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根本特色

2013-04-12

关键词:生产力现代化特色

沙 莎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根本特色

沙 莎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既要坚持共性原则,也要注重个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因为它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国情的特殊性——特殊的起点、特殊的过程以及特殊的任务,又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进而形成了中国特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生产力落后的起点上进行的,而并非建基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而是一个社会主义建设与现代化有机统一的过程。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将是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结合,开创出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特色;特殊起点;特殊过程;特殊任务

目前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根本特色的研究,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四种颇具代表性的看法: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三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四是非公有制经济论。但是,现有的成果大都过于重视各个具体方面的探讨,而从整体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的则颇为少见。本文试图在与社会主义一般特征的对比中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根本特色,从总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特色之所在,虽未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方面的特色,但已经内含了具体特色的根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1]13,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一个科学判断。科学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般论断,具有普遍性意义,就此而言,个别是一般中的个别,个别应该体现一般;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虽然针对整个人类,但只能通过研究特定民族在特定时期的发展状况概括而形成,就此而言,一般寓于个别之中,任何一般都必须以个别为载体并加以体现。因此,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色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色之一:特殊的起点

1954年毛泽东对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状况有一段极其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2]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和起点,这与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完全不同。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现代工业组织、以现代复杂技术为基础的分工的高度专业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劳动协作化模式,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前提。因为只有这些进程才能创造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会建立于其上的经济充裕的必要条件”[3]。对于恩格斯来说,“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的”[4]。可见,在经典作家那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条件,他们为进入社会主义所设定的门槛之一就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并不是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规定的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他们痛苦地认识到,前工业落后的贫穷的中国缺乏这些物质条件。但是中国共产党人碰到了一种尖锐的历史的两难境地。一方面,正是中国现代资本主义不发展使社会主义革命者首次在中国取得了政权,另一方面,也恰恰是资本主义不发展使执政的革命者缺乏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物质基础。

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不同阶级不同理论先后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然而遗憾的是所有这些运动一一失败。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真正实现了中国的独立,打开了中国进步和发展的闸门。但是,必须要明白的是,1949年以前的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1949年前的革命本来应该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其前途应该是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由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先天不足后天不充分”,其力量很小很弱,不足以领导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这样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任务就历史地落到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以1919年为界划为两段,之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是“新”就在于新的领导力量,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这样中国革命的最终目的就不是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将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5]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实际上是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发展的不充分,另一方面也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起点上。

在生产力如此落后的起点上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发展生产力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经典作家所勾勒的社会主义蓝图里当然是不存在的,因为在他们那里,社会主义一开始就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社会主义一诞生就向世界展示出了自身的优越性,因为它不仅具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而且还变革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但是,反观中国社会主义的起点,它不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而是在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基础上诞生的,那么,在这样的起点上诞生的社会主义,它的优越性如何展现出来呢?对此,邓小平作出了科学的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6]117“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6]63这样看来,中国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改变国家经济落后状况,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问题在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发展生产力以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在短时间内赶上甚至超过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个问题困扰了中国共产党人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往往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认定的未来社会将以计划方式进行资源配置,但是忽视了这种计划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计划和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社会主义者那里被彻底简单化了: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而资本主义就是市场经济。的确,社会主义确实应该采用计划经济,但是这种采用是有一定前提的,这一前提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采用市场方式配置资源的缺陷逐渐显现的情况下对市场经济的扬弃。判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还应该从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去寻找,以资源配置手段的不同来区别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显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注重从生产关系方面来描绘未来社会主义的蓝图,是因为已经暗含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当今社会主义却不能简简单单地定义为计划经济,必须看到生产力标准在区别社会性质方面的关键性作用。关于市场和计划与社会性质的关系,邓小平作出了科学的论断:“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6]373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但是这种指导绝不是照搬照抄,而是结合本国国情的具体运用,“‘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都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讲一切从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出发,要同时从这两方面国情和实际出发,不能各执一端,有所偏废。忘记了社会主义,就会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失去前进方向;忘记了初级阶段,就会否定改革开放,丢掉中国特色”[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选择市场经济,不仅不能视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背离,恰恰表明我们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色之二:特殊的过程

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但是,改造上层建筑革命的胜利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变革并不表明以发展现代生产力为中心的现代化运动的终结。这仅仅标志着中国现代化道路发生了一次历史性转变: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转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而如果从现代化历史进程来看,中国的现代化却仍处于现代化的启动阶段。现代化从广义上来讲是依靠现代工业、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实现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现代化虽然起源于西欧,但却是人类历史中任何地区任何民族都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言:“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8]8中国的现代化始于1840年,之前的中国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农业国,之后的中国历史是传统农业社会的解体和不断探索向现代社会迈进的历史。不可否认,西方列强的入侵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导火索,因为“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解体一样”[9]609。之后,虽经封建地主阶级的自强运动、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农业社会的解体,但是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却并没有在中国确立。直至新中国成立之时,中国社会仍是一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没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农业国家。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现代化已经完成或行将完成的时候,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候中国的现代化才刚刚处于启动阶段,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

从社会主义角度来理解现代化过程,可以看到现代化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巩固的过程,同时现代化的过程又是为未来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的过程。刀耕火种的农业社会显然走不出社会主义,贫穷落后当然不是社会主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并且断言:“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9]592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中,马克思再一次明确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8]10。这样看来,马克思本人虽没明确提出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但不言而喻的是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建基于现代生产方式之上,即现代化已经完成或行将完成。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却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极其落后的水平上,基本上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农村人口占人口的大多数,现代生产方式不仅在农村找不到踪影甚至在城市也没有太多的市场。因此,从当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来看,现代化所激发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创造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是社会主义巩固的重要条件,因为“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末,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10]。而从社会主义长远发展来看,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当然不止步于社会主义而是要迈向共产主义,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6]116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保证逐步创造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物质条件。

