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

2013-04-12倪志宏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10期
关键词:学分制导师制本科生

□文/倪志宏

(河北大学计算中心 河北·保定)

一、引言

近年来,本科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各高校都相继实施了学分制教学模式。我校在2003年也开始实施学分制,并逐步推行了选课制、导师制、主辅修制等主要制度。其中,选课制是核心,而本科生导师制是对于选课制的重要补充,是学分制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价值分析

导师制是指导师对少数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传统的“教与学”变为“导与学”。导师制最早主要应用于研究生人才培养,最早产生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19世纪,美国的哈佛大学率先推行选课制和学分制,并带动了很多英美学校学分制的建立。于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实施学分制后,又进一步将导师制推广用于本科生的培养。我国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只有“教”才“学”的不良习惯。而学分制的实施,突出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因材施教,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要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及需要,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而目前的大学生却表现出还不适应这种管理体制,部分学生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无法独立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选择,选课具有盲目性、盲从性,在不了解学科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下,只是片面迎合个人兴趣或一味追求学分,导致课程选择不合理,知识能力结构欠陷。而导师制的实施,可以给予上述学生很大的帮助。导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层次,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课程学习表,选择满足个性需求的课程和任课教师,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传统的应试教育、大学生毕业的条件、大学生就业的压力等因素,造成了目前许多大学生非常重视考试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学生从一开始入学,除了正常的课程学习外,把主要精力都放到学习英语、学习计算机以及各种职业证书的取得上,从而造成了许多学生高分低能。通过导师制的实施,学生与导师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目标明确。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弥补了传统学生教育管理体制的不足。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采取了班主任、专职辅导员的制度,主要是负责学生的生活及思想政治工作,很少对于学生的学习目标、课程的选择、学习计划的制定明确定位。而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传授专业知识,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时间很少,缺乏育人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管理就形成教师、辅导员两条互不交叉的线,导致出现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致的现象。导师恰恰是教师、辅导员两者的融合,既进行专业指导又育人,使学生能够健康发展。导师制的实行,有效弥补了学生教育管理体制的不足。

三、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

1、导师职责、工作内容模糊。关于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许多导师还存在着模糊的概念,他们虽然被聘为导师,但是却并没有被告知具体的职责,许多导师认为无从可导。研究生导师主要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上给予指导,辅导员在生活中、思想教育方面给予学生指导。本科生导师大多数是从事教学一线的老师,除了教授相关专业课程外,对于在其他方面怎样指导学生,主要工作内容,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并不明确。许多高校并没有明确导师在具体某些方面给学生指导,同样没有给出指导的工作量,没有对导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有的导师对于选课、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具体细节并不了解,导致导师对于工作内容、承担职责感到模糊。

2、生师比失衡,导师资源匮乏。导师制的实施,要求有较高的师生比,这样才能保证有充足的导师资源,学生与导师之间能够有充裕的交流时间,达到指导学生的良好效果。依据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导师制的经验,每位导师指导6~12名学生,指导效果最佳。在美国常春藤盟校中,斯坦福师生比是1∶3,普林斯顿师生比为1∶6,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均为1∶9。我国目前全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17,有的高校由于扩招,多则达到 1∶20。生师比低下,造成教师总体数量紧缺。再加之高校教师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有时还需要进行自身素质的提升,工作量很大,无法拿出更多的时间及精力指导学生。而且,许多青年教师经验欠缺,不能担当导师,造成导师资源匮乏。

3、导师的遴选办法简单。本科生的导师不仅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而且要熟悉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如选课的具体操作步骤、教学计划中各个课程组及教学内容的衔接等内容。但许多高校对于本科生导师遴选的办法简单,除了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外,只是简单的从英语、计算机的水平或者从职称的高低来判断导师的资格。许多高校由于师生比很低,为了达到指导学生数量的指标,放宽了担任导师的条件,甚至不进行双向选择,只是单方的进行导师选择学生,或者直接规定导师与学生的名单。

