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体系探索——基于十八大报告的视角
2013-04-12骆耀峰
骆耀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战略高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共识。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的重任,是实现生态文明过程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在高校内建立生态文明通识教育体系,将有助于在青年进入社会工作之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发展观,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助于推进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建立。
一、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1.十八大的论述与生态文明通识教育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
高等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战场,承担着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重要的功能。大学生青年群体是国家未来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中各行各业的主力军,高校全面建立生态文明教育通识体系关系着社会未来发展的走向,也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2.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作用
通识教育也叫“普通教育”和“一般教育”,欧美高校都已普遍设立了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不能仅仅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在十大八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构建生态文明通识教育体系显得尤为必要。生态教育是指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生态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包括生态理论、生态知识,更应该包括生态文化、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文明等[2]。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将生态与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进行交叉联系,重建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对促进生态文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生态价值理念
人类与自然相处,需要做到和谐共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构建美丽中国。树立正确的“天人合一”的发展价值理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基础。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用思辨的眼光观察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将生态教育与德育相结合,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生态价值理念,进而从整体上影响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2)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必须培养生态道德伦理意识。高校构建生态文明通识教育体系,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大学生是未来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必须通过通识教育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从培养尊重自然,调整行为开始,鼓励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善待自然,保护环境。
(3)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生态环境责任意识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核心问题,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成为共识。大学生在即将走向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之前,有必要加强生态责任意识的教育,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加深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矛盾的认识,逐步承担起建立生态文明社会的责任。
(4)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全球生态环境意识
生态问题也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建设也成为全人类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问题),是由全球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系统相关联的问题,需要全人类共同来解决。在高校建立生态文明通识教育体系,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全球生态环境意识,建立整体和长久的生态价值观念。
二、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体系的建设策略
1.内容和教材建设
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加强高校学科体系建设,重视生态文明的课堂教育,通识教育需要通识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平台来完成。从生态文明教育的战略高度,坚持普遍性和专业性结合的原则,一个合理的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科学专业体系应该包括:基本素质类课程、生态道德类课程和生态环境类课程。
目前,国内大学的通识教育体系包括了基本素质类课程,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学、管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环境、逻辑、计算机等方面[3]。而生态道德类课程则很少有学校涉及,因此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设立类似环境伦理学、可持续发展哲学、生态文明史、自然美学等课程,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规律以及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
而从当前的学科设置来看,只有极少数高校在学科设置上涉及到生态文明教育相关专业学科。在这些课题体系中,通识教育课程需要在十八大的指导思想下与生态融合,应将生态通识教育的核心体现于国土规划、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环境法规教育等四个内容上。
(1)国土资源开发与规划教育。这类教育内容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对国土资源规划的认知。通过开设的景观设计与规划概论、土地资源规划、土地经济学等课程内容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明确人口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相统一的国土资源布局和开发强度原则。
(2)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教育。这类教育内容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大学生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通过资源经济学、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课程内容的学习,引导大学生确立节约利用资源,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发展低碳产业和可再生循环产业的认知。
(3)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教育。这类教育内容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生态学、生态治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课程内容的学习,引导大学生提高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识,对生态修复工程重要性的认知,以及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全球环境保护意识。
(4)生态文明制度教育。这类教育内容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认知。通过生态效益评价、生态文明发展史、生态哲学、环境史等课程的学习,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2.教学组织与形式创新
