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建树崇尚海洋文化战略观刍议
2013-04-12
(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0120)
我国国土辽阔,海岸线漫长,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同时兼具内陆大国和海洋大国特质的国家之一。但是,数千年来农耕为本的文化束缚了我国向海洋纵深发展的步伐,社会各阶层对海洋的认识普遍不够,海洋文化融入各类教育的强度严重不足,青少年立志服务海洋相关行业的动力相对缺乏。在海洋因素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关度不断提升的21世纪,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海洋文化,是我国教育事业践行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提出的“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有力措施,对于提高青年学生综合素质,夯实海洋强国建设的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海洋意识与国家战略的关联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71%,孕育了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生物资源,在陆地矿物资源渐趋枯竭的当今世界,海洋却蕴藏着数量可观的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矿产资源,海洋将成为21世纪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源地。另外人类可从海洋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能、潮汐、航路、淡水和休闲资源。因此,与海洋相关的事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综观临海国家的发展历史,可以得出“海洋兴则国家兴,海洋弱则国家弱”的结论。19世纪,美国著名学者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在研究欧洲发展历史时提出了“海权”的概念,总结“罗马史”与“拿破仑征战欧洲”的经验与教训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历史上的成功者都具有较强的海洋意识和使用水路的能力,海洋的意识、理念和文化使弱者逐渐强盛,而忽视海洋的强者却最终走向衰亡。
我国海洋文化的积淀和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春秋战国至清代中期,农本经济模式与平和的民族性格形成了自给自足、安居一方的特征;鸦片战争使中华民族从四百余年的“禁海”噩梦中幡然醒悟,至此,进步知识分子开始认真思考海洋利益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提出“师夷之技以制夷”的海洋价值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海权得以维护,资源适度开发,航运蓬勃发展,为海洋文化发展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海洋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必要性
1.认识海洋文化的广博性
海洋文化的“广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海洋文化内在的宽广和博大,不拘泥于狭义的“航运”“船舶”“海事”等专业领域,而应当把海洋与人类文明、海洋与历史进程、海洋与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其二,海洋文化的受众是广大民众,包括工、农、商、学、兵各社会阶层,尤其青少年学生在校期间即受到海洋文化的熏陶,对其人格逐渐形成海洋般坚韧、大气、包容的品质具有特殊的功用。如果千百万进入职场的劳动者都具有这般优秀品质,将汇集起用之不竭的巨大能量。然而,我国学校教育对海洋文化的重视普遍不够,认识海洋、热爱海洋、献身海洋的文化精神在青少年中缺乏基础。因此,有必要在教育领域建树起崇尚海洋文化的战略观,在各类学校开展海洋文化普及性教育,为海洋强国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海洋文化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择业观
海洋文化与学校教育的内在联系表现在多方面。第一,海洋文化崇尚务实、探索、创新的精神,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家说教相抵触。第二,先进的海洋文化表现在重视技能、尊重劳动。世界海洋强国人才培育的择业观比较现实,家长们为孩子学会一门可能被我们视为“雕虫小技”的手艺而喜形于色,绝无我国“国考”出现的千军万马争一公务员职位的怪现象,海洋文化使整个社会的择业观更趋理性。第三,崇尚外向、竞争、创新,同时兼具理想、平和与文明的海洋文化浸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3.夯实海洋文化的坚实基础
海洋文化并不是沿海省份和城市特有的专利,我国内陆省份甚至远离大海的西部地区也有充分享用海洋文化推动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权利。首先,分享历史沉淀的海洋文化成果,包括艺术、美学、博物和文学作品,以此为媒介来拓宽视野,充实教学资源库,突破传统的藩篱,使内地学生逐渐了解海洋、贴近海洋、热爱海洋,达到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第二,学习先进的科学思想。数千年来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验证了海洋文化对于推进人类文明史的巨大作用,无论是托密勒描绘的投影地图,或是哈里森与鲁尔合制的天文钟,还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都体现出海洋文化的创新精神,各类学校教育应予传承和光大。第三,认识海洋对世界未来发展的广博影响。海洋从资源、气候、环保到交通、旅游、食品,无处不在地影响到每一个地球人,因此,敬畏海洋、崇尚海洋文化之课应在更广泛的领域补上。
三、学校海洋文化教育的内涵
1.开展“了解海洋”为起点的科普教育
鉴于海洋文化在我国各类学校教育中的现状,以海洋知识科普教育的形式,把“了解海洋”作为起点比较切合实际,并宜于推广。教学内容包括海洋与地球、海洋与生命、海洋中的资源、海洋对气候的影响等海洋自然知识,和海洋运输、海洋水产、海洋采矿等海洋生产技术,以及能引起青少年广泛兴趣的海洋军事知识。
2.设计体现“人文海洋”要素的教学方案
