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学系传谱》中的“粤西镇台”马蛟麟考述

2013-04-12

回族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马子固原

马 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100732)

问题的提出

明清时期,随着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穆斯林的社会参与性不断加强,各领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人物,其中在军界,出现了许多千总、游击、副将、总兵、提督和总督,他们的生平事略散见于明清的官方文献,成为后来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资料。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回族人物志(清代卷)》就是这方面的重要成果之一。马蛟麟作为明清之际的穆斯林将领,一直以来是被忽视的人物之一。直到民国24年(1935)金吉堂先生在《中国回教史研究》一书中略微提到马蛟麟、马雄、马承荫祖孙三代在广西的军旅生涯,强调他们“于教门皆有提倡”[1](P164)。民国27年(1938年)白寿彝先生在《柳州伊斯兰与马雄》一文中提到了马蛟麟和马雄,详细探讨了马雄在柳州伊斯兰教史上的作用①。1989年《经学系传谱》一书出版后,马蛟麟的事迹始为世人所知,赵灿在该书中曾四次提到他,称他为“平定楚地者”“辰源(沅)镇台”“镇台”和“粤西镇台”[2](P83,94,84,47—48)。“镇台”是清代对总兵的一种称呼,提督则被称为“提台”“提宪”。1990年答振益先生参照《经学系传谱》撰写了《伊斯兰经师马铨》一文,其中提到马蛟麟,并将马雄和马蛟麟视为一人②。时至今日,学术界对马蛟麟已有的零星研究存在着多处讹误,值得商榷。基于此,本文根据明清档案文献、碑刻和实际考察,对赵灿笔下的这位穆斯林将领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以期从一个侧面还原这位被遗忘的军旅穆斯林将领的人生轨迹。

一、籍 贯

马蛟麟的籍贯有不同的说法。就目前所见到的资料可知,主要有以下几种:

《潼关卫志》和《潼关县志》记载:马蛟麟陕西“榆林人,湖广总兵,清封定南侯”[3]。

《岳州府志》《辰州府志》和《湖南通志》等记载马蛟麟是“陕西人”[4]。

《清史列传》记载:“马雄,陕西固原人,广西提督马蛟麟之族子,蛟麟抚为子”[5]。

《经学系传谱》提到“宁镇之同心城”“乃粤西镇台马公之故里也”[2](P48)。

《固原州志》两次提到马蛟麟,未提及籍贯[6](P505—506,709—710)。

《中国回教史研究》记载马蛟麟及子马雄,孙马承荫是“三原”[1](P164)人。

如何理解上述各种说法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就逐一进行分析。《潼关卫志》和《潼关县志》将马蛟麟归属于“侨寓”一类,说明他并非潼关本地人,而是侨居在此地。查阅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陕西巡抚孙传庭的奏折发现,马蛟麟当时担任“潼关营千总”一职,在澄城之战中立过战功[7](P70—72)。至于马蛟麟是榆林人的说法,不知其何来。《潼关卫志》的修纂时间康熙十二年(1673年),此时马蛟麟去世才20 余年。从该志编纂者采集的信息来看,他们能得知马蛟麟担任湖广总兵的信息,那么对他早期的历史应该不会陌生,这种说法可能有一定的线索或者他有类似侨寓的经历,只是现在还无法作出判断,有待考证。至于陕西人和固原人的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固原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辖地,但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之前属于陕西管辖。因此,笼统地说马蛟麟是陕西人,而从小的地理范围来看,马蛟麟与马雄一样,都是固原人。例如,康熙十五年(1676年)图海在奏折中明确提及“原广西提督马雄之母及族人俱在固原”[8]。至于在固原哪儿,早期的各类方志都未记载,只能再次根据马雄的籍贯来推测。光绪年间,固原提督雷正绾在《南古寺先师遗迹碑记》中提到马雄“乃固原州杨建堡人”[9](P299)。作为陕甘总督,雷正绾的这个说法是可靠的。因此,可以断定马蛟麟与杨建堡有一定的关系。

关于杨建堡的由来,据宁夏固原学者考证,该堡原名石门关,是唐朝时期为了防御吐蕃攻袭而设。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曾重修,改名为石门堡。明朝时,又进行了重修,当时有一位叫杨建的指挥使守卫此城,因此又被称为杨建堡[10]。清代以来,几经废弃,成为牧羊人圈羊过夜的地方,又因杨建堡和羊圈堡谐音,便有了羊圈堡这个名字。清末的《固原州志》中已经出现“羊圈堡”的称呼。羊圈堡现在固原市原州区固原县三营镇黄铎堡乡境内。在调查中,笔者曾路过该堡,堡的正面墙壁是修缮过的,上面写着黄铎堡三个大字,其他周边已经很残破,原堡内已是庄稼地。

