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述新时期回族爱国主义思想的新内容

2013-04-12马金宝

回族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回族民族文化

马金宝

(宁夏大学 西夏学研究院,宁夏 银川750021)

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中,回族的爱国思想十分突出,这与回族的形成特点、文化结构、分布状况、经济类型等有关,历史上尤其在近现代国家多灾多难的非常时期,回族爱国思想与爱国人物的杰出事迹显得格外可贵,留下了无数佳话[1]。正是因为恒久不变的爱国主义传统,回族才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并经受风吹雨打。正如著名作家张承志在概括回族的历史性特点时所说:“她只有爱国,尽管只有她才是一个真正的外来民族。她没有一种特殊的母语,但她具有着最特殊的心理素质。她不可能对成为东方基础的汉文明采取任何排斥态度,因此也避免了陷入狭隘。历史规律不允许她自吹自擂,封闭自己。在唐元以来的历史长河中,她的儿女人才如涌。她若代表,就代表中华民族的水平。”[2]今天,也正是因为爱国主义传统,才促使她的广大人民群众,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挺立潮头,为国家振兴、民族兴旺而奋进不息,为新时期爱国主义传统增添了更加炫目的内容。这一时期回族爱国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国家与民族的关系,积极稳妥地处理新形势下的民族问题

正确认识国家与民族的关系,是少数民族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回族在这方面的表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回族诞生、形成于封建社会时期,一开始就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播进民族文化的心田,树立了牢固的爱国主义信念,热爱中华、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在回族人民、回回典型人物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和平时期,回族人民充分发挥伊斯兰文化及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极“入世”的思想,开拓垦殖、辛苦经营,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均作出了贡献,其中的许多代表人物,甚至达到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某一领域遥遥领先的水平,以不凡的业绩受到后人的敬仰。在非常时期,对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反动势力的丑恶行径,回族人民又表现得非常勇敢,往往率先起而抗争,甚至牺牲自我乃至群体的生命,因而每每付出惨痛的代价。但无论如何,回族人民都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利益和本民族利益之间不可动摇的关系,即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国家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封建统治时代,由于封建统治者往往以“家天下”代替国家,而使有些人包括许多优秀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时常迷惘于“忠君”与“爱国”的浓雾中不能自醒。回族则不同,凭着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将封建时代的“国家”与“国家政权”分得很清楚,当两者高度统一、符合时代进步要求时,他们积极维护,并在其中有所作为;当两者有所冲突或后者居于前者之上,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并对人民造成压迫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起来反抗。这种反抗往往会被封建统治者扣上“祸乱”“匪变”“逆贼”等罪名而加以镇压。这与回族人民在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时奋不顾身形成强烈反差,但殊不知这正是回族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高度统一。在回族人民的心中,“国家”并不是所谓“天赐神授”的权威,也不是一个空洞的抽象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超越一切权力体系、社会现实之上的政治追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归宿与总的原则。

社会主义时期,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国家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回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国家利益在一切利益中的至高无上性。因此,国家与民族的相互关系就充分地体现在了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回族也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实践形象地证明了这一点。1950年6月,为了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全面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共中央决定派出中央访问团,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访贫问苦,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要求,解决当地少数民族的实际困难。经过这次访问,拉近了党和人民政府与少数民族群众的距离,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回族人民更坚定了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的信心和决心,他们从内心深处把本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1957年开始,国家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曲折和坎坷,“文革”期间更是经受了巨大的损失,无数人在这场浩劫中受到冲击,许多人甚至以结束生命来对抗不公的遭遇。回族人民也同样遭受到不公正对待,民族风俗习惯遭到践踏,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回族群众坚信这只是个别人的倒行逆施,与国家遭受的苦难比起来,不足为奇,浩劫终究是要结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中华各个民族的命运是任何个人无权也无力主宰的。有一些典型的例子也可以印证这一点:“文革”结束后,一位被错判无期徒刑而关押了近20年的回族老阿洪平反出狱后,他没有一丝怨怼情绪,感慨地说,整个国家都遭了难,许多人含冤离世,与这比起来,我已经很幸运了。一席话道出了无数回族人的心声。回族人民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情感,自觉地将本民族命运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这也为回族爱国主义传统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更加丰富的内涵作了生动的注解。