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需要将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外实践教育结合起来,课程教育是基础,实践教育是深化,课堂与实践相互补充,共同构建有效的教学组织模式,实现生态育人的目的。另外,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形式需要多样化创新,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课堂生态教育包括:生态知识基础必修课、公共应用选修课、生态建设知识讲座等理论知识的学习。首先,高校需要设立一些全校的生态必修课,可以把诸如“生态文明发展史”以及“生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课程设定为基础的必修课,把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大力进行普及。其次,公共选修课程可以设计丰富和多样化的生态建设知识体系提供大学生选择,诸如景观设计与规划概论、循环与低碳经济、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生态哲学、环境史、环境政策与法规等。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广泛的选择和学习,加强对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的了解和学习,以适应未来生态文明发展的需要。另外,高校可以广泛邀请生态建设领域的专家与学者深入大学生群体中,举办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还可以在已经开设的相关德育课程(如形式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中,逐步渗透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道德建设的知识理念。
生态文明实践教育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可以通过与校外的企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博物馆、农村社区、环保组织等多部门的联系,拓展学生校外实践的途径,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高校,走进自然、走进社区、走进社会,加强学生对生态和自然环境的亲身感受,在实践中体会美丽自然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创新,开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环保图片展、电影展、摄影比赛、科普知识竞赛、环保科技作品竞赛、互动游戏、生态旅游、校园生态展、大学生生态文明科研项目等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校园内将校外实践获得的生态环境建设知识进行展示,在良好的氛围下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高校生态文明建设通识教育的保障措施
1.教育经费保障
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体系的建立,需要充足的经费保障。按照十八大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指导思想,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生态教育资金的筹集和投入力度。生态文明教育的巨大社会正外部性的性质,决定了在投入机制上应该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支付力量。政府财政应通过教育部/局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教育部所属高校以及地方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资金的扶持力度,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也应广泛拓展社会筹资渠道,高校可设立不同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基金,开展不同形式的公益活动,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扩大生态文明教育的资金来源途径[4];高校一方面需要通过部分自筹经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一方面则应该通过合理地利用财政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软件和硬件设备的建设,特别是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教材建设和师资建设要进行重点关注,为生态文明教育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另外,高校还需要主动扩展与生态环境国际组织,非盈利机构等的交流,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共同为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提供支持。
2.组织机构保障
为有效推进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需要专门成立领导机构和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办公室作为组织保障,统筹指导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通识教育领导小组应该由高校负责教学的副校长作为组长,成员组成可以包括教务处、各学院、校团委、后勤保障处等相关的机构。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办公室可以挂靠在高校教务处,以便于对相关学院和教学资源的协调。在组织结构上,可以设置生态教育理论科、生态教育实践科、生态教育保障科,设置专职的办公室工作人员3—6名,协调校内资源开展具体的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生态教育理论科,主要功能在于协调校内的生态文明理论教育,包括师资力量的储备、教材的组编以及具体的生态文明教育课堂教学的安排和实施。生态教育实践科,主要功能在于协调校内外的生态教育实践内容教学,联系校内外的相关部门,组织和策划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生态实践活动。生态教育保障科,主要的功能在于为生态教育提供保障,协调校内外的机构筹集资金、建立师资队伍、组织教师队伍组编教材,以及其他为生态教育提供的后勤保障。
在成立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领导机构的基础上,要制定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整体规划,提出明确的教育内容和目标,并且纳入到学校的德育体系中,并付诸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整体规划中,首先应该在全校公共必修课中,夯实生态基础知识,凸显出通识教育的特点。其次,要突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把生态德育摆在生态教育的重点位置,树立大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价值观;最后,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生态建设的研究性内容的讲授,结合大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生态实践能力。
3.师资与教材资源保障
资源保障主要是为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提供保障的资源,如师资队伍保障、教学内容资源保障等。教材资源的保障是实现生态通识教育的内容保障。高校应该积极鼓励学校相关的资源、环境、生态等学科的教师进行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教材开发,同时联系国内的其他高校进行教材的联合开发,发挥比较优势。而为了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高校应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基础研究。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建设和研究,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深化,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内容和教材资源的支撑。而高校教师则是实现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人才保障,一支合格和高素质的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是推进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必须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应该通过招聘专职通识教育教师和提升在职教师的素质等措施,提高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质量。生态文明建设通识教育办公室可以组织高校教师进行必要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通过学习、讨论和交流各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好的做法,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获取新的知识满足教学需求,从而提高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
: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02).
[2]刘经纬,赵晓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J].教育探索,2006,(12).
[3]郑世英.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索[J].教育探索,2009,(7).
[4]姜树萍,赵宇燕,苗建峰,陈芊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