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观照下的学生写作动机初探——试以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为例

2013-04-12徐建清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管建刚马斯洛言语

徐建清

(大田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福建大田 366100)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内部推动力量就是需要。人类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里,马斯洛把动机与需要等同起来。从写作心理角度分析,学生写作需求心理的变化与发展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本吻合。因此,将该理论应用到作文教学,如果学生的某种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写作自然就成了一种动机。在现有的作文教学模式中,作文是应老师之命而作,背后的驱动力是“分数”和以后的应试乃至未来美好生活的诱饵,这就忽略了学生实际的心理需要,也就很难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客观上就是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尤其是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创造性实践,是运用需要层次理论激活学生写作动机的成功范例。

一、满足学生写作的自尊需要

马斯洛认为,“除了少数病态的人之外,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获得对自己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或欲望,即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这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对实力、成就、权能、优势、胜任以及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和自由等的欲望。第二,对名誉或威信(来自他人对自己的尊敬或尊重)的欲望,对地位、声望、荣誉、支配、公认、注意、重要性、高贵或赞赏等的欲望。”[1]由此启发我们,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努力满足学生对自尊的需要,诱发学生写作的动机。管建刚的作文教学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满足学生写作的自尊需要。

一方面,培养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学生的写作自信源于自己“想要写”并且“有得写”。管建刚认为,“作文是抵达心灵的。”需要心灵的介入,用心灵去感受与感悟,他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这就让初学作文的学生一开始就知道作文是用来表达自我,与人交流的,是“我手写我口”,从而唤醒学生的言说的欲望。他的《班级作文周报》主要编发班内校内故事和家庭故事,内容定位贴近学生,尊重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理可说,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就变以往的“要我写”为“我要写”,并且“有东西可写”。另外,管建刚特别关注对作文困难生写作自信心的呵护。《班级作文周报》选稿时对于作文学困生给予适度的偏心,但并不是毫无理由的盲目偏心。比如,有一个学生的周记虽错字连篇,但极有童趣,管建刚引导学生自己查字典消灭错别字然后在“周报”上发表他的文章,这无疑是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极大鼓舞,让学困生产生“我可以,我也行”的内动力;他甚至对于中后等生采取“强劲推出”策略——一个月安排一位作文中后等生,连续发他三四篇文章,让他感受到作文给人带来的精彩和光荣。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帮助学生树立威信。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特别是在作文评改时,教师要学会赏识,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优点,多给学生以鼓励。管建刚鼓励学生使用个性化语言进行个性化表达。无论学生整篇文章写得怎么样,只要有一两句焕发着童真童彩的语句,就挑出来,画大红波浪线,刊发于“佳句精选”;对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总是以平等尊重、欣赏的眼光去对待,比如,对于作文困难生,不仅从言语上安慰和鼓励,更在行动上支持他们,多找机会照顾性地发表他们的文章,制造机会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与此同时,也注重尖子生的培养,把每周的“佳作”推荐到外面的报刊上去,让他们享受到更大的成功,成长为班级里的作文领头羊。另外,管建刚还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淡化老师批改,鼓励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注重调动学生“我要改”的积极性,学生在“周报”每发表一篇文章,都将经过6次主动修改,在自评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弥补不足,增强自尊心;其中,后2次修改有其他学生的参与,通过互评发现别人作文的长处,取长补短,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了解和合作,学会尊重别人。而作为管建刚作文教学革命三大动力系统的等级评奖、积分活动以及稿费活动等以及配套的助力系统则是激发学生成就感的直接动力。就像管建刚所说,“每个学生在写作时都明白:我的文字是给班上的伙伴看的,是给所有看到‘周报’的人看的。他们倾吐,他们期望获得关注,获得鼓励与安慰、谅解与温暖,期望同学对此作出热腾腾的心灵的回应。”[2]围绕令堂展开的一系列活动让参与其中的学生领悟到写作是为荣誉而战,并从中体验到初步写作成功的感觉,内心特有的成就感因此油然而生,写作热情也就随之高涨。

二、满足学生写作的自我实现需要

马洛斯曾说:“音乐家必须演奏音乐,画家必须绘画,诗人必须写诗,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可以称之为自我实现(self-fulfillment)的需要。”[3]自我实现需要,就是指使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可以说成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简单讲,就是使人成为他自己。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这一点,努力满足学生对自我实现的需要。管建刚显然是深谙这一点的,他的作文教学革命就是为促成学生写作上的自我实现而努力的。

