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的恩倖势力与军权
2013-04-12孙立群
孙立群,曾 磊
南北朝后期建立的东魏北齐政权是一个强大的割据政权,它是由进入中原的北魏六镇鲜卑军事力量为主要支柱而建立的。东魏北齐的最高统治家族是出身六镇鲜卑的高氏家族,它的内部矛盾重重,在经历了早期的励精图治之后,逐渐开始走向腐化堕落。从北齐武成帝高湛在位期间开始,以和士开、高阿那肱、陆令萱、韩凤、穆提婆等人为代表恩倖人物执掌朝政并控制了军权。
北齐恩倖势力虽然重要,但治北齐史者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中国学界关于东魏北齐政治最早的研究成果当属缪越先生的《东魏北齐政治上汉人与鲜卑之冲突》,该文纵观东魏北齐重大的政治冲突,指出民族矛盾是这些政治冲突背后的主要动因,处理不好内部的民族矛盾也是北齐灭亡的主要原因。①黄永年先生在《北齐政治斗争的真相》中对北齐的政治斗争重新进行分析,认为这些政治斗争同民族矛盾无关。②吕春盛在《北齐政治史研究——北齐衰亡的历史考察》一书中用权力斗争的视角超越传统“胡汉斗争”视角对北齐权力斗争进行了重新解读。王怡晨的《东魏北齐的统治集团》一书是迄今对北齐政治研究最详细完备的著作,作者在书中详细辨定了东魏北齐各个时期的统治集团内不同势力兴衰沉浮,尤其是对北齐恩倖势力的分析十分详尽,足以作为后人研究北齐恩倖问题的指南之书。③这些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贡献巨大,不能忽视,不过他们的研究视角同时也限制了后人的视野。在新材料没有出现之前,在吸纳前辈学者成果的同时,跳出传统政治史政治集团、民族冲突、地域矛盾等视角对北齐史进行重新解读乃是治史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试图摆脱传统思维的局限,从恩倖人物同军权关系的视角来重新解读北齐后期政治史。
北朝末年建立的东魏政权和西魏政权,都是由北镇武将作为核心统治力量吸纳其他政治势力组成的军阀联合政权。从其内部来看,这两个政权内北镇武将的政治地位高于其他政治势力。从其外部来看,三方鼎峙、战乱不息的外部环境迫使这两个政权对军事事务都十分重视。对于北齐而言,军事事务在政治中具有首要位置。这就决定了北齐的高氏皇室需要不断地产生年富力强的皇帝,在军政事务方面事必躬亲,才能对内压服野心勃勃的勋贵武将,对外震慑敌国,维持政权的稳固。
然而,传统专制主义皇权政治的内部规律决定了其继承者的能力必然要逐渐劣于开创者。北齐自从高欢死后,其子孙后代就逐渐走向腐化堕落。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还能维持一定的繁荣局面,到了武成帝高湛即位后,北齐政治就日渐腐败了。高湛亲身参与了其兄高演推翻文宣帝之子高殷的政变,对宗室诸王篡夺政权忧心忡忡,为了让其子高纬不至于在政变中被推翻,他开始逐渐培植以和士开为首的恩倖人物执掌朝政,到了后主时代,恩倖势力全面控制了北齐的朝政。
一、恩倖人物的军事背景
