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应用
2013-04-12李丹季莹
李丹 季莹
(上海市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海 201800)
1 艾滋病现状
1.1 全球艾滋病流行现状
2011年1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等[1]机构联合发布的《2011年全球应对艾滋病行动进展报告》显示:2010年底,全球约有3 400万人携带艾滋病病毒,2010年全世界大约有270万人新感染了艾滋病毒。过去10年间新增感染病例减少了15.0%。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防治形势仍很严峻。
1.2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2010年底卫生部公布我国艾滋病疫情及防治工作情况,截至2010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370 393例,其中患者132 440例,死亡68 315例。我国艾滋病疫情呈现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疫情依然呈较低流行态势,但部分地区疫情严重。疫情严重的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和广东6省累计报告感染者和患者数占全国报告总数的77.1%。
第二,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数量继续增加,但新发感染人数保持在较低水平。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四免疫一关怀”政策的坚决贯彻,对艾滋病流行起到了很好的遏制作用,有效的控制了二代传播。
第三,既往HIV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AIDS发病和死亡人数增加。
第四,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所占比例继续增高,其中同性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
第五,感染人群多样化,流行形势复杂化,流行趋势正在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进行传播。
2 健康教育
2.1 什么是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社会活动。由于目前并无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物,而艾滋病的传播与人们自身行为存在密切关系,健康教育被公认为当前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手段。
李健,赵黎明[2]的研究提到,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预防工作中对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染群三个方面均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说明在预防艾滋病工作中,健康教育对目标人群高危行为的改变起到很好的作用。
2.2 行为改变的主要理论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行为的改变,指终止危害健康的行为,实践促进健康的行为,并对已有的健康行为进行强化。通过健康教育的对象水平不同,可以将健康教育行为理论分为应用于个体水平的健康行为理论和应用于人际水平的健康行为理论。艾滋病预防工作经常使用的行为理论模型中,知、信、行模型和健康信念模型针对个体水平,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则是针对人际水平。
知、信、行模式(knowledge, attitude, belief, practice,KABP or KAP)的行为改变有两个关键步骤,一是确立信念,二是改变态度。这种行为模式在我国艾滋病健康教育中最常使用[3],并且已经被大众所接受。知、信、行模式比较直观明了,其隐含的假设是:被传播对象接受健康内容后,就会改变其信念和态度,进而改变其行为。但是模型没有考虑受众的需求或是需要、行为条件以及行为场景等因素。在进行知、信、行理论时通常会产生“认知不协调”现象:即目标人群掌握的知识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情况。
健康信念模式(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BM)是目前用以解释和干预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该理论认为信息接受者要采取有益健康的行为或放弃某种危害的行为,需要感知某种疾病或行为的危害,以及改变某种行为可能对自身带来的好处与困难以及目标人群自身的行为效能。健康信念模型被广泛适用于艾滋病的预防工作中。
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 SCT)是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演变而来。社会认知理论的重点是个体信念的建立,主要包括: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息以及在曾经情景中对背景因素的直觉信息。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theory, SNT)由Barnes[4]于1954年提出,是以个体为基本子系统所组成的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体,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其本质上可以说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此理论重点强调“桥梁人群”在不同社会群体以及同一社会群体之间的作用,我国学者潘绥铭[5]在对女性商业性性工作者(FSW)人群的研究中也提到了相关“桥梁人群”的关键作用。
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为我们研究艾滋病相关亚人群群体行为提供了依据,并且阐明了艾滋病易感人群高危行为产生的原因。例如,吸毒人群中毒品聚集吸食现象等。为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干预提供了依据,有助于对目标人群高危行为改变的研究,促使艾滋病易感人群改变高危行为。
2.3 健康传播
2.3.1 什么是健康传播
健康传播(health communication)指通过大众媒介、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传播方式将有用的健康信息送达至社会的每个个体,从而改变他们的态度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使他们采取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过程,包括疾病预防、治疗、防治等多方面内容。健康传播包括传播者、接受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效果5个传播要素。在健康传播过程中每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2.3.2 健康传播的特性
