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育人模式的构建探索
2013-04-12王茹春初秀炜孙桂君
王茹春 杨 岩 高 波 初秀炜 戴 莉 孙桂君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思政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一个涉及教育者——教师与教育对象——学生的“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性实践活动。
从教师“教”的角度讲,作为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极强的意识形态教育,教育者——教师必须要有权威的、系统的和完善的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论体系”和作为其依托的“教材体系”,以全面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这一系列工作自2005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已经由国家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予以全面完成,其成果体现就是“05方案”的系列配套教材。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优秀成果,教材做到了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的统一,完成了从“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1],从而解决了教师“教有所依”和学生“学有所学”的问题,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统一化。
从学生“学”的角度讲,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完成两个转化——“理论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以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双重任务[1],即还需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因为课程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把教材体系顺利向教学体系转化,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信念、能力和素质的问题,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上述转化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需要积极探求实现这一转化的教学环节[1]。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化育人、实践化教学是实现两个转化的突破口。基于此,笔者提出以学生参与型为表征的实践化育人系统思路,探索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化育人体系,即以学生参与性为特征的“实践化”育人为核心,通过动员、组织、整合实践育人资源,分解细化实践育人过程与环节,建立实践化育人的模式。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育人模式的立论依据
1.1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意识形态与教育属性
从教育教学内容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3]。
由此可知,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性和主观价值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政治性是由它的内容和本质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它的党性原则决定了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学生的头脑,引导他们理解和把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种重大方针政策,增强其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好地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4]。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设置内容来看,也是一个内容丰富、原理深刻、集抽象性与具体性于一体的理论结构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知识性的根本特点,同时其内容必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而要求与时俱进地发展与创新。从其教学特点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育人化人,即教育性是其课程鲜明的实践特点。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理性问题,育人化人必须通过实践化才能最终完成,其成效才能得以检验,这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根本实现途径。因为实践具有联结主体和客体的品性,是主体主观认识物化为客体对象的桥梁。因此,大学生没有思想认识的转化过程,没有实践的检验,就不可能说是真正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说教书是传授知识,那么,育人就是教育性的根本,而实践化则是教书育人这一过程的根本途径。因为,实践化能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政治性、知识性与教育性统一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1.2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现实困境
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出现了种种不协调性与矛盾性:一方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另一方面却是思想政治理论社会生态的恶化、机制失灵,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感兴趣。
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目标局限在思想政治与道德认知层面,偏重理论宣教与知识讲授,解决的是大学生思想上的是非正误与对错。在教学层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偏重理论(知识)育人,忽视实践(情境)育人,习惯于单方单向说教,怠于双向沟通交流的“一维教育”模式而导致的大学生思想与观念相背离,情感与理智相冲突,意志与行为相纠结的矛盾心态,从而出现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中“知而不想”“想而不愿”“愿而不做”“做而不实”的“知、情、意、行”相互脱节问题。
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强,有相当的明辨是非能力。单一、单线、单向的“一维型”说教与传播,没有使他们参与到这一系统化教育工程实践中,不关注甚至漠视大学生的情感、意志与行为是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以现代视角来解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及其原因,探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路径。以大学生参与型的实践化育人为核心,通过整合实践育人资源,分解细化实践育人过程与环节,建立实践化的育人模式,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扭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实困境的路径选择和有效对策。
1.3 实践化育人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的主体性体现,具有交互性特点。实践化育人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心理学认为,人的内部心理因素构成包括知、情、意、行等四个方面。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是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人们内在的“知、情、信、意、行”等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离开了主体能动性的建构活动即实践,不可能建立和发展认知体系。情境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体的场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态度体验,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1.4 实践化育人是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基本途径
实践化育人是指由教师主导的,由学生通过一定行为方式参与的,调动其主体意识与能力的互动性、立体化、综合性教育教学。它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情境是一个由学生参与营造的全方位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环节是一个涵盖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的无缝链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的心理性教育。而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只能解决学生认知问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可以而且应当实践化,构建学生参与型实践化育人模式是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基本途径。实践化育人作为连结教与学两大主体因素的桥梁和纽带,调动了教与学两大主体因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沟通了教与学两大主体因素的“知、情、意、行”,真正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具有可操作性。