被今本北齐书列入《恩倖传》并单独留下传记的人,有和士开、穆提婆、高阿那肱、韩长鸾等。和士开作为武成帝的亲信,没有参加征伐立下军功的纪录,但是从“后除京畿士曹参军”的仕宦经历来看,作为时任京畿大都督的高湛的僚属,和士开也参与了北齐的军政活动。高阿那肱和韩长鸾都出身军阀世家,高阿那肱之父高市贵追随尔朱荣拥立孝庄帝,后投高欢,长期镇守晋州。高市贵出身尔朱荣依靠的代人集团,不属于东魏北齐最主要的北镇勋贵集团。韩长鸾的父亲韩裔本是昌黎人,投入高欢麾下后屡立战功,官至特进、使持节、都督青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青州刺史。王怡晨根据《北史·燕子献传》“神武旧养韩长鸾姑为女,是为阳翟公主,”的记载,认为韩氏很有可能就是高欢母族,如果其推测正确,则韩长鸾出身于皇室宗亲而并非寒门④。从他们的家世背景来看,他们都出身于军人贵族集团,家学渊源决定了他们具有一定的军事政治活动的基础。例如高阿那肱,他在天保年间从高洋破契丹柔然有功,河清年间又同突厥作战有功,积累了一定的军功,而韩凤则是一个“少而聪察,有膂力,善骑射”的身体素质较好的贵族子弟,早在后主还是皇太子的时期,他就和后主保持了良好的关系,虽然没有立军功的纪录,但其个人素质决定了他是可以统领禁军的。另外一个恩倖人物穆提婆,其父骆超因反对高氏政权而被诛杀,其母陆令萱是后主的乳母,因而得到信任,可以说是主要的恩倖人物中中资质最差的一个。
在北齐书和北史的《恩倖传》中,还列举了一些不重要的恩倖人物,这些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宦官,一类是苍头。所谓苍头在魏晋时代是私家奴仆的一种,他们很多人都立有战功,例如刘郁捷,就是“旧帝苍头也,以军功见用”。如赵道德,是高欢亲信都督,高澄当政,又数次加官晋爵,“荣命日隆,任遇斯重”,还曾经奉命惩处安德王高延宗。但其他苍头则没有赵道德的严正品质,例如最知名的刘桃枝,他本无其他才能,没有立下多少军功,完全凭借成为皇帝鹰犬而迅速上升。刘桃枝杀害了上党王高焕、永安王高浚、斛律光、高俨等宗室大臣,作为助纣为虐的鹰犬而臭名昭著。高思好叛乱之时,刘桃枝作为镇压叛乱的领导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时的刘桃枝终于上升到领军大将军的位置,按《北齐书后主纪》曰:“开府千计,仪同无数。领军一时二十,连判文书,各作依字,不具姓名,莫知谁也。”⑤同书《恩倖列传》曰:“多授开府,罕止仪同,亦有加光禄大夫,金章紫绶者。多带侍中,中常侍,此二职乃数十人,又皆封王、开府。”⑥《北史·恩倖列传》曰:“武平时有胡小儿,俱是康阿驮、穆叔儿等富家子弟,简选黠慧者数十人以为左右,恩眄出处,殆与阉官相埒。亦有至开府仪同者。其曹僧奴、僧奴子妙达,以能弹胡琵琶,甚被宠遇,俱开府封王。又有何海及子洪珍,开府封王,尤为亲要。洪珍侮弄权势,卖官鬻狱。其何朱弱、史丑多之徒十数人,咸以能舞工歌及善音乐者,亦至仪同开府。”⑦由此可见北齐末年官位泛滥情形。而领军之职本为重要,刘桃枝任领军大将军乃是受到后主等信任的结果。同刘桃枝一起侍高欢的苍头还有陈山提、盖丰乐等人,都因善于兵事而被任用,陈山提后因女宠幸于周宣帝而被任为柱国,其余诸人事迹不显。这些人大多头脑简单,容易被利用,所以在政治舞台上基本上都属配角。
除了苍头以外,北齐恩倖势力还包括了一些宦官,如韩宝业、卢勒叉、齐绍、陈德信等人,他们多被封为侍中、中常侍,但不掌握军权,其事迹也不显,所以并不重要。所以北齐恩幸人物中,后主主要依靠苍头出身之武将和少数旧将子弟以掌握军权为自己保驾护航,这些人排斥功臣子弟和宗室亲王,对北齐后主地位的巩固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恩倖、军权和君权
