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福祥与近代宁夏回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3-04-12腾,杨

回族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小学校回民回族

张 腾,杨 云

(1.宁夏大学 西夏学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21;2.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马福祥(1876—1936),字云亭,回族,世居临夏县韩集阳洼山。在纷繁动荡、民族矛盾尖锐的西北社会,马福祥作为宁马集团的发轫者,不仅经营培植家族的势力,还不遗余力地推动宁夏回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宁夏创建清真小学,支持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创办蒙回师范学校,成为近代回族上层发展教育事业中的代表人物,对宁夏地区的回族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马福祥与宁夏回族教育新风的树立

(一)开风气之先,促进近代回族国民教育的开展

宁夏是我国回族的重要聚居区之一,深处内陆边远地带,人民贫困。在19世纪中下半叶新学开办以前,今宁夏共有儒学11所,其中府学1所、州学2所、厅学2所、县学6所,在回民聚居区,特设“回民劝学所”3处。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民族宗教等原因,进学堂就学者仅为少数官宦、士绅和殷富子弟。所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近代国民教育与这里无缘。回族民众进入学堂就读者更是廖若星辰。经堂教育成了回族子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

近代宁夏的初等教育,以创办普通小学为主,特设清真小学为辅的国民教育。马福祥为了消除回族民众的顾虑,在所创办的学校名称之前,均冠以“清真”字样,吸引回族子弟入学就读。回族的民族教育,由经堂教育的单一型开始向以回民普通教育为主兼有宗教教育的多元化转换。清真小学中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等课程的开设,也是以国民教育为目的转型。职业教育、回族女子教育、幼儿教育、师范教育、社会教育,也从无到有发展起来。为回族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读书并不叛教,推动回族教育的发展

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左宗棠提出过强化教育的主张,在海城、化平、平远、宁灵(今均属宁夏地区)等地也办了不少义学。左宗棠把大批陕西回民强行迁至化平地区的白面河(今天宁夏泾源县,改名为北面河)和圣女川(改名为圣谕川,表示铭记清帝圣谕之意)后,还限令化平厅筹建书院,限三个月完工,并亲自定名为“归儒书院”[1]。强迫回民子弟入学读书,习礼义。这些举措对于提高回族的文化素质确实有益,但是这些学校的教育目的是灌输儒家思想、宣传民族同化政策,而且采取的是强迫措施,故此回族子弟入学者甚少。后又增设义学一所,情况与“归儒书院”相当。

马福祥是回族上层人士,他与回族民众有着先天的亲缘关系,更能被回民民众所接受。马福祥在所捐办的学校名称中都冠以“清真”字样,容易吸引更多的回族民众送子弟入学就读。像马福祥这样的回族上层人士的觉醒影响到越来越多的民众,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重教轻学”的习俗。宁夏到1949年已有10余名大学生、200余名中学生和1000余名小学生[2]。西北地区的宁夏教育能有如此成就,马福祥功不可没。马福祥亲力亲为,团结回族同胞,使宁夏地区的回族民众从“读书叛教”的传统思维中走出来,接纳近代的教育,对于提高回族群众的文化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缓和回汉矛盾,加强民族团结

马福祥创办的学校,回汉子弟兼收。清真学校也聘请汉族教师。这一时期的宁夏办学,无不渗透着回汉民族协作办学的新气象。

宁夏回族聚居,回汉杂居。清朝对回族的歧视政策,以及左宗棠平定西北回民起义以后实施的民族政策,更使得宁夏地区民族矛盾加剧。马福祥亲身经历过河湟事变,对于回汉矛盾一直是痛心疾首,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强调要维护民族团结。以至于在甘督之争中,为了避免引起汉族群众的误解,主动放弃,并通电全国说:“回汉世仇,马福祥不能当督军。”[3]

马福祥在教育上的观念影响到其子马鸿逵,马鸿逵捐献私财、筹集经费办学,也是为了“继承先人遗志”[4]。到了马鸿逵与虎嵩山合作开办的宁夏中阿学校,更是把“沟通汉文化”作为其办学宗旨之一。该校的校歌中强调:“汉回本属一教,只因信教互殊,遂各分门别户,彼此干隔不睦,至互酿惨祸,不一而是,旧习破除,恢复国族。”[5]说回汉本属一教,确属牵强。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能够强调破除旧习,沟通回汉文化对加强民族团结却有裨益。学校中对回汉等各民族子弟的兼收,使回汉子弟有机会互相接触、互相了解,对于消除历史上的民族隔阂大有裨益。

二、马福祥经营宁夏回族教育事业的举措

(一)诸多清真小学的创立

据《朔方道志·学校志》记载,自民国4年(1915年)以后,马福祥在宁夏境内共创办初高级清真小学60余所。

宁夏县清真小学

纳家户高级清真小学:民国8年(1919年)护军使马福祥创办,附设初级小学一所,马福祥捐银1500两。

县属初级清真小学4所:保家户、通昌堡、通贵堡、司家桥各一所。学款:保家户,马福祥捐钱110串,通昌堡捐钱100串,通贵堡捐钱150串,司家桥捐银60多两。

宁朔县清真小学

县属初级清真小学5所:南关、西门外、新城门、新水桥、大礼拜寺各一所。学款:南关马福祥捐钱550串,西门外捐钱380串,新城门捐钱450串,新水桥捐钱300串,大礼拜寺捐钱90余串。

