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美丽的人”的培育
2013-04-12杨春梅
杨春梅
(保山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这对于高校来说,就应该建设“美丽校园”,培养“美丽的人”。从建设“美丽校园”来看,不仅要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强校园生态文明的硬件建设,更要加强生态文明的软件建设,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科学的校园文化和前沿校园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孕育培养“美丽的人”。而“美丽校园”中的生态文明软件主要包括高校教师、大学生及综合的校园文化。从培育“美丽的人”来说,就是培育有完满人格、全面发展且有较高人生境界的审美的人。美丽的人生即是审美的人生、诗意的人生。
1 “美丽校园”是孕育“美丽的人”的前提条件
绿树成荫,花草芬芳,幽雅的校园建筑,对学生和教师的成长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营造生态校园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美丽校园的硬件环境建设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投资和拨款解决,是相对容易实现的。有了幽雅的校园环境,师生需要利用课堂、讲座、学生社团活动等做好环保方面的讨论交流,提升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维护美丽的生态校园,这既是维护“美丽校园”,创建“美丽校园”,同时也是在创造美丽校园文化,是培育“美丽的人”的一种途径。
2 高校教师是培育“美丽的人”的中坚力量
高校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成为“美丽的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贯穿在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高校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对学生影响最大、熏陶最多的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发展人才的还是教师。所以,高校教师在培养具有完满人格、崇高道德修养与广博知识完美结合的“美丽的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教师是培育“美丽的人”的中坚力量。高校教师在授知启智的同时,肩负着培育“美丽的人”的重任。授知启智的目的在于使人更好地生存,生存的目的在于完善自我,提高人生修养和境界。而大学教育本身是熏陶、感化性教育,而不是死板的、公式化的说教。对大学生来说,高校教师无疑是最直接的熏陶和感染源。
教师作为建设“美丽校园”、“美丽的人”的中坚力量,首先自身就应该是“美丽的人”。只有具有“美丽的人”的内涵,才能引导、启发学生成为“美丽的人”;只有具有完满的人格,崇高的人性修养,能体验有趣味、有情趣的人生,人生境界上升到比较高的层次,才能引导、熏陶、感染学生向审美人生和诗意人生靠近,成为“美丽的人”。因此,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人生境界是培育“美丽的人”的重要条件。
2.1 高校教师应修身养性,完善人格
《论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造就大学生优秀的人格,教师提升自我素质,完善自身人格至关重要。修身,就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纯洁;养性,就是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损害。在世俗化、娱乐化、功利化盛行的今天,高校教师应该经常自我体察,维护自我精神和谐,使身心达到更高的境界。体现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高校教师要保持一种和谐愉悦的状态,经常做些对别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让心灵充实而灵动;积极思考,以身立教,真正做到“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神闲气静,智深勇沉”。高校教师是人类优秀的文化精英,是民族精神的凝结者、传承者和传播者。修身养性,培养崇高的品格是高校教师一生的追求。
2.2 高校教师应积淀才学,探索创新
才学指才能和学问。明代诗人薛蕙认为:“才本系于天,学系于人。非其才,虽学之不近也;有其才矣,非笃于学,则不尽其才也。”才能和学问最早用于创作者,认为只有才学兼备的创作者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对于高校教师而言,高校教育本身就是富有创作性的工作,因为其面对的是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群体,是以全面发展为自己学习己任的能动的个体。再者,高校教师和中学教师很大的区别就是科研创新。优秀的高校教师必然以坚实的科研工作作为后盾,引领学生走在学科的前沿,让学生真正学习到本专业最高深、最实用的学问。所以,高校教师必须才学兼备。这就要求高校教师须扎实专业理论修养,通熟其他专业常识,对某些专业问题有自己的创见,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等。只有才学兼备的高校教师,才能让学生有体会,有感悟,有提高。
2.3 高校教师应体验人生,提升境界
最理想的人生是审美的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审美的境界。这里讨论的体验人生,并不等同于人生实践,而是强调对美好事物和现象的探寻、沉浸、体验的过程。通过对美好事物和现象切身的体验,逐渐沉淀出一种充溢着和谐感、自由感、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审美的人生模式。在审美的人生模式中,人总能以艺术化和诗意化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人性自然被升华,精神自然被激活,人就会变得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充满勃勃生机,更有情趣,更热爱人生,具有更开阔的胸襟和眼界。高校教师首先自己要培养探索、沉浸、体验美好事物的能力,使自我人生向审美的人生靠近,然后才会具备相应的人格力量去感染、熏陶学生。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把自己作为榜样去熏陶学生,还要总结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向审美的人生靠近。
众所周知,教学相长。教师以自我为榜样去感染、熏陶学生,与此同时也是自我熏陶、自我提升的过程。在向审美的人生和境界靠近的途中,教师无论是积累知识,探索创新,凝神思索,切身体验各种美好的事物和现象,其过程都是充满艰辛和挑战的。在生存和发展中,必须超越由现实功利、意欲思想带来的纠缠和负累,勇于正视痛苦和不安,让生命活力与理想、情趣、自由、和谐相伴。正是有了这个过程,人生经历才绚烂多彩,内心才会充溢常新而日增的惊喜,人生体验和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经过不断地自我超越,艺术化的、诗意化的人生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总之,在通向“美丽的人”的途中,在经过无数次的自我超越,高校教师也在向完满的人格靠近,达到自我完善的人生境界,成为真正“美丽的人”。
3 美育是培育“美丽的人”的有效途径
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对于高校来说,就应该建设“美丽校园”,培养“美丽的人”。而培育“美丽的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美育。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人格的完满,学会体验人生,使自己得到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人生,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境界得到升华的教育。自20世纪20年代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随后又提出具体的“美育的实施方法”以来,审美教育早已被教育界认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也就是当今形势下的“美丽的人”,成为每个优秀教育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在现代社会的种种压力面前,审美教育是通过熏陶和感化,引导人的精神达到净化、升华的层面;审美教育通过维护个人精神的和谐,从而维护整个人际关系的和谐。“美丽的人”在精神层面达到的正是这样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在中国教育中,高校因摆脱了升学和应试的压力,成为真正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学生人生境界的教育。因而,高校也就顺其自然成了审美教育重要的实施场所。
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时期,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阶段。中学时期可能只有五六门主要课程,而高校通常为学生开设三十门以上的主修课程和数百门选修课程,且每门课程都可能属于不同的科系,这就为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自身修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另外,高校的课堂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高校几乎都设有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社会实践、学习调查,也会经常聘请校内外权威专家开专题讲座等。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能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进行人生思考,体验多彩趣味人生。在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活动内容中,多数高校也很关注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人格完满方面的审美教育,尤其是众多选修课程的开设,突破了狭隘的专业学习,使人思想开阔,视野开阔,技能多元化。高校课程的多元设置,有利于学生尽可能涉足更多的领域,学习更多的知识,受到更多的熏陶和感化,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美丽的人”。大学教育必须使美育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过程中,在让学生成为某个专业合格的人才前,先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美丽的人”。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郭声健.美育期待:科学表述与具体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6~28.
[4]刘琼华.高校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6):36~38.
[5]敏霞,谢继红.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与作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153~155.
[6]杨柳,杜侦.论大学教师的人格魅力[J].江苏高教,2006,(4):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