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传媒产业的变化趋势、原因及影响①

2013-04-12洪浚浩

关键词:媒介变化

洪浚浩

(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 传播系, 美国 纽约州 NY14260)

【海外特稿】

美国传媒产业的变化趋势、原因及影响①

洪浚浩

(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 传播系, 美国 纽约州 NY14260)

本文根据美国传媒产业在最近一些年里发生的变化情况,总结了美国传媒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些新的走向,并分析了产生这些变化新趋势的各种原因和这些新的变化带来的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

美国传媒产业;转型;垄断;全球化;过度商业化;融合;资本;新传播技术

一、概述

美国的传媒产业目前在世界上是最大、最强的。不论它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好坏这个东西是另外一种标准,而最大、最强是可以通过数据测出来的。同时,客观上,好也罢,坏也罢,美国的传媒产业在很多方面引领着世界传媒产业发展的方向。在很多方面,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中国的传媒产业也已经明显体现出了美国传媒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些特征。

二、美国传媒产业的坏消息

美国的传媒产业在最近的15年到20年间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有积极的方面,也有令人忧虑的方面。先来看看不太好的消息是什么。不好的消息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媒体、媒介产品的消费及消费习惯、消费形式等在变化。由于媒体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迫使媒介公司不得不改变它们的运作方式。媒介消费者怎样改变他们的消费方式呢?第一是看电影的观众,这里是指确实走进电影院买票看电影的观众,而不是说通过各种其他形式看电影的观众,即美国的电影院观众,第五年连续下跌。这显示出了电影产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顺便提一下,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样持续下跌,电影产业不是要跌完了吗?但是美国的电影产业现在反而是更加强大了,因为由于这样的情况,迫使电影产业必须要另寻途径,其中一个途径就是应用各种新的形式把电影观众抓回来。

第二个是世界范围内的音乐产业,音乐产品的销售,已经下跌了一半以上。为什么音乐产品,比如CD,下跌这么厉害?其原因应该不难猜到,因为如今人们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而不通过CD、磁带来获得音乐,所以美国很多的音乐产品商店都倒闭了,甚至是很大型的音乐产品店也破产了。

另外一个不好的消息是关于美国的四大主要电视网。美国主要的四大电视网15年前掌控着61%的美国电视市场。但是到了2010年,它们的市场占有率只维持在30%这个数字上盘旋。这说明了以前有61%的美国人会收看主流电视,而现在只有30%的美国人在收看主流电视。当然,这里是说这几大主要电视网的市场占有率在不断地下跌,并不是说看电视的美国人下降了这么多。

从上世纪40年代末一直到后来将近50年期间,美国的三大电视网,即ABC(美国广播公司)、NBC(全国广播公司)和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美国电视市场一直是三分天下。这三大电视网占据了美国电视市场的90%的份额,而第四个主要电视网,即FOX(福克斯公司)实际上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激烈竞争才逐渐成为美国的第四大电视网。但是这并不是说在这之前或在这期间就没有其他的电视公司想成为这第四大主流电视网了,只是它们都没有成功而已。剩下来的10%左右的电视市场,就被许许多多的规模相对小、竞争力相对弱的电视公司瓜分掉了。这四大电视网在最近一些年里的电视市场的占有份额下降了一半,从61%跌到了30%,下跌了50%。

这种市场占有结构的改变,是不是只是一种经济意义上的变化?媒介产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还是有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更具体地说,从61%的市场占有率到30%的市场占有率,这种变化有没有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这四大电视网,不但是美国的主流电视,更是对美国普通老百姓来说的主流媒体。它们的市场占有率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影响了主流价值文化的传播。因为这30%的市场占有率并不是说只有30%的人在看电视,而是说主流媒体只占有30%的市场,而70%的市场则被代表非主流价值文化的几百家小电视公司给瓜分掉了。从好的角度讲,呈现了多元化。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形不成这些主流价值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换句话说,社会上主流价值文化为主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因此,产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并不纯粹是一个经济意义上的问题。对媒体来说,老百姓不读、不看、不信的话,它就成不了主流媒体。主流媒体是需要有一定的市场和相应规模的观众来接受的。

