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闲教育人本价值目标的再确认
——基于马克思休闲观的分析视角

2013-04-12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恩格斯马克思

张 莉

(西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成都 611130)

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真正把休闲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则是近百年来的事情,20世纪初的北美,现代休闲教育被明确提出,并得以广泛推广与实践。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休闲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与和谐社会的到来,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已是不争的事实,休闲已逐渐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合理地利用闲暇时间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加深生命的厚度并拓展生命的宽度,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以马克思休闲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休闲教育人本目标的确立,强调以人为本,实现教育对象“工具人”向“目的人”转化,更好地关注人的需求,促成人的身心健康、情感满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休闲教育人本价值目标的确立

休闲教育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确认其人本价值目标,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休闲,更好地推进休闲实践。

(一)休闲教育人本目标的确立源于人们对此的需求动力。因为需要是人活动的积极源泉,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需要的推动,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1]9“任何人如果不是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286“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3]514由此可以看出,满足人的需要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在当前社会,尊重人的休闲需要,则是尊重人本性的重要体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拥有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却面临着精神生活缺失的困境,“单向度人” 的普遍存在增加了个人对现实社会的不安全感和无力感,面对本真自我的“空场”,人们开始审视过去并极力找寻走出这一迷雾的出路,而休闲实践为迷雾中的人们点亮了一盏明灯,正如我国著名休闲学家马惠娣所说:“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在寻找快乐,也在寻找生命的意义。”[4]但由于国内休闲教育人本目标的缺位,人们在获得日益增多自由时间的同时,却难以感受到休闲的轻松与惬意,“没时间”成为现代人的口头禅,人们变得更加忙碌,“假日工作”已成为普遍现象,同时,人们的心理愈发浮躁,“郁闷”、“纠结”体现着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如何走出这一困境,推进休闲教育并建构其人本价值目标,这不仅有助于澄清传统观念对休闲的误解,还能通过休闲知识的传达、休闲观念的转变、休闲技能的培训、休闲质量的提升,帮助人们从“工具人”向人的本真状态回归,使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休闲教育人本价值目标的确立以拥有自由时间为保障。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时间即“非劳动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5]589。而获得这一自由时间是人们拥有的真实人权,因为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处置的自由时间,一生中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必需的间断以外,都是替资本家服务,那么,他就还不如一头载重的牲畜”[6]90。与此同时,拉法格在其1884年发表的《怠惰权》中也指出,无产阶级如果要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就应该争取享有闲暇权,这一权利神圣无比。今天,世界休闲组织在《休闲宪章》里已经明确规定了休闲同健康、教育一样同等重要,休闲是人的基本权利。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要劳动时间得以节约,自由时间在其基础上得以实现,我国自1995年起开始实行五天工作制,1999年又实施春节、五一、十一等三个节假日,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拥有的节假日几乎占了全年的三分之一。据西方未来学家预测,到 2015 年前后发达国家将全面进入“休闲社会”,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其后。可见,休闲正逐渐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休闲教育,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休闲,更有效地争取自由时间并推进自我的完善,因为“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7]281。可以说,只有拥有了可供支配的自由时间,人们才能更好地分享人类成果,更好地从事教育、学习、艺术欣赏、社交等活动,更好地推进个性的发展;只有拥有了自由时间,休闲教育的实施才有现实的可能,休闲教育人本目标的确立才有时间的保障。

二、休闲教育人本价值目标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眼中的休闲是一个严肃的动词。休闲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强调利用自由时间积极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坚持以马克思休闲观为指导推进休闲教育人本目标的确立,需坚持推进“三观教育”,提升休闲教育的实效性。

(一)劳动休闲观教育。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人们被各种压力所驱使,在生产本位和工作本位主导思想推动下,休闲更多表现为“补偿性”,更多体现为一种“匆忙休闲”状态,甚至,不少社会群体为了追求工作上的业绩以及更好的物质生活,放弃了属于自己的休闲时间,“休闲工作化”现象日益明显。但在这一过程中,劳动与休闲二元对立,人们感受更多的不是快乐,而是“压力山大”、“郁闷”与“纠结”,“过劳死”、“抑郁死”现象开始出现。

怎样走出劳动与休闲对立所带来的困境,劳动休闲观教育势在必行。首先,劳动为休闲提供了物质基础。作为满足人需要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劳动创造着人自身。“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说是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都知道的”[8]289。可以说,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维度,它作为人类生活的第一要件,为休闲的开展提供着物质前提。其次,劳动为休闲创造着自由时间这一必要前提。在马克思看来,“满足绝对需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留下了自由时间(它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是不同的)”。[9]617也就是说,自由时间的获得源于劳动时间的节约,并为休闲提供了现实可能。再次,休闲确认劳动的意义与价值。缺少休闲,劳动将变成一种无奈与本能,休闲是劳动的目的,是对劳动的一种肯定与回报,也是对人本质更高层次的确认。可以说,劳动和休闲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大内在逻辑点,二者相互区别又内在统一,在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情况下,抛开劳动享受休闲并不现实,因为离开劳动,休闲将失去根基,但失去休闲,劳动将丧失意义,二者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完全统一。

