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对策展望

2013-04-12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职教校企院校

赵 明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机电系,辽宁丹东 118008)

“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之一,这种办学模式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通过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高级技术人才。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国内高校职教的一项重要内容[1]。

校企合作突破了学校教育资源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实现了校内的教育环境与企业的工作现场的有机组合,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在企业真刀实枪的实践中得到领悟和巩固,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再“眼高手低”。现在,校企合作已被认为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与生命力之所在,成为各院校教学中努力实践的重要内容[2]。

一、当前国内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1.企业缺乏积极性,流于形式

很多院校在主动与企业联系时,企业表示没有兴趣和精力与学校进行合作而婉拒,或者在具体的商谈中也更关心学校的学生能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多大程度上给企业带来效益,即使由于某些原因与学校达成某种协议,也往往是停在纸面的合作协议、就业协议之类的书面结果上,计划中学生到工作现场进行实践的场面很少甚至没有出现。

2.学校贯彻不到位,运作形式错误

目前很多地方的院校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没有将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情况下,过早地将学生以“实习”等名义安排到企业直接参与生产和服务等工作。学生除了在给企业增加了一定经济效益或节省了一定生产成本的同时有少量收入外,并没有真正学习到本该学到实践知识和能力。学校只侧重于企业付给的报酬实现自身创收,而学生也会产生成为企业廉价劳动力的感受,近年来的一些负面报道也印证了这一现象。

3.学校的科研能力不足,不能达到足够高的研发水平

目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很希望院校能在帮助他们完成产品开发、设备和工艺升级改造等方面发挥出较大的作用,也愿意用较高的薪酬回馈院校。但在实践中,企业往往得不到他们期盼的回报。能够真正实现和达到企业期望程度的双方合作结果的实例较少,这样的结果使企业感到失望,从而降低了与院校进行合作的意愿。

4.政府引导乏力,无强力配套政策支持

目前,从中央到省市再到更基层的各级政府对职教院校的校企合作都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纷纷出台了一些鼓励性和扶持性的政策规定。教育部门甚至将其作为考核内容之一。但很多地区几乎没有政府进行牵头,直接出面参与领导这种过程,出台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规定,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严格审查和考核实践中的各个环节及结果。这也是多数地方造成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的一个主要根源。

二、造成此种局面的因素及分析

1.企业定位发生变化

当前国内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全部精力专注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绝大多数企业的决策者对于在不同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运营的校企合作没有太大兴趣甚至是排斥,导致的结果是要么不给院校提供这种合作的机会,要么即使勉强抽出一定的资源与院校合作,也是只关心企业短期的获利而流于形式。

2.学校理解偏离,或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通过企业的现场工作环境来降低学生的入门门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体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目前部分学校或出于对外宣传或应付上级督查等需要,没有认真理解研究校企合作的真谛,或仅是出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目的,没有真正理解和贯彻校企合作的精神,而是将之作为创收的一条新的途径,在没有教授足够的理论知识的情况下,以校企合作的名义将学生送到企业作为廉价劳动力,通过此种形式从企业赚得经济利益。这一方面说明了学校教学的出发点有错误,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国部分高职院校财务状况不充裕,办学过程中存在一定创收压力的现状。

3.存在影响学校教师科研能力的诸多因素

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具有“双师型”的人员比例较少,尤其是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人员比例更低;上级部门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提高内容往往也偏离高职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如专业知识培训多为层次较高脱离职教实践的理论知识;近些年来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始终未脱离以往的学历教育类高校管理体制,教师大部分精力被迫放在传统模式下的校内教学、日常考核和个人晋级等影响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方面,而这些传统的管理内容又多盲目套用学历教育大学的模式,并没有真正结合职教自身的特点有所改革和创新。

4.政府没有真正明确和改革自身定位,没有发挥强力指导作用

当前各级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与之前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已经发生很大改变,不再具有行政从属关系,企业自身的运作和管理已经独立化,政府一方面无法强制企业参与和以何种具体方式参与校企合作,另一方面也未能对企业参与此过程出台实质性的政策,并给予补贴。而对于职业院校而言,由于近些年来职教改革一直处于较为缓慢的探索过程中,各级政府包括教育部门对学校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始终处于放手和模糊状态,管理模式也一直局限于传统的学历教育范畴内。学校也无法得到来自政府的强力支持,在面对企业时不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和主动性,不能完全按照需要规划校企合作过程。

三、今后校企合作中的对策和展望

针对上述问题,企业、学校和政府三方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1.企业应认识校企合作的重大意义,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进去

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在以下几方面体现出优势:(1)更低的生产成本;(2)更适合自己需求的后备员工的保障;(3)技术开发和设备升级上的低成本投入。

所以,企业应统筹规划,在不影响自身运作的前提下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校企合作。向学校提供必需的实践场所,与学校开展科研技术合作,将学校作为自己的后备员工基地,并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为学校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2.学校要认真贯彻校企合作精神,通过各种形式落到实处

作为以传道授业为己任的学校,应本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深刻理解校企合作的意义,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与企业合作。不能计较一时得失和一味依赖政策扶持,应认识到良好的校企合作会给学校自身带来的诸多长远利益,坚持互惠互利原则,加大对校企合作的经费投入,勇于探索和实践,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将校企合作落实到位,如学生实习、技术合作、就业安置、进修培训等多方面,在合作成果的分配中尊重企业的利益,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在这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高职院校一直走在国内高职院校的前列,可作为广大院校参考学习的典范。

3.学校应改革日常管理模式,大力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

为了给师生创造切实有效的科研环境和实践条件,学校应改革校内日常运作环境和考核制度,成立专门的由企业人员、专业教师参与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建设固定的实践基地;制定适应校企合作需要的突出职教特点的教学计划和校企合作规划;制定科研激励制度并改革旧的教师管理考核办法,不再让教师疲于应付一些不适于职教自身特点的形式化的考核;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政策和环境,尽可能多地为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和实践提供机会。

4.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以实质性的政策促进校企合作

当前政府是学校的领导者,也是企业的引导者,上述当前存在于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的根源,其实都与政府的作为没有完全到位密切相关。当前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学校,在双方进行校企合作的保障方面都欠缺来自政府方面的足够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如学校的专项资金、企业的补贴、必要的强制性规定等。目前在世界上职教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早已成为一种运作成熟和良性循环的职教重要内容,其中一个主因就是政府的强力介入和鼓励政策。政府一方面对学校投入充裕的合作经费,另一方面对企业财政补贴和硬性规定双管齐下,多年来已使这种实质性的合作为整个国家的经济运作提供了稳定的高水平的后备保障。

:

[1]黄慧民.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形式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2]崔鸿钧.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纺织教育,2009,(8).

猜你喜欢

职教校企院校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院校传真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职教中心“被托管”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本”转为职教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