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申报》的舞艺特辑看民国时期舞蹈的社会价值*

2013-04-12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黎锦晖舞场仙子

袁 霄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 北京 100875)

《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是近代中国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也是中国现代报纸的开端和标志。其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不受官方的影响,所有信息都是通过自己的渠道获得,公平公正地用文字记录下了丰富的史料素材。《申报》的舞艺特辑是一个专门为当时舞蹈开设的自由评论平台,它非常直观地记载了当时舞蹈的发展,以及舞蹈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

民国历史尽管短暂,但却是中国舞蹈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民国时期的舞蹈见证了新旧文化交替,并在碰撞和交融中发展。这个时期是西方舞蹈文化、进步舞蹈文化、传统舞蹈文化共存的时期,是中国近代舞蹈史的重大转折时期。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民国时期的舞蹈文化一直未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本文将从《申报》入手,对它进行初步探究。

一、民国时期社会娱乐舞蹈的出现

在我国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当下的生活,而是试图追求精神娱乐生活。随即,赛马、划船、戏剧演出等各种新型娱乐方式纷纷出现。而近代社会娱乐场所的发展,为社会娱乐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沃土。

这里的社会娱乐舞蹈主要是指都市歌舞,近代平民化、大众化的流行歌舞形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国音乐家黎锦晖在欧美歌舞冲击中国社会习俗,各种糜烂舞市乱象丛生的时候,推崇“平民音乐”理念,借鉴西方歌舞和民族传统歌舞形式,结合“民主”、“自由”的时代精神,组建了一系列歌舞团体,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黎派歌舞”的创作风格,奠定了中国流行歌舞的早期模式。而黎锦晖本人也成为创作中国新型歌舞的第一人。

《申报》作为大众传媒的迎合者,在当时关注黎锦晖的新型歌舞,记录了黎锦晖的大量活动。如1924年3月15日星期六申报本埠增刊《纪实验社之新剧》一文,有如下记载:

末出为《葡萄仙子》。饰《葡萄仙子》之女士,系黎锦晖君之女公子明晖女士。女士态度从容,表演亦极自然,盘旋歌舞,飘飘欲仙,歌声清越,疾徐应节,自始至终,无僻可击,诚为歌剧中之泰斗。[1]

再如,1924年1月10日申报第五张《评实验社之歌剧〈葡萄仙子〉》一文,对《葡萄仙子》剧有如下评述:

是剧仅一幕,述葡萄受即一葡萄仙子,为黎锦阵君之女公子所饰。衣翠绿之衣,冠紫鸦之冠,周?舞于葡萄技子之四周,蹁蹬旋跃。女子之舞,无有过于是者。俄而饰风饰日饰雨饰露饰蝶者,更迭而入,亦舞亦歌,亦悲亦喜。舞态自然,歌声清脆,悲则歌培植之艰辛,喜则表爱好之至意。葡萄仙子,亭立中央,展手牵裾,鞠躬致敬。而自初遇之通闻,至欢送之目礼,其“有劳”“多谢”“尊姓”,皆随乐拍而成爽快之音调,足使观者缕诸肺腑而忘其为儿童之作也。[2]

这两则是《申报》对歌舞剧《葡萄仙子》的评价,字里行间透露着对黎锦晖的赞扬:“悲则歌培植之艰辛,喜则表爱好之至意”,“其‘有劳’‘多谢’‘尊姓’,皆随乐拍而成爽快之音调,足使观者缕诸肺腑而忘其为儿童之作也。”在歌词中加入简单明了的生活语言,拉近了观众和演员之间的距离,音调爽快,深得人心。《申报》对于演员黎明晖(黎锦晖之女)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之为“歌剧中之泰斗”。

《申报》对于黎锦晖的剧评也是以赞扬为主,批评为辅。据初步统计,《申报》对于黎锦晖的 “剧评”内容共计18条,正面评价16条,负面评价仅2条。从评价内容上看,主要论及三个角度:(1)对前期准备工作的评价,如对剧本内容的评价;(2)对现场演出情况的评价,如对演员技艺水平、演员服装、现场舞台背景的评价;(3)对演出后的评价,即歌舞艺术的教育意义、现实意义等。[3](P59)剧评通常具有权威性,站在中立的角度进行评价。这些剧评是黎锦晖“平民音乐”的最佳见证。

二、民国时期兼容并蓄的舞蹈思想,为新中国专业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国时期西方多个舞团来华演出,在丰富中国都市人们生活的同时,其新鲜的艺术形式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这一时期土风舞、形意舞、体操舞、现代舞等西方舞蹈在一些大城市的流传,为新中国成立后专业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7年6月19日 申报娱乐专刊舞艺特辑发刊,其中有一篇伯礁的《勖舞艺界》:

……今试拾歌言舞,世界各大先进民族,莫不各有其适合民族性之作风。美国为自由主义国家,其作风包含自由意义;法义两国,爱好美术,其作风在在可表现美化;德俄则民行刚果,其姿势动态,亦足表现其刚毅特性;英国人民,素以天生娇子自況,上自仕绅,下及偏氓,无不以衣冠绅士自视,故其动作一出温文尔雅。是则各有其特殊民族性之作风,各适其所宜,何必相同。

殴斗以还,各国以英国式之交谊舞,姿态自在,文雅大方,纷纷采用,即俗称所谓标准式。不足十年,其势力便遍及全世界。然仍能各自保持其民族性,各以其特性加以损益改造。

吾国为数千年衣冠礼仪之邦,其特性似与英国相同。自应顺应潮流,采用英国式。然深望吾国舞艺界,尽策尽力,将来能截长袖短,加以再进一步之改造。正如吾人学书,始则终帖,迨造诣既深,得其神髓后,不妨略予变化,另创一个。此则有待乎多数舞艺界之努力耳。[4]

