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2013-04-12刘兴旺
张 科,刘兴旺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佛山 528041)
社会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相互交融,是体现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升民族创造力与凝聚力的重要支撑。在当今政治文明下,社会文化建设的有效运转离不开党的文化的积极推动,党的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党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始终引领和整合多元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是当前社会文化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党的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
在当代政治视域下,党的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权力执政与意识形态文化建设,它与政党心理、政党思想、政党行为、政党制度规范等共同构成党的文化建设的有机整体。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意识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取向,实现社会主义是党带领中国进行社会文化建设的价值理性追求。而社会文化建设是社会体系化建设中的一个分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看,群众性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都属于社会文化建设领域。社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1]因此,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要在党的先进文化方向指引下,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作用,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精神力量与道德风尚。
二、党的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
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分别用“政党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意义”与“客观世界对于生活主体的意义”来理解党政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党的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毛泽东指出:“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2]中国共产党是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构筑自身的文化体系。这种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政党的文化,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中国社会文化的烙印。党的民主革命思想,团结向上、廉洁修身的情怀,以至对理想世界的追求都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而党的文化一旦形成又将反作用于社会文化,中国共产党用自己先进的党的文化改造了形成近38年的民国公民文化,最终将各种社会亚文化整合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下,社会文化实现了空前的统一,人民大众获得了空前的革命与建设的斗志。由此可见,二者是密不可分、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
其次,社会文化建设对党的文化建设具有巨大的自主学习力。“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3]政党精英乃至每一个党员,其言行和思维方式都是社会模范的对象。党的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对社会文化建设的示范作用,通过作用于社会文化建设将党的文化直接转化成为社会的政治认同,从而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这要求党的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将其核心要素形态化、规范化,要通过制度、党风、执政方式等文化内核的塑造来规范每一个党员的行为举止,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典范来凝聚人心,整合社会,引领社会文化建设潮流。
再次,党的文化建设具有对社会文化建设的整合力。“现在我们要特别重视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4]一方面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可以调动全社会力量来参与文化建设,形成社会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同时将权力意识形态文化外化为社会思想运动,特别是全民理想信念教育,将社会各阶级统一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另一方面党建文化的开放性使得党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对社会利益的调整,将不同的文化要素协调为统一的社会文化整体。只要党的文化建设具有统摄全民的理想信念,社会文化就会拥有共同的精神纽带,人们的行动就能产生一致的方向,就能保证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最后,党的文化建设对社会文化建设具有变革力。建党以来,每一个低级纲领到高级纲领的实现,都是中共成功将执政权力意识外化成为全民对中共的拥戴,最终获得执政价值上的合理与合法的过程。经革命文化和改革文化武装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跨过了历史的各种检验。当前,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文化建设面临“世俗化”的挑战。消解理想、推斥崇高、道德滑坡、人的生命的终极价值失去社会文化的涵养,这些世俗化的文化都迫切需要执政党对其进行变革。通过先进文化的熏陶,给予社会以价值期待。
党可以将建设和谐的社会文化作为整合社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及产业属性,促使社会文化由“利欲人”向“追求理想的人”的转向,为中华文化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三、党的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文化建设的路径
党的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具有密切的关系。历史上,党建文化的转向多次引领社会文化建设的成功变革。面对新时期的社会需要,我们可以通过二者关系的研究,比照历史、关照现实,从以下几个途径引领社会文化建设。
(一)发挥党的文化社会化机制,构建社会和谐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通过单向度的思想教化与强制疏导来调节社会文化建设的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政党政治文明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执政党可以通过其文化的示范效应,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大众文化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体可以通过自觉学习党的指导思想,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接受党的文化体制来提高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的一致性。这也充分体现了党的文化社会化的意义与价值,提高党的文化社会化,发挥党的文化示范功能:
