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王逸《楚辞章句》注文中挖掘屈原形象的原型

2013-04-12田宫昌子

关键词:章句渔父关键字

田宫昌子

(日本宫崎公立大学人文学部)

士大夫、文人、读书人,等等,这些或者由于时代的不同,或者由于具体指示的范围有所不同,而被冠以不同称谓的人们有着共同之处。他们是集高度人文修养于一身的少数人群,是秦汉帝国以来担负着中国文化建设的阶层。正像儒学所表现的那样,他们把人生的意义定位在“入世”——积极投身于社会之中而发挥自身才能——上,而道家所代表的“出世”(隐遁)的态度则是在前者不能实现时的二次选择。这些政治上有所抱负的文人,挫折和受难如影相随。于是歌咏失意男子志向的悲愤慷慨之情便产生了。它在有史以来的各种形式的“文”中被记录下来,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实现了自己的宗谱化。它伴有一种悲壮之美,在男女恋爱难以作为正统主题的中国文艺里成为酝酿出浪漫情绪的重要因素。以汉字为载体所传承的这条宗谱,在近代以前是支撑大一统文化根基的主要因素之一。到了近代,面临建立国家和国人意识的需要时,被重新定义为“民族”的精神精粹,被赋予了民族认同感的基石意义。

本研究想以屈原为切入点来考察这条悲愤慷慨之情的宗谱。在这条宗谱上出现过好些其他象征其意境的形象,但是屈原这一形象的传承在先秦晚期就已经开始,而且基本上没有中断过,一直延续至现代。在观察中国文化史上的“变迁中的继承”这一问题时,我们不妨把屈原当做一个有效而且独特的线索来看待。具体的研究方法是:将汉代以来描述屈原这个人物以及屈赋的词汇作为屈原形象的载体来研究。因此本研究的主要考察对象是注文。将注文当做注者的著作、注者思想的载体来读解。楚辞研究中往往批判注者的“牵强附会”,然而这些正是本研究所珍视的研究对象。借助于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古典文献电子化这一条件,我们对这一文化史的研究成为可能。虽然因为刚刚起步,其中也许存在一些困难,但是我们有可能看到一些用微观视角所无法看到的东西,我相信进行新的尝试是有意义的。

一、关于王逸《楚辞章句》

王逸《楚辞章句》可以说是战国末期到东汉的关于楚辞以及屈原知识的集大成者,也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注释本,又是形成楚辞学基础的汉代楚辞注释本当中唯一的传本,因此在楚辞学研究领域一直占据后世任何研究也无法取代的特殊地位。同时在屈原形象的形成方面与《史记·屈原传》一起作为关于屈原的最早的信息来源,一直起到给后世呈示屈原形象的原型这一作用。本文以后者观点来研究《楚辞章句》。

王逸《楚辞章句》成书年代被认为是后汉元初年间(114—119年)①关于王逸,因为《后汉书·文苑传》中有“元初中,举上计吏为校书郎……著楚辞章句行于世”的记载,所以王逸被认为在元初年间出任过校书郎。因为现行《楚辞章句》在各篇卷头有“校书郎臣王逸上”之题词,所以《楚辞章句》被认为是王逸担任校书郎的元初年间撰写的。,到宋代盛行刊版印书以前经历了约有八百年的手写过程。最早期的宋代刻本已失传,现存善本是明代的仿宋本。作为文本,学者们对王逸《楚辞章句》提出过诸多问题和议论。下面简要概括围绕《楚辞章句》文本的议论中关系到此研究的一些问题,并申明笔者对此所采取的态度。

(一)关于各篇章的作者。

基本依据《楚辞章句》的认识。将卷1到卷7称屈赋,意思是《楚辞章句》认为作者是屈原②关于卷10《大招》,《楚辞章句》序文说“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围绕屈原形象的言说中也很少提到。故暂且跟其他诸篇放在一起。。

