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得意而忘言”——兼谈高中语文言语教学的策略

2013-04-12辛雅静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言语文体文学

辛雅静,刘 真

(石家庄学院 教育系,石家庄 050035)

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得意而忘言”
——兼谈高中语文言语教学的策略

辛雅静,刘 真

(石家庄学院 教育系,石家庄 050035)

“得意而忘言”,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忽视言语形式的探究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此教法有一定弊端。鉴于此,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强调言意兼顾的重要性并从文本细读的角度提出实现言意兼顾的教学策略,其中着重论述了以文体表达规律为出发点进行文本细读的阅读策略。

阅读教学;言意兼顾;高中语文;言语教学;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一、“得意而忘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常见误区

我们发现,一些高中教师的语文课是这样的:小说教学,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科普文的教学主要让学生归纳文章蕴含的主要科学信息,看似和科学课别无二致;文言文的教学,教师从文章第一句运用串讲法将文意一讲到底……这样的教学套路是不是也经常在大家面前出现呢?有的教师可能会认为,实际的教学要求本来就是这样,可是我们要问:同样题材的文章很多,为什么我们在语文课上单单选取这些文章来学习呢?

语文教材以文学文本为主体,“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1]75如果在教学中像上述语文教师一样,简单地采取“内容—意义”的路数,就会走入仅仅探究文章的内容如何承载与传达意义,而很少从或不从言语形式层面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误区,也就难以真正把握文学。我们或许经常感叹学生辨别不出什么是好书、好文章,或许也感叹学生不懂得如何用精确妥帖的文字去表达,可我们是否想过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缺乏与类似上述“得意而忘言”式的教学不无关系呢?

二、为什么不能“得意而忘言”

(一)文学本体以及语文教学的需要

语文教材选取的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文本。我们知道,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与政治、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区别之处在于它是对意识形态的审美化传达。如果没有美的言语表现形式,也就不存在真正的文学。语文课程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2]7。还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8。因此我们在高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警惕单纯进入人文而脱离语文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擅用言语唤醒和提升学生的言语悟性和灵性,要注意将言语形式的探究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谐统一,即言意结合,这样才能确保学科本体。

(二)提升学生语用体验以及人生体验的需要

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如果我们能够拥有和掌握新的语词或新的语词组合,就代表着获得了对于生活新的认知和感受。从学生的角度讲,小学阶段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如何运用日常言语,到了中学阶段,他们缺乏的不是日常生活话语的表达和运用能力,而是缺乏对单义、外指的日常话语的超越,缺乏精确妥当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与他人、社会、自然、自身交流、沟通从而获得生存、生命的某种意义的语用体验的能力。对于中学生,如果对课文仅仅了解“写了什么”,还很难说实现了对日常话语的超越,要提升学生对于语言的敏感度,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能够震撼读者的心灵,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话语让这种感受历久弥新的。通过这样和文本对话的过程,学生不但可以掌握新的词汇,而且可以从体会文本中用词的妙处中获得一种新的语用体验,从体会其中蕴含的属于人物或作者的情感中获得一种新的人生体验。

三、言意兼顾何以成为可能

语言虽然只是文学的物质媒介,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的区别就在于这个“翰藻”;“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缺少了言语的精妙表达,文章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因而诸多语文教育专家都提出了对于优秀文学文本进行细读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言意兼顾何以成为可能?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先行组织策略

先行组织策略主要指的是备课。教师在备课阶段首先自己在先行进行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进行细读。文本解读包括对于文本表现或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言文字的把握、课文内容的梳理、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对文体特点的感知等。教师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再对文本局部进行细读,特别是从精彩、精妙的一词一句入手对语言文字进行把握。其次,教师需要预想学生阅读文本时的阅读态度是否主动、他们可能会如何理解文本、学生对文本的关注点等。再次,参考名家解读和教参。名家解读多是基于学术规范的专业阅读的结果,与中学生对课文直觉式的、解释式的解读不尽相同,而教参容易影响教师对文本阅读时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因此,教师要把教参和名家解读看作是补充文本的材料,而不能迷信和依赖它们。最后,根据文本和教学目标的需要,确定教法和学法。

(二)强化文本细读的教学策略

1.了解内容,整体感知

在课堂教学之初,首先教师需要从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情出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感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对整体感知的理解多侧重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实际上,整体感知类似文本解读的初级阶段,除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外,还应包含对题文关系、文章脉络、人物关系、思想感情、文体和语言特点的感知。在这个阶段,教师在要引导学生全面且有侧重地对文本进行感知和认识,尤其要注意不能忽略对该文本文体及其文体语言特点的感知。

2.寻找切点,品味言语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2]16要实现这样的对话,学生笼统地对文章的阅读是难以唤起其思维和情感,达到和文本、作者共鸣的程度的。因此,文本的细读非常有必要。文本细读常常起到促进学生掌握新鲜词汇、增进学生情感体验、揭示主题、显现文本语言特色以及文体表达规律的重要作用。

进行文本细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细读的切入点。切入点的选择有以下几种方法:

(1)对词语的调换比较和删减比较

这是对文本中的词语进行细读的常用方法。在课文中新词或者旧词新用的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同义词、近义词与这些词进行比较、辨析、揣摩。如对《祥林嫂》中“眼珠间或一轮”中的“一轮”进行替换,从而培养学生对词语差别的敏锐性进而揭示主题;将《再别康桥》对第一节有明显违背日常言语语用规则的三个“轻轻的”进行删减后与原文比较,使学生了解属于诗的语用规则、节奏和情感逻辑。

(2)在整体语境中对句子进行细读

汪曾琪先生在《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中说:“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3]有些文章每句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但组合在一起,就极有“文气”,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课文当作文章看,绝不能把课文看作是句子或段落的组合或者将其肢解后加以分析。在课文中,除了要关注美的句子、名言警句似的句子,还不应忽视对一些看似平实但在语境中却别有韵味的话语的揣摩。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这样看似平淡无奇的句子,明白如话却饱含作者的情感态度,在时代背景和上下文的语境中蕴含着“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对这样句子的学习不也同样可以锻炼学生语言的敏感度,增加他们的情感体验吗?