金吉堂先生认为马蛟麟及子马雄,孙马承荫是“三原”人,不知其资料来源于何处,抑或固原、五原的讹误。说到五原,就必须提及与马蛟麟有关的另外一个人物马子云。马子云曾在四川川北等地任总兵官、左都督,官至荣禄大夫。在《四川阆中巴巴寺先师碑记》中自称“五原③马子云”[9](P232)。马子云在《清真教学田记》中提到“吾宗”原任辰常镇凤宇公讳蛟麟者[11](P61),这说明马子云与马蛟麟可能属于同一家族。在我们的实地调查中,这种可能性最终得到印证。在距离固原黄铎堡乡大约2.5 公里,有一个叫马家庄(子)的村子,该庄公墓内有一块“皇清诰封荣禄大夫左都督马公神道碑”,立碑时间是“大清康熙岁次己巳孟夏”,即康熙二十八年夏,立碑人是“不孝男左都督马子云”。在此碑旁边,还有一块康熙皇帝对马子云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以及他本人四代的诰封碑。立碑者是马子云和他的弟弟马子强。从碑文内容来看,马子云的父亲叫马仲,按照辈份初步判断,应与马雄是同辈,对于马蛟麟而言,马子云是孙辈。此外,关于马子云的籍贯问题,民国12年(1923年),导河县(今甘肃省临夏县)教育局长陕总南在撰写的《西吉县黑窑静室堂碑记》中提到马子云是杨建堡④人[9](P290)。

通过马子云的相关信息,笔者初步确定马蛟麟的原籍是固原杨建堡,而赵灿在《经学系传谱》中提到马蛟麟军营中的一个杨姓经师是杨建堡人也可以作为一个证据。

既然马蛟麟的籍贯与固原杨建堡有关系,那么如何理解赵灿认为马蛟麟的籍贯是“宁镇之同心城”呢?这需要再次确认一下地理范围,如今的宁夏在明清时期分属两个边镇,即固原镇和宁夏镇,这两个镇的交界处就是下马关,下马关以北属宁夏镇辖区,以南属固原镇辖区。而同心城正好处在交界处,属宁夏镇的管辖范围。这就是赵灿所谓“宁镇之同心城”的由来。然而,杨建堡与同心城属于两个边镇,马蛟麟的籍贯怎么从杨建堡成了同心城,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光绪年间的《固原州志》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该志曾提到“马蛟麟,顺治初集乡团以御流贼”,这里的流贼是清代官方对李自成起义军的定性称呼,虽然时间有误,但事实不谬。同样赵灿也提到同心城原名半个城,因遭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屡攻,“其民固守之,故名”。马蛟麟的后代告诉笔者,马蛟麟曾参与过同心保卫战。现在杨建堡还流传着四十八个红顶子的说法,指的是四十八位顶戴花翎的武将。这充分说明马蛟麟率领的乡团主要是杨建堡人,他们从此地出发,赴同心城参战,时间不是顺治初,而是明末。马雄也屡屡提到这些人,称他们是“西凉子弟”,他与他们“如同手足,矢死靡他”[12](P442)。

从中我们大概可以推测,马蛟麟出生在杨建堡,成年后带领族人赴同心城镇压农民起义,待起义军退兵后,可能侨居此地。尽管他侨居或定居同心城,但家族中的大部分还居住在固原的杨建堡,他们之间保持着联系。

既然马子云与马蛟麟同属一个宗族或一个家族,那么还可以通过马子云的信息再次确认马蛟麟先祖的籍贯问题。马子云的后代告诉笔者,他们原来有家谱,但在“文革”中被毁。据家族老人口传,他们的祖先总兵马大人(即马子云)的祖籍是江苏省南京市竹子巷(大概是栖霞区范围),现在已经没有这条巷子,不知道是哪一辈后来迁徙至西安,因为被宫廷人追杀后流落到了甘肃临夏八方⑤。这是马子云后代定居甘肃临夏这一支的说法,其中有些细节有待商榷。另外,现在马子云的后代中有的定居在四川川北,有的在青海,有的在固原杨建堡的马家庄子,他们内部还有一定的联系。由此可以确定马蛟麟先祖的原籍是南京,后来从南京直接迁至固原,或者从南京迁居至陕西某个地方,然后再迁居固原。

综上可知,马蛟麟先祖的原籍是南京竹子巷,后来迁居固原杨建堡,遂以此为籍。马蛟麟出生于此,后率领族人赴同心城镇压农民起义,从此定居同心城,但家族的大多数人仍居住在杨建堡,他们保持者密切的关系。

二、家 世

前文已提到,马蛟麟曾率乡团抵御农民起义军。这说明他不是农民出身,可能是明朝的官员后代,享受政治上的某种待遇。在明清易代之际,农民起义频发,农民对抗官军之事稀松平常,而农民之间大规模的对抗鲜有发生,除非是农民被官军征用。这就涉及马蛟麟的家世问题。

据马子云的后代讲,他们最早的先人凭海上丝绸之路而来,在泉州登陆,起初是做珠宝生意的商人。后人辗转到南京定居,并在朝中做官。这段口述资料为我们展现了马子云家族的一些片断,其真实性仍待考证,但通过相关的资料,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该家族早年的历史应该正如其后人所言,其先祖可能是元朝时期东来的色目人。对此,著名学者刘铭恕先生经过考证认为,马雄“为色目人无疑”[13](P135)。如果该考证结果可信,那么可以确认马蛟麟、马雄的先祖是元朝时期的色目人,他们最初从海路来到中国,从事珠宝贸易。他们在明朝建立过程中有功劳,被授予爵位,世代袭封。赵灿在《经学系传谱》中提到马蛟麟的先祖一直是明朝世袭的官员,他们有着“世爵马”的称号,至马蛟麟已经“袭封十一代”[2](P49)。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清代、南明等文献中几乎都没有提及此事,甚至马蛟麟的后代也从未听说过。赵灿说法可信度很高,因为他的老师舍蕴善之养父舍应举是马蛟麟手下的“委标员副戎”,自然会更加熟悉马蛟麟的身世。另外,舍蕴善当时还在马蛟麟的随营杨姓经师处习经,时常可以见到马蛟麟,“镇台马公(讳蛟麟者),每见必极称羡之”[2](P84)。这不排除马蛟麟亲自将自己的身世告诉舍蕴善。