媒体产业结构的变化也表现在DVD的销售上。DVD的销售最近几年一直停滞不前,甚至不断地下跌。这两年分别下跌了11%和13%。还有就是日报和周日报的发行量。从1998年开始到现在的15年,每年都在下跌。跟20年前相比,美国的报纸阅读者减少了一半。两个美国学者甚至用数学统计的模式作了一个研究。该研究表明,报纸和报纸读者每年都在下跌。根据推算,照此下跌的速度发展下去,美国的报纸到2043年,就要消亡了。但是在亚洲主要国家的大城市,报纸和报纸读者非但没有下跌却还在上升,比如在香港、新加坡、东京、首尔和中国的许多城市。对于这个现象怎么看呢?大部分学者不同意到了2043年报纸就会灭亡的观点,因为报纸虽然会随着新媒体的挤压而产生压力,但是总有一部分人还是会更倾向于阅读传统的报纸和书籍。因此,报纸和报纸读者可能会越来越少,但是报纸并不会完全消亡。另外,传统报纸也一定会随着大众的接受情况作出新的改变。另外,完全通过数据统计模式计算出来的结果虽然很量化,但也容易忽略其他的因素。具体来说,这两个学者是根据这15年来报纸下跌的情况来假设后面30年都是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的,而其他的社会条件都没有变化。但是,事实上在以后的30年里,很多社会条件都会发生变化,包括报纸业自身的变化,比如新的报纸形式的出现,等等。这些都不能假设它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所有的条件都一成不变,那么到2043年大概报纸是没有了。但是事实上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媒体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并不会是这样。

此外,还有商业杂志的变化。商业杂志在美国相当多。美国极少有官方的杂志。因而,除了学术性的杂志和刊物以外,其余的都可以算商业杂志。商业杂志从2002年到现在的十年里,基本上没什么发展。但它的广告收入在下跌,去年一年就下跌了将近20%,并且这个趋势最近几年一直在延续,而且这个趋势还在不断地发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世界上三家最主要的严肃性新闻杂志,即Time(时代周刊)、Newsweek(新闻周刊)和U.S.News & World Report(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的Newsweek,由于广告客户大量地减少,结果这家老牌新闻杂志不得不宣告破产了。这个例子说明杂志这个产业的结构变化甚至都影响到了像Newsweek这样的世界性权威新闻杂志。

与此同时,美国商业电台的听众也在不断地减少。美国极少有官方广播电台,但是有一万多家商业广播电台。所谓商业电台是相对宗教广播电台和一些公共广播电台而言。商业广播电台下跌得很厉害,为什么呢?商业广播电台主要是两类节目,一类是信息型,还有一类是娱乐型。娱乐型的主要是放各种各样的音乐,那么可想而知,为什么会流失很多听众。因为如果听音乐的话,现在已经不一定只能通过广播来听。信息类的节目,第一类是新闻,第二类是脱口秀。但是这种脱口秀节目大部分不是娱乐性的,而是政治性的时事评论。这类听众基本上还在,但是通过广播来收听音乐的听众数量却大大下跌。由此可以看到,无论是报纸、杂志、电影、广播还是电视,几乎所有的传媒产业的市场结构都在变化,有些变得相当厉害。

三、美国传媒产业的好消息

讲完了不好的消息后,现在来看看一些好的消息。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好消息和那些坏消息是同时存在的,而不是说一段时间好,一段时间坏。它们是同时在发生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同时存在着的。

好消息是些什么呢?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媒介消费的规律好像产生了变化,但是媒体消费没有改变,媒介的消费量没有减低,反而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媒介消费的需求。也就是说,在美国社会中,媒体消费和媒介消费的需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媒介消费的规律性的东西是谁制造的?是消费者,消费者就是上帝。他们的行为方式决定了媒体不得不随着他们去改变。这些年来,由消费者制造出来的媒介消费的规律确实在不断改变。但是,这些年来,消费者对媒介消费的需求是日益增长。这个情况在中国也是这样。即使拿现在与五年前相比,甚至与三年前比,或者与上一年相比,消费者对媒介产品的需求是越来越大,从来没有减低过。当然,这个现象的程度与一个社会的结构以及这一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关系。