(二)关于注文。

笔者认为将除了卷17《九思》以外的注文认定为王逸在“世相教传”的学说上加以选择再加上自己的见解而成,这可以说已得到一定公认。关于卷17《九思》注文也有议论是王逸写的,但持怀疑意见的也不少。所以本文指《楚辞章句》全书的注文时,称为《楚辞章句》注文。具体议论,请参见拙稿《王逸〈楚辞章句·离骚〉注文中的屈原形象》[1]。

(三)关于卷17《九思》。

尽管作者有争议,但在检索主题关键字群时,仍将卷17包括在范围里,作为一种参考,考察《楚辞章句》中卷17有何倾向。

(四)关于注文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产生的出入[2]。

学者们主要指出的问题有:将先行注文误写、省略、改写而有了出入,或混入后世注文产生出入,因此现行《楚辞章句》中的注文有可能跟原来的文本有出入。对此类问题,笔者以标明研究时使用的版本来对待。由于检索时采用《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关于字句的异同,以《文渊阁四库全书》版为基本依据。关于具体议论和判断的根据,请参见《王逸〈楚辞章句·离骚〉注文中的屈原形象》[1]。

二、《离骚》主题

(一)《离骚》的特殊地位[3]。

现象一:《离骚》主人公=屈原。司马迁《史记·屈原传》是现存最早的屈原传。其文章谈及或引用《离骚》中《天问》《招魂》《哀郢》《怀沙》《渔父》等篇章。可见《史记·屈原传》是依照当时对以《离骚》为中心的屈赋和有关楚辞的理解来叙述屈原的人品和遭遇的。而且看其叙述,屈原与其说是《离骚》作者,倒不如说是《离骚》的主人公。详细内容,请参见黄灵庚先生《楚辞章句疏证》[4]。

现象二:《离骚》=经书。刘安、贾逵、班固都有《离骚经章句》③关于刘安的著作,班固《序》中为《离骚传》。。虽然三本书皆为佚书,已无法考证书名的“经”字是否当初就有,不过三本都只为《离骚》作注释。而且现行的王逸《楚辞章句》卷一《离骚》也带有“经”字。

从以上两种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后代屈原形象是围绕以《离骚》为中心的屈赋以及有关楚辞的意境形成的。其中《离骚》对形成后代屈原形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详细内容,请参见拙稿《屈原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3]。

(二)《离骚》主题关键字的析出工程。

笔者根据上述认识,研究了《楚辞章句》中《离骚》篇的注文。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得出一些关键字群。

1、详细读解《离骚》注文:析出相对立的价值概念、两者之间的纠葛、象征双方的人名、抽象概念、句型(如表达被害的被动句)等,命名为《离骚》主题(详见第三章)。

2、得出“单纯出例”:将这些主题的关键字群在正文和注文中检索,得出这些字的所有出例④为搜索关键字群使用的是《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3、得出“符合出例”:研究每一个“单纯出例”,选定符合《离骚》主题的出例。

4、整理主题和关键字。

5、得出“出例频率”:根据各篇正文和注文的总字数,算出各个关键字的出例频率。

关于以上各阶段,详见拙稿《屈原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3]。

三、《楚辞章句》中《离骚》主题的展开

下面通过《离骚》主题关键字群,具体看《楚辞章句》中的屈原形象。

(一)主题:“登用”,关键字“用”“进”“事”“位”“去”“君”“臣”。

《离骚》前序曰:“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已也”,就是说《离骚》是为使人君醒悟过来,将自己召回身边而写的。同样在《离骚》注文中,以忠臣对人君的诉说来读解《离骚》的态度很明显。其中人君登用贤臣忠臣,使贤人得到“位”则是这些关心的中心,从而“登用”成为《离骚》注文中的主题。

首先看全体倾向。在正文中出例频率普遍低,平均为0.04%。没有出现所有关键字群的竟有5篇,即《九歌》《远游》《渔父》《招魂》《招隐士》。低频率中《九章》正文全面展开主题“登用”引人注目。

再看注文,情况就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渔父》依然一字也没有出例外,其他篇章中都展开《离骚》主题,平均频率为0.15%,约是正文的四倍。

