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建设探析

2013-04-12蔡敏

关键词:校企院校职业

蔡敏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南平353000)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质量,最终都要通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得以实现。毋庸置疑,专业建设的状况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学校能否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专业建设的内涵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变化,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的需要。作为管理类专业,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有开设,如何办出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 高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论从高职院校的数量、专业数量还是在校学生数量都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

1.1 专业设置与区域、行业经济发展契合度不高

根据目前申报新专业的要求,毫不例外地都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上所规定的专业名称进行选择。这一申报新专业的方式,往往是根据目录选专业,选出的专业难以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专业设置上常常存在为开设专业而开设专业,缺乏理性的思考,缺乏对区域产业背景、行业格局、企业需求、自身条件的认真分析,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域性”、“职业性”和“技能性”不明显。况且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高校急功近利,往往局限于眼前利益,盲目申报新专业,认为学校专业数量越多,招生数量也越多,导致了为增加专业数量而申报新专业,对新专业的设置论证不充分,缺少对学校专业布局的统筹,缺乏全面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因此,许多学校在上专业时,短期的人才市场的需求考虑的较多,很少考虑未来社会的需求以及学校原有的办学定位、历史积淀、办学特色、传统优势,争相创办所谓热门的专业,或办学成本比较低的文科类、管理类专业,或市场短时需要什么专业,就马上开设什么专业,甚至有些学校还创办一些与学校传统办学差异较大的另类专业。况且每个学校在开办专业上都是追求大而全,存在大同小异的现象,办学的差异性无法显现,致使专业建设趋同,模式化现象严重,与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的结合不够紧密,或呈滞后状态。专业开设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随意性、盲目性和功利性,使得培养的学生缺乏特色,加剧了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优质教学资源分散,特色专业难以形成,致使毕业生的能力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差较大,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缺乏竞争力。

1.2 忽视专业内涵建设

近些年来,每个高职院校的专业数量都在逐年增加,而在专业数量增加的同时却忽视了专业内涵建设。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专业内涵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强弱。由于高职办学时间较短,一方面受本科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无法跳出原有中职(中职升高职学校)办学模式的束缚,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上还存在或多或少学科教育或中职教育的痕迹。因此,专业建设上需要改变观念,摆脱学科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影子,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加大内涵建设的力度,紧贴区域经济发展,依托行业、企业,彰显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独特风格,形成办学特色。事实上,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忽略了这一点,盲目追求专业数量的发展,造成同一专业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基本上是处在“人有我有大家有”的状态,而每个学校的专业建设模式、内涵又基本相同,无法体现差异性,同质化现象严重,加剧了就业市场的无序竞争,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1.3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高职管理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是缺乏由企业管理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校内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较弱,教师中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和承担企业技术服务、项目研究的不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从高校直接招聘录用的大学毕业生;二是从企业中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三是从原中职学校转型而来的教师(主要是原中职升高职的学校);四是从企业聘请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但是,从企业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相对较少,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生中直接招聘录用的,这部分人从本科院校一毕业就进入高职学校当教师,虽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少实践经验,缺乏高职教育的理念,缺乏对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了解,以及专业技术能力;有的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知之甚少,与高职教育对师资的要求相差较远。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每个高职院校都意识到其重要性,都在认真开展这一工作,从兼职教师的数量要求上看,基本都符合要求,但兼职教师往往由于自身的原因,课程教学活动参与的较多,介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师资队伍的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特色课程的开发、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训指导等方面工作相对较少,且积极性不高,兼职教师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受职称评定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教师重视学历的提升,轻视实践能力的提高,重视参加理论培训学习,轻视下企业实践锻炼,虽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高职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质,但在认定上往往是以考取的相关技能或职业资格证书为依据,导致部分教师产生认识误区,不利于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整体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1.4 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

在高职院校办学水平评估、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遴选上,明确强调要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要开展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合作,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密切相关,职业教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必须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生产实际,实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虽然每个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寻找合作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且数量不少,但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共建、毕业顶岗实习和实习指导、技术开发等方面深层次的合作,企业显得动力不足,缺乏积极性,尤其是管理类的专业,面临的困难更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主动性也不高,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较少,由于校企双方利益点难以相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企合作的实质性推进。

1.5 教材的实用性不足

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职业性、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管理类专业教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绝大多高职院校对教材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偏重于使用正式出版的高职高专统一规划教材,缺乏针对性、实用性、特色性的教材。况且,许多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沿用学科体系,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教材内容的通用性,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多,选用的案例较为陈旧。教材的更新速度落后于技术发展的速度,滞后性明显,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2 高职管理类专业建设的思路