健康传播对健康内容的传播者有特殊的素质要求。由于健康传播所传播的内容是健康知识,所要求的信息传播者应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拥有健康传播职能的机构和人员便是健康传播的主体
其次健康传播的内容是健康信息。所谓健康信息是指一切有关健康的知识、观念、技术、技能和行为模式,是一种宝贵的卫生资源。目前我国在艾滋病防治过程中健康教育对信息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信息接收者、传播形式以及传播效果的研究[6]。
再次健康传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且可以根据健康传播达到目的层次,将健康传播的效果分为4层:知晓健康信息,健康信念认同,形成健康态度,采纳健康行为。
健康传播具有复合性。健康内容的传播经历了数次乃至数十次的中间环节,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多级传播,多种途径的传播以及多次的反馈,这使得健康传播在达到传播目的的过程中存在多次反馈以及多级的交流,也同时为健康传播的有效实施带来了一定难度。
2.4 健康传播材料的重要作用
通过健康材料的设计,把枯燥无味的卫生知识生活化,形象化,生动化,主要通过视觉化的方法向目标人群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通过形象的传播使得目标人群了解宣传理念并进行深入的感受和体会。健康传播材料在传播学中扮演着十分的重要角色,也成为宣传卫生知识的最佳途径[7]。云南湄公项目[8]的经验显示,制作艾滋病防治宣教材料时,首先应该通过基线调查确认目标人群的需求,在进行健康材料制作时需摸索制作出适合目标人群的健康传播材料。
3 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应用
由于目前还没有针对艾滋病的行之有效的治疗办法[9]。广泛深入持续地进行全民健康教育是遏制艾滋病在中国流行的有效措施之一[10]。健康教育是连结卫生知识与行为改变的桥梁,健康教育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寻求并建立有效的方法在人群中普及艾滋病知识,增强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并为个人、家庭、社区以及预防HIV/AIDS组织团体等的相互合作提供条件,从而促进安全行为的发生及增强对艾滋病感染者的理解。
3.1 女性商业性性工作者人群
对女性商业性性工作者(female sexual workers,FSW)的健康教育目标主要是增进FSW人群对安全套的使用频率,养成良好的就业习惯等。目前对FSW人群的健康教育主要采取发放宣传手册或组织观看预防艾滋病相关视频;通过对关键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对FSW人群进行干预、在公路沿线实施安全套营销策略[11]、在宾馆等FSW经常出没的地点摆放安全套等方式进行干预;对FSW中较为活跃并且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进行同伴教育者培训[12]。健康教育的效果与对目标人群的健康教育次数有关。
3.2 吸毒人群
对吸毒人群(drug user, DU)的健康教育目标是减少DU人群对海洛因类药品的依赖,推广美沙酮维持治疗,减少共用针具行为并且希望可以在DU人群中推广安全套的使用等。对DU人群的健康教育主要分为对戒毒人群进行的干预以及社区中对吸毒人群的健康教育。有研究在吸毒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了吸毒人群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13],取得了不错的干预效果。
3.3 男男同性恋人群
针对男男同性恋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的健康教育目标主要是促进MSM 人群改变高危行为,增加性行为过程中安全套的使用频率,减少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频率,提高MSM人群艾滋病检测意识。我国于1998年对MSM人群开始进行健康教育[14]。现阶段对MSM人群的健康教育主要在目标人群经常活动场所进行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宣传,选择人群中的关键人物进行同伴教育。此外随着国际项目进入我国艾滋病干预领域,也为MSM人群的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健康教育模式。在中国-默沙东项目[15]资助下,项目地区实行了联合营销干预的模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 艾滋病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健康教育一直以来都以知识类艾滋病防治内容为主,经过长时间、高强度的健康教育,我国艾滋病高危人群对相关知识类的预防艾滋病内容知晓率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再对相同知识类预防艾滋病内容进行健康教育,目标人群在知晓率以及高危行为改变方面的上升空间很小。
健康教育材料内容的选择均是从专业人员的角度进行选择,并没有根据人群文化素质和人群需求进行筛选,所传播的健康内容以及健康内容的表达方式都过于专业化复杂化。目标人群在接受健康教育时对健康教育材料认同性较低,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导致健康教育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16]。
众多研究表明,“知行分离”现象是现阶段我国艾滋病健康教育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4,8,17],并且“知行分离”现象已经成为我国健康教育过程中一个很大的阻碍。很多艾滋病相关方面的专家已经意识到“知行分离”现象给我国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阻碍,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
目前有研究提出了干预信息指数(information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index, IECI)[18]的概念,并将其运用到艾滋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20]。但是干预信息指数能否大范围的推广到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中,仍有待验证。
此外我国健康教育仍存在其他问题。例如,贫困地区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滞后[16],对高危地区流动人口的艾滋病健康教育问题[21],健康教育缺少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应加强社会健康教育等。
[1] 联合国网站新闻中心. 2011年全球应对艾滋病行动进展报告[EB/OL]. [2011-11-30]. http: //www. un. org/chinese/News/fullstorynews. asp?newsID=16740.