既然马蛟麟家族世袭着某种爵位,这就涉及明朝的职官制度。明代延续了元朝的职官制度,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定封爵之制,分公、侯、伯三等,除了授予同姓王公爵位外,还为异姓有功之人封爵。受封而领铁券者,为世袭封爵,否则为流爵。袭封则还其诰券,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袭,或降等以袭,如封侯而世袭伯。按照赵灿的说法,马蛟麟的先祖应该是领铁券者。明代的爵位一般遵循父殁子袭,兄终弟及之规。虽然对于赵灿“马蛟麟祖上袭封”的说法尚无从考证,但透过明代回回将领陈友、陈英家族袭封的历史,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马蛟麟祖上的情况。

据陈仲达先生考证,陈氏家族的先祖于元末明初从西域迁居安徽全椒县,因军功,世代享受袭封,直至明朝末年。一世陈敬宗、二世陈景通(原名那那罕)随朱元璋征战有功,封骁骑校尉。三世陈友因军功于天顺元年(1457年)封伯,天顺三年封侯,四年卒,弘治三年(1490年)追封沔国公。四世陈能于天顺四年(1460年)袭伯,成化十九年(1483年)卒。五世陈刚于次年袭伯,弘治八年(1495年)卒。六世陈勋于次年袭伯,正德四年(1509年)卒,弟陈熹于次年袭伯,嘉靖十年(1531年)卒。七世陈大策于嘉靖十三年袭伯,万历五年(1577年)闰八月卒,八世陈永寿于同年十二月袭伯,万历十二年(1584年)止袭,弟陈如松于次年袭伯,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止袭,九世陈世恩于次年(1614年)袭伯,生卒无考[14]。

从安徽陈氏家族的袭封历史来看,从陈友开始封侯,后代世袭伯爵,按照继承的代际来看,实际有七代,中间六、七两代是兄终弟及,是为同一代,但如果按两代算,应该是九代。再加上一世和二世,也应该有十一代。但是从陈世恩袭伯到明亡,还有三十年,他之后是否还有继承者,现在还不清楚。这个家族的袭封史,基本贯穿明朝的始终。因此,赵灿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按照这个推断来看,马蛟麟先祖在明朝立国中有过功勋,大概是在明朝初年封侯,后代一直世袭伯爵,到马蛟麟已经是第十一代。

既然马蛟麟的先祖对明朝开国有功,得到封赏,他们理应在南京定居,怎么会迁居至固原呢?何时到达固原?因资料所限,我们无法得知其中的缘由和细节。如果他们是明朝初年迁居固原,那么他们是否属于明朝开国元勋黔宁王沐英的部下。按照时间与地域来推算,有这种可能性。因为固原是沐英的封地。有研究者指出:沐英在固原的封地相对其他藩王较小,只有现在的海原、西吉和原州区狭长一带[15]。从这个层面来看,杨建堡恰好位于沐英的封地内。是否如此,待考。

正是因为马蛟麟先祖世代继承爵位,享受朝廷俸禄,所以就很容易理解他率领乡团赴同心城抵抗农民起义军的原因。同时,还可以纠正宣统年间《固原州志》中关于马蛟麟家世的说法及对后来的影响。据该志书记载:

“马蛟麟,顺治初集乡团以御流贼,及大兵入关,遂守辰常等处总兵。”[6]

这个说法非但没有交待马蛟麟的家世,而且给读者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即马蛟麟似乎是清朝初年组织乡团抵御农民起义起家,后参加清军,最后擢升总兵等职务,完全忽视他的家族在明朝显赫的地位。这或许是资料来源存在误差,抑或是官方在修史中有意隐匿了马蛟麟与亡明的关系。不过这句话对后来志书的编纂和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固原县志》《宁夏军事志》《固原回族研究》等书中关于马蛟麟的内容都来源于此,举例如下:

《固原县志》记载:“马蛟麟固原人,回族。明末组织乡团,清初参加清军。”[16](P1074)

《宁夏军事志》记载:“顺治年间,固原回民马蛟麟,曾组织回民乡团协助清军扫荡农民起义军全部,后加入清军征讨广西和湖南等地。”[17](P390)

《固原回族研究》记载:“马蛟麟,生卒年不详。明末清初,曾组织回民乡团为清朝扫荡农民起义军余部。后随征广西、湖南等省,迭克名城。”[18](P118)

虽然现在这些志书和研究中关于马蛟麟的家世的说法存在各种问题,但是,它们都涉及马蛟麟的民族身份和信仰属性,即他是回族、回民,这是《固原州志》上未曾反映的内容。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马蛟麟的信仰问题。