北齐后主上台后,连续发生了赵郡王叡与冯翊王润、安德王延宗、元文遥、娄定远等人谋除和士开的政治风波和琅琊王高俨的政变,这两次政变都有宗室、勋贵子弟参与其中,可见这两个集团的人物对皇室的压迫之大,而唯一能够对抗他们的肯定是出入禁中深受皇室信任的恩倖势力。不过,后主和恩倖势力如果要控制局面就必须控制军队,这是由于北齐政治的特点决定的。北齐的皇帝为了控制驾驭军事勋贵们,必须提高自身的军事素养,他们亲自上前线作战,高洋就是这样的一位皇帝,他数次亲自率领军队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其兄高澄,其弟高演也都有亲自率军作战的事迹。对此谷川道雄先生指出:“高欢、高澄父子分别在晋阳与邺以军事首都与政治文化首都的形式进行分治,这也表现出了霸者具有的两面性。上述双重体制贯穿于整个东魏、北齐。不过,废帝时期杨愔曾策划把这种双重体制合二为一,武成帝以后,上述一元化的倾向也很明显。当这种倾向与皇权绝对化的意图结合在一起时,于是便引发了齐朝的危机。由此看来,对高氏的掌权者而言,是否拥有统帅勋贵、武将的实际能力是必须的条件。侯景在高欢死后举反旗,原因之一就是他不承认后继者高澄的资格,因为高澄的压制勋贵引起了他相当的反感。同样,陈元康力劝高澄建武功,文宣帝高洋亲自在阵前搏杀,种种事例也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高氏政权时期,君主继承很难采用中国传统的父子继承,而兄弟继承较多的事实,也就有了一个解释。”⑧
谷川道雄先生在这里提出了北齐皇权同军事统帅权的密切关系,指出了军事才能对北齐皇帝驾驭政治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北齐从武成帝高湛开始,皇权和军权就逐渐开始疏离,武成帝高湛本人没有直接领兵作战的经验,与此同时,勋贵武将子弟和宗室子弟中的雄杰之士却层出不穷。例如勋贵武将子弟的杰出代表是段韶、斛律光等人,都是后期的北齐名将。而宗室子弟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也不少。《北齐书》卷十二末尾的史臣论曰:“文襄诸子,咸有风骨,虽文雅之道,有谢间、平,然武艺英姿,多堪御侮。纵咸阳赐剑,覆败有征,若使兰陵获全,未可量也,而终见诛剪,以至土崩,可为太息者矣。安德以时艰主暗,匿迹韬光,及平阳之阵,奋其忠勇,盖以临难见危,义深家国。”⑨同书《平秦王归彦传》曰:“及武成继位,进位太傅,领司徒,常听将私部曲三人带刀入仗。”⑩同书《广宁王孝衍传》曰:“孝衍以大敌既深,事藉权变。宜使任城王领幽州兵入土门,扬声趣并州,独孤永业领洛州兵趣潼关,扬声趣长安,臣请领京畿兵出滏口,鼓行逆战。敌闻南北有兵,自然溃散。”⑪同书《兰陵王长恭传》曰:“长恭貌柔心壮,音荣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⑫
同书《安德王延宗传》曰:“及平阳之役,后主自御之,命延宗率右军先战,城下擒周开府宗挺。及大战,延宗以麾下再入周军,莫不披靡。诸军败,延宗独全军。延宗容貌充壮,坐则仰,偃则伏,人笑之,乃赫然奋发。气力绝异,驰骋行阵,劲捷若飞。”⑬同他们相比,不论武成帝还是后主在个人能力上都显得不足。例如当572年突厥和北周连兵威逼晋阳,高湛就因为“时事既仓促,兵马未整”而“亦欲避之而东”,在河间王高孝琬的固请下,才最终稳住了阵脚,击败了敌军。后主更不能统驭局面,《北齐书·后主本纪》曰:“帝幼而令善,及长,颇学缀文,置文林馆,引诸文士焉。而言语,无志度,不喜见朝士。自非宠私昵狎,未尝交语。性懦不堪,人视者,即有忿责。其奏事者,虽三公令录莫得仰视。”⑭连朝臣都不敢直接面对的北齐后主,难怪会在平阳之战的时候会临战逃跑。