改革开放30 多年的实践更加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政策,整个国家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从未有过的强劲发展势头。对回族而言,因为先天的擅商因子、后天生存实际的双重作用,使得她的发展,对和平安定的政治环境的渴望就更加强烈。新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国策正是回族人民所热切盼望的,因而他们的欣喜之情难以言表,他们积极投身改革的洪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验证国家政策的深入人心。短短30年间,回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回族群众从这种变化中认识到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正确对回族社会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也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才能昌盛的道理。

二、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振兴民族经济文化而奋进不息

社会主义时期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认识,就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中国境内56 个民族及其先民共同缔造的,各个民族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中华民族内部的各个民族创造了具有各自特点的经济文化,繁荣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同样道理,新时期各少数民族致力于振兴本民族的经济文化,也就是为振兴中华民族大业而增光添彩。所以,社会主义时期爱国主义的一个很重要内容,就是各个民族在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摒弃民族文化中不利于发展进步的因素,为实现本民族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而努力。回族是一个有着辉煌灿烂文化传统、民族特色鲜明而突出的少数民族。针对200 多年来民族发展步伐缓慢、民族文化单极化发展的被动局面,重振民族精神、发展现代经济文化,也就显得刻不容缓。

(一)变换思维,重视教育,重辟民族文化双向发展轨迹

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是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关键,而要提高民族素质,首要的就是教育。回族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无论回族文化的核心——伊斯兰文化,还是回族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渊源——汉文化,都以较早倡导终身教育而驰名世界。早期入华的回族先民,除了经济上的交流需求外,很重要的一个动力就是因仰慕中华文明,为求知而东来。正因为重视教育,所以在短短的千余年历史中,回族名人辈出,文化昌盛,不仅涌现出如赛典赤、扎马鲁丁、也黑迭儿丁、萨都剌、马九皋、丁鹤年、马沙亦黑、郑和、海瑞、李贽、丁拱辰、马坚、纳训、纳忠、白寿彝、李德伦、马三立、李默然等中国历史文化名人,而且还产生了如胡登洲、王岱舆、刘智、马注、马德新、王静斋、达浦生、哈德成、马松亭、虎嵩山等中国伊斯兰教宗教历史文化名人,他们如璀璨星光,照耀着中国文化史和回族文化史的灿烂星空。回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皆因融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两大文明成果于一身,但由于历史原因,从明清开始,回族文化及其相伴而生的回族教育,皆开始了有针对性的侧重。回族教育的二元化特征(指汉文教育与经堂教育),出现了发展上的不平衡。“一般学者认为,回族文化同时具有开放性和保守性:开放性就是适应性,促使伊斯兰教中国化,并使穆斯林积极学习汉文化,在中国生根发展;保守性就是力图在强大的中国汉文化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这一点使得回族没有像历史上进入中原的其他少数民族那样被同化,而是一直处于融而不化的状态。”[3](P5-7)

实际上,正是这种兼有开放性与保守性的二元化教育模式,才使得回族与回族文化在历史上始终保持生命力与创造力,并处在较高水平上直到清代前期。清代中晚期的困难时期,这种文化上双向发展的局面被打破,处在极度高压下的回族与回族社会,以顽强的生命力固守着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的伊斯兰文化、经堂教育,保族保教,用以对抗封建统治阶级顽固的民族压迫政策。民国年间,状况有所改变。今天,世界已经进入多极化发展阶段,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莫不以振兴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为当务之急,面对纷繁复杂多变的外部世界,放弃原有传统固然不足取,那意味着被大传统所吞没;而坚守传统丝毫不变也不合适宜,那就意味着在大传统的挤压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发展依然艰难。唯一的途径就是,变换思维,积极应对,就像历史上回族先辈们所做的那样,从倡导二元化教育入手,寻找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只有这样,回族及回族文化才能千年不衰,永葆辉煌。