学校教育建树起崇尚海洋文化的战略观,需充分认识“人文海洋”元素在海洋文化培养中的核心作用,通过“人文海洋”元素的提炼,设计宜于学生海洋文化养成的教学方案和资源库。了解海洋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关联,寻觅世界古代文明中的海洋印迹,思考海洋对人类生产发展史的贡献,重温“海权论”为代表的煌煌巨作,敬仰中外海洋大家和能工巧匠的开拓创新精神等,都可为学校“人文海洋”教学设计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3.开展“我与海洋”为主题的文化活动
根据义务教育或专业教育的不同学习阶段,开展“我与海洋”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把理想与海洋、环境、资源、生命以及主权和国防联系起来。譬如,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适宜开展宽泛性、普及型的海洋科学、技术和人文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影视观摩活动,参观海洋相关文博馆,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美好印记;以农林生产为主业的地区,可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把现代化农业与海洋环境联系起来,通过海洋对我国大气环流和水系影响的了解,自觉树立起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理想;沿海城市各类学校具有开展海洋文化活动得天独厚的便利,认识港口、码头、船厂,探寻古船航迹,聆听专家讲座,使学生从海洋人文知识探索中吸收养分,为将来职业选择做好准备。
各类职业学校的学生则更有理由积极参与“我与海洋”主题活动。譬如,旅游服务专业可探索游船旅游产品,模拟设计开辟海洋人文旅行的航路;石油化工专业有关海洋开采等专业知识在学期间已有所涉及,因此海洋文化的提升对涉海专业学生尤为紧迫;即使像食品专业这类看似与海洋无关的专业,也需要创新思维,从“农本食品”逐渐适应向“海洋食品”发展的大趋势转型,认识广阔海洋隐藏的“食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大洋上空翱翔。
4.取得“热爱海洋”的育人成果
网络上热传在2012年公务员招考中,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数十个海洋监督船舶岗位无人问津。类似情况的发生其实并不偶然,主因在于国民教育缺乏海洋元素。海洋强国的建设首先应夯实基础。我国学校教育广泛开展海洋文化普及教育,有助于培养出千百万具有海洋文化素养的学生,从根源上杜绝“涉海岗位”无人问津等类似现象的发生,切实取得以“热爱海洋”为目标的教学成果。
四、学校海洋文化普及教育的途径
1.借鉴国外普及海洋文化经验
欧美和日本等传统海洋强国历来十分重视海洋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中的普及,注重夯实基础、丰富内涵。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小学自然常识课植入了海洋与飓风的内容,小学生能用北半球背风而立,风眼在左前方的“白贝罗定律”判断飓风位置,既有生活的实用意义,同时引导孩子们对海洋知识探索的热情。坐落在神户市海滨的海洋(海事)博物馆每天参观者络绎不绝,其中多半是身穿制服的中小学生。展台布局以丰富的图、文和展物叙述了一桩桩海洋的故事,孩子们在其中寓学于乐,而这一切都是对学生免费开放的。挪威等北欧国家地处高纬度,因为对海洋文化的重视,使其海洋产业占GDP的比重长期雄踞全球之冠,弥补了农业资源的欠缺。如此骄人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基础教育,青少年在学校、社会、家庭处处能感受到海洋文化的浓厚氛围。
传统海洋强国海洋文化与教育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启示,强化国民的海洋意识,推进海洋文化建设应该从普及教育着手,立足于青少年,而学校教育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2.从战略观高度推进海洋文化进课堂
我国于2003年由国务院颁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从战略的高度部署了以海洋经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应坚持教育为基础、文化为先导的思路。教育部门应尽快颁布“学校教育贯彻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指导性意见”,分层次阐明学校教育对海洋强国战略实现的基础作用,指出海洋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提升学生海洋意识的分类指导建议,并由各地区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编制海洋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规划和实施办法。
教育系统可以先在农林、渔业、养殖、食品、石油、化工、电力、旅游、信息等行业的学校开展海洋文化进课堂试点。至“十二五”末积累起一定的经验,形成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教育模式,并逐步推广,使广大毕业生普遍树立起海洋意识和对海洋文化的浓厚兴趣,从而厚实了海洋强国建设战略的基础。
3.营造适宜海洋文化植根的氛围
在确立以战略观高度推进海洋文化建设的大前提下,首先各类学校的领导要身体力行,勇扛海洋文化建设的旗帜,发挥党组织的中坚作用,在海洋文化融入校园的工程中使这一优势得以弘扬。第二,认识“海洋文化”的高度,追索其延续的文化脉络是“农耕文化”和“工业文化”,从而认识到海洋文化建设的时代感与紧迫性,在层次上决不能混同于特定的产业或企业文化。第三,培养和引进海洋文化的传播者,先由海洋文化关联度较高的院校,譬如大连海事大学等高校开设“师资研修班”,为各地培养传播海洋文化的教员;另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东部地区有实力的院校选派教师到内地实施海洋文化支教活动,还可以选拔相关专业优秀的研究生参与这项活动,既壮大了支教队伍,又锻炼了青年学生。第四,作为一项文化战略,应坚持不增加学校和学生负担的原则,由财政拨出专款,用于师资培养、人才交流、学生活动、学习用品、环境布置等开支。第五,加大海洋文化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力度,结合多媒体、仿真、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拉近西部地区学生与大海的距离,体现我国辽阔的疆域在海洋文化教育实施中的优势,真正使生长在神州大地的各类学校的学生融入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事业中去。
[1]中国航海教育发展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航海教育发展政策研究[R]北京:2007:13-36.
[2] 胡一民,李 勇.航海院校教育对学生海员素质培养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J].航海教育研究,2011(1):41-44.
[3] 胡一民.航运企业与航海职业文化[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