下面以“用”字为例,具体看主题关键字在《楚辞章句》中的出现情况。

正文17卷中10卷,即一半以上没有出例,平均频率仅0.04%。正文中出现《离骚》主题关键字的以汉赋为中心。到了注文,没有出例的篇数减到5篇,即《九歌》《远游》《卜居》《渔父》《招隐士》,平均频率为0.13%,即正文的三倍。正文和注文的差距是明显的,同时两者之间显然也有所关联。分析以上关键字群的出例,得到以下五项副题。

1、“正面登用”和“负面登用”。

《离骚》:“固众芳之所在”,注:“夏禹殷汤周文王之所以能纯美其德,而有圣明之称者,皆举用众贤,使在显职,故道化兴而万国宁也”。

这里讲登用贤人的好处。说,得到贤人辅佐能治好天下,天下太平,人君可成为明王。古之圣王之所以成为圣王也是登用贤人的结果。

《离骚》:“何桀纣之昌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注:“桀纣愚惑,违背天道,施行惶遽……故身触陷阱,至于灭亡,以法戒君也”。

这里以不登用贤人的后果来劝告人君。将正文中的君名臣名以“登用”为中心读解,反复主张或为尧舜或为桀纣,人君的成败取决于举贤任能。这样,“正面登用”就成了人君仁德的具体表现,劝进“正面登用”,而劝阻“负面登用”。以下,详见《楚辞章句》中如何展开这一副题。

《沈江》:“尧舜圣而慈仁兮”,注:“言尧舜所以有圣明之德者以任贤能慈爱百姓”。

注者将正文中的“慈仁”释为“任贤能慈爱百姓”。要解释“慈仁”的内容,“慈爱百姓”就足够,但注者要加“正面登用”。反之,说“负面登用”动摇君位,导致亡国。如下:

《九章·涉江》:“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注:“言自古有迷乱之君若纣夫差,不用忠信灭国亡身”。

《大招》注文与《楚辞章句》其他诸篇截然不同。由于这篇当做现实来描写理想而招魂,所以在离骚主题中一般以否定的形式出现的“正面登用”,在此以肯定形式大量出现;“尚进贤士”,“进用仁义之行,而禁绝苛刻暴虐之人”,“先升用杰俊之士,抑无德不由阶次之人,非恶罢驽,诛而去之”,“举士上法夏殷周,众圣并进,无有遗失”……这些注释可以说是凝结离骚主题的理想的。

2、作为臣下的贤人,关键字“君”“臣”。

《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注:“众女谓众臣也。女阴也。无专擅之义。犹君动而臣随也。故以喻臣也”。

注者将正文中出现的种种事象解为君臣关系。透过这些注释倾向可以看到注者对“登用”的执着和对君臣关系的理解。上例为一个典型,注文谈及君臣关系时,君子是主动,而臣子是被动的。以此对阴阳也自然有了定位了。

《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注:“阴臣也,阳君也……”

阴阳是万物的根源。有了阴阳的定位,注者看出主从关系的所有事象都可以以君臣关系来理解①如《九章·涉江》“云霏霏而承宇”,注文“日以喻君,山以喻臣”;《九章·思美人》“车既覆而马顛兮”,注文“车以喻君,马以喻臣”,等等。。这种贤人作为臣下的立场则是“登用”成为注文主题的基础。

《九章·怀沙》:“伯乐既殁兮骥将焉程兮”,注:“贤臣不遇明君,则亦无所施其智能”。

一个人再贤,如果没有遇到贤君认可而被举用为臣下,则无法实现理想。

《七谏·谬谏》:“欲阖口而无言兮尝被君之厚德”,注:“……言己欲闭口结舌而不复言,以尝被君之厚禄,故不能默也”。

这里将正文的“厚德”注为“厚禄”。这一意识形态直接关系到下一个副题“在位”。

这里具体看关键字“君”“臣”的出现情况。首先看“君”字。正文17卷中12卷完全没有出例,但平均频率为0.10%,在正文中比较高。这是因为有出例的5卷出例频率极高,如排名为前三者的《九章》0.46%、《九辩》0.57%、《七谏》0.30%等。到了注文,除了《渔父》仍然没有出例以外,其他篇章都有了出例,平均频率为0.47%,是正文的五倍。出例频率排名为前三者的则是《九章》《惜誓》《七谏》。