中卫县清真小学

县属初级清真小学2所:耍崖山、张恩堡各一所。学款:耍崖山,马福祥捐钱50余串。

平罗县属清真小学

宝丰高级清真小学

石嘴山高级清真小学

县属初级清真小学14所,有黄渠桥、南长渠、北长渠、东永润东甲、东永润西甲、灵沙堡、外红岗、李刚堡、惠威堡、渠口堡、通福堡、清水堡、灵沙堡下甲、本城老户各一所。学款:李刚堡,马福祥捐钱250串,清水堡捐钱210余串。

灵武县属清真小学

崇兴寨清真高级小学校,学款:马福祥捐钱210余串。

吴忠堡清真高级小学校,学款:马福祥捐钱500余串。

金积县清真小学

本城清真高级小学校,在城内。附设初级小学一所,学款:马福祥捐钱600余串。

县属清真初级小学校8所,本城、金积堡、秦坝堡、汉伯堡、忠营堡、汉王堡、大红沟、马家河各一所。

镇戎县清真小学

韦州堡清真高级小学校,附设初级小学校,学款:马福祥捐钱1000余串。

预望堡清真高级小学校,附设初级小学校,学款:马福祥捐钱500余串。

同心城清真高级小学校,附设初级小学一所,学款:马福祥捐钱500余串。

县属清真初级小学校6所,韦州堡、夹道堡、八方、沟南排、沟北排、顾家堡各一所[6]。

这些清真小学的创立,开创了宁夏回族国民教育的先河。这些学校的教育,有别于传统的重理学教化,轻知识传授的儒学教育,也不同于重口耳相传的经堂教育。国民教育的内容和思想的引入,使这些学校成为宁夏近代回族国民教育的试验田,马福祥也成了宁夏近代国民教育的先驱者之一。

(二)师范教育的兴起

民国7年(1918年),省政府拨银3000两设立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民国8年(1919年),在马福祥的资助下,宁夏又创立蒙回师范学校。“教室六座,教员室五座,学生自习室二十八间,储藏室两间,操场二百九十方丈(校附设初高级小学校),全系自置自修私产。课程:修身、历史、国文、算学、地理、经学、理科、体操、手工、图画、乐歌、国语、英语、蒙文。监督一员、校长一员、教员十一员,学生师范科毕业三十二名,高小科三次毕业共六十八名。”“图书、修身、挂图作法图、历史挂图、地理图需用教科器械、架杠、哑铃、枪枝、皮球、风琴及手制地球仪、计算器共十余种。”[6]

宁夏一省创办了两所师范学堂。所设课程也一改传统儒家教育,代之以现代的国民教育内容。而且培养出了宁夏最早的本土师资力量,这对宁夏的经济、文化发展大有裨益。各地师资缺乏问题得以部分缓解,使宁夏教育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宁夏的师范教育不仅强调知识理论学习,传统的国学内容、近现代最为强调的理科、手工以及英语等都是必学的内容。还考虑到了宁夏当时的实际情况,在左旗等蒙古族聚居区开设了蒙语。

蒙回师范学校注重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也注重身体素质的锻炼。在课程设置中有体操一节,在学校设架杠、哑铃、枪枝、皮球等体育用具,具体的体育用具使用情况及其效果,在《朔方道志》中没有记载,然而在办学伊始和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添置这些体育设施,相信其办学者的初衷一定是要这些体育用具有用武之地。马福祥的体育教育思想还影响到其子马鸿逵,马鸿逵动辄举办运动会,提倡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不能避免地受了其父马福祥的影响。

蒙回师范学校在书本知识之时,也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养成。在课程设置中有手工一节,在教学用具中有挂图作法图、手制地球仪、计算器等。具体使用过程不得而知,然而从课程设置和教学用具的选择中,可以看出马福祥在实践能力的养成方面有一定的考虑。

[1]吴忠礼.宁夏近代历史纪年[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72,79.

[2]陈育宁.宁夏通史·近现代卷[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298.

[3]魏绍武.陆洪涛督甘始末[A].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

[4]明如.宁夏边疆教育概况[J].新宁夏,1946(2-3).

[5]李建国.试论回族上层人士在发展甘宁青地区回族近代教育中的贡献[J].青海社会科学,2007(5).

[6]朔方道志:卷十·学校志·学校[M].

猜你喜欢

小学校回民回族
舒兰市第二实验小学校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小学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与有效实施
乐游西安回民街,一街吃遍丝绸路
美国小学校车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话说回民的老礼儿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esson Planning for Junior 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