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文明:通向“自由王国”的现代美育之路
2013-04-12杨杰
杨 杰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4)
文艺新论关于“观赏文明与审美教育”的讨论
观赏文明:通向“自由王国”的现代美育之路
杨 杰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4)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是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提升。观赏文明作为当代美育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促进人的意识体系的和谐全面发展,还可以有效地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美育;社会文明;观赏文明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展现为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不断迈进的过程。所谓的“必然王国”是指人所处的自然的、感性的、必然的被动状态,那种单一和片面的不自由的依附状态。这是由于人类科学认识水平的有限而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自然规律导致。处于这种自然、感性、必然状态中的人,是出于一种粗陋的物质或感官的需要来维持他的基本的现实生活,无法摆脱盲目的自然力量的统治,这时的人实际上仍然同原始的自然界没有脱离,人的活动严重地受制于自然规律支配;“自由王国”是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及其客观规律,并且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支配主体自身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状态,“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它知道它就是这种解答”,这“意味着一切属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人则自由地与自己的产品相对立”。[1]“自由王国”所诠释的人类高度文明就是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感觉的被动状态向思维和意志的主动状态的转化,是必然的人成为自由的人。
自由与必然是相对的,黑格尔在对“自由”的哲学探索中深刻地论述了自由与必然二者之间的内在辩证关系,充分肯定了斯宾诺莎揭示的自由与必然的内在联系,提出“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这种进展是我们必须在它的必然性中加以认识的”[2]的观点。马克思则从更高的层次揭示了“自由”的丰富内涵,认为真正的自由是人类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实际的支配,是人类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不是离开必然性而独立存在,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必然性的支配,即掌握和利用客观必然性,使之为人的目的服务;恩格斯曾有深刻的阐释:“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自然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这两类规律,我们最多只能在观念中而不能在现实中把它们互相分开。因此,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做出决定的能力。因此,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而犹豫不决是以不知为基础的,它看来好像是在许多不同的和相互矛盾的可能的决定中任意进行选择,但恰好由此证明它的不自由,证明它被正好应该由它支配的对象所支配,因此,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3]可见,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驾驭,当人类对客观世界与客观规律所揭示的必然性有了正确的认识,并能遵循与支配它,使其为人类自觉的目的性服务的时候,也就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这是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阶段。
人类社会文明,从本质的意义上讲就是人类不断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成果,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提升的总和。物质文明表现为人类对客观世界改造的结果,精神文明呈现为对主观世界的自身改造,是人的意识体系的全面发展走向和谐。两个文明的建构如同球之两面,相互依存、互为表里,没有对外在客体对象世界的改造,就没有对主体自身改造的物质基础;而如果没有对主体自身的改造,那么,改造对象世界也就无从谈起,这正是我们今天所大力倡导提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价值所在。
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推进的历程表现为主体方面就是人由“片面的人”向“全面的人”发展的进程。所谓“片面的人”就是人的某方面本质单一地获得有限发展而造成的人的“单向度”状态,譬如,感性与理性、灵与肉、物质与精神推进的不均衡甚至相分离、相矛盾的状态,或者说感性得到片面的提升成为主体的主导而失却理性应有规范,或者说理性过度张扬而将人束缚在极其枯燥乏味的状态;“全面发展的人”是指人的本质得到自由和谐的提升,是素质与能力、精神与身体、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的理想状态。