“臣”字在正文17卷中14卷,即八成完全没有出例。平均频率为0.02%。有出例的仅有3卷,即《天问》《九章》《七谏》。到了注文,没有出例的减到4卷,即《远游》《卜居》《渔父》《招隐士》,平均频率为0.12%,是正文的6倍。有出例的13卷中前三者则是《离骚》《惜誓》《七谏》。

3、在位,关键字“位”。

《离骚》:“各兴心而嫉妒”,注:“在位之臣,心皆贪婪,内以其志,恕度他人。谓与己不同,则各生嫉妒之心,推弃清洁,使不得用也”。

即使正文没有谈及“位”,注者将被“登用”而当臣下的状态称“在位”,表现出注者对登用的关心在何处。

《怀沙》:“孰察其拨正”,注:“……以言君子不居爵位,众亦莫知其贤能也”。

《怀沙》:“蒙瞍谓之不章”,注:“……言持贤知之士,居于山谷,则众愚以为不贤也”。

“众”人对失“位”、不在“位”的定义和态度,引起“贤人”对“位”的执着。

《九怀·灵怀》:“不顾身之卑贱兮”,注:“己远行千里,不敢顾念身之贫贱,欲慕髙位也”。

以上例子中,注者在正文中不顾自身地位低而要尽忠的愿望上加了“高位”。注文围绕“登用”的语句则有“贤者身无爵禄,为俗人所困侮”(《惜誓》)、“虚伪之人进用在位,而当显职”(《七谏·沈江》)、“选贤任士,官得其人,法令修理,故幽隐之士,皆有嘉名”(《七谏·沈江》)等注释。这里出现的“禄”“职”“官”“名”等词汇流露出注者对官场成功的执着愿望。

这里具体看关键字“位”的出现情况。看正文,17卷中15卷,即九成没有出例,平均频率为0.01%。有出例的仅2卷,即《天问》《大招》。再看注文,没有出例的减到5卷,平均频率为0.06%,是正文的6倍。没有出例的5卷是《卜居》《渔父》《招魂》《招隐士》《九怀》。出例频率排名前三者则是《九辩》《惜誓》《七谏》《九思》(后两篇频率同)。

4、否定形式:作为败者的贤人。

《离骚》:“唯昭质其犹未亏”,注意:“我外有芬芳之德……而不得施用。故独保明其身、无有亏歇而已。所谓道行则兼善天下,不用则独善其身也”。

注文中的“己”是“登用”题中的败者,而此处境竟成了“忠贤”的证明。“登用”题的关键字绝大多数以否定形式出现,又多为被动句型。这里我们也可看到贤人作为臣下的性质。

《怀沙》:“曾伤爰哀永叹喟兮”,注:“……己所以重伤,于是叹息自恨,怀道不得施用也”。

《九叹·逢纷》:“怀兰蕙与蘅芷兮行中壄而散之”,注:“……己怀忠信之德,执芬香之志,远行中野,散而弃之,伤不见用也”。

结果,导致下一个题“去”。

5、去国、去君,关键字“去”。

《离骚》:“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注:“我怀忠信之情,不得发用。安能久与此暗乱之君,终古而居乎。意欲复去也”。

贤人要施展其理想,需要遇贤君认可自己,登用自己。君不贤国无道时,贤人可以去国,而求贤君于天下,则是古之贤人之进退之道,也就是《离骚》注文中出现的“去”。下面也是这种积极性的“去”。

《九叹·灵怀》:“暮去次而敢止。”注:“……以言人臣一去,君亦不复得拘留也。”

《九叹·愍命》:“麒麟奔于九皋兮。”注:“……君有德则至,无德则去也。”