1.要积累政党权威。人们对权威有天然的学习性。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一期《政治改造与政党改造》中提出了“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的政治文化逻辑。发挥党的文化建设的示范作用必须要建立人民群众拥戴的社会文化秩序,党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积累政党权威。
2.要打造政党形象。毛泽东指出:“什么是宣传家?不但教员是宣传家,新闻记者是宣传家,文艺作者是宣传家,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也都是宣传家。”[5]良好的政党形象不仅对于政党本身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政党形象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典范,能凝聚人心,引领社会文化潮流。打造良好的政党形象需要有专业的公关宣传人员,也需要用政治标准与社会道德标准来统一每一个党员的言行。党员、官员的道德表率,具有其他途径所无法比拟的引领效果,能有效统一社会思想,促成民众的积极行为,增进社会文化建设共识。
3.要弘扬党际合作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党的文化。其中,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政治信念,爱国为民、合作共赢的价值追求以及合作、参与、协商的基本精神理念,是我们党独特的文化形态与文化优势,多党合作的历史实践是中共稀有的文化示范历史资源,能有力引导全社会弘扬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合作的新文化。
(二)发挥党建文化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引领社会文化建设方向
文化观念可以内化和塑造一个人的行为,正如苏格拉底的名言“人追求更美的生活,远过于生活本身”一样。只有具有终极理想关怀的中国社会才能使社会大众迸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昂热情,维持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当前党的文化本质与路径选择。对政党本身而言可以“肃清宗派观念的残余,团结全党像钢铁一样”[6],对社会文化建设而言,其一,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整合社会各种亚文化,消解次文化的消极影响;其二,由于党的文化本质属性的先进性,党的文化建设居于社会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能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促进社会大众的认同与接受;其三,党的文化建设的内容还可以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
意识形态的整合与引领并不意味着用党的文化控制社会文化建设。二者是引领与包容的关系。指导思想一元化,文化建设多样化,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意识文化的指引下,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提升社会文化建设的品质,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在差异中谋共识,在稳定中求发展,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繁荣文化。
(三)研究社会文化建设规律,提高文化转换成效
社会文化有其特殊的运行规律,党的文化与社会文化建设之间不是简单的等号关系。要想提高党的文化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引领效果,必须遵循社会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
首先,马克思主义话语与人民群众语言是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语言风格、概念规范都有不同之处。在党的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着力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主动消弭人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语言上的反感情绪,同时减少传播的中间环节,避免信息损耗,提升党的文化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影响力。
其次,学术界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党的文化影响力与学术影响力的有机结合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党的文化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转换力、影响力。通过学术积淀与传播,可以将党的政治意识形态转化为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更加广泛的政治认同。胡锦涛在十七大上强调指出,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7]。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对党在文化上的影响力做好职能定位,在发挥二者互补功能的同时,避免出现政治过度干预学术的现象。
再次,任何文化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党的文化也有其不足的一面。党的文化不可能永远对社会文化建设只发挥其正向功能,也有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在引领社会文化建设方面,应该关注党的文化正负两个方面的功能,做到“趋利避害”。
最后,社会精英对构建社会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他们扮演着经济支持与意见领袖的共同作用。引导精英思想,匡正精英行为,对引领社会文化建设进入社会文化轨道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应该以其文化的先进性为依托,建立吸收和录用社会精英的有力机制,将社会精英纳入到政党体制,以此潜移默化影响社会文化建设方向,培养社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赢得广大大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四)正视党内制度缺陷,积极推进党的制度建设
党的制度建设也是党的文化建设的核心部件。作为“代表先进文化建设”的执政党,其文化目标必然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求最大化的公共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党主要通过制度“双轨制”来解决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过程出现的问题,但是由于旧有的制度文化更新需要一段时间,社会建设,特别是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方面出现了部分社会群体“普遍利益”文化与精英群体的“特殊利益”文化冲突矛盾的现象,具体体现在组织文化、决策文化、沟通文化上出现失调。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党规党制的建设工作,努力避免封建文化潜规则流毒对党的制度权威的侵蚀。邓小平改革开放后明确指出:“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8]因此,在引领社会文化建设过程中,党应正视制度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推动党内民主建设、监督制约机制建设、依法治国建设等文化制度建设,消除党内潜规则影响,推进社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解放日报,2011-07-02.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4.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7.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8.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8.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