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与借鉴:伊斯兰早期教育述评

2013-04-12潘世昌

回族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古兰经穆罕默德弟子

潘世昌

(西北民族大学 伊斯兰文化研究所,甘肃 兰州730030)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阿拔斯时期璀璨一时,以致同时期的西方文化在它的耀眼光芒的映射下显得黯淡无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始于伊斯兰早期,兴于伍麦叶王朝,盛于阿拔斯王朝。其辉煌璀璨非一日之功,一朝之力,而是几个时期连续发展的结果。其中穆罕默德对文化的重视和亲力亲为,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打下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以后席卷全国的文化运动,与穆罕默德早期的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翻阅史料我们会发现,自从穆罕默德迁徙到麦地那以后,随着拥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穆罕默德一刻不停地就开始了文化教育。在信仰教育拉开帷幕的同时,文化教育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在麦地那的十年,由于穆罕默德的高瞻远瞩和亲力亲为,文化教育蔚然大观,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良好的文化生态。

伊斯兰来临之前的阿拉伯半岛,居民大都为文盲,那时的阿拉伯民族其实就是一个文盲民族。穆罕默德自己也曾说过:“我们是一个既不会写又不会计算的文盲民族。”[1]据可靠的历史记载,当时整个古莱氏能读会写的人只有17 个人,整个麦地那只有11 个人。因为会写字的人很少,所以凡兼书写、射艺、游泳者,族人便称之为“全才”[2](P150)。

穆罕默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承担使命的,所以他明确地声称:“派遣我是为了教授人们。”[3]这一圣训和另一则圣训形成穆斯林精神生活的两极:“派遣我是为了完美道德。”即伊斯兰的宗旨一开始就是把穆斯林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而穆罕默德就是这一理念的执行者。

伊斯兰来临之后,与信仰同时展开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要确保文化运动的成功,必须首先改变人们的观念。于是我们看到《古兰经》下降的第一节经文就是鼓励人们学习知识:“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96∶4—5)吉卜勒利天使在给穆罕默德传达时曾重复三次,足见该经文的重要性。

为了使知识不再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古兰经》在多处谴责了处心积虑隐瞒知识的人,如:“隐讳我所降示的明证和正道的人,真主弃绝他们;一般诅咒者,都诅咒他们。”(2∶159)

穆罕默德本人亦对这一文化运动给予了极大的热情,他在鼓励穆斯林求知时说:“谁走上求知之路,真主为他走上乐园之路提供便利。”[4]穆罕默德同样对隐瞒知识充满痛恨,他说:“谁在被请教时隐瞒知识,真主给他戴上火笼头。”[5]

《古兰经》和“圣训”之所以如此痛恨隐瞒知识,是因为当时拥有知识的人本来就很少,如果他们隐瞒知识,吝于传授,这对刚刚开始的文化运动显然是不利的。

穆罕默德时期的文化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序幕的。23年的时间,穆罕默德把信仰和知识之光传播到半岛的各个角落。百年不到,阿拉伯民族由一个文盲民族一跃成为拥有璀璨文化的民族。这一结果并非一蹴而就,它与穆罕默德一系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措施密不可分。

一、穆罕默德的教育理念

穆罕默德作为文化运动的具体执行者,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各自为政、争强斗勇、文盲盛行的部落群体,要把他们塑造成谦谦君子谈何容易。他必须要有一整套的教育理念和措施,否则,宏大的教育计划只能成为泡影。研读伊斯兰历史,我们发现,穆罕默德初期有几条重要的教育理念,它与后期伊斯兰文化的普及有着重要关系。