三、信 仰

关于明清之际众多的穆斯林将领,很少有文献提及他们的伊斯兰教信仰或者信仰实践活动,现在为人熟知的诸位将领的穆斯林身份,大多是根据后人记忆或者家谱推测而知的,其中白寿彝先生的《回族人物志》(清代)便是在这方面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但列入其中的某几位回族人物的信仰情况仍然不明确,甚至这些著名历史人物的后代并不承认他们的祖先是回族或者信仰伊斯兰教,这其中争议最大的是明代的常遇春、沐英、马文升等人。虽然这些历史人物都很著名,但官方文献中几乎没有关于他们信仰状况的记载。然而,马蛟麟作为一个知名的回回或穆斯林将领,尽管官方文献并没有为他立传,但有两段资料却明确地记载了他的信仰情况。

顺治五年(1648年)九月,瞿式耜给南明永历帝的《报中兴机会疏》奏折中最早提到马蛟麟的信仰:“具述虞镇马回子驻兵常德,实有反正之心。回子即名蛟麟者也。”[19](P106—107)

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方以智在《辛卯梧州自祭文》一文中提到马蛟麟的信仰:“庚寅之闰,栖一瓢于仙回山,不幸同隐有相识者,系累胥及,被絷而胶致之平乐将军。将军奉默得那教,尤恶头陀,露刃环之,视此纳之不畏死而异之,逼而怵之,终以死自守。”[20](P359)

第一段文字中的“回子”是明代以来对穆斯林的一种称呼。例如明代,宁夏固原有一位从事染织业的浦姓回回,人称“浦回子”[21](P334)。后来一般指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如顺治元年(1644年)八月,方大猷给顺治帝的奏折中,分析了山东各阶层在易代时的反应,其中就涉及“回子”这一阶层的情况:“臣查二(山)东人心,感恩投诚者固多,而阳顺阴逆者亦不少。凡乡绅、土豪、宦裔、回子及闯贼余党、伪官等众,日日招兵买马,毫无忌惮,废农失业,意欲何为,官府呼之不前,动辄自相残杀。……不论绅民回闯,尽数并入就近营伍,一一印烙挂粮。”[22](P13—14)

第二段中的“将军”确指马蛟麟,“默得那”,亦称“默德纳”,是元末清初对麦地那的音译,“默得那教”是对伊斯兰教的一种称呼,当时穆斯林和官方文献把麦地那称为“回回祖国”。该词最早出现在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河北定州《重建清真寺记》碑文中。

至于方以智的文章提到马蛟麟因信仰伊斯兰教而“恶头陀”,这应该是方以智的误解。尽管如此,方以智的这句“将军奉默得那教,尤恶头陀”一直为后来学者所传承,如《安徽文化名人世家》这样写道:“马蛟麟信回教,本极痛恶僧徒,但被方以智此举夺气惊服,亲解其缚,听其为僧。”[23](P87)

另外,马雄作为马蛟麟的族子(义子),其信仰状况也很重要,透过他也可以从侧面了解马蛟麟的信仰。清代佚名《平滇始末》有广西“下六府属回子马雄镇守”[24](P3)的记载。成书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刘健所著的《庭闻录》记载“马雄陕西回种,伪授广西提督、怀宁公”[25](P6)。虽然刘健是在其父刘岜著作基础上所撰,资料比较真实,但限于当时的政治背景和家族恩怨,不仅把吴三桂、马雄等人列入“逆贼”行列,而且对马雄的信仰和族属颇有微词。受此影响,刘铭恕(1911—2000)先生于民国32年(1943年)发表的《郑和航海事迹之再探》一文中提到马雄的信仰情况:“滇黔有元以来,回族既盛,当清初吴三桂开藩南疆时,实有引纳,所属将领之中,如马雄者,有陕西回回遗种之称,殆为色目人无疑”[13](P135)。尽管该文的叙述口气和用词有失偏颇,但从侧面证实了马雄是回回的史实;还有,其关于马雄籍贯的记载,和清代官方文献一致。

此外,康熙后期成书的《经学系传谱》不仅记载了马蛟麟的信仰,而且记录了他的信仰实践活动。另外,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马蛟麟的后人现在分布在宁夏固原、甘肃张家川、广西柳州等地,他们仍然信仰伊斯兰教。据他们讲,其先祖马蛟麟确实是穆斯林。

四、生平事略

在杨建堡马家庄子的考查中,笔者听当地人讲,在该地,杨、马两姓不分家,是一个祖先的后代,相互不通婚,现在杨姓人数多于马姓。当问及杨姓是否是当年杨建的后代,他们回答不上来。另外他们还有“老粤公”“马大老爷”的记忆和四十八个红顶子的说法。虽然他们不知道这四十八个红顶子的姓名,但都知道“老粤公”就是马蛟麟。由此,我们再探讨他的生平事略。