从现代化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展,即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社会主义还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解。现代化运动作为一种世界趋势,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如果不想落后于世界潮流都必须进行,资本主义社会也进行现代化,并且就当下所取得的成就而言,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远远在社会主义之上。资本主义社会所实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水平、对自然科学改造水平也非当前社会主义国家所能企及,但是现代化的成果却并没有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共享,工人的绝对贫困虽然减少了但是相对贫困却增加了。归结起来,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虽然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解方面走在了前面,但是由于囿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不可能很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虽然在追求生产力水平上并无分歧,但是“中国特色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11],还要追求“人同自身的和解”。这样就不难分清资本主义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区别,坚定不移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因为,“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6]204。在中国推进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是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色之三:特殊的任务

起点的不同和过程的不一样必然导致中国社会主义的最终任务既要紧扣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而进行,又必然会显示出自身的特色。具体说来,中国社会主义要完成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三个结合。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如果仅仅从实践层面来看,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再谈的必要,30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社会主义选择市场经济的正确性。但是,若回归理论层面,这个问题却是始终萦绕社会主义者头脑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那里,无论马克思恩格斯,抑或列宁,都对市场经济都采取拒斥态度,在他们看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水火不容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由人类积累的思想材料构成,它归根结底反映在既往物质条件下社会关系运动的规律;社会主义实践,则是由人类现存物质条件所体现,它归根结底表现社会关系运动规律的发展。社会主义理论要求科学性,具备最为完善的逻辑论证体系;社会主义实践要求正确性,力求实现行动结果与预期目标的高度一致。马克思作为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虽是革命实践者却以理论修养见长,其思想的逻辑性几乎达到滴水不漏的程度,一百多年来不少试图攻倒马克思的学者,最终除了暴露自己的浅薄和狂妄之外,往往一无所获。可见,经典社会主义拒斥市场经济决不是马克思个人心血来潮或感情喜恶所致,而是慎重考虑所得,是与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紧密相联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物化经济,把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作为自己唯一追求的目标,鼓励任何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要素都参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并根据贡献大小确定最后分配比例,必将导致各种资源无序参与社会竞争,并最终拉大贫富差距。社会主义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但显然这一目标的实现得益于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就物的层面而言,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要求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力高度发达,但是资本主义却仅仅到此就止步不前,社会主义却要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样看来,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都是增长社会财富的一种手段,但是与社会主义结合的市场经济却要求在最终发展的成果分配上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结合。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3。由此不难得出,实现现代化是我们要完成的总任务之一,但是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而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之所以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最根本的就是因为奠定中国现代化真正基础的这场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基本取向是社会主义。这就是说,在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不同阶段上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手段,但是在基本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只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才能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中国的现代化面临的是一种非常态的国内外环境,即便是从帝制被推翻算起中国也近半个世纪几乎没有享有过和平与统一,而如果从鸦片战争算起那么则是整整一个世纪没有一个稳定的国内外政治环境。现代化的驱动因素与抑制因素一直处在相互磨损之中,没有哪个因素长期处于统治地位,中国的现代化既没有出现跨越式的发展也没有后退,一个世纪内中国的现代化实际上一直在原地踏步。这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都是极其少见的,日本明治维新工业化起步以后,享受了70多年的稳定与和平,只在1871年至1877年发生过一次较大的农民骚动,长时间国内外政治环境的稳定为日本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每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阻碍因素与驱动因素必定是不同的,中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的最主要的阻碍因素就是国家体制的破坏、国家主权的破损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一句话就是只有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真正实现中国的独立与统一,才能为现代化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国无产阶级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真正实现了中国独立与统一,揭开了中国现代化的真正序幕,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必将与社会主义结合,走出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之路。

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结合。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结了几代中华儿女的夙愿,是每一位中华儿女所期盼的。更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实现“中国梦”,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不断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历史,回顾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国梦”是以中国道路为现实基础的,并且与道路有着本质的联系,正如中共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1]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的确立,决不是历史的偶然,恰恰是历史不断“试错”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缺乏探索的民族、勇于学习的民族,从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中国先进分子从学习西方的器物、西方的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文化,但是一次次的学习、探索没有换来国家富强光明前景的展现,反而是国家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毛泽东在总结中国近代这段历史时写道:“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13]1470中国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都失败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复兴的真正基础。新中国建立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虽然出现了“左”和右的错误,但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的复兴展现出辉煌的前景。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最终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170多年接力探索中创造和积累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总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首先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理解特色,只有全面把握“特色”的丰富内涵才能摒除来自“左”和右的两方面的错误,真正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经典社会主义相区别而形成自身的特色,最主要的是由中国特殊国情决定的,在实践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起点、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过程和社会主义建设所要完成的特殊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科学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世界意义”[14]。特殊的国情不仅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根本特色的实践基础,更是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根本特色的关键所在,只有全面把握中国特殊国情的三个方面,才能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根本特色的所在。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9.

[3]莫里斯·麦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杜蒲,李玉玲,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5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3.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6.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雷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谛和要义的新概括[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1).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6.

[11]周春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齐鲁学刊,2012(6).

[12]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

[1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

[14]郭建宁.继续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2).

[责任编辑孙景峰]

D616

A

1000-2359(2013)06-0051-05

沙莎(1983-),女,青海西宁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3-03-26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BKS004)

猜你喜欢

生产力现代化特色
边疆治理现代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