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实施机制研究
2013-04-12杜文慧
杜文慧 朱 梅
(1,2.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是中国历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实施机制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指导下进行的自觉的能动的教育实践活动机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素质教育观蕴含着丰富的素质教育实施机制内容,主要包括保障机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四个方面,它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立场、观点和方法论指导。
一、保障机制——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源动力
素质教育保障机制主要指能保障素质教育发展质量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本要素在运行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则。
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使其有效实施,各级党政及主要领导干部首先要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为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保证其发展有充分的制度保障,以鼓励教育者大胆实践。
毛泽东在指导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时,首先就是指导制订教育方针。他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要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提出,是邓小平时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1]为当时素质教育的实施指明了方向。江泽民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全面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不仅是教育部门的大事,也是全党全社会的一件大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精心策划,统一部署,组织贯彻落实。”[2]247胡锦涛也继承了江泽民教育先行的观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长期战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还必须要有相应的财力等物质保障,即教育的投入。经济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经济力量的支持。
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时期,为了保证教育的顺利发展,国家制定了《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逐年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江泽民认为对教育的投资就是对国家未来的经济繁荣好竞争力的投资,也就是对国家未来的生存和前途的投资[2]223-224,主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他曾说:“要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办大教育,财政再困难,也要舍得投资把教育办好”。胡锦涛强调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3]筹集资金办好教育,不能单靠国家、地方政府的投入,还要把各种各样的力量结合起来,最大限度保证教育资金的投入。
二、动力机制——素质教育改革创新的推动力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是动力,是培养造就21世纪一代新人的迫切要求。几位领导人都很强调改革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他们的素质教育观中也包含有教育改革一些内容,例如,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导向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等。
毛泽东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到:“苏联的教材,应当学的就要学,不应当学的就不要学。你们要来一个改革,不要照抄外国的,一定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并且还要有地方的特点。”邓小平在《党要过问学校教育工作》中讲到了“学校教育的困难,在于教育改革。”江泽民强调,我们必须立足实际,深化教育改革,使我们的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高等教育也要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2]250
(一)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李岚清副总理曾讲到,实施素质教育要从转变教育观念抓起。教育理念无时无刻不对教育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观念上有所突破,才能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路子。邓小平同志提出推行素质教育转变观念是前提。江泽民主张教育创新就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思想,就“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讲到了更新教育观念的问题,十七大时强调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现行的教育观念与社会、国家、人民的期盼的差距性,这也能够看出他对教育观念转变的重视。
(二)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按学校规定的课程进行学习。所以,一个科学的、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学者在针对如何建立新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来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素质这一问题提出过很多观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对于教学课程体系也有各自的见解。毛泽东建议要减轻学生的负担,说:“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很大……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2]78邓小平提出要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材内容,“要制定能反映出社会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的教材”,要注重学生课外活动的质量,坚持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在方法和内容上的创新,合理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施教过程中总是一味的“灌输式”教学,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动,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这样就得不到主动、自由的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则提倡一种既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学生主动、自由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教育教学的内容上,几代领导人一致认为要注重学生的全面、主动和个性的发展。毛泽东一向主张教学内容要“少而精”,还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去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曾说:“……课程要减少,分量要减轻,减少门类,为的是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主张停止教学上的“满堂灌”现象,鼓励学生自己发展,在着重对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特长,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等。[4]胡锦涛在十七大会议上也指出要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教育教学的形式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倾向于教育教学模式要逐步走向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邓小平主张要变单一教育为复合教育,变一维教育为多维教育,并且强调抓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4]他还指出,办教育一要普及,二要提高,两者不能偏废,坚持“两条腿走路”,做到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2]90江泽民认为我国的教育教学制度过于整齐划一过于呆板,提出要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胡锦涛强调,要优化教育结构,重视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3]
(四)建立导向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
为了判断和衡量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否符合预定目标和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定目标,必须对素质教育实施的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素质教育评价既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实施—评价”这个循环节上的终结性环节,又为下一个循环提供反馈信息,注入新的活力。