这里具体看关键字“去”的出现情况。正文17卷中12卷,即七成中没有出例,平均频率为0.03%。有出例的5篇是《九章》《九辩》《七谏》《九怀》《九叹》。

再看注文,没有出例的减到4篇,平均频率为0.12%。仍然没有出例的4篇是《天问》《卜居》《渔父》《大招》。出例频率排名前三者则是《招隐士》《九怀》《九思》。

3、派生题:围绕“登用”的纠葛。

主题“登用”产生一些派生题,主要有以下五项。

(1)忠佞对立。

围绕主题“登用”,为得到人君的信任和其结果“位”,臣子之间发生对立和纠葛。注者将《离骚》正文中的植物和鸟兽等的描写,当做围绕“登用”的臣子之间对立的象征来读解。

关键字:“忠”、“贤”。

《离骚》:“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注:“我忠信謇謇者,乃上法前世远贤……我仿前贤以自修洁”。

上面例子典型地反映出《离骚》主题中“忠”“贤”的关系。《离骚》注文中“忠”字形成的词,按出现次数排列则是“忠信”“忠直”“忠正”“忠贞”“忠诚”。这里可以看出“忠”的内涵。看“贤”字形成的词则以一个“贤”字的出例为最多,大多数是“贤”字做宾语,如“害贤”“求贤”“举贤”等。这时的“贤”指的是注文中的“贤”的人,即“贤人”“贤士”“贤臣”等。下面看关键字“忠”“贤”在《楚辞章句》中的出现情况。

“忠”“贤”两字在正文中也广泛出现,这是其他关键字少有的现象。到了注文,除了《渔父》仍不出现“贤”字以外,其他各篇章都有了出例,而且出例频率相当高。注文中的“忠”“贤”两字平均频率是正文的四倍,正文和注文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

具体看“忠”字的话,正文17卷中10卷即近六成中,大范围少量地出现,平均频率为0.12%,出例频率排名前三者是《卜居》《九辩》《七谏》。注文中所有篇章都有出例,平均频率为0.41%,约有正文的四倍,排名前三者是《渔父》《九章》《七谏》。

具体看“贤”字的话,正文17卷中11卷即近七成,大范围少量地出现,平均频率为0.09%,出例频率排名为前三者的是《卜居》《惜誓》《七谏》。到了注文,除了《渔父》仍然没有出例外,全篇章都有了出例,平均频率为0.39%,是正文的四倍多,排名为前三者的是《卜居》《惜誓》《九思》。

关键字:“佞”“谗”。

《离骚》:“倚阊阖而望予”,注:“己求贤不得,疾谗恶佞”。

在“佞”“谗”双方,《离骚》注文中结合为“谗佞”而出现的例子为最多。“谗佞”是对立于“忠贤”的伦理类型。上面是典型例子。

《九章·惜往日》:“使谗谀而日得”,注:“佞人位髙,家富饶也”。

这里,注者将正文中的“谗”以“佞”解,好像“谗”“佞”可通用。但下面例子中,“谗”“佞”被分别注释:

《山鬼》:“雨冥冥猨啾啾兮”,注:“……云雨冥昧以兴佞臣,猨猴善鸣以兴谗人……雨冥冥者群佞聚也,猨啾啾者谗夫弄口也……”

可见,“佞”广指正邪的邪恶一方,“谗”则以谗言为核心。“谗”“佞”两字都与“人”“臣”结成词汇,但与“言”结成词汇的唯有“谗”。《楚辞章句》注文中频频出现“谗言”之害。这导致下一项“忠贤之受难”。下面看关键字“佞”“谗”的出现情况。

在正文中,除了个别篇章,其他多数篇章没有出例。到了注文,除了个别篇章,其他多数篇章都有了出例。注文中的“佞”“谗”两字平均出例频率为正文的三倍以上。

具体看“佞”字的话,正文17卷中12卷没有出例,即七成,平均频率为0.02%。有出例的五篇是《离骚》《七谏》《九怀》《九叹》《九思》,汉赋为中心。到了注文,仍然没有出例的减到仅4篇,即《渔父》《招魂》《大招》《招隐士》。出例频率排名前三者是《卜居》《惜誓》《九思》。

