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文化建设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

2013-04-12李金莲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梁漱溟知识分子农民

李金莲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梁漱溟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会学家和新儒学的代表。他在动乱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认识到农村和农民的重要性,走上了一条乡村建设之路。梁漱溟先生于30年代在山东、河南等地开展了一系列的乡村建设运动,试图以教育为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改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生产技术的提高等来改进中国的农村进而解决中国存在的问题。虽然他的乡村建设种种主张都未获得成功,但是他的发展农村教育,建立新的乡村文化等乡建思想,对于我们当代实施新农村文化建设仍有启迪意义。

一、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广义上是一种文化建设,以“中国文化”为其乡村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所谓“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教伦理思想。梁漱溟认为中国的问题并不是别的问题,而是文化失调,因为西方文化入侵而引起的严重的文化失调。“中国近百年史,可以说成是一部乡村破坏史”[1]。因为乡村破坏而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仅要救济乡村,还要使中国文化有一个大的转变,即在中国的旧文化里转变出一种新的文化。这也就是说解决中国的问题,就要从中国的乡村入手,创造新文化,从而救活旧农村。因而他十分强调农村的重要性:“农村兴盛,全社会才能兴盛。农村得到安定,全个社会才能真安定……我们只能从村的新生命里来谋求中国的新生命。”[2]

开展文化建设,救济中国农村,梁漱溟认为必须要加强民众教育,因为中国的民众大部分都在农村,所以民众教育也即农村的社会教育。“乡村建设运动之作法,清清楚楚,走民众教育的途径,完成乡村建设。”[3]在进行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梁漱溟把教育摆在首位,注重培养人才。 在实施民众教育的过程中,梁漱溟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民众的综合素质。诸如他在农村设立村学、乡学、乡农学校等,运用教育的力量使村民学习文化知识,唤醒民众。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他不仅注重基础教育,使所有的适龄儿童进入学校学习相应的知识,同时还设置了成人教育,妇女教育等教授识字、公民学、农业知识、一般科学知识、卫生常识、育婴与家政、音乐等具体内容。梁漱溟还开设了公民学,向乡民讲授时事,增强农民对公共事务的注意力,培养农民的新思维。与此同时,他还经常进行一些文娱活动,如送戏下乡、举办农民冬季运动会等来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从教育的内容上来看梁漱溟的教育并不限于学校教育,而是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从日常从事的工作入手对其进行教育。他所进行的教育活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纠正了许多农村的陋习,同时也为培养农村新的文化,促进农村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

解决中国的问题,开展乡村建设在加强教育的同时,还要重视广大知识分子的力量。“中国问题的发动,不能不靠其社会中的知识分子,而且必须是与外面接触的知识分子。”[4]知识分子不仅能为乡下人输送知识,减少乡村的愚弊,同时还能为乡人呼喊,梁漱溟认为这两种作用就好比是为乡村扩张了“耳目”,同时也为乡村增添了“喉舌”。这样就形成了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不计艰辛,抛弃城市的优越条件和舒适环境跑到偏远的乡村进行乡村建设,他们通过改善农村教育、农业、陈旧落后习俗等把先进的文化知识,农业技术教给农民,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在从事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一大批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有的是国内大学的著名学者等,他们都致力于农村建设,在农村艰苦工作,真诚地为农村做一些实事,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在进行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梁漱溟正确地认识到发动农民的重要性,因此在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他用礼俗代替法律,依赖群众的自发自觉行动,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运动。梁漱溟在传统的“乡约”中受到了启发,创立了一种寓政于学校的“政教合一”、“以教统政”的农村社会基层组织——乡农学校。乡农学校由乡村领袖、成年农民和乡村运动者三类人群组成,通过教育活动把村民聚集组织起来,通过知识分子的指导促使乡民自觉地建设农村,试图以自己的力量来改造乡村,建设乡村。“乡人能注意关切公共事情,向前运动,表现组织力,就算此村学之最大成功。”[5]在乡农学校教学过程中,梁漱溟认为精神讲话非常重要,要讲中国的旧道德以融通农民的心理感情,然后再输入新的知识道理来改革从前不适用的一切,以适应现在的世界。这种方法在对乡民进行新知教育的过程中很好地发挥了作用,加快了乡民们认识新文化的进程。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农村建设就是党中央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建设当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从本文关注的文化建设角度来看,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满足农民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方面精神文化需要的途径。但是纵观西部农村的文化建设面貌,农村的文化建设实况与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地区一直是我国较为贫困的地区,特别是西部的农村地区。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地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水平发展却仍然比较缓慢。农村地区由于地理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生活封闭落后,看不到外面社会的发展形势,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再加之对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投入相当缺乏,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人们接触不到新鲜文化的洗礼,人们还处在以前那种落后文化习俗的状态下。在一些落后的地区,农民看不上报纸、电视、图书,也听不到广播,从而导致农民在农闲时只能以赌博、喝酒、闲晃等方式来度过。农民文化生活如此枯燥、单一从而致使消极文化和一些低俗文化入侵,导致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2.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新农村建设中要求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逐步解决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缩小农村与城市在教育上的差距。教育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柱,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不足之处仍然存在。例如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着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包括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结构和比例失调现象比较严重。虽然在政策上一直强调学校要重视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农村地区却长期忽视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普遍注重“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加之基础教育的投入经费较少,甚至在一些比较贫困偏远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基本不复存在,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求学积极性不高,适龄儿童失学的现象比较严重。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内容上存在偏差,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学校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重复,与本地的经济发展相脱节,所学的技术不能很好地应用到经济建设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3.知识分子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程度低。众所周知农村地区偏远落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地区。封闭落后的农村地区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物质生活条件也相当艰苦,没有优厚的待遇,没有优越的环境同时又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种种不利的条件使得一大批知识分子不愿意扎根农村。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与知识分子深入农村,向农民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是密不可分的。“知识分子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积极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知识分子自身成长的需要。”[6]然而从现实来看,为农村发展建设扩张“耳目”、增添“喉舌”的知识分子远远不够,那些奉献自我,扎根农村,为新农村建设发挥聪明才智的知识分子远远不够。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更需要知识分子为其带来先进的科学的文化知识,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知识分子的大力支持与现实中知识分子参与农村建设程度低形成了一个尖锐的矛盾,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难题。