一是把人与造物主联系起来。穆罕默德在麦加和麦地那的23年,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普及信仰,把人和造物主联系起来,以期使人明白自己的位置、义务、使命、归宿等诸多重大命题。确立信仰教育之后,德才教育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全民参与。知识不是某个人的专利,而是全体国民的权利。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展开全面教育,而不是把知识专属于某一些群体或个人。鉴于此,穆罕默德提出:“求学是每个男女穆斯林的主命。”在这则圣训中,穆罕默德没有用“穆斯林”来泛指所有人,而是特别重复了“男穆斯林”和“女穆斯林”。这非常明确地强调,每个穆斯林都要参与到教育中去,这是必须完成的职责。而且这一职责是一种宗教义务,即求学已经上升到宗教义务的界限。从这则圣训中还可以领会到,参与教育不分男女、年龄、职业、肤色、种族,只要是穆斯林,求学对他而言就是一种义务。

三是因人施教。伊斯兰文化运动展开伊始,穆罕默德对天资不同的圣门弟子施与了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一内容将在后面做进一步的论述。圣门弟子在言谈中也强调过穆罕默德的这一理念。阿里曾说:“你们当使用人们能理解的语言。”[1]伊本·麦斯欧德说:“你不要对人说他不能理解的东西,否则那对他来说是灾难。”[6](P272)

四是兼容并蓄。文化和文明在交流、融合、碰撞中得以持续发展,固步自封只能导致文化的停滞。穆罕默德曾大度地教导穆斯林:“哲理是信士的丢失物,无论在哪里找到,都应当拾起。”[3]正是穆罕默德这样的教育,日后穆斯林以无比的豪气和宽阔的胸怀从波斯文化、罗马文化、希腊文化、印度文化那里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最终站在知识之巅,成为文明的执火炬者。

二、穆罕默德的教育措施

(一)大众教育

1.公开场合的演讲。公开场合的演讲是传播思想和文化的最佳的一种方式,即便在通讯非常发达的今天,演讲依然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原因就在于其影响的直接、持久和对心灵的震撼。在麦加时期,囿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穆罕默德在公开场合的演讲只有寥寥的几次。迁徙到麦地那之后(其实还未到麦地那,穆罕默德就在库巴做了一次长长的演讲),穆罕默德演讲的次数大大增加。据“圣训”记载,如果穆罕默德没有远行,差不多每天都要对穆斯林进行大大小小的演讲。穆罕默德公开演讲的场合包括聚礼日、节日、礼拜结束后等各种的重大场合。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公开演讲,则是“辞朝演说”,据说参与听讲的人数多达10 万人。穆罕默德在后半生中,从未放弃过任何一次公开场合的演讲。直到去世前不久,他还给全体穆斯林做了一次演讲,并给一些妇女做了特别嘱托。

2.在公开场合回答问题。这样的事情在穆罕默德的生活中司空见惯。在穆罕默德演讲或阐述一些宗教思想时,总有一些人提出问题,要求穆罕默德马上回答。穆罕默德总是温和地详细解答,他不想错过任何一个教育民众的机会。

(二)专业教育

前面提到,穆罕默德的大众教育针对所有人,其宗旨在于提高整个群体的文化素质。但人的天赋不同,还需要根据其特长施以特殊教育,使其成为专业人才。穆罕默德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根据不同人的特点施以相应的专业教育。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我们看到在短短的十几年,圣门弟子中就涌现出了很多经注学家、教义学家、法学家、圣训学家、翻译家、诵读家、遗产分配学家、法官、职业传教士等各方面的人才。有人看到伊斯兰早期人物传记中有那么多的学者出自圣门弟子,或许感到不解,这些人不都是刚刚从蒙昧时代进入伊斯兰吗?怎么忽然间都成了学者呢?如果他们看到穆罕默德所采取的专业教育,就不会有这一疑问了。穆罕默德深知,没有大批专业人才,就无法满足伊斯兰日益广泛传播的需要。所以从一开始,穆罕默德就开始实施了专业教育。从下面各个不同的专业,我们可以看出穆罕默德为此所付出的努力。

1.培养专业的古兰学人才。在蒙昧时代,麦加和麦地那两地能写字的不过30 人。伊斯兰来临后,专门为穆罕默德记录天启的就有61 人。正如史料记载,经文下降后,就由这些人把经文记录在兽皮、椰枣叶、石片等材料上。由于他们的努力,《古兰经》从一开始就得以完整保存。