由于高湛高纬父子缺少父兄的雄才大略,尤其是由于缺少直接指挥军事作战的经验和能力,很难压服崇拜军功雄豪的北齐勋贵人物,甚至连汉族文人都不太尊重他的权威,例如祖珽就和高湛展开了一次有趣的对话:“珽又曰:‘陛下有一范曾不用,知可如何?’帝又怒曰:‘尔自作范曾,以我为项羽邪!’珽曰:‘项羽人身亦何由可及,但天命不至耳。项羽布衣率乌合之众,五年而成霸王业。陛下藉父兄资,财得至此,臣以项羽未易可轻。……’帝愈恚,令以土塞其口,珽且吐且言,无所屈挠。”“⑮祖珽用项羽来讽刺高湛,指出他没有父兄创业艰苦的经历,这些经历最重要的肯定是指高欢父子身经百战创建东魏北齐政权的经历。高湛因此大怒,几乎杀死祖珽。可见高湛对自己能力资历上的缺陷是很清楚的,因此对他百依百顺的恩倖人物才能获得他的信任。
三、北齐恩倖势力对军权掌握的方式和局限
恩倖势力掌握军权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占据重要的职位来完成的,北齐内部重要的军事职位有以下几个:并州的骑兵省和外兵省、京畿大都督府和领军府。北齐的主力部队集中在并州,主要掌握在由高欢大丞相府骑兵曹、外兵曹转变而来的骑兵省、外兵省掌握,北齐另外一个特别的机构是京畿大都督府,这个机构掌握着邺城除了宫廷禁卫的领军府之外的驻防军,号称京畿兵。而领军府则最早负责宫廷禁卫,并且在历次宫廷政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北齐的这几个最高军政部门并非作用相同,其中京畿大都督在高俨叛乱失败后被取消,其兵力并入领军府。在邺城已经没有同领军府相抗衡的军事机构。领军府也是最有效力的机构,皇帝通过领军府的力量监视一切不满的反对势力,领军府已经从单纯的拱卫宫廷的禁卫部门发展到皇帝打击异己势力的专政机构。高俨政变之前,领军府就拥有一定的实力,时完全被困在宫内的后主,听到高俨率领京畿府兵围攻皇宫的消息后,“率宿卫者步骑数百,授甲将出战”,可见领军府本拥有很强的宿卫兵力。后主和恩倖们十分重视扩大领军府的权力,几次政治肃清都动用了领军府的兵力,《北齐书·赵郡王琛附子叡传》曰:“出自永巷,遇兵被执,送华林园,于雀离佛院令刘桃枝拉而杀之,时年三十六。”⑯《北齐书·上洛王思宗附思好传》曰:“思好至阳曲,自号大丞相,置百官,以行台左丞王尚之为长史。武卫赵海在晋阳掌兵,时,仓卒不暇奏,矫诏发兵拒之。军士皆曰:‘南安王来,我辈唯须唱万岁奉迎耳。’帝闻变,使唐邕、莫多娄敬显、刘桃枝、中领军厍狄士文驰之晋阳,帝勒兵续进。思好军败,与行思投水而死。其麾下二千人,桃枝围之,且杀且招,终不降以至尽。”⑰《北齐书·瑯琊王俨传》曰:“俨徒本意唯杀士开,及是,因逼俨曰:‘事既然,不可中止。’俨遂率京畿军士三千余人屯千秋门,帝使刘桃枝将禁兵八十人召俨。桃枝遥拜,俨命反缚将斩之,禁兵散走。”⑱《北史·斛律金传附子光传》曰:“及(斛律)光至,引入凉风堂,刘桃枝自后扑之,不倒。光曰:‘桃枝常做如此事,我不负国家。’桃枝与力士三人,以弓弦其颈,遂拉杀之,年五十八。”⑲《北齐书·南阳王绰传》曰:“绰由是大为后主宠,拜大将军,朝夕同戏。韩长鸾间之,除齐州刺史。将发,长鸾令绰亲信诬告绰谋反,奏云:‘此犯国法,不可赦。’后主不忍显戮,使宠胡后主不忍显戮,使宠胡何猥萨后园与绰相扑,扼杀之。”⑳从上述纪录可以看出,后主时期的政治肃反主要通过刘桃枝为首的领军府豢养的少数壮士来进行,大部分采用将受害者骗到宫内某个不为人知的小角落内予以杀害,其手段之卑劣可见一斑,这恰恰反映了后主本人性格懦弱不堪的特点,所以才用如此龌龊的手段清除对手。为了让领军府士兵完全效忠自己,后主让恩倖人物纷纷担任领军要职,如高阿那肱,武平四年被后主任命为录尚书事并令其总知外兵及内省机密,如韩凤,武平四年后“进位领军大将军……军国机密,无不经手”,如穆提婆,《北齐书·卷八后主本纪》载“以领军穆提婆为尚书左业射”可见穆提婆也担任要职。后主和恩倖人物对领军府的重视,其原因在于在孝昭帝政变过程中领军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予以控制。