(二)休闲消费观教育。在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人们的消费观发生着异化,这种异化本质上是人本身被物化。根据马克思的分析,我们已经由“人的依赖阶段”过渡到“物的依赖阶段”。在这个社会里,物质的繁荣依靠无限度的扩大生产来支撑,利用无孔不入的广告来刺激人们的物质欲望,人们淹没在物的包围之中,把生产的意义与物欲主义、享乐主义联系到一起,休闲被“欲望化”、“商品化”。爱默生对此感慨到:“物居于马鞍上驾驭着人类。”[10]今天,我们许多人都意识到这点,但却难以逃离物质消费主义的控制,人们购买商品却不一定真正需要它,而是因为时髦流行,因为拥有时尚品牌商品可以体现自身的社会地位。于是,工作、挣钱成了生活的主题,最终导致身心疲惫、心力交瘁、背离了人本真的状态。

探析马克思消费理论中的休闲主张,对于我们确立科学的休闲消费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休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并提高着人们的消费能力。一方面,休闲实践或多或少地会消耗物质或精神产品,特别是当前社会,休闲的实现往往依赖于对产品、设施与服务的消费,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们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休闲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因为“休闲可以被用来娱乐、消费,来支持有效的经济参与,正是这种消费的‘再创造’性使得休闲合理化”[11]。可以说,休闲合理性中的消费将推动休闲产业的发展,并随着休闲产业不断升级而壮大,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其次,休闲消费需凸显文化精神追求,这是消费观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因为休闲的价值不仅在于实用,更在于其文化性,它给我们一种文化的底蕴,支撑着我们的精神。在马克思看来,抽烟、喝酒等物质消费不应该是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之间主要的交往手段,相反,叙谈等闪烁人类精神之光的交往方式应得到大力倡导。人们选择的休闲消费应具有更高的文化内涵,开发人的创造力和鉴赏力,追求人之为人的生命意义,体现人之为人的消费主旨,这才是休闲教育人本目标确立的题中之义。

(三)幸福观教育。在物的依赖社会,不少人认为拥有物质财富是身份地位也是幸福的象征,于是夜以继日地创造物质财富,最后却身心疲惫,困乏不堪。“你幸福吗?”成了当下流行的问候语,这句话的背后折射出的更多是对传统幸福观的质疑和对幸福的渴望。究竟什么是幸福,是富足的物质生活,还是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

在马克思看来,我们应重新审视“物本财富观”,杜绝“物化性”、“物役性”,幸福不在于我们拥有多少物质财富,幸福实际上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程度密切相关,甚至更具有终极意义。“在未来社会里,财富的尺度绝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12]104可以看出,闲味儿十足的自由时间将是衡量幸福的重要尺度,休闲实践内涵丰富的幸福意蕴。一方面,休闲强调对人性的回归,实现着人自身心灵的和谐。而作为人类美好生活的一种理想,是真、善、美的一个组成部分,同“知识、美德、愉快与幸福”不可分离。[13]34另一方面,休闲关注着精神生态,调整着人们的休闲观念,也推进着外部环境的优化。正如马惠娣在《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一书中所说,休闲使人以欣然的态度做心爱之事,使人以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伦理秩序,自觉维护社会系统中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有利于自身又有助于社会的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在这样和谐安宁的环境中,追求幸福,实现幸福,这正是幸福观教育的题中之义。与此同时,休闲的幸福意蕴还在于德性休闲的实践,即强调休闲方式符合社会价值规范,并重视自己在休闲中的行为,担负起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做到“休而有节”、“休而有礼”。所以,能拥有自由时间并积极地休闲,在休闲中感受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其实就是一种恒久的幸福。

总的来说,紧紧围绕休闲教育人本价值目标这一原则推进“三观教育”,有助于帮助人们提升休闲行为价值判断的能力,提升选择和评估休闲活动的能力,决定个体行为和休闲行为标准的能力,调整其休闲消费行为的能力,以及合理运用闲暇时间的能力等,在帮助人们正确理解休闲的同时,更好地去实践休闲,体验休闲文化的真谛,最终使人们从物欲等各种困惑中解脱,回归真实的自我。