此外,还有补足文本言语留白法[4],揣摩标点符号法[5]等,在此不再赘述。

(3)从文体表达规律出发进行文本细读

对文本细读教学的研究大多笼统地从文学这个大的角度着眼发现并总结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规律,这样就给人一种错觉,似乎不论什么文体都可以用相似的程式化的方法进行细读,这样就违背了课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2]16的教学建议。因此,笔者认为,在文本细读切入点的选择上,教师要注意从文体特点及其表达规律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前面我们谈到,教师在备课时首先需要了解该文本文体及其文体的一般语言特点。在此后的教学阶段,要注意依据其特点有效引导学生发现、理解、感悟、品味该文本是如何运用体现其文体特点的文学语言的。

诗歌的语言是“困难的、扭曲的话语”[1]66,比如《致橡树》中用刀、剑、戟比喻爱情对于学生来讲相对难以理解,这样的细节就需要细读。诗的话语还是“经过加工的话语”[1]66,因此,还需要对诗中用法精妙的词以及体现诗歌节奏、韵律的环节通过对比揣摩、朗读品味等方式进行细读。

对于美文,如《荷塘月色》,则可以对写得美的句子和表现作者情感的环节进行细读。对于属于叙事文学的小说,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更要注意对表现中心有突出作用的词句和段落、作者的精辟的议论和抒情性的语句、典型事件与典型环境以及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叙事视角等方面有选择的细读。同属于叙事文学的报告文学则侧重对能体现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之处进行细读。

像科普文,除了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外,还要注意表达的科学性、层次性,特别是体会科普文语言表达的通俗性。比如,《中国的建筑特征》中有一些类似中国建筑的“文法”这样比喻的写法。在教学中如果仅仅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不够的,让学生体会到科普文言语表达通俗性的特点才是此环节的教学目的。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中不应仅仅是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的教学,而应该把文章从文学意义上来学习。如《劝学》是一篇说理性文章,教学中要以荀子如何论证“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继而引导学生对行文结构上的关键词和关键句进行品读。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从大处着眼,在文本细读教学中眼光不纠缠于一词一句,把细读放在文体的大背景中进行,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目标,细读才不至于变成误读。

3.迁移习得言语

听、说、读、写是最基本的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言语教学的目的不但是为了学生学会辨别、鉴赏文学语言,而且还为了学会运用审美话语,从而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言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设计一些课上的口头作文练习或课下的练笔,尝试把课上所学迁移为言语运用能力。

(三)同类对比,课外延伸的策略

课上学习并不意味着语文学习的结束,教师指导下的课外阅读也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因此,教师可以提供课外阅读篇目,让学生进行对比性的拓展阅读。比如,教师可提供和课文题材类似的文章或者和课文写作手法相似的文章让学生课后阅读,之后交流阅读感受。如,在《兰亭集序》的教学后学生可以再读一读王羲之的《兰亭诗》、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赵丽宏的《死之印象》,以加深对“序”这一文体以及作者人生观的认识。

课后的扩展阅读,充实了探究过程,提升了学生的言语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可以避免对文本的探究浅尝辄止,有助于巩固、扎实言语教学方向和目标。

四、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得意而忘言”。在这个过程中,文本细读不可少。但文本细读绝不是死扣教材,而是一种对饱含言语内容的言语形式的关注。它也绝不会像有些人担心的那样把语文教学变成训练之学、技艺之学,而只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贴近文学本身。只要我们对文本细读有着正确的认识,从提升教师文学素养和文学理论修养出发,在教学中选取正确、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一定会有所提升。

:

[1]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汪曾祺.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在耶鲁和哈佛的演讲[G]∥汪曾祺文集·文论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6.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Should not Stress the Meaning and Neglecting the Language——On the Language Teaching Strategy of Senior High Chinese

XIN Ya-jing,LIU Zhen
(School of Education,Shijiazhua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35,China)

Emphasizing text understanding while neglecting inquiry into the language form is a common problem in senior high Chinese teaching and this method has some shortcomings.Therefore,this paper makes in-depth analysis,str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equal emphasis on meaning and language and proposes teaching strategies to realize the equal emphasis on meaning and language,in particular,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text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style expression rules.

reading teaching;equal emphasis on meaning and language;senior high Chinese;language teaching;text interpretation;teaching strategy

G633.3

A

1001-7836(2013)08-0087-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3.08.035

2013-05-13

辛雅静(1979-),女,河北石家庄人,讲师,文学硕士,从事语文教育学研究;刘真(1980-),女,河北冀州人,讲师,文学硕士,从事语文教育学研究。

猜你喜欢

言语文体文学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我们需要文学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体家阿来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