以马来西亚华裔穆斯林文化变迁为主题。硕士论文有11 篇以伊斯兰教仪式、音乐与发展现况有关,另7 篇以伊斯兰妇女观与宗教意识、族群认同探讨为主。

1.博士论文

赵秋蒂的《中国西北穆斯林宗教派别多元化研究——以临夏为论述中心》,以临夏为主要核心进行穆斯林宗派多元现象研究,并提出该议题的研究定位与建构当代西北穆斯林社会的观察视野及宗派多元的研究模式。

郑月里的《马华穆斯林的文化变迁与社会适应》,作者从2001 至2008年共7 次前往马来西亚进行田野调查,搜集当地专书论著、报章、宗教机构出版品,并对101 位受访者做深度访谈,研究马华穆斯林从皈依的原因与皈依后的文化变迁、社会适应的情形等。

2.硕士论文

(1)伊斯兰宗教仪式与音乐

董远欣的《印尼爪哇甘美朗多元文化阶层性之呈现——以日惹宫廷乐团组织及其演出活动为例》,此文以日惹宫廷的甘美朗乐团组织与其演出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印尼多元文化与爪哇宗教体系在甘美朗中的呈现情况与象征意涵﹔李明晏的《印尼传统音乐于伊斯兰宗教仪式之音乐实践:以印尼惹宫廷穆罕默德诞辰庆祝活动之甘美朗西卡蒂为例》,主要研究印尼传统音乐甘美朗在伊斯兰宗教仪式中的音乐实践所造就的诸多影响层面、融合现象,以及冲击效应﹔林光辉的《印度巴基斯坦地区伊斯兰苏非音乐之研究——以Qawwali为例探讨之》,此文探讨的是一种持续盛行在印度巴基斯坦地区的伊斯兰教(Islam)苏非(Sufi)道团(Tarīqah)之Qawwali 音乐型式。

洪宁徽的《元社群下的台湾伊斯兰宗教仪式唱诵:以高雄清真寺为研究对象》、许玉君的《穆斯林社群在台湾的仪式及聚会中之吟诵经验及音声运用》、陈静仪的《伊斯兰教仪式与音乐在台湾地区之研究》三3 篇文章,以大陆来台定居穆斯林、台湾穆斯林以及外籍穆斯林等,从不同背景穆斯林宗教仪式与经文唱诵关系、经文唱诵经验与唱诵方式、经文唱诵教学与活动等,来探讨多元族群下在台伊斯兰教仪式唱诵等相关问题。黄宝萱的《伊斯兰苏非教团的宗教音乐观》,以伊斯兰教史的发展及其文化融合的方式,来印证苏非教团结合地方文化的特性来探讨。

(2)伊斯兰变迁与发展现况

高念慈的《中坜龙冈清真寺的建立与发展》、苏怡文的《伊斯兰教在台湾的发展与变迁》两文,从1949年后大陆来台的穆斯林历史与建立六大清真寺及其发展做探讨,及研究当代在台社会快速的变化,使得台湾伊斯兰教重新思考族群多元化的问题,如何突破族群界线与外界接触,试图寻求宗教文化生存之点。除探讨在台伊斯兰教研究之外,另外2 篇以大陆伊斯兰的变化与发展为对象,吕贵香的《西北穆斯林妇女地位的变迁与调适—以临夏穆斯林社群为例》,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主要调研地区,研究对象为临夏市穆斯林社群的妇女,研究切入的时间点正值西部大开发带动临夏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契机,此地的穆斯林因应此变化被迫调整其传统伦理规范对妇女们的制约,让妇女走出家庭、甚至走出河州,解放其劳动力,随其知识独立、经济独立后,藉此提升地位,并鼓励其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刘效敏的《从佛教盛行区向伊斯兰教盛行区之演变:西域古代宗教信仰转变之原因》,探讨今日新疆的伊斯兰教,主要论述了西域的宗教信仰演变历程。

(3)伊斯兰妇女观与宗教意识、社群认同

嫣然的《穆斯林妇女宗教意识的自觉与社会互动——以当代临夏的宗教女校为例》,论述了伊斯兰“女校”在西北临夏地区的现状,及其对穆斯林女性宗教意识与社会互动的影响来探讨西北地区穆斯林妇女宗教教育的状况,特别重视其所提供的两个空间,即教室与礼拜堂在宗教中的功能与涵义﹔刘育成的《伊斯兰的妇女观:传统与现代》一文,阐释穆斯林的妇女观,也针对西方女性主义者的“平等观”与伊斯兰世界的“平权观”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作初步论述。

关于伊斯兰宗教意识与社群认同方面,有马孝祺的《殡葬文化对宗教意识与族群认同的影响——以台湾北部地区穆斯林为例》,本文以台湾穆斯林“殡葬问题”作为研究方向,并通过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野与方法,探讨台湾穆斯林的宗教意识与族群认同变迁﹔于嘉明的《在台泰缅云南籍穆斯林的族群认同》,主要针对自泰国或缅甸迁移来台的云南籍穆斯林为主所进行的研究﹔徐峰尧的《印尼客工之宗教认同——以台北文化清真寺之印尼客工为例》,此研究是为了解印尼客工筹组相关的宗教性社团,使得原本社会关系断裂的印尼客工,能在宗教组织的协助之下重新建立社会关系,凝聚其共有的宗教认同。此外,宗教仪式举行、饮食上的宗教规范都凝聚客工们对于伊斯兰的认同,使得客工们在台更加认同伊斯兰信仰。

探讨东南亚穆斯林社群有,续培德的《印尼亚齐地区穆斯林社群之研究:经院教育、伍拉玛和信仰生活之脉动》一文,以当代亚齐伊斯兰的发展及其穆斯林社群为研究对象,藉此来发掘和还原亚齐传统经学教育的伍拉玛在伊斯兰传播过程中的历史角色和定位,并进一步了解当代世界的演变对亚齐伍拉玛在宗教和教育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维系其当代社会地位。黄雅蒂的《新加坡华人穆斯林社群之研究——宗教文化认同之探讨》一文,以历史文献资料及实地田野调查为主,更深入了解华人穆斯林的社群状况,了解该族群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及文化认同。

五、结论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于在台信众较少,而且长期以来大学院校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带动相关研究,所以,台湾的伊斯兰教学术研究成果与其在全球的影响力实不成比例。从搜集的文献了解到大陆学者的研究成果丰硕,在伊斯兰研究成果颇为可观,研究题材以大陆伊斯兰文化和翻译原典与西方研究成果为主。由于笔者在本文所收录之专书、期刊论文为较宽松之学术标准,因此只能算引介性质,根据汇整资料得知,在台早期研究中较少以伊斯兰教为主题的研究,只有近几年才开始以宗教角度来探讨伊斯兰教。

此外,在台外籍穆斯林不断增加,来台印尼穆斯林虽然带入“家乡习惯”的传统文化,但由于在台伊斯兰较保守性,使得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形成如同印尼地区伊斯兰与当地传统文化互相结合。但是,在台湾宗教多元文化的包容之下,各地清真寺包容外来相异仪式,让清真寺内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礼拜仪式,成为台湾独特的伊斯兰教仪式现象。

猜你喜欢

伊斯兰教清真寺穆斯林
Freedom of Religious Belief in Xinjiang(Ⅱ)
英国穆斯林更重国家认同
穆斯林在欧洲与居民互认度迥异
伊斯兰教中国化:历史与现实
美国穆斯林群体探析
坚持文化自信 走好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
揭开穆斯林餐厅的面纱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
伊清真寺爆炸7人死亡
伊朗清真寺发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