第一,注重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激发他们的言语表现欲望。按照马斯洛的看法,大多数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倾向。然而,尽管事实上好像所有的人都有这种潜力,却只有极少的人达到自我实现。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他们的潜力全然无知。反映到写作上,每个人天生就有言语潜能而不自知,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言语智慧去唤醒、诱导,利用自己的言语人格去熏陶、感染。按照潘新和的观点,写作教学就“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言语潜能,唤醒他们的言语表现欲望和对言语表现的热爱,让他们感受到驾驭语言和言语创造的乐趣,体验言语表现的幸福,从而自觉追求言语上的自我实现”[4]。在管建刚眼里,每个学生都具有语言潜能,语言不是外在于学生的生命,而是内在于学生的生命。每个学生潜在的语言都是活跃的、新鲜的、个性的、创造的,当他的语言潜能被激活,领悟到自己有这样一个潜在的语言宝库时,言语生命将焕发出异样的光彩。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管建刚始终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写好作文,都拥有正确运用祖国文字表情达意的潜在能力,因此,他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培养学生言语个性和潜能,我们来看他是怎么说的:“戴梦窈善于讲故事,芝麻大的事在她笔下,不紧不慢间充满生活的朝气;蔡沈嫄善于说理,什么事都能说上一通属于自己的见解;王馨怡善于捕捉细腻的情感世界,心灵敏感得像爱克斯感光片……”[5]其中有一个叫汤至远的学生擅长想象,在管建刚的欣赏和鼓励下,他写的“大话三国”系列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追捧,还在多家小学生报刊上发表。可见,管建刚很懂得针对学生的言语潜能因材施教。与其他老师花大把的时间在作文技巧训练上不同,管建刚则把时间和精力倾注在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上,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他从自身的言语体验出发,认为“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公众的言说”、“一个写作者最大的荣耀,莫过于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并通过《班级作文周报》这一言说平台将这种认识传递给学生们。当学生意识到写作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真实表达与真情交流时,他们的言语生命无形中也获得了更长远的发展。管建刚精心设计的“等级评奖”、“积分活动”、“稿费活动”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地点燃、维持、激励学生的言语表现激情。在他的作文教学革命下,学生写作不再单纯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发表,为了获得话语权,在持续的、想得到它的追求过程中,不断强化他们言语上的“高峰体验”,使之产生言语自信和言语上自我实现的激情和冲动,从而获得持久而又新鲜的“我要写”的动力。

第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精神家园。古今中外,所有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不承载着作者的某种精神,在伟大的作家看来,写作就是他所有的生活,是生命之所系。伟大的作家是用生命来写作的,伟大的作品就是伟大作家的生命的结晶。潘新和在《语文:存在与表现》中列举归纳现代作家对“为什么写作”的思考,并总结道:“言语是生命的寓所,言语的外延等于生命的外延,言说的意义等于生命的意义,言语与生命、与存在同一。”[6]人活在世上都需要“精神寄托”,言说能为精神寻求归属感和家园感。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写作体验找寻精神家园的自我实现的感觉。管建刚创办的《班级作文周报》一改以往作文教学枯燥呆板的模式,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周报”作为管建刚作文教学革命的阵地,从本质上讲却是学生寻求精神家园的平台。在“周报”上学生想说、敢说,充分体验写作带给他们的快乐与痛苦。学生的写作动力与管建刚的作文观不无密切关系。管建刚认为,作文是生命,是心灵,是情感,是尊严,是荣耀;是跳跃的音符,是压抑的冲动,是秘密的公开,是温馨的表白,是本真的袒露,是内在的觉醒。他把作文和“作文周报”定位为,“一个‘人’的世界,‘言’的世界,‘心’的世界,‘情’的世界,一个丰富的精神家园。”因此,他引导和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说最有感触的话,让学生明白,只有这样的作文才能发表,才能被认可,从而树立正确的写作动机。如同他自己所说,“真实的缺陷远胜完美的虚伪,把那个年龄该有的疑惑、该有的问题袒露出来,这才是有生命的作文,才是值得珍藏的生命经历。说真话,最基础的作文之‘美’,最重要的作文之‘美’。”对此他还有具体的指导方法,比如鼓励学生养成“内视”的习惯,去关注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把心灵轨迹捕捉下来,呈现出来,让写作与自己的精神相呼应,直抵心灵的深处。管建刚为每个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本“我的报”和一本“我的书”更是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精神家园感。时间会让人淡忘很多事,但这一“报”一“书”却因文字的永恒而美好地留驻了童年,或许学生没像老师想的那么长远,等长大以后回味当年的略显稚嫩的铅字时,却一定会因有人帮他珍藏童年,引领他在精神的庄园回一趟童年的家而感激万分。诚如管建刚所言,“就在打开这份永远的童年的时候,对语言,对写作,对写作为人建筑的精神家园,长大的孩子会有一种复苏的冲动和感动。”正是这样一个言语生命的梦,一个语文教育的梦,让语文界同道中人为之上下求索而矢志不渝。可能有人会说,把言语表现作为一种精神抚慰和依靠只是世俗化的情感,但我们却不能不正视学生时代写作的特殊性,人对更为深刻的崇高的存在性的言语生命意识的体认是一个认知结构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而学生时代,特别是儿童时代则是言语生命意识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言说的体验是一个人一生言语生命冲动和欲求的基本动因,完全可以看作存在的言语生命意识的体现,我们至少可以将其视为言语上自我实现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看,管建刚可谓功德无量。

三、小结

对管建刚作文教学革命的一点粗浅的研究只是本人的一得之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作文教学重要的指导意义。作文教学只有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当然,更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写作动机。因为需要的层次越高,诱发的写作主体性和自觉性就越强烈,越持久。因此,可以说指向学生自我实现的写作教学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目标。

:

[1]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61.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59.

[3]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9.

[4]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上、下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4.

[5]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90.

[6]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上、下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239.

猜你喜欢

管建刚马斯洛言语
剪掉重复多余的
卖关子,真有趣
话重要,放前面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写实验,要曲折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