4.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力量是建设新农村的重中之重。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农民自身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在农村地区农民生活比较贫苦,生活质量较低,基本的物质生活刚刚能够得到保证,使得农民没有多余的力量来提高精神生活,这是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积极性不高的一个原因。另外农村文化建设缺乏组织者和领导者,人们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从而导致没有组织者领导者,使得农民对于文化建设没有热情,缺乏动力,这是造成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积极性不高的又一个原因。

三、乡村建设理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

梁漱溟探索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思想对我们当今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1.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近年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指引下,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文化建设还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针对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发展缓慢,受关注程度低的情况,这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按照上级的要求在农村地区逐步落实。对于那些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偏远农村地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文化投入的力度,健全文化基础设施,确保村民能够看上电视听到广播,建立相应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各级部门还要组织村民“走出去”吸收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提升自己丰富自己,同时还要“引进来”,引进那些先进的积极进步的文化来充实村民文化生活。

2.开展多样化的农村教育。在农村地区开展文化教育事业,要进一步落实基础教育,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改变以传统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要加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从而减少失学率。除了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外,还应该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根据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和农民自身的需要来设置具体的专业和学科,培训农民的一技之长,以利于培养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此外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电影等形式来开展教育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还可以成立一些村民组织,在农闲的时候农民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聚在一起,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既可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还能够增加村民的凝聚力。

3.鼓励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大量知识分子的踊跃加入,需要他们的关注和亲身参与。所谓的参与并不只是做一些调研得出一些研究报告,而是需要他们亲身参加到农村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去,深入农村、与广大农民共同创造、共同建设。梁漱溟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呼吁并引导了一大批知识分子深入农村,不计艰辛,乐于奉献,促进了乡村建设的发展。针对知识分子不愿意深入农村的现象,应积极鼓励知识分子深入农村地区,在政策上和待遇上给予优惠政策,吸引知识分子下乡,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通过发动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农村建设中去,吸引他们深入农村地区,通过任教、支教、村官等各种形式带动农村的文化发展,这也是促进知识分子积极参加农村建设,同时也带动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此外还要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诸如“教育援藏工作”、“对全国143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对口支援”[7]等项目来促进西部地区的教育支持,促进当地农村的文化事业的发展。

4.发挥农民自身建设的积极性。农村的建设归根结底要靠农民自己去建设,自己去创造。梁漱溟在乡村建设中采用乡农学校的方式教育村民把村民组织起来通过知识分子的指导使乡民们充分发挥自觉性,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建设乡村,这对我们当今是有借鉴意义的。针对农村文化建设薄弱这一情况,首先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农民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才有可能进行文化生活的建设,如果农民都吃不饱穿不暖这样则谈不上文化建设。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建设,搞好农村经济使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在农民生活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村民们不同的特长爱好在农村成立一些兴趣爱好组织,让农村充满文化气息。农民的自觉性、文化素质提高后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的热情提高了,积极性加强了,从而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就更愿意主动地发挥自身的力量,并对当地的和谐稳定有一定的保证作用,有利于基层的社会安定。

综上所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很难改变中国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但是他进行的乡村建设试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文化教育,促进了农村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的提高,正如他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一直保留在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农村的精神面貌,还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梁漱溟的乡建思想仍然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

[参 考 文 献]

[1] 宋恩荣.梁漱溟教育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139.

[2]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4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834.

[3] 梁漱溟.民众教育何以能救中国[J].乡村建设旬刊,1934,4(7、8).

[4]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1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52.

[5]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5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49.

[6] 赵芳.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4):94.

[7] 吴德刚.西部教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14.

猜你喜欢

梁漱溟知识分子农民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梁漱溟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