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低碳城市建设路径研究
2013-04-12周振娥柳海英
□文/李 华 周振娥 柳海英
(河北行政学院 河北·石家庄)
一、引言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迅速发展,人口转移,城市人口剧增。目前,城市容纳了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的75%。城市对资源的需求和碳覆盖领域的扩张都远远超出其所能承载的界限,严重影响它的继续发展及其在当地和全球环境、经济中的作用。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58%~6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8~9亿。这无疑将推动城市能源消费量和CO2排放量快速增长。城市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发展的前列,能否顺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建成宜人居住的城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低碳经济时代来临时的应对调整能力。低碳城市是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低碳城市概念阐释
国际社会于2007年开始关注低碳城市的概念,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低碳城市概念进行了阐释。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最终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的内涵应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必须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保持能源低消耗和CO2低排放。2009年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绿皮书将低碳城市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经济性、安全性、系统性、动态性、区域性。低碳城市的基本支撑体系是低碳城市的产业结构体系、低碳城市的基础设施体系、低碳城市的消费支撑体系以及低碳城市的政策制度体系。
三、中外低碳城市建设实践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低碳城市建设的典型有丹麦模式、英国模式、瑞典模式、日本模式、美国模式等。自2006年起,国内对低碳城市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虽然在实践上各城市构成和重点有别,但在以下几方面有着共识:1、都制定了减排目标;2、关注人力资源和教育培训;3、强调低碳发展的经济机遇;4、通过技术发展减少排放;5、制定了分部门的减排目标和具体行动;6、市政府机构以身作则,优先落实减排行动,起到示范效果;7、强调行为主体的相互合作和市民日常行为的改变,鼓励不同层面的机构和人员参与。不难发现城市层面的建设都有相对固定的要素:低碳城市整体发展目标、目前各部门碳排放情况、碳减排目标确定、各主要部门的碳减排目标与行动、通过大型项目推动低碳化发展、转变能源使用结构政策、低碳城市理念宣传教育、实施效果反馈与评估等。归纳起来就是从城市的四项基本功能入手,通过居住、就业、交通和游憩相关的各部门的碳排放目标和行动计划的制定,达到减少CO2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各城市根据自身城市发展阶段和发展侧重点的不同,结合城市特色分别选择适合城市低碳建设发展路径的行动内容。
四、河北低碳城市发展途径分析
河北省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全国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个性。共性表现为现有能源资源条件都无法持续支撑高碳城市发展模式;个性表现为河北省具有全国唯一怀抱两个直辖市的独特区位,特别是首都对生态环境的高标准要求与河北省固有的重化产业结构及高碳城市模式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借鉴国内外低碳城市研究和实践,结合河北城市发展的特点,创新研究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低碳城市,更加具有紧迫性。
(一)树立低碳理念,建设低碳社会。理念创新是行动的先导。低碳理念的形成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城市的基础。
第一,提高低碳意识。政府机关率先垂范,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城市规划编制,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推行“紧凑型”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教育部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设内容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青少年的节约、环保和低碳意识。企事业单位、社区等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低碳宣传。开展低碳机关、社区、学校、医院、饭店、家庭等创建活动。
第二,推广低碳生活方式。采购低碳产品,鼓励低碳消费,推行绿色消费模式。各地政府优先采购节能和环保标志产品,加快节约型、环保型政府建设。开辟非机动车专用装置,规划遍布城市的自行车租借系统,鼓励以步行和使用非机动车出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进城市轻轨和地铁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电动和混合动力公共交通工具。大力开发绿色节能环保建筑,有计划地对城市现有居民住宅实施节能、保温技术改造,尽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发展低碳经济,培育低碳产业
第一,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快电源结构调整,推动电源结构由单一煤电向煤电、气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垃圾和秸秆等生物质能发电并举的方向发展。优化电源配置,重点发展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的燃煤机组,提高电力装备水平。推进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与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稳步发展太阳能利用产业。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第二,加快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节能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加强排放监控技术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强发展清洁汽车技术和汽车尾气控制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开发工业固体废物、农作物秸秆的高效利用技术。组织实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重大科技专项以及与建筑一体化的光伏屋顶、光伏幕墙等重大科技示范项目。依托各市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的低碳实验室,引导其面向应用、面向企业、面向市场,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第三,发展静脉产业。加快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使用最新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废旧汽车加工回收、废旧金属加工回收、废旧塑料加工回收等重点静脉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行“收集——运转——集中处置——资源化”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三)实施低碳化管理,加强节能减排
第一,强化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强化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的监管。推动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节能管理水平,着力培养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企业。加快对传统产业实施低碳化改造。加快建设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第二,推进建筑节能。把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对达不到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新建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强化节能设计,鼓励新建居住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并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组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扩大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
第三,强化城市交通运输的节能减排。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主干道开辟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专用或优先行使通道,大力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努力使公共交通成为群众出行的主要方式。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监督和治理。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使得城市公交车尾气排放逐渐达到欧Ⅲ标准。
第四,推进商贸流通业节能减排。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在餐饮住宿行业逐步减少、最终取消使用一次性用品,积极开展争创“绿色饭店”活动;在流通领域抑制商品过度包装;在经营性服务场所广泛推广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严格执行室内空调温度设置等相关规定,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排放。
(四)完善政策体系,提供发展支持
第一,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先保证低碳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支持低碳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新技术推广应用。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低碳示范工程建设和低碳城市研究相关工作。在政府采购、城市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本地化的低碳产品。以各市现有高校为基础,通过与国内外低碳领域先进单位合作,吸引相关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低碳研究队伍。
第二,加强合作,建立联盟。以低碳城市建设为主要内容,以低碳城市研究会为依托,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国内外先进地区和研究机构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建立低碳城市发展合作机制和低碳城市联盟。引入“碳税”、“碳排放权交易”等环境经济手段,对区域内的碳排放水平进行经济调节。
第三,加强宣传,全员参与。将节能减排和建设低碳城市宣传作为重大主题,制订宣传方案,开展宣传活动。通过产业发展、技术交流等途径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树立低碳城市形象。
五、结语
低碳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未来。目前,中国城市的低碳实践还只是零散和尝试性的。正如世界气候组织发布的《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报告称,中国城市系统解决能力尚弱,一些城市的低碳实践只是“领先性的探索和尝试,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在河北省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时期,为了避免未来城市发展被“碳锁定”而付出沉重代价,在“低碳”视野下,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研究河北城市未来发展路径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
[1]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4.
[2]刘关.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道路上的国际视野.中国房地产报,2010.9.26.
[3]李猛.“中国模式”与中国低碳经济困境[J].人文杂志,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