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文化软实力的视角
2013-04-12赵丽涛
赵丽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文化软实力的视角
赵丽涛
(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上海200241)
文化“走出去”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处于文化软实力核心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去”却被边缘化,长期以来受到忽视,这值得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去”是参与国际文化软实力对话和交流的必然要求,也是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注重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去”战略,从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核心价值观;走出去;文化软实力
也许我们不会忘记,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称:“根本不需要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身利益、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思想观念。”[1]今天看来,这种说法有所偏颇。我们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思想文化力量也取得长足进步,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其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也有较大发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地位仍需进一步提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去”需要引起我们关注。
一
“走出去”原本是我国经济发展论域中的对外战略选择。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此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经济领域中的“走出去”战略为提升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跨出国门提供了政策支撑和方向引导,带动了国家经济迅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与国外间的交流和对话日益频繁,文化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显,文化软实力愈来愈成为各国建设的重中之重。对我国而言,经济领域内的“走出去”战略必然会慢慢渗透到文化领域,并逐步确定和发展文化“走出去”战略,以增强中国软实力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002年7月曾任文化部部长的孙家正指出:“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宣传当代中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大力传播当代中国文化,以打入国际主流社会和主流媒体为主,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和现代传播方式,树立当代中国的崭新形象,把我国建设成为立足亚太、面向全球的国际文化中心。”[2]文化“走出去”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为学者讨论和研究的热点话题,从而为文化“走出去”上升到国家层面战略奠定基础。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3]284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则更为鲜明的提出:“加快实施文化产品‘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3]1031“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3]1081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指出,我国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党和政府对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顶层设计为文化走向世界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并成为我国关于文化发展的突出主题,对外文化宣传、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取得长足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巨大的“文化逆差”,维护了国家文化安全,塑造了国家良好文化形象。然而,梳理和研究文化“走出去”具体情况却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去”的情况不容乐观,甚至出现被边缘化现象。例如,探讨和实施文化“走出去”,传统文化理所当然被放在核心位置,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成为焦点;京剧、龙文化、影视作品等颇受重视,而关涉我国文化安全和软实力关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被漠视。甚或如今,即使有学者关注到,也是语焉不详,流于形式、蜻蜓点水,未触实质。这种现象值得反思,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所谓文化走出去,就是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不断提高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发展外向型的文化产业,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从而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的认识,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我国的国际话语权,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4]从概念中我们发现,文化“走出去”就不单是文化产品走出国门、不能仅仅着眼于文化贸易的繁荣,也必须将视角转向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在文化软实力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始终把它作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键方面予以重视。因而,我们讲文化“走出去”,一个关键方面是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去”。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去”是参与国际文化软实力对话和交流的必然要求。当今国际社会中,国家间综合实力竞争日益激烈,但其内在要素序列位置在悄然转变。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要素在综合实力中依然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文化的地位更加凸显。“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由经济领域向政治和文化领域推进,并聚焦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5]而在文化软实力竞争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各国培育和建设的重中之重。核心价值观唯有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互动和交流中才能获得自身成长和发展,如果“闭门造车”、“关起门来搞思想”,就无法与其它文化思想交流和碰撞,遑论从其它文化思想中借鉴和汲取有益因素,其结果可能造成核心价值观的狭隘性、封闭性、片面性等弊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精神性的软实力价值体系,要有全球视野,积极“走出去”参与跨文化交流,敢于同国外各种文化软实力进行对话和较量。在此过程中,发出中国声音、彰显中国形象。