具体看“谗”字,正文17卷中10卷没有出例,即约六成,平均频率为0.08%。到了注文,仍然没有出例的减到仅6篇。出例频率排名前三者是《卜居》《九辩》《惜誓》。

(2)忠贤之受难。

《离骚》:“恐嫉妒而折之。”注:“楚国之人不尚忠信之行,其嫉妒我正直,必欲折挫而败毁之也。”

在《离骚》主题“忠佞”对立当中,加害行为只由“佞”方对“忠”方施行,导致“忠贤之受难”。如前节所述,“谗言”则是“佞”方加害行为的具体表现。请看下面例子:

《九歌·湘君》:“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间。”注:“君尝与己期,欲共为治,后以谗言之故,更告我以不间暇,遂以疏远己也。”

《惜诵》:“故众口其铄金兮。”注:“众口所论,万人所言,金性坚刚,尚为销铄,以喻谗言多使君乱惑也。”

“谗言”使君“乱惑”,导致“忠贤”之“疏远”。关于“谗言”之害还有“谗逐”“谗杀”之说法,指的是“谗言”引起的放逐或丧命。

《天问》:“何感天抑坠夫谁畏惧。”注:“骊姬谗杀申生,其冤感天,又谗逐群公子。”

(3)不遇。关键字“遇”“遭”①写拙稿《屈原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时,关于“不遇”题是以“遇”“当”“世”“时”四个字进行搜索的。但是根据搜索结果,写本文时,删掉了“当”“世”“时”这三个字,加上了“遭”字的搜索结果而进行了分析。。

《离骚》:“聊假日以偷乐。”注:“己德髙智明,宜辅舜禹以致太平,奏九德之歌九韶之舞,而不遇其时。”

在《离骚》主题中,为人“忠贤”是“忠贤”之所以受难的原因所在,因此受难成了“忠贤”不可避免的命运。这样叹惋自己没有遇上贤君在位的盛世,即“不遇”题成为《离骚》主题的基调。副题“不遇”中,理想一般以否定形式出现,现实则以肯定形式出现,如:“不遭值尧舜、而遇暗君”(《湘夫人》注文)、“不遇明时,而当暗世”(《涉江》注文)、“不遭圣主,而遇乱世”(《思美人》注文)等。这里还可以看到,“世”和“君”是形成理想或现实的两个因素。现实由“暗”“乱”“浊”等词形容,理想则由“明”“圣”等词,或“尧”“舜”等“圣主”的具体名字来描写。在下面例子中,注者对正文“遭值君之不聪”补上“不见纳”,由此可见,“不遇”题的关心也在“登用”上。

《沈江》:“愿悉心之所闻兮遭值君之不聪。”注:“……遭值怀王,暗不聪明,而不见纳也。”

对于遇上贤君在位的盛世,只能期盼而无法去争取。“不遇”题就是“生而不逢”的概念,所以与“世”“时”等词汇有着密切关系。关于这一点在稍后“清洁”题中再详述。下面看关键字“遇”“遭”的出现情况。

在正文中除了个别篇章,其他多数篇章没有出例。到了注文,除了个别篇章仍然没有“遇”“遭”两字出现以外,其他各篇章展开“不遇”题,但主要在汉赋中。

具体看“遇”字,正文17卷中13卷没有出例,即近八成,平均频率为0.02%。有出例的4篇是《九辩》《七谏》《哀时命》《九叹》,汉赋为中心。到了注文,仍然没有出例的减到仅4篇,即《卜居》《渔父》《大招》《惜誓》。出例频率排名为前三者的是《招隐士》《哀时命》《九思》。

具体看“遭”字,在正文中,情况与“遇”字完全一样,17卷中13卷没有出例,即近八成,平均频率为0.02%。有出例的4篇是《离骚》《七谏》《九叹》《九思》,汉赋为中心。到了注文,仍然没有出例的减到7篇,平均频率为0.04%,即正文的两倍。出例频率排名为前三者的是《远游》《九辩》《哀时命》。

