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程文化视角谈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2013-04-12王大林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目标群体责任感个体

王大林,王 静

(黑龙江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50)

一、工程文化的含义

(一)工程文化的内涵

工程是有计划地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到具体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去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它是一种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创制活动,工程的决策、设计和实施主要是由那些掌握了工程知识,具有工程素养的人来推进和操控的。它的目标是生产人工自然物,它内含着人的目的和价值诉求。“工程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一直起着发动机的作用,一部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也是科学发现、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相互推进的历史……工程科技架起了科学发现与工业发展之间的桥梁。”[1]文化一般具有狭义和广义两重含义,狭义的文化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由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广义的文化是以各民族的、区域的、世界的文化形态出现,它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是人和社会存在的方式,映现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结果,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工程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出一种特定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又反作用于工程活动。工程与文化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兼具二者形态特点又衍生出超越于二者的一种新式的、变革的文化,即工程文化。

(二)工程文化的概念及形成

1.工程文化的概念

工程文化,即工程过程中形成的被普遍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反映这些价值观的制度和物质载体,以及工程结果反映的物质文化的总和。援引文化的二重性,工程文化同样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工程文化一般是指单纯从精神的、理性的、符号的、价值的、生物的角度来说明文化与工程之间的联系,而广义的工程文化则是从物质生产是一切社会现象的基础这一观点出发,由工程文化的本质、结构、功能以及与社会文明和社会人的关系出发,以科学的方法理论原则为基石所演绎和发展的一种文化。

2.工程文化的形成

工程文化的形成是由工程活动环境、工程构建主体、工程目标群体、工程等要素有机集合而成的。工程文化建设的群体,根据其在构建工程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又分为构建主体和目标群体。在特定工程环境下构建工程文化,由特定主体构架建设工程文化的主观能动过程,以目标群体为工程文化的实践范围,最终在目标群体中形成。

二、工程文化与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联系

(一)工程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相互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让大学生“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2]工科院校中的大学生在一定意义上作为工程文化的目标群体。一方面,工程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自然性、世界性等特点所形成的构建主体通过精神、心理、物质、行为的作用方式来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判断方式、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从而对大学生这一目标群体产生相关联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体对文化多元发展的认同方面有所区分,反馈不同,形成工程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大学生这一目标群体对物质文化需求的差异,又自发形成具有共同价值观、文化观的社群,以团结互助为基本形式,成员的平等友爱,利益的按需分配为价值目标,形成这一目标群体特有的群体文化,从而对工程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工程文化与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关系

工程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性特征,发挥其动态的作用的功能,在动态的长期作用过程中,遵循特定的形成路径、作用路径。“要弄清楚是文化之中的什么因素起作用,并不容易。不论那因素是什么,我想它都是比较精细微妙的而不是一种文化的大传统的泛泛特点,因为在同一种大传统下,不同的时期会有大不相同的结果。它们都有过盛衰荣辱,有过大屠杀也有过慈悲为怀,有学者也有武夫,有过学术上的辉煌也有过愚昧无知,或者更糟。倒不如将他们设想为一座仓库,所有人都可以从里面找到合适的和有用的做法。”[3]工程文化各内容要素集成起来,被当代大学生这一目标群体学习吸收,这一动态演变过程实现了工程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影响,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地影响大学生对于责任所产生的主观意识,自觉完善人格,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联系,唤起当代大学生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重任。传承工程文化,使其自身利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实现。

三、基于工程文化视角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的路径及解决方法

(一)横向影响的路径及解决方法

每一个当代大学生都是工程文化目标群体中的相对独立的个体。个体和个体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关系相互作用为目标群体的文化价值取向指引方向。而工程文化在大学生这一群体当中形成、体现并发挥其积极作用,在群体之间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有助于责任感的培养。大学生作为工程文化目标群体中的个体,表现为自我意识较强,但自我责任感相对较弱。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自身利益,忽视他人与集体利益。过度的自信导致严重的后果,一旦遭遇挫折习惯强调客观原因而忽略自身因素,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职责与责任,常常无视学习、厌学、旷课,终日沉迷网络,没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自暴自弃。很多大学生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与发展,实用主义倾向较强。在兼顾集体及个人利益的同时,在其内心深处更注重个人利益是否实现和保障,在利益驱动及外力影响下,并不是完全出于内心的自觉自愿为他人服务。缺乏集体协作观念,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比较淡漠,对集体组织的活动也漠不关心,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这种文化的缺失导致责任感的关联性认识不够。由于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强化,往往倾向于夸大个体与个体即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认识也相对较弱。思想上、行动上没有从宏观角度出发去考虑家庭、学校、社会层面等问题。这些行为根本就没有履行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基于此,要加强学生的角色意识教育,强化角色实践。树立大学生主体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自觉意识。个体之间能清晰地、正确地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价值诉求,产生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动力。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文化认同与责任感建立必须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这种内化过程就是由己至彼、由自发转向自觉的状态,个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外部的环境和文化熏陶的影响也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个体与个体、个人与集体间要加强沟通与联系,使他们准确定位自身在家庭、学校、班集体乃至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人与人沟通与联系意识的培养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得以强化,按照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专业、兴趣、爱好去培养、扮演好自身角色,坚决摒弃利己主义,把集体利益至上的无私奉献精神很好地发扬。高校应多举办实习实践活动、拓展训练活动、辩论活动、志愿者活动等,以增加大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不应该流于形式,要更注重实效,使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应负的自我责任、集体责任、家庭责任、社会历史责任。