(二)扬长避短,顾全大局,重塑回族优秀民族良好形象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凭借勤劳智慧、积极进取、诚信达观、善于经营的传统,回族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许多地方不仅迅速脱贫,还一跃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典范。但由于历史上尤其近现代长期受歧视而造成的伤害,在民族心理上留下许多短期内难以抹去的阴影,造成回族人民在某些方面的敏感与强烈自尊,稍加触动,就易产生强烈的反应,有时甚至演变成过激的行为。此外,新时期民族地区因经济、社会的急剧发展、变革而导致的许多矛盾,常常以民族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加之个别人的无知或别有用心,使矛盾激化。这些不仅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使本无关乎大局的矛盾愈积愈深,愈演愈烈,加剧了回族的敏感。久而久之,回族的整体形象受到损害,似乎“穷回回”“刚回回”不见了,代替它的是“乍回回”“爱闹事的回回”。这些现象一方面反映出新时期民族政策、民族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仍需加强,措施还需得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回族民族心理中有不够成熟的地方,遇事不能从大处着眼,处理问题不够冷静。新时期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及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友爱互助的大前提是确定无疑的,新时期爱国主义表现在民族问题上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各民族平等团结、互谅互让、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其中即便有不和谐的事情发生,回族群众都应该坚信,国家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是来之不易的,少数破坏这种局面的人都是会受到法律严惩的。回族群众要牢固树立全局和大局意识,扬长避短,大力发展经济文化,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以回族先贤为榜样,恭俭宽厚,重塑历史上回族优秀民族良好形象,以全新面貌跻身新世纪先进民族行列。

(三)勤俭经营,开拓创新,重构回族现代经济市场规模

回族以擅长经商、善于经营而著称,商业作为回族先民入居中国的重要起点而受到全民的重视与喜爱,正是凭借着勇敢无畏、诚信有礼、能言善识等特长,回族先民曾一度垄断了东南沿海大宗商业贸易,所纳赋税成为南宋、元代朝廷国库收入的重要来源,并促进了东南沿海工商业城市的崛起及商业经济的高度繁荣。一直到明代海禁之前,回族穆斯林还频繁活跃于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香料之路,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不遗余力地奔忙。此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回族仍然充当着内地与边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中间人与直接参与者的角色。此外,由于回族特殊的民族来源,其中的许多人以技艺、技术而受青睐,成为封建朝廷各种官方手工业作坊的主力,后来又渐渐流入民间,从事各种手工业、矿业生产,这又为回族近代工业的萌芽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在近代“实业救国”口号下兴起的回族近代工业迅速发展并取得不俗成绩,许多人成为行业龙头,如金陵蒋氏、白氏眼药、湖北陈经畲、云南锡矿业公司等等。

当前,在改革大潮中创业、发展、壮大起来的回族民营企业并不少,他们大多数靠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的发展之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其中的大部分企业在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成功后,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后劲。原因除了外部客观环境的制约,如资金接续、信息流通、行业重组、人才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外,经营观念、经营方式上的保守性,难以走出封闭式、家族式经营的老路,大多不能将有限资金用于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不愿意搞联合经营等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回族民营企业短期看难以集中优势,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长远看很难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如何把握优势,使优势真正成为胜势,是回族企业在今后能否再领风骚的关键。

(四)同心协力,友爱互助,架起回族文化中人文关怀的桥梁

人文关怀不仅是回族文化所极力倡导的,而且还以制度的形式加以保障。回族穆斯林日常习俗中有五项必修功课,其中之一就是旨在使弱者得到帮助的“天课”制度。过去说“回回心齐”“同类亲厚”,这一制度及其体现出的人文关怀精神是其中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它也是回族凝聚力坚不可摧的原因之一。民国年间,兵荒马乱,许多地方都有回族民间人士创办的主要用以帮助本民族同胞的“抚恤会”“收容所”“育孤院”等等,充分体现了一种民族关怀的温情,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地区之间、行业之间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资源分配体系的不健全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容易造成社会弱势群体的扩大,随之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在回族社会表现出来,如近些年高校回族贫困大学生就学难就是典型例子。在国家经济力量有限的现阶段,回族民间力量就需要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尽一些力所能及的力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里所体现的人文关怀精神,不仅是为了回报社会,而且还是为了为国分忧。爱国爱民是对社会主义新时期乘改革东风、享改革成果的企业或个人最起码的检验,也是回族文化的基本内涵。

