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智力因素在高校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2013-04-12曹生华
曹 生 华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态度、情绪和意志这五个方面。不同于智力因素,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着间接作用,有时它们的作用并不低于智力因素的作用,甚至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或大于智力因素,如果能够好好利用的话会在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形成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后者对于前者是促进和推动作用;反之,就会起到反方向的阻碍作用。
在此,笔者探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高校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1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种双边活动或是双向活动。可以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起到积极主动的作用;教师作为外因,应该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起到推动和指引作用。简言之,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所以,对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或是其他内在因素应该是首要重视的,例如:学生的动机、兴趣、态度、情绪和意志这五个方面的内因。这些内部动机来自对知识本身的向往、学习后的乐趣,可以转变为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了一种探索欲,从而对学习本身产生积极作用。具体来说,只有对于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学生才会全神贯注地学习,并积极地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无疑对学习者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会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并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造成学习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由于学习者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应该根据其特点进行具体化的指导和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更为具体和有针对性,如:他们想看懂某部外语电影,或是希望得到某种程度的认可来增强自信心,或是为了在就业市场上多一份保障而去考取某个证书,等等。那么,此时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培养就要考虑到其具体需求,从而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或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并且在此过程中还要积极配以学习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大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都会有一种天然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外语教学课堂上以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为切入点进行相关课程的教授。以一节高校口语课为例。如果只是按照教材上的固有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并不能被充分调动。那么,引入当前的热点话题,首先进行相关的话题讨论就会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敏感话题等不要涉及,以免会使学生陷入误区和不良的影响中,教师作为外因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引导,前提是,方向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和健康的。
2 态度和情绪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学习态度可分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积极的学习态度表现为: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重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策略。而消极的学习态度则表现为: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和学习兴趣不足,学生对于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重视度不高。前者是积极的、主动的学习者;而后者是消极的、被动的学习者。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情绪,即:良好的个人学习情绪和不良的学习情绪。前者有利于克服困难和增强学习成功的信心与决心;而后者不利于克服困难并且严重阻碍了学习成功的信心和决心。
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绪呢?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的条件之一,这对于其学习态度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虽然说大学生已经在年龄上“成人”了,但是在心理上,他们还是具有孩子的特征,因此,他们还是十分重视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所以,如果教师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关怀,他们就会心情愉快并充满信心,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效果。反之,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关怀,他就会感到不高兴、不开心,从而产生被忽视的感觉,进而会产生焦虑或不满的情绪,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一个学生多次或是经常性地遭到教师的斥责或是不重视,那么他们就会产生不自信或是对抗、叛逆的情绪。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怀和关注对于学生都会产生作用的。只有好好利用这种作用,才能使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激发和鼓励。
(2)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表现,发掘出学习中的更多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并及时进行鼓励。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辱感,在课堂上,教师尽量给予肯定性的评价,而对于学生的批评尽量安排在课下的场合。并且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和公正,不能有偏见并草率了事,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3)对于学生的错误和不足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采取耐心诱导和谈心的方法,否则,会造成学生的情绪上的苦恼和畏惧,甚至更为严重的是在心理上产生对抗性情绪,进而迁移到其他方面,彻底失去学习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的兴趣。大学生们的情绪波动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一定要将这方面的波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超过这个范围就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和消极作用。所以,大学生情绪的稳定状态决定着其学习成绩的高低。
3 意志品质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众所周知,意志力是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那些意志坚强的人,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自己,尽可能克服各种困难,既不畏首畏尾,又不冲动鲁莽。良好的意志品质,如果断性、自制力、自控力和坚毅等等,都是一个人在生活和学习中慢慢培养和逐渐磨炼而成的。可以说,在高校外语学习中,个人意志的发挥尤其重要。外语学习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合理的安排,并且在实际的学习中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如果不具备强大的个人意志,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没有前进的目标和具体的行动,往往就会半途而废或是“似是而非”。意志薄弱的学习者,会知难而退,毫无年轻人的冲力和朝气。大学生如果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就能在学习过程中克服懒惰或是消极的情绪,以自己坚韧的毅力和意念去刻苦和踏实地学习外语。大学生们在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时,一定要把精力集中到选定的正确目标和积极方面,而不要去“斤斤计较”,只有扎扎实实地搞好学习才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积极的意志力的作用。例如,对于意志力强的学生,他们就比较容易去坚持自己的学习计划,每天半小时的英文广播收听、每周的口语实践练习以及繁琐的单词背诵都可以很好地坚持,这势必对于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当然,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是靠锻炼形成的。鼓励学生以周围的优秀学生为榜样,学习他们坚强不屈的思想品质并从中树立自己的坚定信念。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自我严格要求,这都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外语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于自己的言与行的约束可以帮助其朝向既定的目标迈进。大学生还处在成长期,他们的情绪波动较大,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不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及较低的自制力,严重者常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和行动向不正确的方向偏离从而影响到学习的正常进行,尤其是在外语教学中。
总之,在高校外语课堂上发挥作用的不仅是学生的智力性因素,非智力性因素也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学生对于这些非智力性因素的驾驭能力决定这种影响作用到底是什么。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着间接作用,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会转变为直接作用。学生一旦领会与接纳某一学习的价值后,他们的学习态度必然会趋于积极和主动;反之,他们的学习态度必然会趋于消极和被动。而这些结果的实现会导致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应该在自己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针对学生不同的非智力性因素主动采用相应的解决之策,从而获得成功的教学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还应该与学生的家庭、具体的学校以及社会的环境进行相互的结合,共同发力来引导学生的非智力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教师在其中所能做的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协调和激发这些非智力因素,使它们与智力因素共同和谐、平衡合理地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具体到高校外语课堂上来说,还必须辅以正确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刚.剑桥“奇才”的非智力因素引发众人关注[N].北京日报,2004-10.
[2]桂俊玲,杜泉贵.在互动中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模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龚智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4).
[4]李佳,陈曦.论英语泛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9,(10).
[5]刘莉丽,刘寅齐.论非智力因素与英语口语教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6]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7]徐剑.学生智力水平与考试成绩的关系[J].心理学,1997,(10).
[8]张美平.论英语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运用[J].教育探索,2005,(1).