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保类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研究

2013-04-12刘际洲梁晶

关键词:校企实训机制

刘际洲 梁晶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十八大的召开,预示着国家对环保产业的重视与投入程度将逐步加大,对环保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多。职业院校环保类专业所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正迎合了社会需求,环保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迫在眉睫。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培养新时代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之路。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在开展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但环保类专业建设有其特殊性,在校企机制建设、合作形式、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还在不断地摸索前行。

1 校企合作的内涵与主要形式

1.1 校企合作的内涵

长期以来,在我国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经验广为流传的一种模式就是德国“双元制”,这种模式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共建的办学模式。一方面,学校作为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训技能的培训场;另一方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师培养、实习实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广义的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

1.2 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划分主要以合作方案中的时间、空间和组织形式的不同组合为依据,主要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9种。

(1)学年分段。学生在校学习的六个学期划分为两段,前四个学期在校学习与实训,后两个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并与就业紧密相关。这是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运用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2)阶梯分段。高职各专业将与企业实训相关的实训内容分配到各个学期,在校学习与企业锻炼紧密结合。

(3)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由校方与企业共同完成,企业与学校交替作为学习场所。

(4)弹性安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考虑到合作企业生产季节性、阶段性和周期性等特点,工学交替穿插于人才培养不同阶段,利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5)订单培养。企业与校方合作,依据自身发展需要定制一定规格的学生,提前预订毕业生。合作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学生培训管理等,一般也要支付部分培养成本。

(6)教学工厂。学校创办生产性、社会服务性工厂,或企业将对口的部门落户到学校,实现生产工厂与实训工厂统一,产品与作品统一,生产与学习统一。

(7)厂内基地。企业在校方投资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具备生产、科研、实训、培训等功能。

(8)行业主导。地方行业部门为校方牵头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提供合作伙伴与校方联合办学,在实习实训、教师顶岗锻炼、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合作。

(9)职教集团。以区域骨干校为主导,将相同领域的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实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校企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

上述9种主要模式,主要按时间和空间划分,两者会有交叉。

2 环保类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问题剖析

环保行业发展迅速,环保类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多,但由于专业自身的特点,在实习实训、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就业等方面较其他专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环保专业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致使合作伙伴少,市场打不开,学生就业受到阻碍;校企合作单位有一部分是国家或地方的环保部门,门槛高,合作压力大;有的企业对环保岗位不重视,不愿与学校开展合作,等等。

剖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认识的局限性。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而环保行业很多岗位都是利润支出型的,企业对其投入和重视程度不高,导致校企合作动力不足。部分中小型的环保公司重视的是廉价劳动力,校企合作只是短期行为,毕业生接收成为其与学校合作的重点,校企共育人才的环节被忽视,致使校企合作没有深入开展。部分学校把校企合作看作是就业合作,单单考虑到学生就业,而没有将合作机制研究、资源共享、人员互聘等作为重要突破口。

第二,能力的局限性。高职环保类专业所具备的师资力量和仪器设备有限,达不到与企业合作所要求的高度,企业在合作中得不到价值,导致企业不接受合作,环保类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更无从谈起。同时,环保类专业合作对象有一部分是地方或国家的环保部门,这些单位工作内容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保密性,对工作人员技术水平要求高,由于工作性质问题与高职院校接触较少,门槛较高,合作更加困难。

第三,机制建设的局限性。高职环保专业校企合作近几年才得到重视,各高职院校的环保专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在探索中总结经验。成功经验在不断地摸索,合作形式也在不断地尝试,校企合作机制没有成型,或校企合作机制只适用于本校本专业,其他高职院校的环保专业得不到借鉴。

第四,合作的局限性。校企双方缺乏长远眼光,着眼点更多集中在短期合作、解决就业等问题上。由于各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理念理解程度的不同,缺乏深度合作的意识,大部分停留在参观性质的实习实训、聘请技工作为外聘教师、短期顶岗实习等浅层合作层面,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难以实现,环保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整体提高难以实现。

3 环保类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对策思考

为了实现高职环保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结合院校环保专业校企合作经验及专项调研中掌握的情况,笔者认为应选择以下四个方面作为突破口。

一是搭建起由学校环保专业、环保企业、政府环境部门、社会环保团体等多方参与的校企合作平台,其工作内容包括:校企合作机制研究、合作章程的制定、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完善的管理办法等。本院环保专业依托龙江森工职教集团,与森林工业总局环境监测站、哈尔滨西南垃圾填埋厂、哈尔滨格瑞尼室内环境检测有限公司、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等6家企业5所高职院校分别成立了环保专业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和黑龙江省高职环保类专业指导委员会。搭建起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事业单位及兄弟院校共同研究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深入开展合作项目等问题。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利益均等、责任共担,并制定了详细的合作章程和近期工作目标。

二是要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作为目标、工学结合作为手段、企业合作作为主导的指导思想融入到环保专业校企合作建设中来,探索与环保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合作模式。校企双方按照环保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环保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与教学改革相互结合,在教学中不断融入岗位理念、岗位知识、岗位技术和岗位工艺。

笔者认为,上述9种校企合作模式并不一定都适用于环保专业,其中“学年分段”“阶梯分段”是高职院校通用的;“半工半读”“订单培养”适用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不适用于环保专业;“教学工厂”需要学校有雄厚的实力才能将企业引入;相比较而言“弹性安排”“厂内基地”“行业主导”“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模式更适用于环保类专业。

“弹性安排”:生态环保调查、环境监测周期调查、室内环境检测等工作内容有一定的周期性,学校需灵活安排学生实习实训时间配合合作单位完成工作。“厂内基地”:有条件的学校可将地区的环境技能培训考核工作承担下来,在校内建立培训基地,提供场地与技术支持,与环保企事业单位共同培训员工;或者校方成立公司,例如室内环境检测公司,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的同时服务社会。“行业主导”:校方应积极与地方环保部门建立合作联系,由政府牵头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建立完善的引导与激励机制,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职教集团”:发挥高职院校办学特色,院校间加强走访,互通有无,集结力量,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三是将环保产业工作内容纳入教学环节,环保工作中体现教学内容。学校方面要实现环保专业与环保企业的资源共享,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为环保技能培训考核基地和环境样品监测、检测中心,服务社会,为地方环保事业提供技术人才支持。例如在环保企业、室内环境检测公司、地级市环境部门等单位建设具备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合作共管、共同建设、共同育人,不断提高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质量,着重开发学生实训岗位,实现岗位与课堂一体、学生与技术人员一体。

四是环保专业将环保企业或公司的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前提下,本着双方利益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长效双赢机制,将企业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其素质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计划中,为企业输送大量满意的高级人才。

[1]刘建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2):69~71.

[2]李闽.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9.

[3]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68~73.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机制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