[2] 李健, 赵黎明. 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J].口岸卫生控制, 2008, 13(6): 41-42.
[3] 陈璐. 我国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模式[J]. 职业与健康, 2005,21(10): 1451-1453.
[4] Coates TJ. Strategies for modifying sexual behavior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HIV disease[J]. J Consult Clin Psychol, 1990, 58(1): 57-69.
[5] 黄盈盈, 潘绥铭. 中国东北地区劳动力市场中的女性性工作者[J]. 社会学研究, 2003, 17(3): 53~65.
[6] 曾四清, 黄国超, 邓韶英, 等.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材料干预效果研究[J]. 华南预防医学, 2007, 33(1): 11-14.
[7] 林栩栩. 健康教育宣传画的设计[J]. 中国健康教育, 2004,20(10): 966.
[8] 张北川, 李秀芳, 史同新. 对男性同性爱人群性病艾滋病高危行为的调查及其干预模式探索[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2, 18(1): 22-24.
[9] Klein E, Ho RJ.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 effective HIV vaccine: current approache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Clin Ther, 2000, 22(3): 295-314.
[10] 吕姿之, 常春. 打破沉默 共同行动: 来自第十三届国际艾滋病大会的声音[J]. 中国健康教育, 2000, 16(9): 551-552,548.
[11] 汪武新, 刘学宁, 刘宗干, 等. 高危人群安全套使用相关原因分析[J].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2, 8(4): 234-236.
[12] 徐文严. 性传播疾病诊断与治疗[M].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1: 168-170.
[13] 张灵麟, 刘莉, 徐元川, 等. 西昌市社区吸毒人群艾滋病行为干预[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0, 16(4): 1-3.
[14] 张孔来, 夏冬艳. 艾滋病形势与进展[J]. 生殖医学杂志,2001, 10(1): 3-5.
[15] 谭京广, 陈虹, 程锦泉, 等. 男男性行为人群危险行为干预效果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 2011, 11(12): 1469-1470.
[16] 刘淑贞. 山东省新泰市农村地区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状况调查[J]. 中国健康教育, 2001, 17(5): 261-263.
[17] Coxon AP, Carballo M. Research on AIDS: behavioral perspectives[J]. AIDS, 1989, 3(4): 191-197.
[18] 陈磊, 刘婷, 徐海港, 等. 针对男性性接触(MSM)人群艾滋病相关行为干预的IEC信息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11, 38(2): 298-300.
[19] 李丹, 王毅, 严峻, 等. 吸毒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信息的干预需求指数比较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20):5329-5331.
[20] 戴映雪, 陈悦彤, 吕志华, 等. 针对FSW人群艾滋病防治有效的IEC信息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1): 97-99.[21] 刘颖明. 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策略[J]. 中国健康教育,2004, 20(1):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