关于马蛟麟的出生年代迄今尚未发现任何资料,但他去世的时间是顺治八年(1651年)。他被称为“老粤公”,说明年龄至少在50 岁以上。因此,可初步推断其生年是明万历二十八(1600年)前后。因资料有限,其早年的生平还无法得知。现已知的是他曾组织乡团赴同心城抵御农民军。据《固原州志》《同心县志》等记载,此时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崇祯十一年(1638年)马蛟麟已是潼关营千总,在澄城之战中立战功,未几受伤休养[7](P70—72)。《潼关卫志》将他看做是榆林人,可以说明他在榆林一带任过职或者在此地参与镇压过农民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攻破潼关,明军溃散,马蛟麟部归左良玉管辖,继续追剿农民军。[26](P418)崇祯十七年(1644年),马蛟麟随左良玉镇守武昌。南明弘光朝建立后,他率部下继续守此地。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左良玉病逝,其子左梦庚承职。不久,清军至九江,左梦庚降清。马蛟麟被迫归降,以副将委守武昌。期间,他与经师马明龙交善,为武昌马家庄清真寺捐学田二十石[11](P61)。此后,他奉命招抚前明将领马进中、牛万才等,初有成效,但在剃头的问题上,他们很难让步,最终弃岳州、荆州自九江西上,归附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岳州、荆州成为空城,他被任命为岳州副将[22](P41—42)。

顺治三年(1646年)马蛟麟被任命为岳州署总兵官,率清军攻占新墙、潼溪等处。期间,他巧遇舍蕴善,安排其师从随营经师杨师学习。未几,联军调来广西籍覃裕春部收复新墙、潼溪,马蛟麟大败[27]。对于这段历史,赵灿略有提及:“有寇自黔滇来,辰民惊慌,舍公令附郭人家入城。……未几贼至,大掠。”[2](P83—84)

同年九月初,联军攻打岳州,试图收复湖北。马蛟麟闻讯,向武昌求援,清湖广四川总督罗绣锦派参将前往接应。马蛟麟率部先击败陆路联军,再攻联军水师,水陆皆败,联军退往长沙。《岳州府志》这样评价:“岳之能守,马蛟麟功最大。”[28]这就是赵灿所记载马蛟麟为“平定楚地者”的由来。

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清将孔有德率大军进驻岳州,马蛟麟为随征总兵官。五月,任命为镇守辰常署总兵官,协防辰州、常德等地。七月、八月、九月,派部下攻打辰、常周边的慈利、石门、永定、九溪等地,获胜无算[22](P88—89)。期间因清军粮饷难以供给,为“宣布恩威于降官降苗及鼓励将卒,凡帽袍、银牌等项不下万两”,皆其“遣役抵家多方筹办”,母亲“倾资助”其“置备马匹”[12](P285)。对此罗绣锦在呈文中写道:

“随征总兵官马蛟麟开取常德,委镇辰常后,率属购马、克营投诚者之衣帽、赏赐,皆出蛟麟,谨将其功绩据实上告,乞赦部核覆。”[29](第9册,P5755—575)

与此同时,南明马进忠、郑古爱、瞿式耜等人设法策反马蛟麟,起初他愿意暗中与南明里应外合,后因郑古爱等人失约,未果[26](P29)。他将此事告诉总督罗绣锦,罗绣锦在奏折中提到:“镇臣马蛟麟忠勇,不为间谍所动,且以孤军屡捷,功堪懋赏,应加都督同知以励”[29](第11册,P4665—4667)。十二月,马蛟麟进驻常德府[30](卷36)。

顺治五年(1648年)正月,任命“随征总兵官马蛟麟为都督佥事,充镇守湖广辰常总兵官”[30](卷37)。这就是赵灿笔下“辰源镇台”的由来,不过“辰源”实误,应为辰沅,辰指辰州,沅指沅陵。四月联军攻打辰州和常德,“马蛟麟困守其中,音讯断绝,吉凶莫知。所辖沅、黔、麻、辰、泸等县,为土贼姚启虞作祟,张先壁、皮雄等乘机而入,州县皆不可问”[31](第6册,P157)。七月他重新收复辰州,加授右都督[30](卷44,P12—13)。

顺治六年(1649年)五月,定南王孔有德率军攻打广西,马蛟麟被委任广西随征总兵官,擢升左都督[30](卷39)。这就是赵灿所说“粤西镇台”的由来。在南下的途中,他遇到寻学的马续轩,安排其在常德蔡师处学习[2](P94)。九月,破道州永安关,克道州,进攻桐口,南明永国公曹志建退守龙虎关[32](卷16)。十一月,他上奏清廷军部,希望得到马匹等军需物资[29](P5755—5757)。十二月大败南明宁远伯王永祚、张朝纲军于湖南永州[33](卷16)。

顺治七年(1650年)三月,马蛟麟率军攻打龙虎关,大败曹志建。四月,曹志建重金悬赏反击,清军大败,“蛟麟怯走”[34](P16)。八月,率兵进入广西。九月攻占灌阳,陷恭城,占领平乐。十一月初,攻占桂林,俘获南明兵部尚书瞿式耜、翰林院大学士张同敞。