这方面来举几个具体的例子。美国8岁到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每天花将近11个小时与媒介打交道,与各种各样的媒体内容打交道。第二个例子是看电视的时间。平均来说,美国一般的家庭每天有8个半小时在看电视,并且50%以上的家庭有三到四台电视机。这么多电视机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不是坐在一起看同一个节目,而是看不同的节目。另外,平均一个普通美国家庭共有26件电子用品是用来进行传播与娱乐的,包括手机、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手提电脑、电话、车载收音机等。至于网络用户,虽然中国的网络用户是世界上最多的了,有5亿多,但是中国的网络普及率还只有40%左右,而美国的网络普及率则在80%左右。全美3亿人口中有2.45亿网民。美国人平均每天有11.8个小时在跟各种信息打交道。

所以,媒体的读者(readers)、观众(viewers)、听众(listeners)和使用者(users)数量都在上升,而且是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情形上升。他们对媒介产品消费的选择权利越来越大,选项越来越多。这些新的情况会影响到什么呢?上面说了,消费者消费选择的增加使得他们在选择方面越来越有主动权,他们在制定媒介消费规律,并从而制定媒介生产、生存和发展的规律。这一情况又会进一步带来两大变化。一个变化就是今后几年媒体的生产、生存和发展状态。后几年媒体的状态就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第二个大变化、大影响就是大众传播的过程本身也要受到影响。所以,传媒产业结构的变化,它的产生是由于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但是这个消费行为的变化不仅仅会产生一种经济的影响,它也会产生社会的影响。这个社会影响就是后面的几年甚至几十年里,媒体的状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媒介的制作过程、消费过程也都会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

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比如说Facebook。Facebook的用户在世界上去年已经达到8亿多人,并且这个数字还在非常快地发展,现在大约有将近9亿人了。全世界有9亿人通过40多种语言在使用Facebook,这其中有1.7亿是美国人。设想一下美国3亿人口中,除去年幼的、年长的人,成年人中,每3人中就有两人在使用Facebook。由此可以看出新媒体的力量非常大,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媒体形式被这么多的人在使用。

即使就传统媒体来说,比如说报纸,尽管有前面讲的那些不断下跌的情况,但是现在还是有五千万美国人每天购买一种日报。平均下来,有将近两亿美国人每个星期还是会读一次报,这仍然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另外拿电影业来说,虽然进电影院的人数几年来不断下降了,但是目前美国每年仍然有14亿人次进电影院看电影,每年有110亿美元的电影票房,相当于800亿人民币的票房。此外,还有200亿的美元收入是租片子的钱,因为人们要上网看电影或者通过其他途径看电影都是要花钱的。所以,电影产业的规模不但仍然非常大,而且仍然是在不断发展的。最后一个方面,也是最新的一个方面,是70%的美国家庭在玩的电子游戏。这个产业的规模现在正在变得越来越大,也已经正式成为传媒产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美国传媒产业的五个新走向

以上所写,或好或坏,都是这些年美国传媒产业中出现的一些情况。从这些情况中可以归纳出五个最重要的走向,也就是它的主要的变化和发展方向。实际上,这五个主要的变化和发展的趋势中,有好几个趋势已经在中国的传媒产业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有些方面甚至一点也不亚于美国传媒产业中出现的这些变化和发展的新势头。