(4)孤高。关键字“众”“独”。

《离骚》:“判独离而不服。”注:“……众人皆佩薋菉枲耳②此处在《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中为“枲已”,依照崔富章、石川三佐男《西村时彦对楚辞学的贡献——兼述中国人心目中的屈原形象》(《秋田大学教育文化学部教育实践研究纪要》第25号,2003年)改为“枲耳”。,为谗佞之行,满于朝廷,而获富贵。汝独服兰蕙,守忠直,判然离别,不与众同,故斥弃也。”

“忠佞对立”中,“不同”“不合”“异”等概念在起重要作用。“不与众同”“与众异”等语句的反复出现,呈现出“众”的存在。观察带有“众……独……”结构的出例,“众独”显然对应正邪,其性质似乎正是“忠佞”。但仔细一看,“忠佞”是正邪对立,“众独”则是多寡的关系。“独”有一人为正而孤立,引起排斥。这样“不与众同”招来“受难”。上例是极其典型的“孤高”题例子。

《惜诵》:“羌众人之所仇。”注:“……言在位之臣,营私为家,己独先君后身,其义相反,故为众人所仇怨。”

这里将正文中的“众人”释为“在位之臣”。不难看出“众独”对立也是围绕“登用”而发生的。

《怀沙》:“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注:“……以言俗人群聚毁贤智者,亦以其行度异,故群而谤也。”“固庸态也”,注:“……德髙者不合于众,行异者不合于俗,故为犬之所吠,众人之所讪也。”

这里成群的“众”注为“俗”。“众”人成群,而己“独”一人孤立。坚持这种状态的矜持形成“孤高”题,而且关系到下一题“清洁”。下面看关键字“众”“独”的出现情况。

在正文中有“众”“独”两字出例的占一半,作为正文是相当多的,仅次于“忠”“贤”。到了注文,有些篇章出例频率比正文低,这是其他题没有的独特现象。但正文和注文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

具体看“众”字,正文17卷中9卷有出例,8卷没有,基本上各占一半,但平均频率为0.15%,作为正文算是相当高的。主要原因是《渔父》一篇的频率异常高,即0.95%。到了注文,仍然没有出例的减到4篇,即《天问》《招魂》《大招》《招隐士》,平均频率为0.18%,与正文差不多。排名为前三者的是《九章》《卜居》《渔父》。

具体看“独”字,正文的情况与“众”字相似,17卷中9卷出例,即另一半没有出例,而平均频率却有0.19%,正文当中最高。这是因为有出例的篇章出例频率很高,如排名前三者的频率是《渔父》0.95%、《九辩》0.51%、《哀时命》0.56%。再看注文,平均频率为0.11%,排名为前三者的频率是《渔父》0.62%、《哀时命》0.22%、《九思》0.34%。

(5)清洁。关键字“清”“洁”。《离骚》:“长顑颔亦何伤”,注:“己饮食清洁,诚欲使我形貌,信而美好,中心简练,而合于道要。虽长顑颔,饥而不饱,亦无所伤病也。何者众人苟欲饱于财利,己独欲饱于仁义也。”

《离骚》后序曰:“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这一段话流露出注者对屈原的性格趋向和行动规范的强烈共鸣和赞美。“清洁”题可能与这种屈原形象有着密切而互动的关系。

《九歌》诸篇的注文尤其引人注目。虽然正文中没有出现“清”字“洁”字,但是注者将正文中诸神沐浴或佩带香草玉石等行为解为清洁其身。以这些外在的清洁来象征其人内在的清洁。

《九歌·山鬼》:“折芳馨兮遗所思。”注:“所思,谓清洁之士,若屈原者也。言山鬼修饰众香,以崇其善。屈原履行清洁,以厉其身。神人同好,故折香馨相遗,以同其志也。”

虽然《九歌》诸篇注文中的其他出例大都未带有这么明显的政治伦理含义,但是清洁其身的手段是与上例相同的,也总带有净化内心世界的意向。下面是典型的“清洁”形象。“姿质茂盛”指的是拥有内外两面的美质。

