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引导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生态化课堂

2013-12-30韩丽艳高丽娜

关键词:基础课计算机生态

韩丽艳 高丽娜

(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随着大学阶段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新生的信息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和进步,但新生的信息能力的特点是水平不一。有些学生接触计算机比较早,对计算机有比较深入细致的了解,少部分学生还达到了较高水平的计算机应用;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地域差距和限制造成的教学条件较差,硬件、软件或教师水平有限,计算机的基本能力掌握不好,个别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基于以上教学对象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验教学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实际适当引用最新的发展资讯,这样一来,学生的初始水平差异和教学任务的繁重成了最为深刻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都能在计算机基础课上有自己的收获,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即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树立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观念,相信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无限的潜能,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个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专业的合作意识,师生共同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与求知的课堂氛围,把学生学习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让学生在富有个性、自由、开放、合作与探究的良好生态课堂环境中进行各取所需的个性化的学习。

1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生态学认为生态课堂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种生态因子构成,各因子之间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发生交互联系,最终达到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能力成长的目标。生态课堂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的期望价值都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生态个体之间有竞争、有协作,彼此交互依存[1]。生态课堂是强调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辩证思维方式、情感需求、专业能力等个体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满足。教师在课程准备中主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体的提高和发展[2]。计算机基础课的生态课堂是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学生之间能够交互合作,在教师创设的和谐、交互与求知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课堂。

2 掌握学生信息能力,阶梯分组共同学习

生态课堂教学中各师生作为教学参与实体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以及知识生命的多元、多向的互动和不同层次的提升。所以,把握学生个体,进行“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是实现生态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

(1)通过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具体知识点的提问,初步了解学生的信息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给出初步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力级别判定。这种判定在开学的2~3周完成,包括班级整体水平判定和个体水平判定,以这次级别的判定作为基础。

(2)通过实践内容操作确定学生计算机能力,结合理论知识的基础级别给出该名学生的初始信息技术能力级别,这个级别分为A、B、C、D、E五等,具体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评定标准

每个学习小组由A或B级学生任组长,分别带C、D、E级学生各一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1个B或C级学生),保持每个小组4~5人,每个班级6~8个小组,小组组长的信息技术能力较高,对于泛泛的计算机讲解没有兴趣,给他们的任务是帮助同学完成实验部分的学习,同学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学习小组成了一个学习计算机的强有力的实体,能力强的学生得到了给同学讲解的锻炼机会,基础差的学生得到了强有力的帮助,这样分出的学习小组利于组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学习,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和理解,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是解决新生独生子女多造成的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

(3)按照能力进行的阶梯分组,各小组的综合能力相当,教师给学生一个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能够体会到一个团队的精诚合作的力量,养成了个体服从于团体的习惯,对于学生未来就业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3 生态课堂教学中适应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3.1 渐进导入的案例式教学

在计算机基础课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这种案例教学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操作性“任务”,学生需要在课程中认真体会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计算机生态课堂的案例教学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开发和挖掘,各种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具体的案例教学实现过程如图1所示。

3.2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交互式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实践性强,需要在实际的操作中进行学习。我们在自主研发的教学资源数据库和教学服务器上总结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实际样例、教学视频、电子教材等教学资源,并且开辟了网上互动交流的动态空间,学生可随时与教师进行网络交流,为生态课堂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教学资源支持。

3.3 以小组形式进行的研讨式教学

根据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评定标准,将学生分成4~5人的学习小组,每组学生的起始操作能力由低到高分布,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学习和帮助。一般在章节的总结、操作习题的演练等问题的学习上,由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各小组成员成绩与小组综合成绩挂钩,学生们的集体精神被充分地调动出来,学生们不但在课堂上共同学习互相帮助,课下还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练习,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被完全地开发出来。学生反映,以研究学习小组式进行教学活动,丰富了学习者学习和探究的体验,使大家养成合作与分享的个性品质,培养了研究之风、团队意识。

4 适应生态课堂教学的全程教学质量考核

4.1 理论与实践课程均在机房完成,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优化教学效果,充分调动计算机专业新生学习的高涨热情,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紧密,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都能够在机房进行,使学生养成扎实的信息思维。

4.2 全面协调教学环节以保证学习质量

生态课程的教学过程重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最终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对课堂表现、合作配合、操作能力、电子作业、信息思维、综合运用、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八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教师在教学环节上进行全面的协调,引导学生在生态化课堂中进行信息能力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全面的提高[3]。

4.3 改革理论课考核方式,变终极考试为全程考核

传统的理论课成绩构成为“平时20%+期末80%”,基本上是以一张期末考卷决定课程成绩。传统考核缺乏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考试之前搞突击,由于是临时记忆,根本没有掌握知识的实质,学习质量无法保证。针对此情况我们改革了考核方式,重在全程考核,课程总成绩=平时分(课堂评价分、实验分)(20%)+阶段性测试分(30%)+期末测试分(或循环测试分)(50%)。

4.4 小组综合能力考核与小组抽查考核相结合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考核要兼顾小组考核和个体抽查考核,使学生既注意小组配合又有个体展示的机会,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5 生态课堂教学体系中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的纽带——QQ

QQ在学生中的使用较为普遍,在进行教学的前两周,给学生布置了申请自己的QQ号、进入学院专业学习QQ群,并激活QQ邮箱,了解邮箱的基本使用技巧和使用较为广泛的几种免费邮箱。少部分没有QQ号的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申请了自己的QQ号,并通过激活邮箱,多了一个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平台,QQ的及时性、快速性和随意性都给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学生只要需要就可以找到老师,增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和学生通过QQ沟通,使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契合点,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6 生态课堂教学中渗透正确的网络观念

大多数学生是在上大学后才接触网络的。上大学后缺少以前父母和老师的监管,学生接触网络后迷恋聊天论坛、网络游戏,过于相信网友等一系列的非健康的网络依赖心理是当今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应该关注和解决的棘手问题。在新生入校后,对学生的网络冲浪习惯的养成和引导是教师肩负的又一重要使命。在计算机基础课中,引入正确的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娱乐、生活的观念十分重要。

网络在学生的生活中往往是娱乐的代名词,很多学生不知道还可以上网学习,不知道除了打游戏、聊天以外,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这时候教师的引导显得极为重要。对于学生上网娱乐也要疏导而不是围堵。笔者把一些学生感兴趣的Flash动画、视频、论坛等展示给学生。如,后舍男生的视频,学生们看过后很高兴,这时,我说:“他们是广州美院的大学生,他们能够利用网络把自己以特别的方式展示出来,把自己的才华通过网络传输让每个人都认识他们,喜欢他们,这种方式是他们自己想到的,赢得了你们的喜欢,那么你们能不能想到一种方式更好地表现你自己,发挥你的特长呢?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请同学们在开心之余多多思考……”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和课余的活动中想尽办法,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激发。这样的课堂是学生们喜欢的,也是教师应该为学生们构建的,通过健康有效的引导,学生们对网络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对于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以上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态课堂教学总结的几点思路。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是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航员,一切为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美好未来,不但要给予学生最新的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养成良好的信息思维方式,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思维和实践基础。

[1]刘妍,黄慧丹,黄丽霞.品德与社会课堂非生态现象探析[J].考试周刊,2008,(51).

[2]信全.“生态化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1,(4).

[3]向昌盛,周子英.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在VB程序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计算机教育,2010,(2).

猜你喜欢

基础课计算机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