美国传媒产业结构这些年变化和发展的第一个新趋势,也是最重要的趋势,是媒介公司的所有权越来越集中,也就是媒介公司兼并和合并的趋势。这是这几年西方的传媒产业结构,特别是美国的传媒产业结构变化中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趋势。这个趋势已经很大程度地在传媒产业和文化产业中体现出来了。由于这种所有权的不断兼并和集中,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即垄断,而且是被兼并和集中所形成的超大型集团所垄断。在媒体拥有权这上面的变化,这些年一直在发生,有时候快一些,有时候慢一些,但是从来没停止过。在前面的二三十年中,由于这方面的变化,传媒产业公司的数量减少了一半,本来有几十家大公司,而现在全世界加在一起不到10家超级大公司了,即所谓的“巨无霸”公司,就是大得不得了的公司。以最主要的几家公司为例子,其中最大的便是时代华纳公司。时代华纳公司与美国在线公司合并以后,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众所周知,时代华纳主要经营传统媒体,比如电影、电视。而美国在线则经营新媒体。这两家合起来,就什么都有了。再下来,从规模上讲就是迪士尼公司了。迪士尼的产业不但规模大、品种全,而且业务遍及全世界。再接下来就是大家都熟悉的MTV的总公司维亚康姆。维亚康姆之后是贝塔斯曼出版集团,然后就是默多克的新闻公司了。尽管新闻公司资产规模远没有超过前面所讲的那几个集团,可是新闻公司来势汹汹,这几年的全球化步伐比那几家更快,主要是因为默多克的野心。默多克被认为是一个既成功、又极有争议的商人。西方有媒体称他是一个“infamous successful businessman”,即臭名昭著的成功商人。人们虽然在商业上认可他,但是在道德上却是谴责他的。在讲到世界主要传媒公司的时候,有些学者可能还会列出其他一些传媒公司,比如日本的索尼公司。索尼公司确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产业公司。但是索尼公司跟其他几个公司不一样的地方是,索尼公司的相当一部分资产和产值都是生产媒体的“硬件”,比如照相机、电视机、摄像机等。但是它同时也生产媒体的“软件”,这里的软件就是指媒体产品即媒介内容。而其他几个公司就是生产纯“软件”。如果包括生产媒体“硬件”公司的话,那么韩国的三星公司也可以算上去。但是三星公司不生产媒体的“软件”,所以三星公司与索尼公司还不一样。

在西方国家,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西方把文化产业具体化为九种类型的相关产业。在西方定义的九个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具体产业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新闻。虽然在中国不把新闻作为产业,但是在西方,文化产业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新闻。而排在最后一位的,即第九类,则是文化产品的销售。中国恰恰在这方面是最弱的,特别是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销售。现在中国文化产品要出口,还得靠西方的一些公司帮助推出去,靠中国自己的渠道卖不出去,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媒介产业所有权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公司手里导致了什么呢?就是媒介当中传出来的新的、独立的声音越来越少。有质量的新闻,指包含了承担了社会责任的新闻,一方面被越来越多的为了吸引人眼球的新闻所代替,另一方面则被名人八卦所代替。这个新趋势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顾虑。第一个顾虑是利益冲突,即这种以商业利益为主要目的的媒体运营模式与媒介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发生了冲突。第二个顾虑是媒介的底线问题。媒介作为一个产业,有没有底线?应该不应该有底线?第三个顾虑是已经很明显出现的媒介内容的品位越来越下滑,比如媒体上大量的明星的胡扯。

但是对于这个新的趋势,既有反对的,也有支持的。支持的一方是一些学者,也包括一些政府的政策制定者。他们认为集团的出现和所有权的集中,通俗地说就是“做大做强”,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因为如今媒介产业面临着一个市场越来越细分化和市场越来越格局化的这么一种形式。第二个支持的原因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的,即媒体生产的规模越大,相对的成本就越小,相对的投入就越小。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趋势是必需的,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媒介产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