人的发展与社会文明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就存在于社会之中,社会发展进程同时也是人的发展进程。社会发展内在地包含作为个体人的发展,是个体人的集合体发展的合集,社会的发展并不是抽象的进程,首先表现为个体人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逻辑前提,离开个体人的发展抽象地谈社会的发展就如同空中楼阁。可见,人类对自身世界的改造,是以个体的形式所进行的对总体的社会人的改造。马克思说:“如果说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和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那么,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可以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之主体的、自为的存在。……特定的个人不过是一个特定的类的存在物。”[1](P.358)这就是说,精神文明是社会的文明,是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享受的文明,是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在这个进程中,人类不断建立与完善他与现实的对象性关系,将自身从自然的人、感性的人、必然的人改造成社会的人、理性的人、自由的人。恩格斯对这个历史运动的过程作了很好的揭示:“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4]社会的、理性的、自由的人,这可以说是人类达到精神文明境界的标志,是人类自身改造所追求的目标。[5]
正是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使得社会精神文明得以提升。今天,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作为社会精神文明表现形态的文化的大发展,观赏活动日益成为人的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呈现为大众化、日常化与规范化的发展态势,由此,观赏文明逐渐成为当代美育的主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审美教育是自由教育,有利于培养面向“自由王国”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审美教育是建立于人与外界客体之间的特殊的对象性关系——审美关系——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自由教育。在客体方面是真与善相统一的美,反映到主体方面则是科学意识与伦理意识相统一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既不同于科学意识,但又包含科学意识;既不同于伦理意识,但同样也包含道德伦理意识,是对科学意识与伦理道德意识的辩证统一,康德曾把审美判断作为沟通因果必然性的纯粹理性和主体自由性的实践理性的桥梁。因此,审美教育虽然有别于理智教育、道德伦理教育,却内含并沟通了理智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表现出独特的教育方式和途径。理智教育侧重于培养人的科学意识,即主体准确把握自然规律的科学精神,反映到客体方面是客体对象的性质、属性与规律,即“真”,要求主体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待客体,主体受动于客体对象的规律;伦理教育是完善人与客体对象的伦理道德关系,表现在客体方面是人与对象的利害功利关系,而非客体的实体属性、本质规定,即“善”,反映到主体方面则是伦理道德意识,伦理关系是客体的价值属性满足主体需求的程度,必然以主体自身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以主体对客体的评价为前提,包含主体的情感、意志等因素,而且主体的需求与利益是伦理关系生成的考量尺度。如果说理智教育是主体对客体本质属性与规律的尊重与客观反映,强调主体对于客体方面的受动性一面,主体受制于客体;那么,伦理道德教育则是以主体自身的需要与利益为侧重点,强调客体属性对于主体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因此,要求客体服从主体,客体受制于主体。但是,伦理关系还是以认识关系为前提的,没有对客体对象性质与本质属性的认识,也就无从知道哪些客体的属性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具有怎样的社会价值。审美教育既不是理智教育也不是伦理价值教育,却内在地包含着理智教育和价值伦理教育,其原因之一在于,客体对象的“美”虽不是“真”但离不开“真”,虽不是“善”却内含着“善”的成分,是真善美的统一,审美意识作为沟通科学意识和伦理意识的中介环节,是搭建科学意识与伦理意识的桥梁,它既克服了单一理智教育的枯燥性,使片面的理性具有了靓丽的色彩,又使片面的伦理教育拥有了理性约束与规范。因此,审美教育是对理智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的否定性统一。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有利于塑造感性与理性、精神与肉体相统一的具有和谐的意识体系的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今天,伴随观赏活动的日趋广泛化和日常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组成部分和展现窗口的观赏文明凸显了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具重要性的地位,体现了审美教育的丰富内涵,担当起现代审美教育独特的角色。
社会物质文明的长足发展呼唤着社会精神文明的提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将文化建设与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相连,系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蓬勃前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健全与完善为人们的观赏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赋闲时间的增加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使得人们更多地参与观赏活动的潜在可能成为现实,各种文艺演出、展览以及文化交流活动的频繁进行,在丰富人们娱乐生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起到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社会功用。