4、导师制实施效果评价机制欠缺。由于导师制在高校中还是新生事物,许多高校只简单规定了导师的职责、遴选办法、监督的办法等等,并没有建立导师制实施效果评价的机制。有的院校只是通过举办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的过程中,粗浅的了解导师制实行的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价制度,并未设专人进行评价工作。

四、完善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的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运行模式需进一步进行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严格导师的选拔,扩大导师的遴选范围。由于大部分高校都面临教师总量相对较少的困境,对于导师的遴选,可以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扩大导师遴选的范围。首先,明确导师的资格要求。一是思想作风好,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为人师表;二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水平,熟悉教学环节的组织;三是能够分配一定的时间进行指导,愿意不厌其烦地与学生交流。其次,实行导师、学生的双向选择。导师的确定,除了要达到任职资格外,还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不同,进行学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再次,扩大导师的范围。为了保障导师指导学生的质量,解决教师数量紧缺的问题,可以选择有丰富经验的退休教师、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学管理人员或者是水平较高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担任导师助理。这样的合作指导,既能够减轻导师的负担,又能够保证导师的指导质量。

2、明确导师职责,合理确定导师介入时间。导师职责的明确是导师制实施的基本保障。首先,导师要严格遵守学校有关的规章制度;其次,导师要了解所指导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的优缺点,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改进学习方法入手制定相应的指导计划,并接受学生在专业发展、继续深造等方面的咨询;再次,导师要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最后,通过与学生的频繁深入的交往,要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健康地发展。

合理确定导师的介入时间。若从低年级开始配备导师,由于低年级学生大部分进行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尚未涉及专业课知识,导师不便于开展工作;若从高年级开始配备导师,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加之学生需要考研、就业等,导师的指导已不能形成有效的改变作用。那么,什么时候给学生配备导师效果最佳,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的。有的专业在高考招生时,实行单独招生,就可以从一年级开始配备导师,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及知识结构。大部分高校都实行学科大类招生,可以考虑比照专业分流的时间,配备导师,导师既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又可以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进行指导。

3、健全本科生导师制监管体系。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过程一样,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管体系。但与其他监管体系不同,导师制的监管体系具有一定的时滞性。由于导师可以自由支配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内容以及指导方式,因此导师制的实施在监督管理方面不能有效地监控导师的指导过程,只能通过某一阶段运行结果的反馈,采取对话或者纸介等记录形式监督导师的行为。

4、建立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效果评价机制。导师制的运行效果不具有明显的特征,而是隐性的,许多高校都忽视了对导师制运行效果的评价。由于导师制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质量工程,承担着一定的成本,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导师的评价可由院级单位进行,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导师评奖的指标。可以采取多元评价主体,学生评价为主,导师自评、导师同行互评为辅的方式。

5、健全本科生导师制激励机制。受学生素质、导师水平的影响,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量由于指导层次的不同,工作量的大小也不尽相同。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量虽然无法确切衡量,但也可以通过某种形式进行量化。为了保障导师制的实施质量,需要健全本科生导师的激励机制。对于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的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在年度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取消当年导师资格,根据情节轻重及时给予相应处理,并记入导师跟踪档案,并且在下一届进行重新申报遴选。

[1]Ping Jiang.The Implementation Value and Running Mode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System[J].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2006.7.

[2]江萍.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价值与运行模式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6.7.

[3]YanfengWang.Consideration of Undergraduate-Centered Tutorial System[J].Social Sciences Journalof Colleges of Shanxi,2006.2.

[4]王艳锋.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2.

[5]Yajing Pan.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Tutor System and Evaluation of TutorWork[J].Journalof Quanzhou NormalUniversity,2006.1.

[6]潘雅静.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及导师工作的考核评价[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1.

[7]Lili Wan.Thoughts on Improving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J].China Education of Light Industry,2006.3.

[8]万丽丽.对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6.3.

猜你喜欢

学分制导师制本科生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