长于背记和理解《古兰经》的弟子也很多。穆罕默德曾说:“你们从四个人那里学习《古兰经》:阿布顿拉·本·麦斯欧德、萨里姆、穆阿兹、乌班叶·本·克尔白。”[1]在叶玛麦战役中,就有70 位背诵《古兰经》的弟子阵亡[6](P55),这一数字说明能背诵《古兰经》的弟子很多。

伊本·阿拔斯是公认的最精于解释《古兰经》的人,穆罕默德曾为他做过专门的祈祷。他说:“主啊,求你使伊本·阿拔斯成为最谙熟《古兰经》的人。”[1]

穆罕默德去世之后,《古兰经》的收集经历了两次,两次收集都很顺利,这得益于当时有大批能背诵《古兰经》的弟子,使得收集工作得以顺利展开,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宰德·本·萨比特,他两次参与《古兰经》的收集。

2.培养专业的圣训学人才。阿布顿拉·本·阿慕尔·本·阿斯热衷于记录穆罕默德说过的话,得到穆罕默德的许可后,他专门记录圣训。他把穆罕默德说过的话记录在一个本子上,称之为“诚言”。

专门背记和传述圣训的人也有很多,如艾布·胡莱勒、阿布顿拉·本·欧麦尔、阿伊莎、贾比尔、艾奈斯、伊本·阿拔斯等。艾布·胡莱勒终日跟随穆罕默德,极力记住他说过的每一句话。穆罕默德也有意识地培养他,有一次艾布·胡莱勒抱怨说背记的圣训总是忘记,穆罕默德就说:“你把大衣展开。”穆罕默德双手往里一捧,对艾布·胡莱勒说:“你抱紧它,穿上。”[1]艾布·胡莱勒从此之后再没有忘记过。

3.法学人才的培养。穆罕默德没有忽视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他的指导下,一些弟子专注于法学研究,如伊本·阿拔斯、欧麦尔、阿里、艾布·宰德、艾布·达尔达伊、伊本·麦斯欧德等。据伊本·哈兹姆统计,圣门弟子中的法学家多达162 位。

在法学领域内,还有更为专业的人才,如阿里精通判断;穆阿兹·本·杰百里精通非法与合法;宰德·本·萨比特精通遗产分配。

4.语言人才的培养。穆罕默德同时还重视培养语言方面的人才,他曾命令宰德·本·萨比特学习古叙利亚语和希伯来语,之后他就为穆罕默德读信或写信。

5.其他类型的专业人才。阿布顿拉·本·艾尔盖姆和阿拉·本·阿盖拜精通交易法;侯宰法精通椰枣的计算;罕萨尼·本·萨比特精通诗歌;还有一些弟子精通计算。

据侯宰法传述,穆罕默德曾问:“你们给我写出能够讲解伊斯兰的人(学者)。”侯宰法给穆罕默德说了1 500人,连侯宰法自己都感到吃惊,竟然有这么多人!从圣训表面看不出这件事情是在哪一年,但按穆罕默德去世前的最后一年计算,麦地那从11 个能读写的人10年间变成拥有1 500位学者,这的确是很快的速度,况且这10年一直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环境。

穆罕默德的专业教育为穆斯林以后的发展从各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为未来的文化发展储存了巨大能量。当我们看到伊斯兰文化在伍麦叶王朝和阿拔斯王朝迅速走上快车道时,我们一点也不感到惊讶。

(三)义务教育

今天,世界各国都在推行不同阶段的义务教育,而早在穆罕默德时代,义务教育就是一项基本国策。在以后漫长的历史时期,统治者都大力推行义务教育,著名的尼采米亚大学和爱资哈尔大学实行的都是义务教育。回顾伊斯兰历史,我们发现,穆罕默德一开始就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并为义务教育的顺利推行制定了一些措施。