在扩张领军府兵力的同时,后主和他的恩倖人物还插手野战部队事务,以保障外军不被异己势力掌握而叛变。按北齐的主力部队是高欢安置在晋阳附近的六镇鲜卑军团,北齐重大军事行动基本都依靠晋阳的主力部队,这支部队的调兵权和管理权一直以来掌握在唐邕白建两人手中:“齐朝因高祖作相,丞相府外兵曹、骑兵曹分掌兵马。及天保受禅,诸司监咸归尚书,唯此二曹不废,令唐邕、白建主治,谓之外兵省。其后邕、建位望转隆,各为省主,令中书舍人分判二省事,故世称唐、白云。”㉑《北齐书·唐邕传》曰:“邕性识明敏,通解时事,齐氏一代,典执兵机。凡是九州军士、四方勇募,强弱多少,番代往还,及器械精粗、粮储虚实,精心勤事,莫不谙知。”㉒《北齐书·白建传》曰:“建虽无他才,勤于在公,属王业始基,戎寄为重,建与唐邕俱以典执兵马致位卿相。”㉓晋阳军队的调发管理都在此二人手中,虽然此二人因“典执兵马致位卿相”,但是他们的政治态度比较消极,在北齐的历次政变中,他们都没有参与。不过,后主一伙仍然试图寻找机会插手外军事务,最先插手外军事务的恩倖人物是高阿那肱:“武平四年,令其录尚书事,又总知外兵及内省机密。”㉔然而,此时的外军的调兵权依然掌握在唐邕手中,武平六年,高阿那肱率兵抵抗入侵的北周军,而唐邕“配割不甚从允,因此有隙”。高阿那肱在后主面见进谗言,后主派侍中斛律孝卿宣旨责让,留身禁止,虽然很快被释放,但是从此失去了对外兵的控制权:“车驾将幸晋阳,敕孝卿总知骑兵度支,事多自决,不相询禀。”㉕
斛律孝卿是北齐宿将斛律羌举之子,其政治立场却是支持后主的,所以后主令他掌握外军事务比较放心,他的宿将之子的身份也不至让其他勋贵子弟过于反对。
由此可见,武平末年的外军军权已经被后主势力所掌握。
四、恩倖势力掌握军权的后果
恩倖人物虽然掌握了军权和政权,但是他们缺少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低劣,令北齐朝廷上下一片乌烟瘴气,《北齐书·后主本纪》论曰:“任陆令萱、和士开、高阿那肱、穆提婆、韩长鸾等宰制天下,陈德信、邓长颙、何洪珍参预机权。各引亲党,超居非次,官由财进,狱以贿成,其所以乱政害人,难以备载。诸宫奴婢、阉人、商人、胡户、杂户、歌舞人、见鬼人滥得富贵者将万数。”㉖恩倖人物依靠皇帝的宠幸,其根本原因在于后主对自身地位十分恐惧,害怕其他宗室诸王联合勋贵子弟篡夺皇位,所以恩倖人物具备真才实学的不多。例如《北齐书高阿那肱传》说:“肱才伎庸劣,不涉文史,识用尤在士开下,而奸巧计数亦不逮士开。尚书郎中源师尝咨肱云:‘龙见,当粤。’问师云:‘何处龙见?作何物颜色?’师云:‘此是龙星见,需祭,非是龙见’肱云:‘汉儿强知星宿!’”㉗这个故事能够流传下来应有所本,可见当时北齐朝野对高阿那肱的鄙视。从内廷出身的恩悻陆令萱、穆提婆母子也是一样遭到外朝士大夫文人的鄙视,原本依附于他们的祖珽就想要趁机推翻他们。恩倖人物的腐败生活甚至也影响到了北齐的军政:“帝赐提婆晋阳之田,光言于朝曰:‘此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㉘斛律光此番表白令穆提婆等怀恨在心,屡进谗言,促使后主最后除掉斛律光,加速了北齐走向灭亡。斛律光死后,恩倖们更加腐化堕落,当南陈的北伐大军攻陷北齐淮南之地的时候,穆提婆和韩凤依然握槊不辍,说道:“他家物,从他去。”