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建设现状与思考
2013-04-12林静
林 静
(广州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623)
2010年2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提出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国家发展战略。发挥文化引领和辐射作用,扩大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是国家中心城市新定位对广州市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这一要求不断加强建设,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责、功能与定位,思考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建设应如何与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新定位相匹配,如何与打造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的发展目标相适应。为此,笔者希望在分析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广州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的差距,正视不足,进而寻求发展策略。
1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主要成就
1.1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在广州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广州市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截至2009年底,广州市公共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14.08万平方米,较2005年的6.38万平方米增长120.69%。阅览座位9,596个,较2005年的6,525个增长47.07%。2009年全市公共图书馆经费总额11,058万元,较2005年的6,034万元增长83.26%;其中,购书经费总额2,012万元,较2005年的1,790万元增长12%。至2009年底,市、区(县级市)两级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达987万册,较2005年的743万册增长33%。人均藏书从2005年的0.78册增加到2009年的0.96册,增长率为23.08%。
1.2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城域网基本建成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城域网”是指以广州市属的市、区(县级市)、街镇、村居四级服务网络为基础,以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为补充,以市级馆、区(县级市)馆、部分街镇图书馆为骨干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全市共有市、区(县级市)图书馆14家,汽车图书馆5辆,165个街镇和2,762个社区均建有图书馆(室),全市公共图书馆基本实现通借通还。建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4个,街(镇)基层服务点165个,覆盖率达100%;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2,505个,全市行政社区、村网点覆盖率86%。在文化室配套建成农家(社区)书屋1,228家、绿色网园759家。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初步形成。
1.3 服务绩效显著增长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项文化设施中具有最广泛的服务面,发挥着基础文化设施的作用。近年来,广州市各级公共图书馆不断拓展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服务效益显著增长。以2009年为例,广州市14家公共图书馆社会服务总量达986万人次,较2005年增长49.62%,是31家博物馆、纪念馆服务社会总量的1.48倍;是29间电影院电影观众人数的1.51倍;是17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服务社会总量的2.62倍。在由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电影院、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等91家机构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14家公共图书馆服务量占到公共文化服务总量的40%左右。图书馆的服务规模再加上用户群体的包容性、资源的综合性、服务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广泛性,充分地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在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和主体作用。
1.4 服务团队专业化水平普遍提升
各公共图书馆以提高管理人才素质为中心,采取普及培训与重点业务骨干培养相结合,馆内培训与馆外学习相结合,组织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等方式,多途径打造服务意识强、能力强的服务团队,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普遍得到提升。2006年、2007年市委宣传部连续两次委托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承办了“广州市图书馆专业人才高级研修班”,共培训市、区县两级图书馆馆长、业务骨干共70余人,每期邀请30多位国内外图书馆界著名专家、图书馆馆长作专题交流,组织访问珠三角、港澳、长三角地区多个著名图书馆。研修班使各馆管理人才素质得到普遍提高。近年来,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中拥有中高级职称人员的增幅远远高于从业总人数的增幅,截至2009年底,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有203人,较2005年增长78.07%;从业人员总数为494人,较2005年增长20.49%,说明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在近五年中快速增加,所占比重持续提高,图书馆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2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资源分布不均衡
由于政府尚未把服务人口、服务半径作为确定公共图书馆建设规模的基本依据,各馆资源配置和服务保障极不平衡,包括馆舍建筑面积、阅览座位数、馆藏量、服务读者量、年文献购置费、正式职工人数等方面,广州市12个区县公共图书馆之间都存在较大差距。城市中心区及部分毗邻区如越秀区、荔湾区、天河区等在资源持有量上基本达到或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而边远区如萝岗区、白云区、番禺区等的资源持有量总体处于劣势。以文献购置费为例,越秀、荔湾、天河区等中心城区,人均文献购置费均为0.6元左右;而白云区人均文献购置费还不到0.2元。又如,从化图书馆面积为1.2万平方米,在编人员只有27人。由此说明,虽然图书馆硬件设施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但年文献购置费、正式职工人数等软件资源的投入还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
2.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尤其是基层服务网络比较薄弱,覆盖水平低
目前,广州市仍然是以行政区域划分图书馆,而不是根据人口来确定图书馆的设立和规模。因此,虽然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图书馆设施网络已经基本建立,但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服务网络尚未建立,公共图书馆服务覆盖面不够广,基层服务网络尤为薄弱。
先从国际标准来看,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设施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根据国际图联20世纪70年代颁布的标准,每5万人应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但截至2009年底,广州市的服务网点主要还是市、区(县级市)两级图书馆共14家,平均每73.79万人才拥有一个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的同期数字相比,广州市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数量明显偏低。