穆罕默德在一次演讲中鼓励人们为义务教育奉献自己的力量,他说:“那些不教授自己邻居知识的人如何呢?那些不向邻居学习的人如何呢?以真主起誓,人们必须教授自己的邻居,必须向自己的邻居学习。”[8](P164)

穆罕默德为推行义务教育走出的第一步就是修建清真寺(清真寺在伊斯兰早期完全具备学校的职能)。据历史学家记载,除了圣寺之外,麦地那城里还有9 座清真寺,郊外有库巴清真寺。它们同圣寺一样,都是文化和宗教中心,是穆斯林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的枢纽。很多人来到清真寺,接受免费教育。在圣寺礼拜结束后,穆罕默德差不多都会有或长或短的演讲,这是直接向他学习的最佳机会。甚至很多乡下人从遥远的地方赶到这里,接受穆罕默德的教诲。由于这一原因,很多人大部分时间乐意待在清真寺里,以便不错过穆罕默德的教诲。穆罕默德除了在圣寺演讲外,还定期去上述清真寺演讲,据史料记载,穆罕默德每周六去库巴清真寺一次。

除了穆罕默德的讲座之外,圣寺还有其他学者的讲座。穆罕默德有一次走进清真寺,看到两伙人坐在那里,一伙人在念《古兰经》,向真主祈祷;一伙人在讲授和学习。穆罕默德看到后说:“都很好。这些人向真主祈祷,如果真主意欲,将应答他们;那些人在学习,我的使命就是教导人们。”[3]然后与众人坐在一起。

义务教育的第二个中心是圣寺旁边的一个草棚,里面住着一些贫穷的弟子和外地来的学人。这些人在伊斯兰历史上被称作“凉棚宿客”,他们住的地方也被称为“第一所伊斯兰大学”。穆罕默德亲自过问这些人的食宿,安排麦地那的穆斯林解决他们的食宿问题,并亲自给他们授课。据史料记载,这所大学虽然简陋,但那时已有严谨的管理制度。穆罕默德安排艾布·胡莱勒负责他们的住宿,相当于今天的“住宿部主任”,艾布·胡莱勒除了管理住宿之外,可能还会考勤,组织一些考试,以了解他们的状况。

穆罕默德委派一些弟子给他们上课,如阿布顿拉·本·麦斯欧德、尔巴代·本·萨米特、艾布·宰尔等。这些人都是德高望重的圣门弟子,深受穆罕默德的喜爱。

说起这所大学的规模,同样令人不能小觑。据圣门弟子古塔泰说,人数达到900 人。这在条件还非常艰苦的伊斯兰早期,已经很不容易了。

每当穆罕默德收到穆斯林的天课和施舍,他总是让人们给“凉棚宿客”的学生送过去。有一次穆罕默德收到一盆奶,当时旁边的艾布·胡莱勒饥肠辘辘,穆罕默德让他先给“凉棚宿客”的学生送过去,那些人喝了一遍之后,艾布·胡莱勒和穆罕默德才喝。为了解决这些学生的饮食问题,穆罕默德自己承担了10 个人,圣门弟子萨米特承担了80 人,其他弟子依据自己的情况承担了不同数目的学生。有时穆罕默德会询问学生:“你们觉得他们对你们的款待如何?”学生们总是这样回答:“他们是最好的兄弟,给我们最好的床铺,最好的饮食,还教授我们经训知识。”[4]

除了本地人之外,还有来自遥远部落的客人,他们利用觐见穆罕默德的机会,留在麦地那学习一个时期。

(四)妇女教育

妇女在蒙昧时代是一个让家庭蒙羞的因素,《古兰经》叙述了这一历史事实。伊斯兰来临之后,没有像蒙昧时代那样弃女人于不顾,而是鼓励她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同时也没有忽视她们的教育。这在1400多年前,不得不说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改革。其实,在伊斯兰社会的发展中,从来都没有忽视过女性的作用,《古兰经》明确声称:“凡行善的男女信士,我誓必要使他们过一种美满的生活,我誓必要以他们所行的最大善功报酬他们。”(16∶97)在这节经文里,女人被独立提出,以示强调。