毛泽东强调考核要灵活,他坚决反对追求高分的教育和考试,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对于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评价标准,他主张要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认为教育效果的评价标准是知识与能力并举。江泽民提出要改变以往的教育评价标准,要把是否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是否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好奇心,是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独立的个性,是否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新的教育评价标准。胡锦涛强调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领导人的观点体现了他们注重评价标准要从相对的绝对标准转向个体标准,评价主体趋向要多元化,评价过程要注重发展性,评价的结论要重视教育性。
三、激励机制——教育主体发展的牵引力
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除要为其实施创造良好的物质和政策保障,实行教育改革促进发展,还应尽可能的建立一个促进教育主体更快更好发展的激励机制。素质教育激励机制是指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促进教育者自主发展与激励学习者学习的方式。
素质教育能否抓出成效关键是在教师。如何稳定教师队伍,调动其教学与科研热情,以致于全身心地投入到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去,是素质教育能否有效实施的最大影响因素。但是,长期以来,教师却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忧虑,例如,教师的地位不高、工资收入偏低、住房条件简陋、医疗保障跟不上等等。为此,建立一个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机制就成为了必要之举。
邓小平曾明确讲述了调动教育工作者积极性的问题。主张要把从事教育工作的与从事科研工作的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建议建立奖惩制度,但重在鼓励,重点在奖;认为对知识分子除了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一些鼓励措施,包括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5]在政治上,要求“各级党委和学校党组织,应热情关心和帮助教师思想政治上的进步……要积极在优秀教师中发展党员。”江泽民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要坚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各级党政领导要为教师多办实事,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努力改善教师待遇。”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还提到,要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敬的职业。当前,教师的待遇、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待遇堪忧。要改变教育环境、教育机制,教师有了真正的尊严,就会视工作为神圣的事业。
要建立一个激励学习者学习的机制,就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达到积极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的目的。毛泽东主张“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动的”,应该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也反映了他对于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在激发学习者兴趣问题上发挥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强调学校教育要在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课外、校外等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出后勤工作的任务是为科研工作和教育工作服务,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教育工作[2]110。江泽民提到要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和创造精神,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四、约束机制——创设良好教育环境的整合力
现代学校教育再也不是一个封闭的运行体系,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是学校的组织管理工作伴随运行的过程。同时,学校教育和学生的成长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为此,推进素质教育不仅要建立开放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还要让家长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力量,让社会力量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当中。这一点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素质教育观中也有具体体现。
毛泽东在教育的发展问题上不仅注重学校干部的力量还注重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办教育也要看干部,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要看学校的校长和党委究竟是怎么样,学校校长、教员是为学生服务的。[2]79他还反对坐而论道,注重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强调社会力量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邓小平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的家庭联系,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江泽民讲到,“全社会都要对我们的下一代负责。人才培养和青少年的成长,不仅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的努力,而且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和文化建设,坚决抵制各种封建迷信、腐朽思想文化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邻居和学校的环境。文化艺术部门和大众传播媒介,必须以内容健康向上、具有艺术魅力的精神产品教育青少年。总之,全党和全社会要共同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的学习环境。”[2]283胡锦涛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目前,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有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在第三次全教会正式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的实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同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素质教育实施陷入了一个怪圈。比如,关于素质教育,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都一致认为是符合社会规范、利于学校发展、满足家长要求、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呼吁要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却总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返回了“应试教育”的轨道,形成了“素质教育喊得响,应试教育抓得紧”的局面。其原因人们的看法各不相同,但是最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要在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同时,应该对现行的就业制度、人事劳动制度以及招生考试制度进行配套改革,以此来促进素质教育更有效的实施。
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指导下,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在中国的伟大探索,为提升人民的素质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它的实施过程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做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热心支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提高。唯有这样,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不断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谱写素质教育的新篇章。
[1] 侯治水,潘淑琴.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元理论——邓小平教育理论解读[J].延边大学学报,2009(6):141-14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 论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中国环境报,2007-10-26.
[4] 江净帆.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刍议[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2):22-23.
[5] 熊小红,肖克奇.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素质教育的伟大贡献[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8):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