再从国内标准来看,根据《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每千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23平方米”的规定,广州市公共图书馆面积应达到23.76万平方米。截至2009年底,全市14家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只有14.08万平方米,距离国家标准尚有较大差距。广州市每千人拥有公共图书馆面积指标偏低。
无论是国际标准还是国内标准的比较,都充分说明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设施尤其是基层图书馆(室)严重不足的现状,服务保障水平较低。同时,服务场地不足严重制约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图书馆社会效益的发挥,妨碍了公共图书馆服务普遍、均等目标的实现,影响了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文化引领和辐射作用的发挥。
2.3 公共财政投入不足
总体投入不足是困扰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公共财政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财政拨款不足。2009年全市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总额11,058万元,人均10.70元。与其他中心城市的同期数字相比,广州市对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额明显偏低:上海55,912万元,人均29.11元,是广州市的2.7倍;北京28,294万元,人均16.12元,是广州市的1.5倍;天津14,970万元,人均12.19元,是广州市的1.1倍。二是购书经费投入不足。2009年全市购书经费2,012万元,人均1.95元。与其他中心城市的同期数字相比,广州市购书经费明显偏低:上海16,490万元,人均8.58元,是广州市的4.4倍;天津3,664万元,人均2.98元,是广州市的1.5倍;北京3,756万元,人均2.14元,是广州市的1.1倍。政府对公共图书馆事业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不但滞后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而且滞后于整体社会发展水平,更是落后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国家中心城市,这和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形象极不相符。
3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发展策略
3.1 加快推进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
管理体制对事业发展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而推进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性举措。发达国家和地区实行的总分馆制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模式,这种管理体制在国内图书馆界已达成共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于2002年开通,该网络以首都图书馆为中心馆,区县图书馆为分中心馆,实现首都图书馆——区县图书馆——街镇图书馆三级互联。上海于2000年成立上海中心图书馆系统,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区县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技图书馆等为分馆组建而成。广州市要解决整体事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提升地区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能力,也必须创新图书馆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开展总分馆服务。
2012年,广州市长陈建华提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把广州建设成为图书馆之城。”为了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保障公众阅读权益,广州市已启动“图书馆之城”建设工程。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将充分体现“政府保障、技术引领、管理创新、服务多样、网络健全”的理念,通过2013年~2018年五年规划的实施,逐步建立以广州市级公共图书馆为中心馆、区(县级市)图书馆为业务总馆、街道(乡镇)图书馆为业务分馆、社区(村)图书馆(室)为基层馆的四级服务网络为骨干,配以汽车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引导和扶持高校图书馆、私人图书馆和实体书店等为公众提供公益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合作办馆。为加快推进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应抓住机遇,尽快成立由广州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图书馆之城”建设,推进广州市图书馆事业走整体化发展道路,形成覆盖全市、服务优质、使用便利、惠及全民的公共图书馆实体服务网络,实现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图书馆之城”建设全面实施后,预计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将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3.2 从国家政策安排上争取社会资助
公共图书馆事业要发展,经费投入是基础。一方面,公共财政是公共图书馆经费主要来源,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逐步缩小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的差距,使广州市图书馆建设纳入良性发展轨道。另一方面,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依赖社会各有关方面的持续支持,社会资助是发展图书馆事业不可或缺的力量。在美国,钢铁巨头卡内基(1835年~1919年)先后向图书馆事业捐赠了3.3亿美元,占其家产的90%,仅在其国内就捐资兴建了1,679座公共图书馆和106座大学图书馆。日本设有图书馆振兴财团,其基金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民间提供。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社会捐款和赞助款总额约占图书馆经费预算的2.2%。社会资助对图书馆事业的支持必需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方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政府应从制度安排上鼓励和保护热心公益事业的个人和机构的积极性,在法律层面构建鼓励资助的社会氛围,争取社会热心人士对公共图书馆在资源和资金方面的捐赠。
3.3 加强行业协作
加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不同系统图书馆之间的协作,形成稳定、成熟的协作机制,推动同城图书馆的合作与共享。提升同一系统内部的纵向协作、跨系统之间的横向协作水平,进一步减少高校图书馆对于市民利用图书馆的限制,推动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科技图书馆以及高校图书馆等同城各馆共享空间、设备设施、文献信息等资源,将不同系统的图书馆联结成为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的服务网络,共同致力于推动区域内图书馆事业由快速发展走向跨越式发展、由个体发展走向整体发展,以与广州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适应,与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1] 刘丽团.广东省公共图书馆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探析[J].图书馆论坛,2010(1):39-41.
[2] 潘拥军.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4):14-17.
[3] 方家忠.试论大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及其实现模式[J].图书馆论坛,2008(1):25-28.
[4] 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年鉴2010[Z].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6] 中共广州市委员会.广州年鉴2010[Z].广州:广州年鉴社,2010.
[7] 北京统计信息网[EB/OL].[2012-5-15].http://www.bjstats.gov.cn/.
[8] 天津统计信息网[EB/OL].[2012-5-15].http://www.stats-tj.gov.cn/.
[9] 上海统计网[EB/OL].[2012-5-15].http://www.stats-sh.gov.cn/.
[10] 重庆统计信息网[EB/OL].[2012-5-15].http://www.cqt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