(二)纵向影响的路径及解决方法

1.自上而下的影响路径及解决方法

工程文化的工程构建主体可以通过推行“官方文化”来影响个体,这是自上而下的路径。工程文化主要通过物质、行为、精神等方面影响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4]目前,我国各高校的许多课程设置仍较为传统,趋于专业化。缺乏课程的深度融合,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化的分类已不适应培养综合人才目标的需求。因此,要加强对学科、专业课程的适当改革。由各学科专业简单相加的模式,逐步向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紧密结合的方向转变,构筑合理的知识体系,使大学生这一目标群体共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形成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使大学生责任感得到更好的提升。大学生的工程文化精神的培育应贯穿于教学、科研中。在教学、科研中渗透工程文化精神,培育学生的工程文化精神,并培育熏陶其科学精神。在工程文化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学生既掌握了宽厚的基础知识,又形成一种新的人格、道德品质与公民意识。从高校工程文化精神建构的角度来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强化文化的力量,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稳步发展的策略之一,吸收借鉴国外、异域文化,不生硬地搞拿来主义,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时代感和创新追求相结合,积极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返璞归真,开拓创新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文化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强化工程文化氛围,营造浓郁的工程文化环境,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发展具有大学特色的高雅的文化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学生的工程文化精神。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个体的价值和潜力的充分实现为目标来理解工程文化精神,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是一个发育和完善的过程,工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接受时代精神的洗礼,充实新的内涵。二者在现实的社会运动中找到最佳“结合点”。工程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才能兼具时代意义。然而,当今我国各大学在培育工程文化精神的问题上更多的是观念上的探讨,真正做到可操作的还是不多。因此,制定相关的可操作性措施,是当前促进大学责任感培养的重要环节,它能保证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不流于形式。从总体优化的思路看,应当把大学生责任感培养与工程文化教育联系起来落实。当然,大学人责任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学应该先从自身内部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做起,从各方面有意识地渗透工程文化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校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高品位的工程文化素养,以提升自身责任感。

2.自下而上的影响路径及解决方法

大学生对于“官方文化”具有反作用。一方面,个体对文化的认同等方面有所差异,因而反馈不同,形成工程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因为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可自发形成具有共同价值观的社交性群体,自发形成群体文化。因而,大学生责任感培养还存在着这样一条自下而上的路径。大学生自发形成的群体文化具有行为的责任性。每一个个体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同时也是责任主体,个体的行为责任意识体现着一个人的人格。在不断的行为选择过程中,实现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当前部分大学生行为责任意识淡薄,缺乏文化素养。在实施各种行为时常忽略责任问题。习惯冲动和感情用事,不计后果;在实施行为的过程中,不能清晰自觉地做到以责任对自身行为进行调节和监督,在其行为结束后,难以做到以责任对行为后果和影响做出正确的评价和深刻的反省。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工程文化教育,增强其行为责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更多地回馈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任何道德建设始终需要个人的参与,道德建设的结果最能体现个体道德品质。”[5]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承担起其他的人生责任。就大学生群体之中的个体而言,追求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自我,以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其价值诉求。当代大学生这一群体,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应当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追求真理、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全面发展,以更好地回馈社会,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但现实中往往有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不思进取,意志薄弱,常为消极的情绪所左右,这种状况与国家和人民寄予他们的殷切期望,都是极不相称的。所以,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工程文化教育,进而促进群体文化发展,教育他们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大学生通过其社会实践活动,强化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是一切创造性劳动和高尚行为的内在动力。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行为只有当他出于对社会和人民负责时,才具有高尚的道德价值。履行社会责任,是发展社会文化的迫切需要。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在社会提供物质、精神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实践,使内在价值转化为外在价值的渐进过程。出于社会责任感,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对社会和人民做出贡献时,才能真正领略人生的尊严和价值。大学生群体责任感的提升,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群体文化,也是对工程文化内涵的深刻诠释。

时代发展要与大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相结合,利用科学的丰富的工程文化内涵对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进行正确引领,使大学生能正确定位,清晰判断世界发展的新趋势,了解本国国情,时刻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与时代、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文化素质,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具有重要的意义。

:

[1]顾秉林.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美]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6.

[3][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87.

[4]文辅相.我对人文教育的理解[J].中国大学教学,2004,(9):21-23.

[5]魏则胜.道德建设的文化机制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6]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哈里斯.工程伦理:概念与案例[M].丛杭青,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8]崔乃鑫.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和教育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猜你喜欢

目标群体责任感个体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论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创新
快速消费品包装效果对目标群体的消费影响研究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浅论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目标群体的政策遵从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失灵探析
责任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