(五)内聚外联,优势互补,以内外交流促民族发展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合理配置是最基本的要求,回族社会在这方面有先天的优越条件。回族是在中外交流的国际大环境下形成的,回族形成过程中的大跨度、高频率空间迁移与内部交流,使回族分布全国的同时又保持了内部的以及与国际穆斯林间的密切联系。这些特征正是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回族社会所独有的突出优势,合理开发与利用好这些优势,对加速回族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以人力、物力资源为例,东部沿海地区有高科技的人才、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充足的资金与资本市场、快捷高效的信息渠道等,而西部地区有大量低成本的闲置劳动力、独特典型的人文资源环境、蕴藏丰富的自然资源、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等等,这些资源完全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在西部地区典型的人文地理环境基础上,还可以挖掘国外(尤其是西亚、东南亚及其他穆斯林地区或集团)巨大的投资和人文潜力,并有助于形成辐射广阔的国外市场,资本潜力、人力优势、市场前景都很明显。回族穆斯林一向有爱国爱教的传统,回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助于对外展示中国民族宗教政策的正确,有助于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与信任,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这也与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格局的战略方针相符。因此,国家把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中阿经贸论坛和中阿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并批准在宁夏建立银川综合保税区和首个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予以政策支持,这为回族地区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三、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作为回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直得到继承与发扬,历史上各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由于回族分布全国,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要求就更为强烈;再者,回族与各兄弟民族长期相处,建立了同甘共苦、休戚与共的密切关系,结下了深厚的民族友谊,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不可否认,在封建社会,反动统治阶级出于巩固其腐朽统治的目的,大行破坏民族关系的伎俩,最终在各民族间造成了一些猜忌与隔阂。但正如中国数千年的传统,统一的时间远远长于分裂的时间一样,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致力于建立和平友好民族关系的愿望并不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新时期,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了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团结互助、共同发展成为各民族在民族关系上达成的共识,民族关系呈现出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紧密的大好局面。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政策的贯彻落实,各民族之间、尤其是分布全国的回族与各兄弟民族之间,民族交往日益频繁,经济上、文化上的联系进一步密切,表现在民族关系上就难免会出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这就对民族团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改革开放以来,回族与各兄弟民族的交往无论规模上、层次上,还是深度、广度上都进一步得到了加强,这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回族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密切的交往对增进回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回族与其他民族的传统友谊、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以及发展十分有利。作为率先在这种密切交往中获益的回族,要始终以珍惜和维护这种友好关系为己任,无论交往中出现什么新情况、新问题,只要牢牢把握民族团结的原则,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其二,改革开放之初,大部分民族地区首先面临的任务是如何解放思想、同心协力、脱贫致富,民族团结无疑是各民族形成发展合力、缩小与较发达地区差距的有效手段。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在中央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少数民族地区包括回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地方彻底摆脱了贫困落后,有些地方还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经济发展了,更需要高举民族团结这面旗帜,因为只有各民族团结和睦,才能巩固经济建设的成果,各民族才能更快实现共同富裕奔小康的目标。

其三,新时期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少数部门和个别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制造事端,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破坏民族团结的事情时有发生,而针对回族等穆斯林的类似事件又特别多。对此,国家也专门修订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以儆效尤。对于回族群众而言,遇事要头脑冷静,要充分相信党、相信法律,要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民族的尊严,切勿因小失大,以错对错,做出有违民族团结的事情来。

其四,“坚持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传统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因为有了历史上坚不可摧的各民族团结,才有了稳定而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最终形成,与中华各民族团结一心的努力密不可分,历史上各民族都为反对分裂、维护中华民族的高度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族始终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前,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利用民族宗教对我国进行“分化”和“西化”的分裂渗透活动不止。因此,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回族人民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传统,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祖国统一。作为“大分散、小聚居”的回族,不仅要加强与兄弟民族尤其是汉族的团结,还要加强内部的团结。要以团结促稳定,以稳定促发展,始终不渝地将内部的凝聚力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以实际行动对新时期回族爱国主义作出最新、最好的诠释,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迎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迎接回族更加辉煌的明天。

[1]张怀武.近现代回族爱国斗争史话[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2]张承志.心火[A].张承志.绿风土[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

[3]周瑞海.回顾·探索·展望——宁夏回族教育五十年[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回族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