,后主甚至派人到黎阳临黄河修建城戍并说:“急时且守此作龟兹国子,更可怜人生如寄,唯当行乐,何因愁为?”㉙对于北齐的文恬武嬉,腐败堕落,虎视眈眈的北周武帝看得很清楚,他说道:“朕去岁属有疹疾,遂不得克平逋寇。前入贼境,备见敌情,观彼行师,殆同儿戏。又闻其朝政昏乱,政由群小,百姓嗷然,朝不谋夕。天与不取,恐贻后悔。”结果不出武帝所料,后主一伙统帅的大军在平阳城下被一举击溃,在这场战争中,恩倖人物的腐朽和短视暴露无遗,当战报到达北齐统帅部的时候,高阿那肱竟然将其压下不报,理由是后主正在围猎,后主率领大军来到前线,高阿那肱主张暂且回避,而围绕在后主身边的一帮恩倖人物却主张盲目出击,结果遭到惨败。战败后,恩倖人物并没有对他忠心耿耿,例如高阿那肱,此人当后主逃到青州的时候就出卖了他:“后主走渡太行后,那肱以数千人投济州关,仍遣觇候。每奏:‘周军未至,且在青州集兵,未须南行。’及周将军尉迟迥至关,肱遂降。时人皆云肱表款周武,必仰生致齐主,故不速报兵至,使后主被擒。”㉚在生死关头,三大恩倖人物中的两个都投降了北周,对北齐政权的损害是相当大的,这足够证明恩倖人物贪生怕死的卑劣性格,北齐在这种人物的领导下走向灭亡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四、结 论
恩倖势力作为北齐晚期出现的一股腐朽的政治势力,对北齐的最终灭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恩倖人物之所以能够把持朝政的根本原因在于北齐内部皇权继承制度存在的缺陷所导致的政治矛盾。恩倖人物拥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后主依靠一部分恩倖人物把持军队控制权,同时稳固了自己的统治,但是与之而来的政治腐败,最终瓦解了北齐政权。
注释
①缪越:《读史存稿》,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第78-95页。
②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5-34页。
③王怡辰:《东魏北齐的统治集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吕春盛:《北齐政治史——北齐衰亡的政治考察》,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1987年,第85页。
④王怡辰:《东魏北齐的统治集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第340-341页。
⑤⑥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⑳㉑㉒㉓㉔㉕㉖㉗㉘㉙㉚(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12页,第694页,第165页,第18页,第145页,第148页,第149页,第690页,第518页,第690页,第185页,第162页,第160页,第532页,第32页,第532页,第690页,第531页,第112页,第690页,第225页,第692页,第691页。
⑦⑲(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055页,第1970页。
⑧(日)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