美国传媒产业的第二个新的主要走向是加速全球化。媒介全球化有许多的例子,包括印刷媒体产业、电子媒体产业、音乐媒体产业、电影产业、广告产业、公关产业还有新媒体产业等等。在这些例子当中,有一个现象是一种看似不是全球化的,但是实质上是全球化的一种形式,学术上称之为Glocalization。这个词字典里并没有,它是学者们造出来的,把local和globalization合并在了一起。即结合本土化的全球化,是全球化在不同本土的一种翻版。换句话说,是本土化中包含了很多全球化的因素,或者是全球化中包含了很多本土化的成分。现在有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传媒产业反映出了这种新的Glocalization。比如中国的很多电影,虽然情节是中国的,但是大量手法的运用都是好莱坞的电影模式里模仿来的。这种情况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和韩国也都出现过。人们因而称之为the localization of globalization或the localization of Americanization,即“地方化后的全球化”或“地方化后的美国化”。对于媒介全球化的讨论,有很多不同意见的。许多批评的人认为,媒介全球化的一个负面影响是媒介在表述上、表达上、观点上和话语权上,都正在越来越缺少多元化的东西。然而,传媒业的快速发展,更加加速了媒介产业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中国在这个方面作了许多努力,有自己强大的传媒产业,所以不可能被西方传媒业轻易吞并。但是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小国已经发生,并确确实实地存在。在很多国家,不仅仅是小国家,发生着媒介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的激烈冲突。这种冲突甚至上升到了关于两个政治方面的讨论。一个方面是关于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就是每个国家自己的文化所具有的文化特征。还有一个方面更是有关国家主权的问题,把文化、媒介方面的问题上升到关于国家主权的高度了。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在这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顾虑,然而它们中的大部分也还没有力量来与第一世界的国家进行这方面的抗争。

美国传媒产业这些年出现的第三个新趋向是过度或过分的商业化。过度商业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传统的媒体和新媒体里投入更多的广告,即广告占用的时间越来越多。第二个特别令人担忧的是不断在寻找和增加各种方式来把媒介本应该报道的内容与广告混在一起,即把商业化的广告与新闻内容合在一起。这两种形式,虽然不是在所有的美国媒体中都存在,但是在相当一部分美国的媒体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对媒介商业化的认识是逐步发展过来。媒介商业化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为社会和公众服务,也可能给社会与公众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讲,媒介商业化如果运作不好,就会走向反面。正因为这样,所以对媒介商业化运作的度的把握就非常困难。用多了,就叫过度、过分的商业化。它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产生的不良影响是什么呢?第一,媒介的过度商业化可能并可以抹掉广告与新闻之间的区别。这个即使在西方也是不允许的,这个区别是不可以抹掉的,广告就是广告,新闻就是新闻。第二,媒介过度的商业化会逐渐把分隔评论与广告之间的墙侵蚀、锈蚀掉。这个墙应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西方学者把它叫做inviolate。但是现在这个防火墙正在慢慢地受到侵蚀。如果媒介过度的商业化一直发展下去的话,这个神圣不可侵犯的防火墙将终有一天会倒掉。美国在政策上对媒体广告是有严格规定的。比如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广告时间,政府不能对新闻内容作规定,但是可以对广告时间作规定,限定广告时间不能太长。如每天晚上黄金时间段所有电视网的新闻节目里,30分钟的新闻节目中广告时间不能超过8分钟,必须保证要用22分钟来播新闻,这个规定是强制性的,一旦违反了,就会被政府吊销招牌或者罚款。但是电视公司在其他节目里是可以自己决定广告时间的,从而就决定了商业化的程度。如果媒体继续这样过度商业化下去的话,它们最终会在承担的社会责任方面走向死亡。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将离弃传统承担的社会责任。因为在西方民主社会中,媒体承担社会责任和起的监督作用是民主能够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如果媒体过度地商业化,它们就不可能再去执行那个任务了,最终媒体的那个功能也就会消亡了。这也是公众对媒介过度商业化所产生的忧虑。