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十五日,马蛟麟率军攻占梧州、平乐,俘获南明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方以智。“马蛟麟促以智降,乃舍妻子,为浮屠去”[26](P394),出家为僧。三月,孔有德派遣马蛟麟、左翼总兵官线国安攻取柳州及略旁近诸州县[30](卷54,P18)。期间,据《经学系传谱》记载:马蛟麟派人将常德蔡师的学堂搬至柳州[2](P94);推荐马续轩、蔡玉徽、皇甫端、黄师(云南人)四人赴武昌著名经师马明龙处续学[2](P94),并赠马明龙“白镪百二十金”[2](P47);赠送在同心城设学的湖南籍经师张行四“西洋布洁服,并蜜腊素珠”[2](P47—48);捐资重修桂林西门外清真寺和柳州城内清真寺。据《重建西门清真寺并学堂养膳碑记》记载:

“粤西省城附郭,原有寺宇,越明至今三百年于兹矣,□属草创。自流贼蹂躏,故址鞠为茂草。至我朝定鼎,总镇马蛟麟、提督马雄父子相继来粤,捐(资)买地而创建焉。”[35](P43—44)

据康熙三十四年的碑文记载:

“清真寺者,原系钦爷(命)马大老爷⑥驻镇龙城(柳州),率吾教人捐资创建,阐扬正道,朝夕礼祝之所也。”[36]

五月顺治帝授马蛟麟一等“阿达哈哈番”(满文,汉字为轻车都尉)和“拖沙喇哈番”(云骑尉)两个爵位,并世袭[37](P192—194)。八月,马蛟麟被诰封荣禄大夫,官至一品。嘉奖内容如下:

“谕曰:国家思创业之隆,当崇报功之典,人臣建辅运之绩,宜施赐爵之恩。尔原任随征广西总兵官、左都督马蛟麟,尔能知时命归,诚效用,驰驱王事,随大军征西于湖南等处,有辟土之功。再征粤西,收复郡邑,身经战阵,备著勋劳,用赐殊荣,以昭激劝。兹以覃恩特赐尔阶太傅,特进荣禄大夫,尔尚勤于笃棐,只服朕命,勉尽乃心。”[6](P709—710)

按照清代诰封制度,受封者不仅是本人及其子,而且还要追赠其祖上两代或三代。因此,这段话只涉及马蛟麟一人的信息可以肯定,还有他妻子及祖上三代的信息内容。一般而言,妻子要诰封一品夫人。据《清史稿》记载:“荣禄大夫系文职封赠之阶,原为从一品光禄大夫,后改荣禄大夫,文武正,从一品,妻封一品夫人。”只是年代已经久远,我们还不知道这些圣旨是否还存世,如能存世,对于进一步探讨他的祖上的情形将大有帮助。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了康熙诰封马子云为左都督、荣禄大夫的圣旨内容,通过辨认发现,诰封不仅涉及马子云夫妇,而且包括了他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

随着马蛟麟南下“收复郡邑”的进程,粤西在清统一战争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鉴于此,定南王孔有德即刻上奏,希望清廷增加兵力,在广西设立提督一职,并推荐马蛟麟为唯一人选。然而,这份奏折发出不久,九月二十四日,马蛟麟卒于官[30](卷57,P4—5)。为了不动摇军心,清军统帅孔有德并未向外界公布此消息,而是立即调整了人事,让左翼总兵官线国安代替马蛟麟的位置,马雄接替线国安的位置,承袭了马蛟麟阿达哈哈番的爵位。由于湖广战事吃紧,延误了奏折到达的时间。直到十二月,清朝兵部才作出以“左翼都督总兵官马蛟麟为(广西)提督,授赦书、印信”的决定,经上奏,顺治帝最后重申:“马蛟麟仍为左翼都督兼广西等地提督总兵官,即授赦书、印信。”[37](P192—194)当这道任命书抵达粤西后,该官职最终落在线国安的头上,他由此成为清在粤西的第一任提督,而马蛟麟只有任令而没有其实任职广西提督。这就是《清史列传》中有“广西提督马蛟麟”说法的原因所在⑦。

马蛟麟去世后,夫人马氏及家属送遗体回老家安葬。由于战事影响,遗体辗转运至桂林,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李定国攻破桂林城,清军大败,孔有德自杀。马蛟麟去世的消息暴露,其遗体连同护送家丁500 多人落入李定国手中,李以此为由,以高官厚禄威逼利诱马雄投降。马雄拒绝后,忍痛率部前往粤东寻求清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的援助[29](P441)。最终李定国释放了扣押的护送灵柩的队伍。他们一行到达武昌,因旅途乏资,马氏⑧收回了马蛟麟捐赠给马家庄清真寺二十石学田中的十四石,并转售给单姓穆斯林[11]。遗体最终得以送回老家安葬⑨。顺治十一年(1654年)九月,清朝赐马蛟麟“祭葬如例”[6](P506),但没有交待安葬的地点。

笔者在同心穆斯林公墓考察时,发现了一块“皇清诰赠一品夫人马氏祖母之墓”墓碑,虽然字迹很模糊,但立碑的时间——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晰可见。据马蛟麟的后人讲,墓主是马蛟麟的妻子。在该墓旁边还立有一块一品夫人墓碑,据《同心县志》记载,墓主姓陈。马氏后人则说墓主可能是马蛟麟的母亲。另外据马氏后人所言,在陈氏夫人墓右侧不远,就是马蛟麟的墓,据他们祖上老人说,该墓比周边的墓都要高,而且四周用围墙圈围。因年代久远,围墙已经不复存在,坟头也已经平整。这是否就是马蛟麟的墓,还缺乏文献资料佐证。不过,在固原、同心穆斯林历史上,母亲、妻子得到一品夫人诰封的文武官员,除了马蛟麟以外,就是马子云,但马子云的妻子姓谢,而母亲、祖母、曾祖母皆姓麻。从这个意义上说,马氏后人的说法当去事实不远。