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育人模式的内涵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育人体系,探索建立实践化育人模式,其核心是由学生参与的实践化育人“时空心智”立体情境的构建与实施。主要包括实践育人理念、实践育人主体、实践育人目标、实践育人环节、实践育人方式手段,以及实践育人考核评价。目的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通过实践育人模式的设计,使课程教学实践化、校园文化影响长效化、社会实践教育常态化,实现全程全面全身心育人实践化体系。
(1)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整合各方教育教学实践资源广泛参与,营造和谐的实践育人环境——情境。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的立体性综合教育。立足于大学生思想发展与心理成长规律以及行为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建立大学生思想道德、政治素质提升的“知、情、意、行”和谐一致的行为与心理机制。
(3)在教育教学中,一是探索课程实践教学形式,发挥课程实践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分解课程教学方式体系,构建独立于课堂理论教学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二是改革课堂理论教学方法,使课堂理论教学成为由学生参与的具有“实践性内涵”的教学,使理论教学实践化;三是开通网络社交平台、网络社区,通过网络虚拟的实践教学形式,实现体现课程内容的网络情境化育人;四是实施假期校外实践教学常态化,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真实情境育人作用;五是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渠道,发挥、引导学生社团在育人中的实践参与作用和群团组织机构的核心引领作用。
3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育人模式的构建
如上所述,实践化参与型育人模式,其实质是由学生“参与的”以思想政治道德与法制为内容的教学,表现为由学生参与的实践化育人“时空心智”立体情境的构建与实施。
3.1 设置独立的课程实践教学模块
单独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综合实践教学模块,配备独立学时,选择好实践化教学载体——教学途径与形式,以感性体验、理性思索为主,通过参观、体验、参与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和活动,培育学生责任感、使命感,提高课程实践育人吸引力。如笔者所在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总学时2∶1的比例,即16学时为实践课程学时,专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综合实践教学。
3.2 课堂理论教学的实践化育人
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其主体意识,通过采用情境教学等方式,构建各种思想道德与法律事件情境,分派学生扮演角色,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在参与中获得自我教育和思想政治法制素质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养成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教化” “体验”与“养成”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自我教育中。
3.3 实施网络虚拟情境化育人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教育规范管理的通知》中指出,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并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学生组织的作用,密切注视网络教育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严格学生管理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一方面在利用学院思政网站的基础上,重视BBS论坛、电子邮箱、QQ群等各类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另一方面,借鉴传统教学模式中某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理论,继续发挥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积极交流与情感互动的优势,在网络教育中加以保持运用,实现“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格局。
3.4 校园实践育人
在校园内广泛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
一是通过由教师指导成立的由学生参与的主旋律社团,引领学生弘扬主流价值观,打造富有正气的校园育人环境,使大学生成为时代先锋。二是由党团组织、学生管理部门在校园内开展思想道德与法制类主题实践活动——如各种文化节、评比竞赛等活动,广泛动员学生参与,使学生在参与中得到教育。
3.5 社会实践育人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即在假期,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以志愿者服务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社会实践育人。使大学生在实践中由认知社会向服务社会、由改造思想向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转变。
3.6 考核方式实践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考核实施多元、多维考试和成绩综合评定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实践化成果和操行表现。其基本做法是将学生的平时表现、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活动的成效综合起来评价,即将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校内外实践情况、校园奖惩等操行情况分别按一定比例综合起来,将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将讲、看、行、思、写融为一体全方位考核。
总之,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化育人,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参与意识,细化育人过程、优化育人环境,构建起参与型的、涵盖全员、全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育人体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4 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化的育人模式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一是厘清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理念与思路,使得“实践育人”工程化、系统化、体系化,可以动员协调多方实践教育教学资源广泛参与;二是落实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主体地位,激发其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教育教学的主体意识,实现实践化人、实践育人的目的;三是构建由大学生参与型为表征的实践化育人模式,即“时空心智”一体化实践育人模式,真正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四是由大学生参与的实践化育人“时空心智”立体情境的构建与实施,克服了单一、单线、单向的“一维型”理论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调动了大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了大学生综合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郝文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2]韦文广.思想政治课精品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J].文教资料,2011,(6).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
[4]丁军,刘爱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建国60年来的基本特点与基本经验[J].教育与现代化,2010,(1).
[5]马奇柯.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J].湖北社会科学,2003,(4).
[6]朱振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高等职业教育,2006,(5).
[7]张红霞,王冬梅.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