伊斯兰赋予了妇女家庭和社会双重角色,为了能完成和胜任这一角色,对妇女进行教育就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为此,穆罕默德曾告诫弟子们说:“如果你们的妻子要求去清真寺,你们不可阻拦。”[1]甚至曾说:“如果你们的妻子要求夜间去清真寺,你们要允许她们。”[1]

妇女教育并不局限在清真寺,所有的公开场合,穆罕默德都允许她们参加,甚至专门为妇女演讲。事情并没有止于此,穆罕默德甚至专门为妇女指定一天,为她们讲解,解答她们的问题。

伊斯兰早期的妇女教育,不久之后就显示出了效果。欧麦尔执政时,曾在公开场合就聘金问题进行演讲,一个妇女站起来引经据典反驳了他,欧麦尔心悦诚服,表示接受。

许多妇女积极参与了那一时期的文化运动。最为出色的是圣妻阿伊莎,她也是穆罕默德亲自培养的学生。她勤学好问,不但是妇女中传述圣训最多的人,同时对《古兰经》、圣训、法学也有较高的造诣,是名闻遐迩的女学者。阿伊莎不但学问出众,同时也培养了一些学生,如阿卜杜·拉赫曼的女儿欧姆莱,她是麦地那出色的女法学家。很多妇女跟她学习圣训和法学,甚至一些男人也在她跟前学习。

穆罕默德的其他妻子哈夫赛·宾特·欧麦尔、麦伊姆奈·宾特·哈勒斯、宰乃白·宾特·杰哈士、温姆·赛莱麦,对圣训学和古兰经学都有较深的造诣。

艾布·达尔达伊的妻子温姆·达尔达伊、阿布顿拉·本·麦斯欧德的妻子宰乃白、赛克尼·本·叶齐德的妻子爱斯玛等妇女,都是非常出色的女学者。一方面,她们通过学习了解自己要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知识实践到社会上。

尽管妇女中的学者少于男子,但涌现出的为数不少的佼佼者也真实地说明了那一时期教育的盛况。

(五)儿童教育

在伊斯兰早期,儿童教育同样没有被忽视。正如今天我们认识到的,儿童是民族的未来。正因为如此,穆罕默德曾说:“求学从摇篮到坟墓。”穆罕默德在儿童教育上的起点同样是从信仰开始,他曾说:“当你们的孩子七岁时,让你们的孩子礼拜……”[1]

至于穆罕默德对儿童教育的方式,则是多种多样,有时与孩子们一起玩耍;有时亲吻他们;有时与他们开玩笑;当有孩子做错事时,穆罕默德只是轻松地一笑。就是在这种看似轻松的气氛中,友爱和宽容根植在他们心间,甚至影响他们一生。欧麦尔·本·艾比·赛莱麦传述说,在他还是个孩子时,曾在穆罕默德家里玩耍,吃饭时,他伸手在盘子里乱抓一气。穆罕默德和蔼地对他说:“孩子呀,应该先念‘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然后用右手吃饭,从你最近的食物开始。”[1]传述人说,他终生谨记穆罕默德的教诲,一次也没有忘记过。

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很小的时候就住在穆罕默德家里。每天耳濡目染,良好的知识环境使他日后很自然地成为圣门弟子中首屈一指的学者。他长于判断诉讼,是四大哈里发中最博学的一位。他留下一本诗集,还有文集《辞章之道》。

穆罕默德看到年少的伊本·阿拔斯天资聪慧,就有意识地培养他,教授他更多的知识,甚至为他向真主祈祷。发现儿童的长处,然后重点培养,使其成为有用的人才,这正是教育界人士需要做的。