客观的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文化软实力中尚未形成较大影响力,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这就更加需要参与国际文化软实力交流和对话,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竞争力。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效仿拜占庭帝国。在许多这种交流中,作为‘学生’的落后的国家最终总是超过做老师的先进国家。在中国与外来文化交流过程中,假如中国是学生,那么中国最后也会超过她的先进老师的。”[6]为此,我们应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和对话,从而才能在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中由“学生”渐渐变为“老师”,得到世界的认同、理解和尊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去”是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必然要求。“软实力”表述用词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S.ye)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来。随后,在其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中对“软实力”进行了理论阐述。值得注意的是,约瑟夫·奈是在针对国家实力中“硬权力”对立面上提出“软权力”,并指出这种“软力量”的重要作用。它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价值观倾向,旨在为寻求文化霸权提供理论支撑。也就是说,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具有明显的“向外性”,“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达到了它想达到的目的,可能是因为别的国家想追随它,崇尚它的价值观,学习它的榜样,渴望达到它所达到的繁荣和开放程度,在这个意义上,在国际政治中制定纲领计划和吸引其他国家,与通过威胁使用军事和经济手段迫使它们改变立场一样重要。”[7]由于西方强化意识形态输出,打“文化软实力”牌,依托高科技技术,借助语言优势而迅速传播、扩展,对国外民众和国外华人、华侨、留学生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片面乃至极端认识。特别是非意识形态论、意识形态淡化论、普世价值论思潮挤压和蚕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存空间。由此,不仅导致人们社会主义意识淡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虚假和欺骗等现象,而且直接危及我国文化安全,侵蚀我国“文化主权”。对于倡导多元文化共存的国际社会,如何在西方勾勒出的现代世界或后现代世界中确立中国自身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并发出中国声音问题值得关切与深思。如果只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国内民众之心,设置“防火墙”来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价值尚不足以能应对西方核心价值观的冲击,也无法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在国内与国外形成互动优势。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坐以待毙、满足于国内传播,还必须走出国门,彰显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魅力,塑造良好形象,回应西方意识形态的恶意攻击,在反复较量中掌握和主导文化话语权,营造中国和平发展、和谐发展的国际文化舆论环境,保障我国“文化安全”。
三
近年来,学界一直在讨论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取得很多富有见地的成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首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明确阐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去”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去”过程中需要我们注意如下方面:
(一)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和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它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用语表述上看,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方面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一致之处,但应该明确的是,这些理念是人类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不可否认,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思想曾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不能据此将西方的核心理念封为“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同一用语所蕴含的本质思想划等号。换言之,我们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放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概念框架中,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特征、话语特色、风格体系。以“民主”为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指涉人民民主,是广大人民享有的民主,对全体人民负责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富强”、“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是彰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之处。如,我们讲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立场,坚持价值观的社会主义范式和价值取向,不能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同化。
(二)注意中国与国外的语言距离和话语距离,科学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施莱尔马赫说:“个人在其思想时是受(共同的)语言所制约的,他只能思想那些在其语言里已有其关联的思想(die Gedanken)。一个新的思想如果不与语言中已存在的关系发生关联,它就不可能被传达。这是基于思想乃是一种内在的讲话。由此显然可见,语言决定了个人在思想方面的进展。”[8]伽达默尔也说:“只要一个人所说的是其他人不理解的语言,他就不算在讲话。因为讲话的含义就是对某人讲话。讲话中所用的词所以是合适的词,并非仅用为这些词向我自己表现所意指的事情,而是因为它们使我正与之讲话的另一个人也了解这件事情。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讲话并不属于‘我’的范围而属于‘我们’的范围。”[9]这说明语言在理解中的重要性。语言距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所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我们所在国度的言语用词和表达方式,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由而,在“走出去”过程中就存在如何用合适国外语言完整、准确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特别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与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用词上的重叠之处,这就更加需要突破语言障碍,准确翻译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国外民众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阐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外传播中存在话语距离问题。