这段文字内涵丰富,总结了各国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各自拥有的舞蹈特色,提出了“截长袖短,为我所用”的思想。在当时,能站在一个非常理智的角度去分析不同国家的舞蹈,而不是一味地推崇外国文化,也不是一味地遵循传统文化,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因为这种思想引领着舞蹈的发展,才使得中国新时期的舞蹈拥有了时代性。

三、民国时期的舞厅舞及其社会影响

外来舞蹈最先进入中国的不是舞台舞蹈,而是舞厅舞蹈。在封建礼教束缚了几千年的中国,要接受这种男女身体亲密接触的舞蹈,放弃“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思想,必然困难重重。然而,让人惊讶的是,仅仅经历了几年时间,中国人就跳起了“华尔兹”。而西方接受舞厅舞蹈的过程则长达五世纪之久。随着交谊舞的兴起,都市舞厅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这样,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在中国的大都市悄然盛行了。《申报》对于夜生活极其丰富的上海舞厅有不少的记载,如1937年6月19日申报娱乐专刊 楠的《舞场巡礼》一文,有如下记载:

所谓东方巴黎的上海,有摩天大楼、跑马厅、跑狗场、回力球、电影院、舞厅。关于夜生活方面,霞飞路、四川路各有各的异国情调,咖啡馆、酒店,变相的人肉市场,尤其是舞场。虽然有几家维持不了而停业,可是还不断像雨后春笋般的产生着。

要是一个到上海来玩的人,不会不到舞场去观光一下。可是,初到沪上的人,一点也不熟悉舞场的内幕,除非是找了熟悉的朋友。但是这里可以给你一些参考:要参观富华些的舞场,那么百乐门是去得的,舞池很适当,上面有一个玻璃舞池,里面镶着彩色的灯光,是上海别家舞场所沒有的,光线音乐设备都出乎意料的幽美。此外我们可以到维也纳去走走......[5]

这段文字介绍了上海几个规模较大的舞场。这些舞场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优势。也正是如此,它们才能在舞场的更替中立于不败之地。舞市的繁华和热闹在不断新开的舞场上得以体现。这种新的社交方式受到了广大商人的欢迎,而商人地位的不断提高也相应地推动了此类舞蹈的发展。“关于夜生活方面,霞飞路、四川路各有各的异国情调,咖啡馆、酒店,变相的人肉市场,尤其是舞场。”事物都是两面的,有利的同时肯定也会有弊。舞市昏暗迷乱,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变相的人肉市场”,使原本高尚的跳舞娱乐场所变成了青年男女的堕落之窑。然而,不同的争论和声音挡不住跳舞热潮的不断升温,这其中肯定有它的魅力所在。以下是《申报》作者李沙对交谊舞的感受,具体详见1937年6月19日 申报娱乐专刊李沙的《上海夜市的繁华面》一文:

几年来,我虽过腻了舞场的夜生活,却益发觉得舞场生活的回味之美。每当为生活鞭策而感到相当忧郁的时候,每当为人与人之间不能协调而引起了我心灵上的怒潮的时候,我便想到舞场去。一杯咖啡,或是一瓶啤酒,稍稍兴奋一下,稍稍带一些酒意,耳边是动人的爵士音乐,眼前是欢快的笑颜和悦目的色彩,于是我渐渐地意记忧郁,忘记了忿怒。也许在一支《蓝多恼华尔滋》的舞曲中便开始沉入舞池里去了。接着,就忘怀一切,在红色的灯光中跳起狐步来。可是,我猜到有很多人,是没有领会过在这时候的跳舞滋味的。[6]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将跳舞当作一种精神享受,当作一种都市生活的解压方式。作者在舞蹈中忘乎自己,沉醉于其中,放松于其中,而这也正是舞蹈的真正价值所在。舞蹈可以是一种心灵的直接表达,无在乎美丑,只在于感受身体带给你的自由。

四、结 语

其实,《申报》留给我们舞蹈界的资源是很丰富的,它等待我们去发掘。它就像是一座连接我们与民国时期前辈的桥梁,让我们透过它体会到了前辈们的思考,看到了前辈们所经历的一切,让我们与之对话,看到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变迁。打开民国舞蹈的历史画卷,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当时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与认可,也让我们看到了前辈们的批判精神。在民国这个新旧交替的重要时期,中国舞蹈面临着冲击与变革,继承与创新,它促使了身居大都市的人们从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的过渡。由此可见,中国近代舞蹈(民国时期的舞蹈)是女性个性解放的突破口,更是新中国舞蹈发展的一个基础。

参考文献:

[1] 申报记者.纪实验社之新剧[N].申报,1924-03-15(星期六本埠增刊).

[2] 申报记者.评实验社之歌剧〈葡萄仙子〉[N].申报,1924-01-10(5).

[3] 李 丹.从《申报》《北洋画报》管窥黎锦晖的歌舞演艺活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 伯 礁.勖舞艺界[N].申报,1937-06-19(申报娱乐专刊舞艺特辑).

[5] 楠.舞场巡礼[N].申报,1937-06-19(申报娱乐专刊舞艺特辑).

[6] 李 沙.上海夜市的繁华面[N].申报,1937-06-19(申报娱乐专刊舞艺特辑).

猜你喜欢

黎锦晖舞场仙子
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创作综述
仙子之城
仙子花园
雨中仙子
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
(四)欢乐的舞场
黑面舞场
全面剖析还黎锦晖以真实面目
我被蜂蜇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