美国传媒产业的第四个新趋向是各种媒体形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越来越朝一个新的方向融合和发展,从而出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媒体。这种形式的媒介很难说它是传统媒体,也很难说它是新媒体。它融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各种功能,使不同媒体形式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出现了一种混合性质的媒介。那么出现这种趋向的原因是什么?第一个原因就是媒介公司的兼并和合并,就是媒介公司本身变化的原因。很多媒介公司现在的所有权都被统一了。比如前面举到的时代华纳公司的例子。时代华纳公司本来是个传统媒体公司,而美国在线公司是个新媒体公司。两家公司一合并,就是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合在一起了。那么自然要考虑能够做一些什么样的产品才能把这两样东西的功能结合起来。第二个原因是媒介公司的协同战略,就是要尽可能去挖掘出更多的形式,以求最大限度地来提供同样一种内容的各种媒体产品给社会。换句话说,就是利用同一种媒体的内容,但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生产尽可能多的媒体产品。比如,一个电影人物很成功,那么关于这个人物的电视剧也会去拍摄,并会有同款的卡通、游戏、服装和玩具,等等。还有一个原因是媒介市场的瓜分与细分。由于市场瓜分和细分以后,一个媒介公司就要尽可能地通过各种媒介形式来获取尽可能多的使用者,虽然使用者感兴趣的媒介形式不一样了,但是公司就是要想办法把他们都抓到手里。最后一个原因则是消费者自己。可以想一想,我们自己、我们的家人或者周围的朋友,是不是还像五年、十年前那样,比如说有的人只是喜欢看报纸,不看电视;或者有些人只看电视,不看报纸;又或者有些人只上网,其他的媒介形式都排斥。现在更普遍的情况是不拒绝任何媒介形式,只看哪个更方便,对哪个更感兴趣,就会去接受它。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介消费者不再只跟或主要只跟某种媒介形式联系在一起,而是哪种形式方便,哪个媒体的内容更令我感兴趣,我就消费哪一种。消费者的这一变化也促使了媒介公司出现了这第四个新的发展趋势。

美国传媒产业这些年出现的第五个新趋向是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和金钱。这里的金钱就是资本,技术特别是指高新技术。传媒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是和这两个方面息息相关的。人们常说钱不是万能,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光有钱,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或者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力量,也是万万不能的。在这里要特别指明,技术本身并不一定能够提升产业结构,不然就要走到“技术决定论”上去了。事实上,很多国家,特别是中东的一些阿拉伯石油国家,它们有了钱就可以去买技术,可是那些国家的传媒产业并没有因此而能做大做强。

另外一个值得引起关注的,就是资本力量的影响力,因为资本是可以改变大众传播并且从而改变权利结构平衡的,因为钱多的国家可能占有更多的话语权。另外还有一点,就是那些大的传媒集团可以把应该是作为消费者的观众和受众当成是它们公司的一种产品,一种可以卖给广告商的产品。比如,这个节目有这么多人收看,那么就按这个人头数来收取广告费。在这些公司的眼里,消费者不是消费者,而是他们的赚钱工具。因此,这一个越来越靠高科技与资本的新趋向给社会带来了正负两方面影响。从好的方面来说,因为大的媒介公司有技术,有钱,所以能把全世界传媒界的优秀的人才和产品都吸引过去。比如好多优秀的传媒公司最初都是在欧洲创办的,但是当它们站立起来后就搬到美国去做大做强了。包括默多克。默多克在澳大利亚怎么能够做大做强呢?他也是先经过欧洲,然后再到美国,才得以把他的传媒帝国打造得这么庞大,成为一家全球性的“巨无霸”传媒公司。在默多克的传媒帝国的发家史上,尤其是在最近这些年的全球扩张过程中,具有雄厚的资本和采用最新的传播技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总之,资本和技术对媒介产业的转型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而同时,资本和技术这些东西又控制了传媒产业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对社会产生了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各个方面的深刻影响。

五、结束语

传媒产业结构的变化,其实并不仅仅是媒介产业自己的事情,而是各种社会情况变化的需要和结果。而这种由社会情况的变化所引起、触发和加剧的传媒产业结构的变化,又会进一步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各种各样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美国传媒产业最近一些年里出现的这五个新的走向,也已经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媒介产业中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来,并已对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因而,传媒产业结构的变化中的新的趋向值得不断予以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

Athique, Adrian. Digital Media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K: Polity, 2012.

Berger, Arthur. Ads, Fads, and Consumer Culture: Advertising’s Impact on American Character and Society (Third Edition). Lanham, MD, USA: The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ing Group, 2007.

Briggs, Asa, & Burke, Peter. A History of the Media: From Gutenberg to the Internet (Third Edition). Cambridge, UK: Polity, 2009.

Campbell, Richard, Martin, Christopher, & Fabos, Bettina. Media &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 (Eighth Edition). Boston, MA, USA: Bedford St. Martins, 2013.