2.1 以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优化专业结构

专业设置是根据社会或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定的,它是专业形成的起点,是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主动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和构建专业群的依据。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在规模、专业设置上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因此,专业设置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和学校师资、办学条件进行充分论证。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所在的省份福建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面临着经济发展的新的机遇期,同时又是一个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林业大省,在全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作为省内唯一一所林业高职院校,我们应主动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社会转型的需要,依托林业行业,彰显林业高职院校的特色。同时,作为地处绿色腹地闽北的一所高职院校,理应要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专业对口人才。基于此,我们要面向社会和林业行业需求设置专业,要以区域经济社会和林业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专业设置为结合点、以特色求发展、以品牌争优势,通过“林”的特色和实施品牌战略来带动专业建设,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林业经济的发展,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将成为常态。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才需求瞬息万变,我们要主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来保证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适应产业需要,形成与实际需求良性互动的格局。我们的专业要有稳定性,而社会需求则相对灵活,因此,专业结构调整就是要在二者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谋求动态平衡。

2.2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推动专业建设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本之路。《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产学研结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生产活动的有机结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只有产学结合,才能高质量地完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办出高职院校的特色。

2.2.1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高职教育内在的本质的要求,是实现校企合作办学的根本途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要由行业、企业的专家、部门经理和业务骨干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责是组织专业建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构建课程体系,编制课程标准,开发特色教材和实训教材,一同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和实训室建设等专业建设事宜,共同开展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是学院与企业联系的纽带,要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引入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及企业认证机制,实现人才共育、人才共评,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要求。

2.2.2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功能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的合作模式之一,它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我们要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让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主动将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及人才需求的深度和广度,创建实训基地。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我们必须充分依靠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搞好实训基地项目建设,要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注重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和工作角色的模拟,构建与专业岗位能力相对应的模拟实训室或仿真实训室,让学生在模拟和仿真活动、方案设计、角色扮演中,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校内也能感受到专业岗位工作的流程、环节及每一个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实战能力,增强职业的储备能力,缩短磨合期,实现校企双赢。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就应当开门办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入企业,在真实的环境中训练,在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熟悉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锻炼查找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对能力,掌握技术要领,缩短与企业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对专业的情感,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因此,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要按照既适用学生实训又适用企业科研生产的高职产学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积极创建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其承接教师下企业锻炼、毕业顶岗实习、教学实习的优势,开展专业建设。此外,我们要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利用企业的资源平台,共同进行技术创新,促进专业建设和企业现实能力的提升。要按照企业职业素质标准来创设并激活高职院校文化,将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理念、企业文化、职业习惯、职业岗位感情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于入学教育、实习实训等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以教学、培训、技术创新合作项目为纽带,确保企业在获得学校服务的同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使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培养能力为主的企业现场教育有机结合,密切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探索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

2.3 以课程体系建设为纽带构建能力体系

课程体系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以及据此目标所选择和组织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是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载体。学生今后应对社会的本领,是通过实施某项工作而体现的知识、技能及敬业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围绕培养目标,与企业紧密结合,才能教会学生应有的能力,才能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众所周知,课程体系是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全面体现,是实现专业建设目标的载体。因此,专业建设要以课程开发为核心,逐步构建具有生命力和特色的课程体系。专业的能力和核心课程是专业的核心内容,是指导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文件和教学专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我们的课程建设首先要根据专业的职业岗位和培养目标,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上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形成模块式的课程结构,并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以社会、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就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不断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要树立整体优化的意识,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的有机结合。

2.4 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核心打造“双师”队伍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围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拥有的独特教育资源和整合这些资源而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其实质也就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影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构建双师结构师资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即“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支撑。应注意做好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使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或挂职锻炼成为常态化、长期化的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在参加实践过程中,必须要求教师将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在岗位工作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同时还应将学习目标构建在专业能力培养上,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或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研究科研项目,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研究成果也可以直接为教学和社会服务。广泛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承担教学、指导实践,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要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悉本地区、本行业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优化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

2.5 以开发自编教材为基础开展能力体系建设

教育部高职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提倡高职院校应着力于自编教材的开发,加大自主研发教材的力度。高职教材要求体现实用性、先进性,反映现时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技术水平。学生学过之后即能上岗操作,并能解决生产工艺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因此,我们要组建由高职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构成的教材开发团队,共同研究教材内容。教师要深入到企业一线搜集资料,以真实的企业工作过程和任务为依据,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把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划分。同时,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我们要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始终,教材内容、编排和体系结构可不拘泥于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以提升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在教材编写上,应力求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消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畏难情绪;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要参考职业技能鉴定有关标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用性,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求标准。

[1]苗耀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赵鹏飞,苏成柏.以专业建设为主线构建高职办学特色[J].高教探索,2010,(1).

[3]吴曙光,刘忠伟.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J].职教论谈,2007,(5).

[4]周惠群,杨晓杰,朱波,等.校企合作进行高职专业建设的实践[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

[5]陈建新.高职专业建设的“五个一”标准[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6]于淑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特色的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7]王晓勇.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生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8]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