三、休闲教育人本价值目标的内在价值诉求

休闲教育作为一种内心体验教育,它有着自身内在的价值诉求,这一价值诉求主要包括现实价值追求和终极价值目标两大层面,体现着休闲教育“真、善、美”的人本意蕴。

(一)休闲教育人本价值目标以实现“四大层面”的和谐为现实价值追求。一是实现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强调以己为善。由于生活压力的加大和生存不安全感的增加,人们常常处于一种忧虑苦闷状态,缺少与自身的和谐,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人身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失调,引发身心疾病。与此同时,由于自身内在的不和谐也会导致与外在环境、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张。实施以人为本的休闲教育,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休闲实践,通过休闲摆脱内心的烦闷,享受生命的美好,正如美国现代休闲专家杰弗瑞5戈比所说:“休闲生活可以成为紧张生活和疾病之间的缓冲。”[14]338“休闲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是一种为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是上帝给与人类的礼物。”[15]可以说,休闲作为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和生命态度,是保证自我和谐的一剂良药。二是推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强调与自然为善。马克思从实践层面去揭示和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人来自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16]560由此可以看出自然于人的先在性,人对于自然的依赖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实践活动的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自在自为”的状态,而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人与人化自然的关系。在今天,人类的实践活动已深入影响到自然界的各个领域,马克思呼吁我们在改造自然界的时候,应以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为前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7]383推进以人为本的休闲教育,呼吁在休闲实践过程中坚持以尊重我们的无机身体自然界为前提,保护生态并倡导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三是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强调与社会为善。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不仅具有自然人的身份,也扮演着社会人的角色,人和社会是同时诞生的,其中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离开了社会,人就不能成其为人,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在推进以人为本的休闲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持推进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谐共处。四是努力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强调与人为善。因为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同时,在交往过程中,还应坚持平等对话的原则。因为如果一方是主体,另一方是客体,那么双方就不能实施平等的交换,就难以实现和平友好共处。因此,以人为本的休闲教育应坚持互为主体的原则,在交往实践中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与人为善。

(二)休闲教育人本价值目标的确立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和宗旨归依。对于休闲教育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早在20 世纪初期,联邦教育局就将休闲教育列为青少年教育的一条“中心原则”,作为正确树立人生价值观和促进“成为人” 的途径之一。随着20世纪新人文精神的兴起,对人的情感、意义等非理性价值的重视,主体性教育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题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这对于打破原有的“工具化”、“模式化”传统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作用。主体性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谋职或挣钱”,而是“使得人们做出理性的行为,……使人的行动升华,从而让他们成为自由的人”。[18]即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实现受教育者的需求为前提,以推进受教育者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马克思休闲观指导下的休闲教育作为主体性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其最终价值诉求。具体体现在:一是普及休闲知识,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休闲,合理地利用闲暇时间,科学地实践休闲,打破“匆忙休闲”、“快餐休闲”、“追求物欲休闲”、“休闲工作化”等状态,同时致力于杜绝闲暇时间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等现象,帮助人们认识到自由时间这一人类最重要的财富,并更好地争取和更加有效地使用这一财富。二是激活人的生理潜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体能支撑。因为休闲教育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休闲,而休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身体能量的再造,是过度消耗的精力的补偿。人们在休闲过程中,能轻松愉快地开发和提升自己的潜能,在马克思看来,这种潜能的激发,或者能力的提升,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三是为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因为休闲教育致力于打破工作对人的奴役,反对人们成为流水线生产过程中无闲时、无闲钱、无闲情的“三无” 工具,呼吁人们为争取休闲权而努力,并鼓励人们利用闲暇时光安排学习和生活,这对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四是提高人们的休闲技能。在推进个人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需要提高个人享受休闲、实践休闲的能力,这就要求在休闲教育开展过程中传授一定的休闲技能。因为缺乏休闲技能,人们就难以实现高层次的休闲(如:摄影、收藏、绘画、舞蹈、书法之类),只能停留在休息、聊天、逛街、看电视这类低层次的活动上,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19]191可以看出,培养人的休闲技能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到共产主义社会,休闲与劳动的界限被打破,行业分工被打破,每个人都能正确地认识休闲,并能自由合理地支配时间,到那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20] 566这种人的自我回归、自由全面发展状态正是休闲教育人本目标确立的最终归依。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 马惠娣.西方休闲学研究一瞥——兼及中国休闲学研究的思考[N].科技日报,2010- 09- 16(4).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谢秀华.工业社会休闲异化的批判[D].长春:吉林大学,2008.

[11] 马惠娣.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3] (美)托马斯5古德尔,杰弗瑞5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4] 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康筝,田松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5] 马惠娣,刘耳.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5).

[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 张洁.美国闲暇教育的发展及启示[D].保定:河北大学,2000.

[1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抉择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