让人感慨的是,在伊斯兰早期,儿童可以出席圣训讲座,也可以去拜访伊玛目。这样的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我们不会忘记曾长期陪伴在穆罕默德身边的艾奈斯·本·马立克,他长期受教于穆罕默德,最终成为著名的学者。他开始来到穆罕默德身边时刚刚10 岁。服侍穆罕默德而最终成为学者的不止艾奈斯·本·马立克一人,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还有一个更为传奇的少年学者,他的名字叫阿慕尔·本·赛莱麦,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领穆斯林礼拜。他自己叙述说:“族里的人逐个观察,没有找到比我更能背诵《古兰经》的了,于是他们就把我推到前面,当时我只有六七岁。我戴的斗篷很大,我一叩头,就罩住了我。一位妇女后来说:‘难道你们要把你们的伊玛目罩住吗?’后来他们给我买了一件新外衣,我兴奋了很长时间。”[1]

(六)外派教师

穆罕默德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之后,并没有把知识局限在麦地那一隅,而是积极地向外传播。因为他明白他的使命不是针对麦地那人,也不是针对阿拉伯人,而是针对所有的世人。学有所成的弟子,很多被派往其他城市和地区从事教育。在迁徙麦地那之前,穆罕默德就曾派穆苏阿布·本·欧麦伊尔和阿慕尔·本·温姆·麦克图布前往那里,教授那里的新穆斯林诵读《古兰经》。在麦地那培养出一批学生之后,穆罕默德曾派穆阿兹·本·杰百里去也门;阿里也曾被穆罕默德派往也门;阿慕尔·本·阿斯被派往巴林;伊本·阿慕尔被派往埃及。有时穆罕默德也应一些部落的要求,给他们派遣教师,如应阿德里·嘎尔部落的要求,穆罕默德一次派出六名弟子[9](P132)。

向外地派遣教师日后成为一个“传统”和“圣行”,在之后的哈里发时代,都有圣门弟子被派往外地教学的例子。圣门学者分散各处,从事学术活动,凡他们所去的地方,无不建立学校,招收学生。由各学校学成的人,便成为再传弟子,三传弟子,从此代代相传[2](P162)。

(七)向其他民族学习

穆罕默德深知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与其他民族的差别,对待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穆罕默德从来都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地学习。穆罕默德从不禁止圣门弟子谈论以色列人,也正因为如此,圣训中才有很多其他民族的记载。在著名的壕沟战役中,穆罕默德力排众议,吸收了波斯人赛莱玛尼的建议,为了与其他民族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穆罕默德指派一些弟子去学习叙利亚语、希伯来语等其他语言。这样的教育模式无疑延续到了后来的伍麦叶王朝和阿拔斯王朝,于是我们看到,那么多的外族人参与到伊斯兰文化的建设中来,在伊斯兰文化史上留下绚烂的一笔。

三、结 语

综观伊斯兰早期的教育,我们可以观察到几个重要特点:其一,文化教育与信仰教育紧密相连;其二,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其三,教育措施的多元化;其四,因人施教;其五,穆罕默德的榜样作用。

正是上述这些特点,使伊斯兰早期的教育获得了巨大成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同时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为日后辉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伊斯兰早期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但其合理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即使在今天,仍能给我们提供很多借鉴。

[1]布哈里圣训集[M].

[2]纳忠.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第1 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伊本·马哲圣训集[M].

[4]艾哈迈德圣训集[M].

[5]艾布·达乌德圣训集[M].

[6]伊本·哈吉尔.创造者的开拓:卷1[M].开罗:文化出版社,1976.

[7]刘开古.阿拉伯语发展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8]伊本·海赛姆.增补的集合:卷1[M].贝鲁特:知识出版社,1981.

[9]哈立德·阿拉维.穆圣传记[M].伊斯兰堡:国际伊斯兰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古兰经穆罕默德弟子
留学生在华不适应的自我阅读疗愈探索
“逆转”
弟子规
弟子规
人行天桥
论穆斯林婚姻家庭习惯与我国相关立法之冲突与整合
米儿咱·穆罕默德·海答儿《热希德史》
北约就焚烧《古兰经》道歉
Magnifying endoscopic diagnosis of digestive erosions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