观赏文明作为当代中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式,具有多元化作用,不仅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还有利于培养具有科学知识结构、和谐意识体系的自由发展的全面的人。观赏活动的进行依赖于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否则将难以实现。首先,从欣赏活动客体对象的角度看,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奉献了越来越丰富的精神食粮,而且,其艺术性表现出逐渐走向高雅的发展态势,这为我们从事观赏活动提供了可资甄选的品味众多的“消费产品”。其次,从观赏活动主体的方面讲,观赏对象“生产”了观赏者,必须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质,具体说来,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观赏客体对象自身特性、本质规律的把握,譬如观赏舞蹈演出,需要对舞蹈语言、舞蹈动作、舞蹈音乐等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二是懂得观赏时的基本礼仪规范,这不仅要与观赏对象规律相吻合,还要与特定的观赏场所相适应,观赏活动主体的实际观赏行为使得潜在的观赏客体对象成为现实的观赏对象。反之,也使得潜在的观赏者变成现实的观赏者。再次,观赏活动的进行必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即特定的“审美场”的存在。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为文化活动提供了本身就令人赏心悦目的观赏场所,如国家大剧院的建成与投入使用极大地提升了首都文化观赏活动的水平,当人们置身于如此富丽堂皇的现代建筑之中,欣赏着美轮美奂的歌舞,怎能不让人心旷神怡?观赏主体与观赏客体共同置身于“审美场”之中,观赏主体与观赏客体不仅使对方由潜在的因素成为现实的存在,而且,二者之间的互动性使得“审美场”由物质性空间存在(例如剧院)成为主客体之间的精神性交流的“审美心理场”,这种共鸣性的情感互动使得观赏上升为高层次的交互往返的心理交流,观赏者正是在此审美活动中接受了全方位的教育,体现了审美教育的自由本质。
我们认为观赏活动可以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审美教育,是因为仅就观赏主体讲,观赏活动具有一个复合结构,审美性是其核心层面的载体,知识性是其基础层面,而道德性则是其外在层面,因此,观赏包含的审美维度、伦理维度和知识维度三个逻辑层次,使得它能够有效地提高人的知识、道德和审美鉴赏力,从而将人的素质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在人的综合素质视野中,尽管接受的方式和途径各有差异,但知识的接受是基础,知识的内化成为人的素质,而知识的外化则变为人的能力。观赏活动就以审美化的方式和途径使人获得全面的提升。通常,人们参与观赏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娱乐休闲,也就是说,是以审美活动为出发点和载体的。人们选择观赏对象的依据主要是个人爱好和兴趣点,即审美趣味起着主导作用。在观赏活动中获得相关的知识,既包括科学知识,也包括文明礼仪知识,并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将诸方面的知识内化为主体自身的素质,并进一步将素质物化为外在的形式,譬如衣着打扮、行为举止等,呈现为内外和谐的文明状态。观赏活动的道德维度是通过相关知识的获得而形成的,它是由潜层和显层构成的。潜层是指主体素质层面,观赏活动的主体通过审美观赏,一方面获得客体对象的有关知识和规律,从而使主体自身形成与客体对象属性相对应的主体的特殊的本质力量,如对艺术作品本身性质的把握,另一方面,获得参与观赏时应具有的基本的行为规范等知识,这涵盖政治、法律、历史、宗教、经济、民俗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人们将获得的两类知识融会贯通而形成了观赏文明知识,当这些知识内化为主体的素质时,就会于自觉与不自觉中呈现为观赏的外在表现状态,这就是观赏文明。由此可见,观赏文明既包含知识(理智)教育的成分,又有道德教育的内容,同时,它又是以审美教育的形式出现,水乳交融地将理智教育的受动性与伦理道德教育的主动性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自由教育的方式。
当然,观赏个体文明程度提升的总和汇集成一个时代的观赏文明并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反之,社会集体观赏文明的上升又会促进个体观赏文明的改变。人类文明就是这样周而复始般地螺旋上升,由一种文明迈向更高层次的文明。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35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5-456.
[4]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11.
[5]马龙潜,杨杰.知识经济与审美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171-172.
Watching-AppreciationCivilization:TheWaytowardFreedomKingdomofContemporaryAestheticEducation
YANG Jie
(Institute of Art,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s the process of inevitable kingdom toward the kingdom of freedom, and it also represents the progress of huma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contemporary aesthetic education, watching- appreciation civilization will effectively promote not only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but als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social civilization; watching-appreciation civilization
2013-03-29
杨杰(1966-),男,山东济南人,文艺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I01
A
1674-2338(2013)04-0083-04
(责任编辑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