当前,国际上文化软实力竞争中最关键的就是话语权,谁拥有占主导地位的话语权,谁就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我国的核心价值观所使用的词语、言说方式都体现中国化的风格,折射出中华民族的表达方式和思考方式,这显然与国外有所不同。而不理解和误解之所以会产生,就是原始词义、话语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为此需要我们在话语权上做足文章。一方面,“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人出国人数大为增加,国外华人、华侨、留学生等很多说“汉语”的人日益增加。同时,随着孔子学院、汉语交流等文化项目实施,外国人“精通汉语”人数也与日俱增。这启示我们,要把原汁原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语言、话语零距离”方式呈现给他们,从而能更加直观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加认同感。另一方面,“用外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大部分国外人来说,他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审美观念、心理状态等方面都与中国有较大分殊,不能采取直接方式硬性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采用更加隐性方式,以既适合国外民众理解的话语,又在坚持原则基础上阐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砥砺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在亚洲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产生过甚至仍然在产生重要影响。”[10]当下,我国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应该承认,近年来,我们在文化“走出去”上取得很大成果,增强了我国在国际文化领域的地位,特别是在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方面取得很大成效,在国外民众中有一定的认同感和影响力。我们要利用这种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传统文化中。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比如,“和谐”、“友善”等思想就和“道家”的自然观、儒家的“仁爱观”具有一致之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传统文化的国外基础优势来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扬。比如:利用“中国文化年”、“春节”、“孔子学院”、“汉语文化角”等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外传播
高度的理论自觉,要求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清醒的认识,对它的形成过程、形成背景、意识形态指向等有理性认识,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精神,根据实践、时代的变化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意涵;要求我们既能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区别,又能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之处,能够通过借鉴和汲取西方核心价值观中的有益因子来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中应有这种理性思维,增强理论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在与其它核心价值观的反复交流、碰撞、较量中展现自身魅力。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1]也就是说,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过程中抓住理论宣传的系统性和准确性这个根本,自觉把握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防止以割裂和教条的方式向国外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保持理论自信,并非盲目的理论自负,将其它国家核心价值观视为“腐朽之物”,而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对于其它价值观的比较优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去”过程中,能够坚定立场,始终保持自我的认同性和肯定性。树立高度的理论自信对于我们今天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直以来,在理论热点问题中,都是西方设置话题,我们跟着讨论,比如,我国学者关于“文明冲突”、“正义观”等价值观的探讨都是在西方核心价值主导下的问域和答域框架下进行,这就在自觉不自觉中陷入西方的问答逻辑,让别人牵着鼻子走。正如有学者指出:“缺乏自身文化根基的话语体系,只是一些概念、判断、推理、结论都西式话语范式下的中国版,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独特的影响力,不仅导致中国话语成为相对弱势的话语体系,而且容易陷入西方的话语和逻辑圈套,并且在不经意间承担起传播西方理念、价值观念的‘志愿者’角色,最终导致我国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陷入被动局面。”[12]为此,我们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中必须要在保持理论自信基础上激发文化创造力。“一个民族要持续不断地增强文化软实力,就必须持续不断地激发文化创造力。这既是文化自信、自觉的表现,也是实现文化自强的不竭源泉。一个文化创造力强盛的民族,更容易赢得其他民族在观念上的尊重、情感上的亲近、行动上的支持。这种让其他民族尊重、亲近和支持的能力,实质上就是‘文化软实力’”。[13]可见,理论自信基础上的文化创造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之间形成良性互增效应,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海外宣传。
[1] 陶庆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家形象[EB/OL].http://art.chi⁃na.cn/guandian/2009-11/10/content_3233951.htm.
[2] 孙家正.关于战略机遇期的文化建设问题[J].文艺研究,2003 (1).
[3]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 郑雅卓.走出去战略的文化内涵[N].人民日报,2011-12-02.
[5] 周琪.全球化境遇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选择[J].哲学研究,2012(6).
[6] 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5.
[7] 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9.
[8] 洪汉鼎.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50.
[9] (德)伽达默尔.诠释学Ⅱ: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89.
[10] 王世枚.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的自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 王志军.跨越制约我国话语权提升的话语表达障碍[J].红旗文稿,2012(19).
[13] 张学英.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路径[J].理论研究,2012(1).
责任编辑:胡 晓
D64
A
1004-941(2013)03-0064-04
2013-05-08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ZD008);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大问题研究——防范现代危机的公共政策系统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AKS003)。
赵丽涛(1984-),男,河北邯郸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