五、结 语

马蛟麟是明清之际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其家族在明代世袭爵位,到他已有十一辈。作为明代的将领,他曾组建乡团抵抗农民军攻占同心城。及至清军入关,马蛟麟不得已选择归附清朝,但仍心系大明,希望反清复明。然而,郑古爱的失约更加坚定了他忠于大清的决心,并在与明军和大顺联军作战中屡屡建功,并以自己的财产为归附人员购置装配和军需物资,深受清湖广四川总督罗绣锦的信任和赏识。而后他随征广西,因功勋卓越,深得大清顺治帝、摄政王多尔衮的赞赏,赐官晋爵,寄予厚望,孔有德推荐他做广西提督。另一方面,作为穆斯林将领,在战争之余,马蛟麟心系伊斯兰教事务,在湖北、湖南两地,曾给老一代经师马明龙所在的武昌马家庄清真寺捐赠田产二十石,为在老家同心城开学的湖南籍经师张行四馈赠钱物。他还设置随军阿洪,新一代的经师如舍蕴善、马续轩、蔡玉辉、皇甫经、黄师等人曾在他的随营杨姓和蔡姓经师处接受了不同程度的经学教育。不仅如此,马蛟麟捐赠重建或修建该地及周边两座清真寺。然而,过早的去世使得他的戎马生涯就此终止。其义子马雄继承了他的爵位和事业,夫人马氏为了落叶归根,将他的遗体护送老家安葬,因旅费缺乏,马氏不得已收回了捐赠给武昌马家庄清真寺的部分田产,好在30年后马子云赎回了出售的田产,归还给该清真寺[11](P61),弥补了这样一个缺憾。

行文至此,不得不说,本文仅仅是从《经学系传谱》出发,考证了马蛟麟的籍贯、生卒、信仰和生平简历。因资料有限,不仅遗留了一些问题,而且部分推断性的提法缺乏有力的证据,希望识者、智者批评指正。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穆斯林历史人物,他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经历,需要进一步地挖掘资料,详细地考证,认真地研究。比如,《潼关卫志》为何说他是榆林人;他与杨建堡流传的四十八个红顶子的关系;他降清、招抚前明将官的过程;地方史志、野史中为何称他为沅陵侯、定南侯;郑古爱、万翱、瞿式耜等人策反他的过程;他在湖广(湖北、湖南)、粤西的详细军事活动,等等。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马蛟麟的后代马赞福先生为笔者考察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金超俊先生,系马赞福先生之外甥提供了部分资料,解答了笔者困惑的若干问题,马子云的后代马莉雅女士提供了马子云及其后代的相关口传信息,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注释:

①白寿彝先生在该文中对马蛟麟只是一笔带过,未进行深入探讨。根据现有的资料,笔者认为白先生可能将马蛟麟在伊斯兰教领域的事迹移植到马雄身上。见白寿彝:《柳州伊斯兰与马雄》,《西南边疆》民国28年(1939年)第九期。另见白寿彝:《中国伊斯兰史存稿》,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等等。

②答振益先生未能厘清马蛟麟和马雄的关系,将二人看做一人,并指出“马雄字蛟麟”。民国十年(1921年)《广西柳江清真寺碑》也有“广西提督马雄蛟腾”的说法。

③马兹廓先生认为五原在民国时期属于绥远省,现属内蒙古自治区。见马兹廓:《临夏清真大拱北历史概况》,民间手稿,1987年第60 页。此说法有误。对此,笔者还有专论。

④需要指出的是,该碑文在传抄中出现以讹传讹,将“杨建堡”写成“杨连堡”。笔者根据相关的资料证据,在引述该资料时作了修订。

⑤关于马子云的相关信息,可参见网络信息资料《咨询有关清代川口镇总兵马子云》,自称马子云的后代提到他们的先祖及现在的情况。见http://www.2musli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0682。

⑥白寿彝先生在《柳州伊斯兰与马雄》一文中认为这里的马大老爷就是马雄。依据是民国10年(1921年)《广西柳江清真寺碑》中关于“城内清真寺……盖建于清康熙初年,广西提督马雄蛟腾驻节是邦之所创建也”。笔者根据《经学系传谱》以及实际的考察,认为马大老爷就是马蛟麟。“马雄蛟腾”的称呼是将马蛟麟和马雄看做一人。据金超俊先生发现的资料证实,马雄的字号是“思南”,而不是蛟腾。如果是蛟腾,岂不和马蛟麟同辈?