Couldry, Nick. Media, Society, World: Social Theory and Digital Practice. Cambridge, UK: Polity, 2012.

Croteau, David, & Hoynes, William. Media/Society: Industries, Images, and Audiences (Fifth Edition). Thousand Oaks, CA, USA: Sage, 2013.

Crothers, Lane. Globalization and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Second Edition). Lanham, MD, USA: The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ing Group, 2009.

Devereux, Eoin. Understanding the Media (Third Edition). Thousand Oaks, CA, USA: Sage, 2013.

Fitzgerald, Scott. Corporation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Time Warner, Bertelsmann, and News Corporation. Lanham, MD, USA: Lexington Books, 2011.

Folkerts, Jean, Lacy, Stephen, & Larabee, Ann. The Media in Your Life: An 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 (Fourth Edition). Needham Heights, MA, USA: Pearson, 2009.

Freedman, Des. The Politics of Media Policy. Cambridge, UK: Polity, 2008.

Gannon, Martin, & Pillai, Rajnandini. Understanding Global Cultures: Metaphorical Journeys Through 31 Nations, Clusters of Nations, Continents, and Diversity (Fifth Edition). Thousand Oaks, CA, USA: Sage, 2013.

Graber, Doris, & Dunaway, Johanna. Mass Media and American Politics (Ninth Edition). Thousand Oaks, CA, USA: Sage, 2013.

Graber, Doris. Media Power in Politics (Sixth Edition). Thousand Oaks, CA, USA: Sage, 2011.

Gray, Jonathan, & Lotz, Amanda. Television Studies. Cambridge, UK: Polity, 2011.

Hanson, Ralph. Mass Communication: Living in a Media World (Fourth Edition). Thousand Oaks, CA, USA: Sage, 2013.

Hendricks, John. (Ed.) The Twenty-First-Century Media Industry: Economic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in the Age of New Media. Lanham, MD, USA: Lexington Books, 2011.

Hodkinson, Paul.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housand Oaks, CA, USA: Sage, 2011.

Howells, Richard, & Negreiros, Joaquim. Visual Culture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K: Polity, 2012.

Louw, Eric. The Media and Political Progress (Second Edition). Thousand Oaks, CA, USA: Sage, 2103.

Mohammed, Shaheed. Communication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Culture: Beyond Tradition and Borders. Lanham, MD, USA: Lexington Books, 2012.

Phillips, William. Film: An Introduction (Fourth Edition). Boston, MA, USA: Bedford St. Martins, 2009.

Potter, James. Media Literacy (Seventh Edition). Thousand Oaks, CA, USA: Sage, 2013.

Rozell, Mark, & Mayer, Jeremy. (Eds.) Media Power, Media Politics (Second Edition). Lanham, MD, USA: The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ing Group, 2008.

Siapera, Eugenia. Understanding New Media. Thousand Oaks, CA, USA: Sage, 2012.

Straubhaar, Joseph, & LaRose, Robert. Media Now: 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 and Technology (Eighth Edition). Belmont, Ca, USA: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2013.

Sullivan, John. Media Audiences: Effects, Users, Institutions, and Power. Thousand Oaks, CA, USA: Sage, 2013.

Vivian, John. The Media of Mass Communication (Eleventh Edition). Needham Heights, MA, USA: Allyn and Bacon, 2012.

Voltmer, Katrin. The Media in Transitional Democracies. Cambridge, UK: Polity, 2012.

Wikstrom, Patrik.The Music Industry: Music in the Cloud. Cambridge, UK: Polity, 2009.

①本文根据作者于2013年5月20日在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演讲录音稿整理。

G20

A

1007-8444(2013)06-0817-07

2013-10-25

洪浚浩(1948-),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马萨诸塞大学传播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并被聘为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项目海外评审专家和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海外评审专家。曾担任全美中国研究联合会会长和国际中华传播学会会长。研究领域包括国际传播与国际政治、全球文化产业、传媒与社会发展以及新传播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

责任编辑:孙义清

猜你喜欢

媒介变化
叠加和切割引起的压强变化
从9到3的变化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这五年的变化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对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变化的思考
鸟的变化系列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