《九叹·愍命》:“情纯洁而罔薉兮,姿盛质而无愆。”注:“言已受先人美烈,情性纯厚,志意洁白,身无瑕秽,姿质茂盛,行无过失也。”

详见“清洁”出例,则发现“清洁”是“孤高”题的“独”方,也就是说“忠贤”所持的性质。为人“清洁”就意味着为人“忠贤”。以上考察以“对立”“受难”“不遇”“孤高”诸题为背景,给予作为“败者”的“忠贤”以矜持。就这样,在《楚辞章句》注文中“登用”形成主题的话,可以说“清洁”则是渗透主题以及派生题的全体基调。下面看关键字“清”“洁”的出现情况。

总体来说,无论是正文还是注文,出例频率都不高。其中屈赋《渔父》《卜居》两篇为突出,其他主要在汉赋中出例。

具体看“清”字,正文17卷中8卷出例,9卷没有出例,基本上是各占一半,平均频率为0.12%。注文中有9卷出例,另一半没有,情况与正文差不多。平均频率为0.11%。出J例频率排名为前三者的是《渔父》《七谏》《哀时命》。

具体看“洁”字,正文17卷中12卷没有出例,即近七成,平均频率为0.02%。有出例的5篇是《招魂》《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汉赋为中心。再看注文,仍然没有出例的减到6篇,平均频率为0.09%。出例频率排名为前三者的是《渔父》《哀时命》《七谏》。

总结

本文为掌握屈原形象的原型,在王逸《楚辞章句》正文及注文当中检索以上关键字群进行了研究。结果,以主题面貌出现的是“登用”一题。再进一步看,主题“登用”由五项副题组成,即“正面登用、负面登用”“作为臣下的贤人”“在位”“作为败者的贤人”“去国去君”等。主题“登用”还产生一些派生题,主要有“忠佞对立”“忠贤之受难”“不遇”“孤高”“清洁”等五项。

通过关键字群的出现情况来考察《楚辞章句》中《离骚》主题的展开,结果正文和注文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离骚》主题主要在注文中展开。但同时,正文和注文之间也有一定关联,因此可以看出,注文中含有一定程度的“牵强附会”的同时,注者如何展开《离骚》主题是受正文约束的。

《楚辞章句》中《离骚》主题的展开,在屈赋的范围里看以《九章》为中心。在《九章》中,正文中也出现《离骚》主题关键字群,注文中《离骚》主题显得更加明显。《卜居》《渔父》,由于篇幅短,突出表现屈原形象中的个别侧面。特别是《渔父》一篇,像是凝结“孤高”和“清洁”题意境而成似的。这些象征性极强的短篇突出表现屈原形象的某一侧面可能给后代屈原形象留下了重要影响。其他诸篇中不管正文还是注文都以《七谏》为首,以《九辩》《惜誓》《哀时命》《九怀》《九叹》为次展现。这些篇章可能反映了从战国末期到汉代对屈赋意境及屈原形象的理解。

为考察漫长文化史上的变迁中的传承,而且是意识或形象这种难以测量的抽象对象,本研究尝试了以汉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汉字”为切入点,用电子文献检索有关字群这一方式。笔者将继续尝试用这一方法来追寻汉代以后屈原形象的传承。

[1] 田宫昌子.王逸《楚辞章句·离骚》注文中的屈原形象[J].中国21(第15号),2003.

[2] 小南一郎.楚辞とその注釈者たち[M].东京:朋友书店,2003.

[3] 田宫昌子.屈原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J].宫崎公立大学人文学部纪要,2000,8(1).

[4] 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全5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

猜你喜欢

章句渔父关键字
刘玥辰
履职尽责求实效 真抓实干勇作为——十个关键字,盘点江苏统战的2021
Data-Based Optimal Tracking of Autonomous Nonlinear Switching Systems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渔父
工夫、历史与政教:“学庸章句序”中的道统说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成功避开“关键字”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