⑦学者杨晓春质疑《清史列传》中“马雄,陕西固原人,广西提督马蛟麟之族子,蛟麟抚为子”的标点“或误”。其依据是嘉庆《广西通志》卷五十六职官中“只记马雄,未载马蛟麟”。按照他的理解,如果这样标点,马蛟麟成了广西提督。事实上,他认为马蛟麟只做到广西总兵官,并没有升任广西提督。见杨晓春:《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学者马明龙的生平与著述》,《回族研究》2011年第1 期。

⑧赵灿在《经学系传谱》中马明龙传记中提到“近因马氏穷落,犹有归田之意云”,可以确定收回学田是真实的。对于这次的“归田”问题,有研究者做出莫能两可的解释:“归田”“当是指广西当地掌握马明龙当年捐资购买义田的义学(当为清真寺所设)而向马明龙的后人归田吧”。见杨晓春:《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学者马明龙的生平与著述》,《回族研究》2011年第1 期。事实上,这次归田发生在武昌马家庄清真寺,而非广西,捐田者是马蛟麟,而非马明龙。归田者是马蛟麟的夫人,而非马明龙的后人,此时马明龙还在世。

⑨《武昌清真学田记》碑文中有“夫人旋秦之故”的记载。同样《湖北武昌府江夏县正堂陆严禁侵蚀马家庄义田告示碑》中也提到“嗣因马公旅梓□旋里”。《经学系传谱》中也记载:“马公捐世,其太夫人返籍。”由此可知,马蛟麟的遗体被运回老家安葬。李兴华先生认为,“马公捐世,其太夫人返籍”中的“太夫人”是指马蛟麟的母亲。见李兴华:《同心伊斯兰教研究》2008年第1 期。笔者认为,这里的太夫人是马蛟麟的妻子。理由有四:其一,赵灿这段话后面提到张行四退还马蛟麟早前赠送他的馈物的目的是“赡养”“寡妇孤儿”。如果是母亲,就不会有“寡妇”的说法。其二,“太夫人”一词在唐朝之前一般指官员之母,无论存殁。宋朝政和年间以来,曾以“太”字表示对生者的尊称,令凡追封者皆加“太”字。马蛟麟的妻子被诰封一品夫人,实属追封者之列。其三,《武昌清真学田记》碑文中有“夫人旋秦之故”,这里的夫人是马蛟麟的妻子。其四马蛟麟在奏折中提到,他的母亲在老家,而没有随军同行,曾为他筹集大量资金,置办军需物资。

[1]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M].北平:成达师范出版部,民国24年(1935年).

[2]赵灿.经学系传谱[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3]唐咨伯,杨端本.潼关卫志:卷二[Z].康熙十二年(1673年):30.

[4]辰州府志:卷二七[Z].黄凝道.岳州府志:卷八七[Z].湖南通志:卷二二一[Z].

[5]清史列传:卷八十[Z].王钟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6]王学伊,等.固原州志[Z].台北:台湾成文出版有限责任公司,1970.

[7]孙传庭.孙传庭疏牍[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8]勒德洪,等.平定三逆方略[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9]马通,等.中国苏非学派典籍[C].内部印刷,2010年.

[10]马东海.唐木峡关、摧沙堡、石门关考[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4).

[11]武昌清真教学田记[A].答振益.湖北回族古籍资料辑要[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12]广西左翼总兵马雄禀[A].(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清史料丙编[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13]刘铭恕.郑和航海事迹之再探[J].中国文化研究汇刊,民国32年(1943年)(三).

[14]陈仲达.回族陈氏族姓源流考——陈氏后裔散居地及世系考略[J].济南穆斯林,2012(3).

[15]名将沐英与杨郎城隍庙[N].新消息报,2013-02-18.

[16]固原县志编纂委员会.固原县志[Z].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17]孙生玉.宁夏军事志[Z].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18]佘贵孝.固原回族研究[Z].固原:宁夏固原日报社印刷厂印刷,1997.

[19]瞿式耜.瞿式耜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0]方以智.浮山文集后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

[21]王士禛.池北偶谈[C],赵伯陶选注.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22]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清代农民战争史料选编[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23]黄季耕.安徽文化名人世家[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24]佚名.平滇始末[A].丛书集成续编第25 册[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25]刘健.庭闻录卷六[C].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93.

[26]王夫之.船山全书[C].安徽:岳麓书社,1996.

[27]邓建龙.大顺军在岳州[EB/02].http://www.803.cn/Article/qtlm/yyws/200612/20061205162006_9695.html.

[28]黄凝道.岳州府志卷十一[Z].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

[29]张伟仁.明清档案[C].台北:台湾出版事业公司,1986.

[30]清实录顺治朝实录[C].北京:中华书局,2008.

[3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代档案史料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79.

[32]吕恩湛.永州府志[Z].清同治六年(1867年).

[33]徐鼒.小腆纪年[M].北京:中华书局,1957.

[34]瞿共美.东明闻见录[M].台北:台湾银行出版,1967.

[35]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3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37]白寿彝.柳州伊斯兰与马雄[J].西南边疆,民国28年(1939年)(九).

猜你喜欢

马子固原
爬起来就赢了
爬起来就赢了
固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田野调查
爬起来就赢了
爸爸大战蚊子
Review on The Perceptions to Confucian Thin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nternational Relations
缺水的城市该怎么发展?
听须弥松涛、看文化古迹、观六盘云海、闻山花飘香
宁夏固原出土一枚汉代五铢压胜钱
宁夏“六盘山旅游杯”全国诗文大赛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